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2、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 A
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下列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适的是( )。
A.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B.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进行交流讨论
C.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D.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启发促进学生思考
【答案】 D
5、教师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同学们举出类似的爱国诗词,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晏殊《破阵子·春景》
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 A
6、某教师在新一学期安排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该教师在教学本任务群时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B.该教师让学生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
C.该教师在教学后安排学生写作,在完成本任务群教学时,共安排了6次写作任务
D.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答案】 C
7、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莫怀戚《散步》
D.孟郊《游子吟》
【答案】 C
8、古代文学复习课上,为帮助学生识记相关文学知识,教师举出几组示例,要求学生找出作品内容与相关景物对应正确的一组。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黄鹤楼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华山
【答案】 C
9、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10、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11、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12、阅读《荷花淀》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
B.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C.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D.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答案】 C
13、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14、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
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答案】 B
15、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 C
16、某教师选择曹禺的《北京人》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 B
18、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答案】 D
19、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D.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答案】 B
20、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21、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答案】 D
22、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23、学生喜欢《水浒传》中的故事,教师推荐这类课文供学生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范进中举》
C.《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答案】 A
24、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答案】 D
2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26、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A.甲同学: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乙同学: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丙同学: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丁同学: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答案】 D
27、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D.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地多样化
【答案】 D
28、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A
29、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30、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3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蝈蝈与蛐蛐》——法布尔——法国
【答案】 D
32、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答案】 C
33、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答案】 D
3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柳”的意象与离愁别恨无关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D
35、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36、在学习《丑小鸭》之前,老师让学生说出该作者著的其他童话作品,下列符合要求的是作品是( )
A.《白雪公主》
B.《皇帝的新装》
C.《灰姑娘》
D.《睡美人》
【答案】 B
37、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38、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答案】 B
39、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
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答案】 C
4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41、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
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D
42、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
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
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 C
43、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
【答案】 A
44、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45、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答案】 D
46、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合适的是( )。
A.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B.朱自清《背影》
C.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D.泰戈尔《金色花》
【答案】 D
47、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48、学习完高中语文课文《过秦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云、响、景”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C.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答案】 B
49、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人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听读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答案】 D
50、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
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
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
【答案】 B
51、阅读《孔雀东南飞》的教学思路,按要求答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立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孔雀东南飞》,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答案】 D
52、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答案】 B
53、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54、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55、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56、学生喜欢《水浒传》中的故事,教师推荐这类课文供学生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范进中举》
C.《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答案】 A
57、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58、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59、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答案】 D
60、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61、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答案】 B
62、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63、某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窦娥冤》《哈姆莱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戏剧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老舍《茶馆》
B.汤显祖《牡丹亭》
C.李汝珍《镜花缘》
D.孔尚任《桃花扇》
【答案】 C
64、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65、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 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66、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答案】 B
67、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答案】 C
68、教师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负荆请罪”的来源,并让学生收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
B.曲高和寡
C.物换星移
D.夜郎自大
【答案】 C
69、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70、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文,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下议论文。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季羡林《希望在你们身上》
C.陶行知《创造宣言》
D.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答案】 D
71、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新闻手法”
A.诗歌与散文
B.新闻与传记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72、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丑小鸭》
B.《灰姑娘》
C.《红舞鞋》
D.《卖火柴的小女孩》
【答案】 B
73、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74、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答案】 A
75、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76、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答案】 C
7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78、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79、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
B.教师要注重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和布置作业
C.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要以调节课堂气氛为主
D.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多多益善
【答案】 B
80、 阅读某课题组的调查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注重分析语文课例中师生对话的交互影响
B.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是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
C.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读写思维发展的内在因素
D.观察课堂学习活动是课例研究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答案】 A
81、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答案】 B
8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