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急性咳嗽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急性咳嗽西医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一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中医上认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侯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因其急性发作,故称急性咳嗽。
二、诊断
【西医诊断】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以及两肺散在干湿性 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胸片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1. 起病较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
2.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38°C左右,多于3-5天降至正常;
3. 咳嗽、咳痰先为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随后可转为粘液脓性或脓性,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可痰中带血;
4. 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5. 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可发生致病菌。X线胸片检查,大多数表现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租。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袭肺证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 风热犯肺证
赅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渴,头痛,肢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 风燥伤肺证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千,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 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
1. 中医治疗原则
(1) 急性咳嗽多为外感新病,属邪实,治以祛邪利肺为主;
(2) 除治肺外,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
(3) 忌敛涩留邪。
2. 西医治疗
急性咳嗽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通常可采用减少鼻咽充血的抗感冒复合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和止咳药物等,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者,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抗生素。
3. 中医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常用药:炙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紫菀、款冬、陈皮、炙百部、金沸草、甘草等;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桂枝、生白芍、炙麻黄、干姜、半夏、陈皮、细辛、生甘草、杏仁、黄苓等;
(2) 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等;自拟清肺消炎饮加减,常用药:麻黄、石膏、黄苓、黄连、鱼腥草、银花、连翘、大青叶、甘草等;自拟清热解毒方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苓、甘草等;
中成药:清肺饮等;
(3 )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等;杏苏散加减,常用药:苏叶、杏仁、前胡、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等;清燥救肺汤加减,常用药: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枇杷叶、半夏、北沙参等;
中成药:强力枇杷露等;
(4) 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黄苓、栀子、瓜萎皮、浙贝母、橘红、前胡、黛蛤散、桔梗、甘草等;瓜萎薤白汤加减,常用药:薤白、姜半夏、全瓜萎、黄连等;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桑白皮、黄苓、鸭跖草、鱼腥草、芦根、薏苡仁等;千金苇茎汤加味,常用药:芦根、意苡仁、冬瓜仁、桃仁、黄苓、桑叶、前胡、射干、桑白皮、浙贝、桔梗、甘草等;
中成药:银黄清肺胶囊等;
4. 中医治疗难点
(1) 部分患者各种外邪夹杂,正气较虚,症情复杂,治疗较棘手;
(2) 过敏性咳嗽患者,病情反复,外感很容易转内伤;
(3) 部分患者旧邪未愈复感新邪,导致急性转慢性。
5. 应用策略
(1) 辨证要点
辨外邪轻重,外邪性质;注意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2) 用药特点
祛邪不伤正,注意顾护正气;
忌敛涩留邪药。
四、疗效评价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