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盲目施救事故分析 应科学施救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制定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够的空间。
前不久,成都市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会上,都江堰市天马镇"2021.7.16'非法炼油较大窒息事故,中冶美利崃山纸业"2021.10.8'溺水窒息事故,攀钢集团成都钢钒159连轧管厂"2021.1.17'高处坠落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新都区龙桥镇浩鑫酱腌食品厂"2021.9.28'中毒窒息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和成都动物园"2021.10.6'机械伤害一般生产安全事故5起事故的相关负责人做了PPT分析发言。
负责攀钢集团成都钢钒159连轧管厂"2021.1.17'高处坠落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分析的攀成钢钒公司安全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卓红,谈到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卓红表示出极大的痛心,"总结5起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原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违规操作和安全意识淡泊。这些事故是可以完全避免的,说到底就是,缺乏自我安全意识。'
省安全监管局安监二处监察专员柴治强总结道,从事故发生地点看多为井(池),从事故发生原因看,主要是不按照操作规程违章作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缺少密闭空间预防急性中毒、窒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操作规程;缺少必要的检验检测、报警和个人防护设备;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人防护知识缺乏;盲目施救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承、发包不规范,疏于管理等。从事故发生特点看,有限空间安全事故多发生在下井作业过程中,比如污水井,一般状况下多会发生硫化氢中毒;燃气井,一般状况下多会发生爆炸燃烧;电力井及其他作业井,一般状况下多会发生缺氧中毒。
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是可防和可控的,从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对有限空间作业活动的危险性熟悉不够,个人防护不到位,极易引发伤亡事故,如果盲目施救,只会扩大伤亡。所以相应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较大作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定期进行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倘假设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应严格执行"先通风、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通过通风和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检测标准与检测工作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视为进入新的有限空间,重新通风和检测后方可进入。
同时,还必必须采纳可靠隔断(隔离)措施,将有限空间与其他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或其它空间隔离。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应依据有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有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相关要求;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应采纳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柴治强提醒。
除此之外,柴治强也表示,有限空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照明灯具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存在可燃性气体的有限空间,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应符合防爆要求,同时配备可燃气体检测仪,随时检测可燃气体浓度状况。企业也应依据有限空间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依据相关防护标准,配备个体防护装备并确保正确穿戴与使用,作业人员必必须拴带救生绳。
另外,在缺氧或存在有毒物质(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并随时使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及成分;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工具(照明);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在产生噪声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
在有限空间进入点四周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识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前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同时明确有限空间现场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及检测人员的使命,不在没有监护人的状况下进行作业。同时,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体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紧急状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事故,在场作业人员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也要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只有科学、冷静地施救,才能有效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