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7051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266 大小:11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单选题(共600题) 1、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 C 2、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假设做指导,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因果的化学教学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检索法 【答案】 B 3、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4、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 )。 A.成长记录袋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纸笔考试 D.作业评价 【答案】 C 5、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答案】 D 6、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B.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C.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D.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唯一手段 【答案】 D 7、学习化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相等”有关的规律,下列有关“相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在稀释时溶质不发生化学变化) B.中和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质量一定相等 C.微粒中的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相等 【答案】 A 8、在中学阶段,下列反应能一步实现的是( )。 A.Al2O3→Al(OH)3 B.NaNO3→NaCl C.MgO→MgCl2 D.CaCO3→Na2CO3 【答案】 C 9、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10、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答案】 C 11、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答案】 A 12、单宁酸的化学式为C76H520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B.单宁酸中含有76个碳原子 C.单宁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单宁酸中C.H、O元素质量比为38:26:23 【答案】 A 13、对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描述中,符合从低到高顺序的是( )。 A.知道、识别、认识、理解 B.说出、辨认、解释、应用 C.说出、认识、比较、归纳 D.能表示、举例、归纳、证明 【答案】 B 14、下列关于高中课程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B.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5个模块 C.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D.有机化学基础属于选修模块 【答案】 B 15、( )溶质均匀扩散于溶剂中的现象。溶液透明,无固体,不沉淀。 A.溶解 B.溶质 C.溶化 D.结晶 【答案】 A 16、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答案】 B 17、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 )目标。 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技能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A 18、下列关于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烷烃和环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均可被卤原子取代 B.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氧化反应 C.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异构化反应 D.烷烃和环烷烃均可与HX(X为卤族元素)发生开环加成反应 【答案】 D 19、某学生在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正确地闻气味。该学生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C.练习—反馈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20、有关化学教学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课程内容 B.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材内容 C.化学教学内容就是化学教科书内容 D.化学教学内容是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 【答案】 D 21、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反映化学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和核心知识的是( )。 A.化学与技术 B.实验化学 C.化学反应原理 D.化学与生活 【答案】 C 22、下列有关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内容是教学内容组织和选取的重要参考 B.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必须与教科书保持一致 C.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D.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答案】 B 23、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A.水比硫化氢气体气体稳定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D.0℃,水的密度比冰大 【答案】 B 24、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A.知识的启蒙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模块的选择性 D.知识的多样性 【答案】 A 25、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 A.CH3CH2CH3 B.CH3(CH2)2CH3 C.CH3(CH2)3CH3 D.CH3(CH2)4CH3 【答案】 A 26、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答案】 B 27、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答案】 C 28、初中溶解平衡学得不好,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化学平衡理解加深,从而促进了解平衡的理解,这种迁移现象是( )。 A.垂直迁移 B.逆向迁移 C.顺向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B 29、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涅碳钢网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 【答案】 A 30、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答案】 A 3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 A.cbadef B.dacfbe C.badcfe D.cbadfe 【答案】 D 32、某教师在进行“酸和碱”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3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化学原理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观察法 B.练习实践法 C.讨论谈话法 D.引导探究法 【答案】 D 34、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35、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36、酸具有共同的性质,是因为()。 A.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B.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都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 A 37、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能力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38、N、O、Si、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S、Si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B.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S、SO2和Si、SiO2四种物质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各自又能与某些酸反应 D.N、Si、S的单质均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是NO2、SiO2和SO2 【答案】 C 3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B.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 C.甲苯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D.相同质量的甲烷和乙烷完全燃烧.乙烷耗氧量多 【答案】 A 40、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41、教育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实验科学 D.哲学 【答案】 B 42、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A.纸质学习材料 B.视听学习材料 C.电子学习材料 D.以上三者都是 【答案】 D 43、下列属于现代化学教学媒体的是( )。 A.板书 B.教科书 C.模型 D.录像 【答案】 D 44、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45、(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 C 4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B 47、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48、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答案】 D 49、下列高中化学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经历 B.讨论 C.认同 D.形成 【答案】 D 50、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51、在CO、HCOOH、OHC-COOH的混合物中,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y,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9y) B.(1-y) C.(1-y) D.(1-6y) 【答案】 A 52、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关于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 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答案】 D 53、(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 A.他人听评课 B.教学反思 C.校本教研活动 D.批改学生作业 【答案】 B 54、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5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热稳定性:HCl>HI B.原子半径:Na>Mg C.酸性:H2SO3>H2SO4 D.结合质子能力:S2->Cl- 【答案】 C 56、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5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B.CNOH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只含极性共价键 D.CH中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形成共价键 【答案】 D 58、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三者均有 【答案】 D 59、下列有关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内容是教学内容组织和选取的重要参考 B.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必须与教科书保持一致 C.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D.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答案】 B 60、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6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以上均是 【答案】 D 62、(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 C 63、下列关于化学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64、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 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答案】 B 65、下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球掉人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一216℃时,氧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温度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答案】 D 66、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 B 67、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  ) A.太阳能海水淡化 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 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答案】 A 68、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69、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答案】 B 7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25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mLKMnO4溶液 B.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C.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 D.将金属钠在研钵中研成粉末.使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更安全 【答案】 C 71、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 A.宏观表征 B.微观表征 C.符号表征 D.数字表征 【答案】 B 72、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  )。 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B.教学内容的要求 C.是否易于操作。达到最佳效果 D.学生的个性特点 【答案】 C 73、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7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铜能导电 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 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答案】 B 75、下列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活性最强的是()。 A.苯酚 B.甲苯 C.硝基苯 D.氯苯 【答案】 A 76、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稍有不慎即会酿成大祸,生活中对于化学用品的取用同样要求谨慎。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自来水厂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水中 D.燃着的酒精灯,酒精不够时,可直接添加 【答案】 D 77、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谈话法 B.演示观察法 C.启发讲授法 D.实验探究法 【答案】 B 78、“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 )。 A.演示实验 B.学生分组实验 C.探究实验 D.家庭小实验 【答案】 A 79、下列物质:①丁烷 ②2-甲基丙烷 ③戊烷 ④2-甲基丁烷 ⑤2,2-二甲基丙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①>⑤>④>③ 【答案】 C 80、下列词语属于描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应用 B.学会 C.掌握 D.讨论 【答案】 A 81、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82、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 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 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 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 【答案】 D 83、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84、N、33As位于同一主族,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N<As B.非金属性:N<As C.热稳定性:NH3>AsH3 D.酸性:HNO3>H3AsO4 【答案】 B 85、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稀硫酸 B.硫酸铜溶液 C.氢氧化铁胶体 D.酒精溶液 【答案】 C 86、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汤姆生 【答案】 D 87、下列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 B.在讲授“离子键”与“共价键”概念时,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 C.在“萃取”技能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实验要点,不安排学生动手做 D.在“原电池”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 【答案】 C 88、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答案】 A 89、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 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 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 B 9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9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不包括(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钢 【答案】 D 92、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反应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 )。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答案】 D 9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 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答案】 D 94、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95、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答案】 D 96、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将探究教学分为( )。 A.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 B.自主探究和指导探究 C.课内探究、课外探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 D.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答案】 A 97、雨水的PH值小于( )时就成为了酸雨。 A.5.6 B.5.7 C.5.9 D.5.8 【答案】 A 9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Na+、Al3+、Cl-、SO42- B.Cu2+、Cl-、NO3-、OH- C.Ca2+、Na+、CO32-、NO3- D.H+、SO42-、NO3-、F- 【答案】 A 99、 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100、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 B 101、“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策略之一。根据这一策略原则,在给初中学生讲授“置换反应概念”时,通常讲授顺序应选择( )。 A.首先讲概念,然后讲通式A+BC══AC+B,最后举实例 B.首先列举实例。然后讲授概念,最后抽象出通式A+BC═AC+B C.首先写出通式A+BC══AC+B,然后归纳,最后讲概念 D.首先讲概念,然后举出实例,最后总结、归纳出A+BC══AC+B 【答案】 B 102、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103、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答案】 B 104、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实验者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环境 【答案】 D 105、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 “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Water Cooperation)。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净化 B.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C.海水晒盐 D.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C 106、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物质是( )。 A.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 B.一水合氨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C.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 D.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答案】 D 107、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氨基酸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A.只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硫酸反应 C.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答案】 C 108、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 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案】 D 109、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1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下列属于二级主题的是( )。 A.物质构成的奥秘 B.科学探究 C.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D.物质的化学变化 【答案】 C 111、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112、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113、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 A.食盐 B.单质镁 C.烧碱 D.单质溴 【答案】 A 114、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115、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答案】 A 116、已知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是氧化产物,K2SO4是还原产物 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5 C.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D.1 mol KClO3参加反应时有10 mol电子发生转移 【答案】 C 117、下列物质:①丁烷 ②2-甲基丙烷 ③戊烷 ④2-甲基丁烷 ⑤2,2-二甲基丙烷,按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 D.②>①>⑤>④>③ 【答案】 C 118、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 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 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模块 【答案】 D 119、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 )。 A.现象、原理、概念 B.宏观、微观、符号 C.电子、原子、分子 D.性质、组成、结构 【答案】 B 120、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 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 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 B 121、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 A.食盐 B.单质镁 C.烧碱 D.单质溴 【答案】 A 1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答案】 C 123、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答案】 D 124、学校中教师间的听评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是( )。 A.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发展 D.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 A 125、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可以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A.水比硫化氢气体气体稳定 B.水的熔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C.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D.0℃,水的密度比冰大 【答案】 B 126、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 C 127、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 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 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1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CO2 C.地壳中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D.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 【答案】 B 129、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130、( )适用于一些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的化学课题,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并且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 A.以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