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6859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323 大小:2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3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3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3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3页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600题)1、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答案】 C2、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C.因为该

2、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答案】 B3、教师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提到用典的修辞,并举出其他诗句的例子供学生加深理解,下列没有使用该修辞的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答案】 C4、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B.学会辩论,做到

3、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答案】 A5、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答案】

4、B6、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发现创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B.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C.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D.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答案】 B7、阅读某教师狐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

5、在教学中难度相当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答案】 D8、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引导学生理解“梧桐”在诗词中所代表的凄凉悲伤的意象。下列学生整理的诗词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答案】 A9、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段(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

6、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答案】 C10、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 C11

7、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答案】 D12、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

8、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答案】 B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答案】 A14、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C.目

9、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答案】 C1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

10、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答案】 D16、教师在讲解普希金时,提到他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并给学生举例说明了“多余人”的特点。下列举例不恰当的是( )。A.谁之罪别尔托夫B.当代英雄毕巧林C.罗亭罗亭D.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答案】 D17、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答案】 B18、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

11、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答案】 B19、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学生归纳的句子中,不包括词类活用的是(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B.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C.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D.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A20、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

12、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答案】 B21、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丑小鸭B.灰姑娘C.红舞鞋D.卖火柴的小女孩【答案】 B22、在复习总结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古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D.烟笼寒水月笼沙,

13、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答案】 D23、阅读以下有关高中语文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心得,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B.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C.课外的阅读欣赏课,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D.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答案】 C24、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进行了理解分析并做了笔记。下列笔记内容错误的是(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B.为了达到这

14、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答案】 D25、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答案】 C26、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B.任务设计与学生

15、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答案】 D27、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答案】 C28、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并为学生列

16、举了以下例子作为示范,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散步),连用两个“太迟”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的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可见“我”对母亲的爱B.“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榆钱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夏),采用比喻,突出了太阳的毒热与烈日的威势D.“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羚羊木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裤

17、子上的裂缝比作伤疤,将“我”内心的愧疚表现得更强烈【答案】 C29、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B.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C.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D.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

18、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答案】 D30、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答案】 B31、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 )。A.曹操观沧海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王湾次北固山下D.马致远天净沙秋

19、思【答案】 B32、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 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答案】 C33、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

20、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A.红字B.玩偶之家C.项链D.威尼斯商人【答案】 D34、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答案】 B35、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

21、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C.百年孤独D.太阳照样升起【答案】 C3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选修课程的设计需结合实际,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建设学校特色课程B.选修课程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可选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文言文,提升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C.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努力创造条件进行课程建设D.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复习,其选修课程内容可按照大学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答案】 C37、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

22、题。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答案】 B38、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意象”主题研究,指出“羌笛”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表达思乡的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具有思乡含义的诗句。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A.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白居易江上笛)B.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D.为问边庭更何事,至

23、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答案】 D3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A.公将鼓之B.温故而知新C.既东封郑D.渔人甚异之【答案】 B40、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24、答案】 D41、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C.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D.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答案】 D42、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日食饮得无衰乎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 A43、

25、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下列关于诗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鱼”以人的动作“抱”“吹”,为

26、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答案】 B4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答案】 D45、某教师在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时,做了以下笔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B.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能运用口

27、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C.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D.在理解多样文化方面,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答案】 D46、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答案】 D47、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

28、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下列学生的语言表达中,符合要求的是( )。A.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B.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C.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D.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答案】 D48、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答案】 D49、在教学曹刿论

29、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答案】 B50、教师在教学诗词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下列诗词名句中,意象“酒”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是(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答案】 A51、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答案】 B5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D.

31、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答案】 A53、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答案】 A54、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

32、C55、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答案】 C5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

33、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答案】 B57、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借代的修辞手法。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示例进行讲解。下列示例不适合的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答案】 B58、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

34、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 A59、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答案】 D60、古代诗词鉴赏课上,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诗词意象,教师准备向学生展示以下示例。下列诗句中没有出现战争类意象的是(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C.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答案】 D61、教学雷雨,教师导入: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

35、学生的兴趣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答案】 A62、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答案】 D63、下面是教师在教完故

36、都的秋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 )。A.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是可以的。C.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与学生互动即可D.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答案】 A64、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答案】 C65、(201

37、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宜选用的成药是()A.二母宁嗽丸B.强力枇杷露C.通宣理肺丸D.川贝止咳露E.止嗽定喘口服液【答案】 B66、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答案】 D67、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

38、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答案】 A68、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 A69、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

39、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A.醉翁亭记B.钴镯潭记C.洛神赋D.雁荡山【答案】 C70、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答案】 D71、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

40、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答案】 C72、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

41、联系得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答案】 D73、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B.任务型阅读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C.任务型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D.任务型阅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答案】 D74、教学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理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B.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C.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D.那宽厚肥

42、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答案】 D75、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B.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答案】 C76、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A.赠从弟的作者刘桢,字公干,是东汉末诗人,“前七子”之一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

43、新运动的领导者D.河中石兽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均为志怪小说集【答案】 A7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答案】 B78、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朱自清春B.茅盾白杨礼赞C.汪曾祺昆明的雨D.鲁迅藤野先生【答案】 C79、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 )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 C80、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儿童、少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