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0011763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X 页数:316 大小:21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6页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答案】 B 2、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 A.五柳 B.双鲤 C.南浦 D.流水 【答案】 C 3、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作为示范,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散步》),连用两个“太迟”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的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可见“我”对母亲的爱 B.“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了。”(《榆钱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C.“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夏》),采用比喻,突出了太阳的毒热与烈日的威势 D.“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羚羊木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裤子上的裂缝比作伤疤,将“我”内心的愧疚表现得更强烈 【答案】 C 4、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5、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答案】 A 6、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借代的修辞手法。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示例进行讲解。下列示例不适合的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答案】 B 7、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8、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9、阅读某教师关于《梁生宝买稻种》一课所设计的系列问题,按要求答题。 A.①②③三个问题体现了认知性问题特点,从词句入手,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B.④⑤两个问题是“课文阅读理解式”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C.⑥⑦⑧三个问题是评价性问题,让学生站在评价者的立场上进行比较与评判,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D.问题⑨是创造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回答,还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 B 10、古代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B 11、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12、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讲到“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B.刘湛秋《雨的四季》 C.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14、教师在进行“小说与戏剧”专题授课时,选择了以下篇目,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雷雨》 B.《边城》 C.《哈姆莱特》 D.《白杨礼赞》 【答案】 D 15、在学习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C.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答案】 B 16、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 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B 17、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答案】 C 18、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 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 【答案】 B 19、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问题设置随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答案】 C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21、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22、阅读《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引用史料佐证“鸿门赦汉以致楚败汉胜”的说法 B.脱离文本加以分析、探讨,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拓展思维 C.教师结合使用媒体、史料资源。了解项羽不为人之熟知的智勇与鸿门赦汉的必然 D.教师讲授分量过重,引用文言材料,学生参与度不高 【答案】 C 2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24、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25、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他起床 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 【答案】 D 26、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27、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孔尚任《桃花扇》 B.王实甫《西厢记》 C.洪异《长生殿》 D.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 B 28、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29、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30、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答案】 B 31、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32、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 B 3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蝈蝈与蛐蛐》——法布尔——法国 【答案】 D 34、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C 35、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36、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1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B.师2应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心 C.师3应组织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精读 D.师4应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了解多种题材,拓宽阅读面 【答案】 A 37、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喜剧,又称“正剧” 【答案】 A 38、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39、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40、在学习了杜甫的《望岳》之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五言律诗进行赏析阅渎,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月下独酌》 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使至塞上》 D.王绩《野望》 【答案】 A 41、学习复句的基本类型,教师选取了一些语句作为并列复句学习的例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 A.他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 B.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C.她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保留一份纯真 D.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答案】 C 42、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答案】 C 43、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泼留希金(《死魂灵》) C.严监生(《儒林外史》) D.聂赫留朵夫(《复活》) 【答案】 D 44、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莫怀戚《散步》 D.孟郊《游子吟》 【答案】 C 45、学习复句的基本类型,教师选取了一些语句作为并列复句学习的例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 A.他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 B.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C.她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保留一份纯真 D.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答案】 C 46、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 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案】 C 47、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48、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 C 49、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要求的是(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 B 50、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51、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52、(2018年真题)理中丸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其处方的君药是(  ) A.党参 B.炮姜 C.饴糖 D.土白术 E.炙甘草 【答案】 B 53、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A.多样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答案】 C 54、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 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 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 【答案】 B 55、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56、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答案】 B 57、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D 58、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A.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B.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 C.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关注并重视传统节日 D.“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 D 59、某教材设有“文化名著研读”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死魂灵》 【答案】 B 60、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61、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62、阅读某教师的课堂回忆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该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主观,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山水美景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C.教学时用单纯的美景和轻柔的乐曲奠定了课堂恬静的氛围,剥夺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初体验 D.课堂教学安排是由“景”到“人”再到“情”,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答案】 D 63、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64、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 B.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C.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D.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答案】 B 65、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66、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答案】 C 67、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校庆活动,为母校撰写对联,下列不合适的是( ) A.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 B.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 C.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 D.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 【答案】 B 6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感受·鉴赏 B.思考·领悟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答案】 C 69、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70、教师教学文言文阅读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梳理。下列学生的归纳梳理不合适的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答案】 D 71、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向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B 72、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夸张) 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双关)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拟人、比喻) 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借代) 【答案】 A 73、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三打祝家庄 C.火烧博望坡 D.大闹飞云浦 【答案】 C 7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文言文教学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 B.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C.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 D.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案】 C 75、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 )。 A.水平一 B.水平三 C.水平四 D.水平五 【答案】 D 76、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77、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下列关于诗文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 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鱼”以人的动作“抱”“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 【答案】 B 78、学习完《邓稼先》一课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A.作业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 B.作业一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作业二引导学生拓展认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事迹 D.作业二与本篇课文内容无必然关系,不建议作为本课作业 【答案】 D 79、阅读以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想象、开放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80、某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使用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的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 B 81、在以“叙事的艺术”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叙述顺序。下列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是( )。 A.海明威《老人与海》 B.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C.张之路《羚羊木雕》 D.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答案】 C 82、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 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 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 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案】 C 83、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 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 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 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答案】 A 84、教学文言文句式辨析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些定语后置的句子。下列例句合适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B.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D.昊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答案】 A 85、教学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推荐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