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007372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9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安全事故分类正式版 安全生产事故分类大全 一、分类与分类学 1、概念 知识存在于比较分类之间。分类是人类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在进行了分类的工作。分类顾名思义就是分门别类,是鉴别比较和划分的过程。分类看起来非常之简单:根据相似性将要分类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类。然而,分类能使事物高度有序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效率和工作效率。 分类这一术语有两层不同含义:①设计一种分类方法的过程;②通过某一分类法的概念的标记性代码或术语对对象进行编码或描述。我们仅使用分类的第一层含义。分类法是某一领域内概念的序化系统及其或隐或显的序化原理。分类的准则取决于这些类别的应用目的。分类法来自原有知识,却又把原有知识进一步扩展。 分类学(taxonomy)是分类法的理论研究,是关于分类法的科学,包括其基本原则、步骤和规则。分类学这一术语源自林奈(Linnaeus)的生物分类著作。分类学这一术语也可用来表示分类设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因此常常被作为分类法的同义词。分类学感兴趣的是一般意义下的分类法。 2、分类的作用 哲学家和分类学家几乎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分类具有双重作用,一个是实际作用(识别),另一个是一般(即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作用(检索)。但是关于这两种作用的本质却有不同的看法。早期学者所别强调的实际作用是把分类当作事物识别的检索表。近年来最常强调的则是将分类看作是信息贮存和信息检索系统的索引。为了最充分地发挥这种作用,分类应当由具有最大数量共同性质的客体科目构成。这种分类就自动地成为对贮存于其中的信息的表征。因此,易于表征就是这样一些分类的主要或唯一的目的,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和其它或多或少按任意标准归类的事物。与此对映,对于与原因联系的项目(例如事故分类、疾病分类)或与起源有关的项目(如生物分类)的分类则受到某些限制,然而仍然具有可以作为影响深远的概括的基础的能力。 分类作为事物贮存于系统的信息的检索。为了使分类成为最有效的信息检索系统,在将系统分类时就必须考虑分类的某些方面,如“等级”(rank),“分类单位大小”(Size of taxa),“对称性”(symmnetry),和“顺序”(Sequence)等。在确定这些方面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主观性,因而它们将可能构成长期争论的焦点。 3、分类的一般方法 一种是人为的分类,它是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为了方便,人们把各种商品分门别类,陈列在不同的柜台里,在不同的商店出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称之为外部分类法。另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无论是外部特征还是本质特征,都是事物的属性。当然,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分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分类方法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里有丰富多样的事物,那里就需要进行分类。 二、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 事故是一系列的事件和行为所导致的不希望出现的后果(伤亡、财产损失、工作延误、干扰)的最终产物,而后果包括了事故本身和其产生的后果。事件是其中的过程或者行动,一个事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开头和结尾(例如,载油车翻倒在公路上,油流出来,溅满道路,并流入下水道。这时,不好区分事件的开头和结束)。 伤亡,是系统失效的后果,但不是惟一可能的后果。人们做过统计,在工业部门中,每发生数百起事件,才有一件造成伤亡或损失,但每一件都有伤亡及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事件作为分析事故原因的信息源。单纯地依赖于伤亡报告,仅能观察到那些导致严重伤亡后果的少数事件。 事故可以更加全面地定义为:是一项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导致人员伤亡、健康损失、环境及商业机会损失的不期望事件。 所谓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领域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断。又叫安全事故。 三、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1、安全生产事故分类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安全生产事故分类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经验式的实用主义的上行分类方法,由基本事件归类到事件的方法。2、演绎的逻辑下行分类方法,由事件按规则逻辑演绎到基本事件的方法。 对安全生产事故分类采用何种方法,要视表述和研究对象的情况而定,一般遵守以下原则:1、最大表征事故信息原则。2、类别互斥原则。3、有序化原则。4、表征清晰原则。 2、安全生产事故的分类 (1)下行分类 一般可以把安全生产事故分为生产安全事故和非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分为,伤亡事故,设备安全事故,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危害事故,其它安全事故等。 非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盗窃事故,人为破坏事故,其它事故等。 按行业分类:建筑工程事故,交通事故,工业事故,农业事故,林业事故,渔业事故,商贸服务业事故,教育安全事故,医药卫生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电力安全事故,矿业安全事故,信息安全事故,核安全事故等。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或分级: (工业生产)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道路交通)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水上交通)小事故,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 (铁路交通)一般事故,险性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建设工程)一级、二级、***、四级事故。 等等。 按事故性质分类:自然灾害,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按经济损失大小分类: 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 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 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的事故。 特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事故。 按人员伤亡情况分类: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 (2)上行分类 按事故原因分类(20类) 按伤害部位分类 按有害因素分类 按不安全状态分类 按不安全行为分类 (3)一些伤亡事故分类规定 国务院1991年10月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根据国务院1991年10月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中的职工人身伤亡事故,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 在原劳动部办公厅1993年9月印发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中,将“轻伤事故”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只发生轻伤的事故”,“轻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者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表现为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一般指受伤职工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够不上重伤者。将“重伤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者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将“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l-2人的事故”;将“重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发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94)中,重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死亡3-9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定义为一次事故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国务院1989年3月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规定:“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在劳动部1990年3月印发的关于对《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中,将“特别重大事故”解释为包括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以上)的事故;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等发生的一次死亡50人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公路或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读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的事故等。 一、伤亡事故划分原则 伤亡事故类别的划分是根据导致事故发生的起因物确定的,而不是依据施害物来确定的。例如:1979年9月7日,浙江温州某厂发生一起液氯钢瓶容器爆炸特大伤亡事故,炸毁厂房建筑物417平方米,10吨液氯扩散,波及7.35公里,造成59人死亡、779人中毒住院、400多人门诊治疗,临时疏散居民8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影响100多个企业生产。这是建国以来发生最惨重的一起液氯钢瓶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发生的致因是在充装液氯时没有洗罐,罐内残留杂质引起化学反应,造成钢瓶爆炸。导致事故发生的起因物是钢瓶容器爆炸,直接引起死亡或中毒的施害物是液氯,所以这起事故类别为“其它爆炸”(容器爆炸),而不认定为“中毒窒息”事故。 二、生产中职工受伤害方式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年)报表》(劳字1-2表),职工受伤害方式分为以下19种: 1、物体打击:指由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倒、砸伤等伤害,但不包括因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2、提升和车辆伤害:指本企业内机动车辆和提升运输设备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如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的挤、压、撞以及倾覆事故及车辆行驶中上、下车和提升运输中的伤害等;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与机械工具引起的绞、辗、碰、割、戳等人身伤害事故。如机械零部件、工件飞出伤人,切屑伤人,人的肌体或身体被旋转机械卷入,脸、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等; 4、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伤害事故。如在起重作业中,脱钩砸人,移动吊物撞人,钢丝绳继裂抽入,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倾覆事故以及起重设备本身有缺陷等; 5、触电(包括雷击)伤害: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如人体接触裸露的临时线或接触带电设备的金属外壳,触摸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以及触电后坠落和雷击等事故; 6、淹溺:指人落水之后,因呼吸阻塞导致的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如船舶在运输航行、停泊作业和在水上,从事各种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以及在水下施工作业发生的淹溺事故。在内河、海上作业中,已发现或证实是落水失踪,虽未捞获尸体也按淹溺死亡事故分类; 7、灼烫:指生产过程中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或强酸、强碱引起人体的烫伤,化学灼伤等伤害事故。但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8、火灾:指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及在扑救火灾过程中造成本企业职工或非本企业的人员伤亡事故; 9、高处坠落:指由于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如从各种架子、平台、陡壁、梯子等高于地面位置的坠落或由地面踏空坠入坑洞、沟以及漏斗内的伤害事故。但由于其他事故类别为诱发条件而发生的高处坠落,如高处作业时由于人体触电坠落,不属于高处坠落事故; 10、坍塌:指建筑物、堆置物等倒塌和土石塌方引起的伤害事故。如因设计、施工不合理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但不包括由于矿山冒顶、片帮或因爆破引起的坝塌的伤害事故; 11、冒顶片帮:指在矿山工作面、通道上部、侧壁由于支护不当,侧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伤害事故。顶板塌落为冒顶,侧壁坍塌为片帮。一般因二者同时发生,称为冒顶片帮。如矿山、地下开采及其他坑道作业发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指在地下开采或其它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造成的伤亡事故。如地下含水带或被淹坑道涌水造成的事故。但不包括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如各种爆破作业、采石、采矿、采煤、修路、开山、拆除建筑物等工程进行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煤尘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16、其它爆炸:凡不属上述爆炸事故均列为其它爆炸事故: 锅炉爆炸:指固定或承压锅炉发生物理性爆炸事故。 压力容器爆炸:指承压容器在一定的压力载荷下引起的爆炸事故。如容器内盛装的蒸汽、液化气以及其他化学成份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导致的容器爆炸。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如煤气、乙炔、氢气、液化石油气体等。 可燃性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如酒精、汽油挥发气等。 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如铝粉、镁粉、有机玻璃粉、聚乙烯塑料粉,面粉、谷物粉、糖粉、煤粉、木粉、煤尘以及可燃性纤维,麻纤维(亚麻)、棉纤维、晴纶纤维、涤纶纤维、维纶纤维、烟草粉尘等爆炸事故。 间接形成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如可燃固体、易自燃物、水氧化剂的作用迅速反应,分解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明火爆炸的事故。如锅炉在点火过程中发生的炉膛爆炸,以及钢水包爆炸事故等; 17、煤与瓦斯突出; 18、中毒和窒息:中毒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吃有毒食物、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如煤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窒息指在坑道、深井、涵洞、管道、发酵池等通风不良处作业,由于缺氧造成的窒息事故; 19、其它伤害:凡不属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它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钉子扎伤、野兽咬伤等。 直接受伤害方式有两种以上时,按原发的、主要的一种分类。 三、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指由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因素作用下,而造成的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据《非矿山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年)报表》(综合表二),事故原因有以下11种: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5、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6、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7、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8、劳动组织不合理; 9、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10、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 11、其他。 (一)《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类 该标准中对伤亡事故定义为: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按照伤害程度分类为: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及死亡。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事故; 3、死亡事故:又分为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特大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 (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分类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1989]第34号)中对特别重大事故定义如下: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在《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中具体如下: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的分类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解释(劳安字[1991]23号)第三条中所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解释为: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1、轻伤事故:指职工负伤后休一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仍按劳动部(60)中劳护久字第56号《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执行;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人以上的事故; 4、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劳办发[1993]140号)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即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管理不善,以及企业领导指派到企业外从事本企业活动,所发生的人身伤害(即轻伤、重伤、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1、重伤: 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2、重伤事故: 指一次事故中发生重伤(包括伴有轻伤)、无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急性中毒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大量进入人体,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职工立即中断工作,并须进行急救或死亡的事故。急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一般不超过一个工作日,有的毒物因毒性有一定的潜伏期,可在下班后数小时发病。 (四)火灾事故按严重程度分类 火灾事故按照事故严重程度分为: 一般事故; 重大火灾事故; 特大火灾事故。 在《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公安部 劳动部 97年)中第六条规定: 第六条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等级划分为三类: 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死亡十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二十人以上;死亡、重伤二十人以上;受灾五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死亡、重伤十人以上;受灾三十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 3、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五)航空飞行事故分类 根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14648-93)、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规定(CCAR-395)民航总局令第93号(2000年7月19日公布),以及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程序,将飞行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飞行事故;重大飞行事故;一般飞行事故。 1、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特别重大飞行事故:人员死亡,死亡人数在40人及其以上者;航空器失踪,机上人员在40人及其以上者。 2、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飞行事故: 人员重伤,重伤人数在10人及其以上者; 最大起飞重量2250kg(含)以下的航空器严重损坏,或迫降在无法运出的地方; 最大起飞重量2250-50000kg(含)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10%(含)者; 最大起飞重量50000kg以上的航空器一般损坏,其修复费用超过事故当时同型或同类可比新航空器价格的5%(含)者。 3、一般飞行事故为:不在上面两类中的飞行事故。 (六)触电事故分类 《农电事故调查统计规程》中, 根据事故性质的严重程度及经济损失的大小,将触电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1、特别重大事故: 人身死亡事故一次达50人及以上者;?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及以上者;? 性质特别严重、经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认定为特大事故者。??? 2、重大事故: 人身死亡事故一次达3人及以上,或人身伤亡事故一次死亡与重伤达10人及以上者; 大面积停电造成减供负荷超过200MW者; 造成发供电设备或施工机械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万元者; 25MW及以上的发电设备,31.5MV?A及以上的主变压器或大型、贵重的施工机械严重损坏,30天内不能修复或修复后不能达到原来铭牌出力和安全水平者; 其他性质严重的事故,经省级电力管理部门认定为重大事故者。 3、一般事故:除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以外的事故,均定为一般事故。 (七)道路交通事故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轻微事故; 一般事故; 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八)水上交通事故分类 《依据船舶海损事故统计、报告规定》和《船舶交通事故统计规则》分类: 重大事故; 大事故; 一般事故; 小事故。 (九)铁路交通事故按严重程度分类 一般事故; 险性事故; 大事故; 重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十)建筑工程事故按严重程度分类 一级事故 二级事故 ***事故 四级事故 (十一)医疗事故分类 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新的有关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的行政法规,拟对安全事故的分类作出统一的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书 一、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企业详细名称:云南云维集团汽车运输经贸分公司 地址: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花山工业园区 经济类型:国有 隶属关系:子公司 直管部门:云南云维集团 组织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 从业人员总数: 企业规模: 联系人: 联系 : 二、 事故情况 事故地点: 事故发生时间: 事故类型: 事故严重级别: 事故损失: 事故原因: 三、 人员伤亡情况:死亡: 人,重伤: 人,轻伤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用工形式 本工种工龄 安全教育情况 级别 伤害部位 伤害程度 损失 备注 四、 本次事故经济损失: (一)直接经济损失 1、人员伤亡所支出的费用: 2、善后处理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 4、间接经济损失: (1)停产、减产损失: (2)工作损失: (3)治理环境污染费用: (4)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 (5)其他损失费用: 五、 事故详细经过 1、事故发生前的作业状况: 2、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 3、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 4、事故现场状况及事故现场保护情况: 5、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情况: 6、事故报告经过: 7、事故的抢救和事故救援情况: 8、事故的善后处理情况: 9、其他与事故发生经过有关的情况: 六、 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性质认定 (一)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1、物的原因: 2、环境原因: 3、人的原因: (二)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技术原因: 2、教育原因: 3、身体原因: 4、精神原因: 5、管理原因: (三)事故的主要原因: (四)事故的性质认定: 七、 事故责任认定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1、直接责任者: 2、主要责任者: 3、领导责任者: 4、处理意见: 八、 总结事故教训 1、事故发生单位的教训: 2、主要责任人的教训: 3、主管人员的教训: 4、从业人员的教训: 九、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1、针对性: 2、可操作性: 3、普遍实用性: 4、时效性: 十、 调查组人员名单 组长 姓名 单位 职称 职务 成员 十一、 附件 1、受伤人员、现场人员等的询问笔录: 2、受伤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医疗证明资料: 3、事故照片: 4、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机械设备技术鉴定资料: 6、现场示意图: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 事故调查处理要求 杨栋梁局长指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对较大事故查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相关企业就会把敲响的警钟当成耳旁风,就会对血的教训视而不见,导致事故反复出现。他强调,要以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最严肃的态度、最严厉的手段,严格事故查处。尤其要以查处重特大事故的态度,认真查处每一起较大事故,抓住典型案例,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做到警示高悬、警钟长鸣。 事故调查主要内容 一、 安全生产事故定义 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2条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2、第44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3、《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认定若干问题的函》(政法函〔2007〕39号) 4、《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总局77号令修改2021年5月1日执行) 5、生产安全事故: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生产经营活动: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既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活动。 7、生产经营单位: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二、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Ø 《安全生产法》(2021年修改) Ø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493号令) Ø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302号令) Ø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总13号令)修改为《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试行)》(总77号令) Ø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总15号令,修改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Ø 《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 Ø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15499-95)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一)法律法规 1.综合法规: Ø 《安全生产法》( 2021年) Ø 《刑法修正案(八) 》(2021年修正) Ø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令第493号) n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总13号令)修改为:《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试行)》(总77号令) n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总15号令,修改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n 《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等 2.专业法规: n 《矿山安全法》(1992年)、 n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2001年国务院令第296号) n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2021年国务院令第563号) n 《消防法》(2021年) n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021年国务院令第549号) n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 2021年国务院令第599号) n 《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年) n 《建筑法》(2021年) n 《特种设备安全法》(2021年)等。 3.纪律规定: n 《公务员法》(2005年) n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001年国务院令第302号) n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2007年国务院令第495号) n 《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 2006年监察部、安监总局令第11号) n 《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 n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 2021年安监总局令第24号,77号令修改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等。 (二)国家标准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 Ø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15499-95) Ø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三)政策规定 n 2004年国务院2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n 2021年国务院23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n 2021年国务院40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三、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准备阶段1—接报事故 Ø 接报事故:应详细记录事故单位、事故类别、伤亡情况、事故时间、事故地点、事故简单发生情况等事故基本情况。 准备阶段2—分析研判(1)调查权限 分析研判(2)事故类型 n 按行业划分:火灾、交通、矿山、化学危险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建设施工、特种设备、其他等。《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号令) n 按致损因素划分: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车辆伤害、火灾、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 准备阶段3—赶赴现场 Ø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一起,组织事故救援。 准备阶段4—组建调查组 按《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493号令)第二十二条规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准备阶段5—制定调查方案 Ø 根据事故调查组的法定职责,制定调查工作方案。 Ø 调查组一般下设三个组: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 准备阶段6—调查组会议 Ø 事故调查组经批准成立后,应召开事故调查组会议,通报事故情况,宣布调查工作方案,各调查组成员明确分工和任务。通常分设综合组(材料收集、协调、事故调查报告)、技术组(直接原因、形成报告)、管理组(间接原因、形成报告)。 调查阶段1—现场勘察(1) 现场勘察前,应先找事故当事人或知情人了解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经过、受灾地点情况等事故基本情况。 勘察现场(2) 勘察前,先巡视一遍整个现场,对现场全貌有所了解后,确定现场勘察的范围和勘察顺序. 现场勘察(3) 提取事故现场存留的有关痕迹和物证。 现场勘察(4) 根据现场勘察和现场取证情况,绘制事故现场有关图纸。 现场勘察(5) 根据现场勘察情况,绘制相关图纸后,提交事故现场勘察报告,载明事故现场勘察人员、勘察时间、勘察路线,说明事故地点基本情况和与事故相关的情况。 调查阶段2—收集资料 Ø 事故调查开展时,应收集事故单位的生产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制、操作(作业)规程、人员培训情况等与事故有关的相关资料。 调查阶段3—提取物证 Ø 提取前后都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与现场勘察同时进行) 调查阶段4—证人证言(1) Ø 尽快找到事故现场所有脱险人员,了解事故真相。 Ø 询问应当制作笔录,并由执法人员和被调查人员签名或盖章。 证人证言(2) Ø 尽快找到与事故有关的被调查人员(事故单位负责人、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工作人员)谈话询问。 证人证言(3) ü 调查期间,应及时(每晚)召开讨论会,各组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商定第二天工作计划。调查询问工作结束后,应整理所有的调查取证笔录,并根据调查询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询问。 调查阶段5—计算直接损失 Ø 事故调查时,需要收集相关资料,计算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Ø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由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三大部分组成。 调查阶段6—技术鉴定(1)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技术鉴定(2) 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或调查组直接组织的专家在勘察现场、调查事故有关人员、收集有关证据后,应当出具事故技术鉴定报告,并分析事故直接原因。 分析阶段1—原因分析 分析阶段1—直接原因 Ø 事故直接原因(1):物的不安全状态。 Ø 事故直接原因(2):人的不安全行为。 分析阶段1—间接原因(1) 从掌握的事故单位图纸、规程等相关技术资料和证据,从技术管理上分析事故间接原因中的技术原因。 间接原因(2) 结合调查得知的事故单位从业人员培训情况,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培训教育方面的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3) 从事故单位的安全管理方面分析查找事故单位忽视安全管理方面的事故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4) 调查了解并分析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时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 分析阶段2—事故定性(1) Ø 事故性质:分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Ø 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事故为非责任事故。 事故定性(2) Ø 事故定性:分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Ø 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事故外,具有可预见性、能预防的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分析阶段3—责任分析 责任分析(1) Ø 事故责任分析:根据事故直接原因,确定事故直接责任人,罗列其违法违规事故,并提出处理建议。 责任分析(2) Ø 事故责任分析: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领导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重要责任者),并罗列违法违规事实,提出处理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