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单选题(共600题)
1、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2、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
C.铝罐可久盛食醋
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答案】 D
3、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环节主要包括( )。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 D
4、对于化学知识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属于化学事实知识
B.有机合成与推断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反应限度与平衡属于化学情意性知识
【答案】 C
5、教育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实验科学
D.哲学
【答案】 B
6、N、O、Si、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O、S、Si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B.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S、SO2和Si、SiO2四种物质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各自又能与某些酸反应
D.N、Si、S的单质均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是NO2、SiO2和SO2
【答案】 C
7、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
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
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
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
【答案】 C
8、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讨论法
D.调查法
【答案】 D
9、已知在25℃,101 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
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 kJ·mol-1
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
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
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 kJ·mol-1
【答案】 B
10、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
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
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答案】 B
11、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原则不包括( )。
A.体现教学核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B.保证板书内容的科学性
C.条理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D.板书设计的艺术性
【答案】 D
12、在讲解“电化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所做的评价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13、( )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 C
14、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A.教学目标评价
B.教学手段评价
C.教学内容评价
D.学业评价
【答案】 D
15、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答案】 B
16、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 B
17、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答案】 D
18、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 )。
A.组织教学
B.导入新课
C.讲授新课
D.总结练习
【答案】 C
19、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20、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
B.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答案】 B
21、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口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 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23、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
A.纸笔测验
B.档案袋评价
C.作业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24、在化学学习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三者均有
【答案】 D
25、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大多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盟、南亚等国家。已知:甲烷和CO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 kg·mol-1、-283 kg·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B.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
C.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CO产生的热量多
D.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CO完全燃烧比甲烷产生的热量多
【答案】 C
26、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 )。
A.导向功能
B.选拔化学人才功能
C.反馈调节功能
D.检查诊断功能
【答案】 B
27、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答案】 D
28、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 B
29、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
A.CH3CH2CH3
B.CH3(CH2)2CH3
C.CH3(CH2)3CH3
D.CH3(CH2)4CH3
【答案】 A
30、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C.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酯类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D
31、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32、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蛋白质、油脂、聚乙烯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煤的液化,石油的裂化过程都有化学变化
D.蛋白质溶液遇CuSO,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答案】 C
3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 )
A.物质的化学变化
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C.身边的化学物质
D.化学与社会发展
【答案】 B
3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最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树立
【答案】 D
36、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37、下面关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
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
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答案】 C
38、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做法的解释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答案】 B
39、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40、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
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答案】 C
41、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42、由苯(C6H6)和乙醇(C2H5OH)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 C
43、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下列关于教学反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
C.高质量的化学教学必须靠有效的教师自我教学反思来保证
D.教学反思只能在教学实践行为发生后进行
【答案】 D
44、下列可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一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B.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C.三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D.四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
【答案】 B
45、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答案】 A
46、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答案】 D
47、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
D.只有③④
【答案】 C
48、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 )。
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
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
【答案】 C
49、科学研究证明,固态PCI5的空间构型由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两种离子构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CI5晶体由[PCI4]+和[PCI6]-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1:1
B.PCI5晶体由[PCI3]2+和[PCI2]2-构成,且离子数目之比为1:1
C.固态的PCI5全部都是共价键,可看作是离子晶体
D.固态的PCI5具有导电性
【答案】 A
50、已知在25℃,101 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 kJ
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 kJ·mol-1
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
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
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 kJ·mol-1
【答案】 B
51、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52、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53、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A.教学目标评价
B.教学手段评价
C.教学内容评价
D.学业评价
【答案】 D
54、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
A.石绵网
B.锥型瓶
C.三脚架
D.坩锅钳
【答案】 C
55、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李四光
B.华罗庚
C.侯德榜
D.钱学森
【答案】 C
56、某教师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向学生演示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了金属钠所具有的部分性质。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 )的化学教学原则。
A.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
B.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
C.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答案】 C
57、5.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 )。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C.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
【答案】 A
58、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
【答案】 D
59、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
A.分析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答案】 B
60、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 B
61、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答案】 C
62、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答案】 A
6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
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案】 D
64、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6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观念改革
B.教学方式的改革
C.课程改革
D.普及义务教育
【答案】 C
66、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6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下列属于二级主题的是( )。
A.物质构成的奥秘
B.科学探究
C.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D.物质的化学变化
【答案】 C
68、《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 B
69、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70、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71、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
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
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
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
【答案】 A
72、根据右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钠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D.在化学变化中镁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是Mg+2
【答案】 C
73、关于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
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
C.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指学科课程
D.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答案】 D
74、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人的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D.教材
【答案】 B
75、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76、下列高中化学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经历
B.讨论
C.认同
D.形成
【答案】 D
77、下列关于F、Cl、Br、I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答案】 C
78、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汤姆生
【答案】 D
79、下列关于活动表现评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自我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C.活动表现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只能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开展
【答案】 B
80、发现法的广泛使用被限制的原因是( )。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B
81、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
B.在铁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
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
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
【答案】 D
82、对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量瓶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漏、洗涤并烘干
B.使用胶头滴管时,特殊情况下也可把滴管插入到溶液中
C.取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以防止其漏气
D.蒸馏时,冷却水从冷凝管最热一端进入,这样冷凝效果好
【答案】 B
83、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
A.食盐
B.单质镁
C.烧碱
D.单质溴
【答案】 A
84、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答案】 D
85、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简约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绿色化原则
【答案】 C
86、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
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
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
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
【答案】 C
87、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
B.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C.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
D.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不包括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88、某教师在进行“酸和碱”的课堂知识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89、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 )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A.综合课程
B.研究课程
C.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答案】 D
9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A.以系统观点作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91、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92、在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 A
93、下列变化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次氯酸漂白
B.盐酸除锈
C.石油分馏
D.煤的干馏
【答案】 C
94、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95、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学完一个新的化学知识后会给出配套的习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案】 A
9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A.诊断建议
B.实施方法
C.实施建议
D.教材编写
【答案】 C
97、2018年,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卓越,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抗疟疾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石油炼制催化剂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答案】 B
98、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
A.宏观表征
B.微观表征
C.符号表征
D.数字表征
【答案】 B
99、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B.制饭勺、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化合物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答案】 B
100、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101、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102、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 )。
A.酸性
B.碱性
C.酸碱性
D.氧化
【答案】 A
10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 C
104、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
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
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
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
【答案】 A
105、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袋中放入小袋的铁粉,这是利用铁的( )
A.还原性
B.氧化性
C.酸性
D.碱性
【答案】 A
10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r(Y2-)<r(Z2+)
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弱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答案】 D
107、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
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答案】 A
108、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
A.实验能力评价
B.教学方法评价
C.教学手段评价
D.学业评价
【答案】 D
109、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
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
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 B
110、CO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 )。
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
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
C.氧原子是π配健电子对接受体
D.氧原子既吸引σ键电子对、又是π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
【答案】 D
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A
112、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实验者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环境
【答案】 D
113、下列关于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的预期,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B.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C.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
D.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答案】 B
114、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但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下列属于化学基本观念方面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A
115、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是( )。
A.成长记录袋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纸笔考试
D.作业评价
【答案】 C
1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 )
A.太阳能海水淡化
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
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答案】 A
117、下列属于“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 )。
A.化学反应与能量
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C.生活中的化学材料
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答案】 A
118、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A.NaOH
B.HCl
C.Na2S
D.Na202
【答案】 A
1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以上均是
【答案】 D
120、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全部都是
【答案】 B
121、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的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案】 A
1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答案】 B
1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B.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清洁燃料
C.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氯化铁溶液可用于制作印刷铜电路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