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B卷含答案
单选题(共600题)
1、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
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
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
【答案】 B
2、某高中教师参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讨会后,制定了本班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下列合适的是( )。
A.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给出自己的评论
B.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C.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D.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答案】 B
3、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4、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
B.教师要注重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和布置作业
C.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要以调节课堂气氛为主
D.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多多益善
【答案】 B
5、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6、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7、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9、《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下列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10、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C
11、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
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
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
D.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答案】 C
12、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 )。
A.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作业,而是培养学生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
B.留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题干中这一作业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
C.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
D.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答案】 D
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B.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
C.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
D.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答案】 C
14、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15、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A
16、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17、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18、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19、教学《雷雨》时,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是( )。
A.教师设置隋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的深意
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
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
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答案】 D
20、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
【答案】 B
21、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答案】 C
22、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D.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答案】 A
23、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24、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答案】 C
25、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D
26、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想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藤野先生》
B.《孔乙己》
C.《祝福》
D.《伤逝》
【答案】 B
27、阅读某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28、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29、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B
30、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人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31、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32、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下列例子,其中的加点词在句中表示本义的是( )。
A.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这昏宫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答案】 C
33、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 C
34、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
B.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C.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
D.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 D
35、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36、学生在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想到梅花在古诗词中常代表高洁傲岸、不同流俗的美好品格,并搜集了一些示例。下列正确的是( )。
A.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C.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
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答案】 C
37、学生学习完鲁迅的小说《祝福》之后,认识到“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教师计划推荐相关主题的其他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以下选项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茅盾《幻灭》
B.高尔基《童年》
C.巴金《家》
D.郭沫若《棠棣之花》
【答案】 C
38、古代诗词鉴赏课上,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诗词意象,教师准备向学生展示以下示例。下列诗句中没有出现战争类意象的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C.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D
39、教师围绕“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这一主题,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威尼斯商人》
B.《堂吉诃德》
C.《欧也妮·葛朗台》
D.《死魂灵》
【答案】 B
40、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41、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4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43、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少同学选择了形容词作动词这一语法知识,并总结了一些例句。下列句子符合要求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B.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C.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D.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答案】 A
44、教授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丑小鸭》
B.《灰姑娘》
C.《红舞鞋》
D.《卖火柴的小女孩》
【答案】 B
45、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 )。
A.曹操《观沧海》
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C.王湾《次北固山下》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B
46、教师教学古诗时,告诉学生有许多诗涉及植物,而这些植物往往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意象词汇。下列关于古诗中植物意象的说法及举例不正确的是( )。
A.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B.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的品格——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C.梅花——傲霜斗雪,纯净洁白,象征高洁傲岸、不屈不挠的品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D.竹——苍翠挺拔,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答案】 C
47、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识记”专题教学中,提及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常常涉及许多文化常识,需要学生认真识记。下列关于作品中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是指华山之南
B.《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暮春之初”是指初春时节
C.《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跽”是指双腿跪于席上,双膝并拢,臀部提起,直立上身的姿势
D.《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中,“河内”是指今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答案】 B
48、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以下和“五更”对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
A.02:00—03:00
B.03:00—05:00
C.04:00—05:00
D.03:00—04:00
【答案】 B
49、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50、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A
51、在教学《茶馆》后,某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请阅读后答题。
A.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对于人物分析教学把握不够
B.对课文认识准确,分析到位,能够准确抓住教学要点
C.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方向
D.如果能够适当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里播放话剧片段等,教学效果会更好
【答案】 A
52、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答案】 D
5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54、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55、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56、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恰当的是( )。
A.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出示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便学生抓住重点
B.教学《雷雨》,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
C.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
D.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答案】 C
57、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58、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
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
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
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
【答案】 B
59、教学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温庭筠《商山早行》
C.李白《行路难》(其一)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C
60、阅读某教师《我爱这土地》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脱离了语文学科教学
B.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C.学习并演唱红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D.用红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体现
【答案】 A
61、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62、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莫怀戚《散步》
D.孟郊《游子吟》
【答案】 C
63、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多部戏剧。下列剧目中,不适合的是( )。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答案】 B
64、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答案】 D
65、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
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
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
【答案】 D
66、阅读《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的教学评价及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B.教师应该制止学生根据译文推断字词的含义
C.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答案】 B
67、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68、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69、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A.借助诵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同类主题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B.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C.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D.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 D
70、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71、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时,为了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体会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分析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药》
B.《明天》
C.《孔乙已》
D.《狂人日记》
【答案】 B
72、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时,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所以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适宜的
B.合理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C.与作品内容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D.目标行为动词设置不恰当,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答案】 D
73、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7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生平——知人论世”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提前列出相关作品及其作者信息的清单。下列选项中,信息对应有误的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
B.《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C.《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蝈蝈与蛐蛐》——法布尔——法国
【答案】 D
75、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答案】 C
76、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
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 C
77、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其环节展示作品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7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了很多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下列教师行为不适合的是( )。
A.教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B.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的视角阅读、理解国外倡导个性主义的文化经典
C.教师让学生自己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D.教师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评价
【答案】 B
79、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傅雷《傅雷家书》
C.埃德加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 A
80、学习复句的基本类型,教师选取了一些语句作为并列复句学习的例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
A.他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
B.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
C.她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保留一份纯真
D.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答案】 C
81、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82、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属于豪放词的一项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答案】 D
83、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