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利用列表和画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全面版)资料
利用列表和画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孙德虎
凸透镜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如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造的,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成了中考的热点。然而由于这部分知识内容量很大,学生做题时往往感觉无法插手,也就成了学生在处理时的难点和出错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原理图和成像规律表总结了几条规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突破这一难点,效果很好。
一、利用跟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以后过焦点及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两条特殊光线,可画凸透镜成像光路原理图如下图(1)和图(2):
观察图(1)可总结出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外的情况下的动态规律: ① 成实像时:物像可逆。(把物体移到像的位置时,像则移到了物体的原来位置上。)
② 物像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f,此时物距等于2f,像距等于2f。[由图可观察出当物体在2f以外时,物体靠近的距离(物1、2之间)大于像远离的距离(像1’、2’之间),因此物像之间距离越来越小;而当物体在2f以内时,物体靠近的距离(物4、5之间)小于像远离的距离(像
4’、5’之间),因此物像之间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当物体在2f处时物像距离最小为4f。] 观察图(2)可总结出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情况下的动态规律: ③ 成虚像时,物像同侧,且像总比物体离透镜远,比物体高大。 综合图(1)和图(2)可得出一个共同的动态规律: ④ 无论物体从焦点的那一侧,在靠近焦点的过程中 ,像都是远离凸透镜,且像都在
逐渐变大。也可简化计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近”是指“物体靠近焦点”,“像远”是指“像远离凸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物像位置关系及应用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往往就成为中考的出题点。如果把它们用一个表格列出,就可以帮助同学发现这些共同的规律,并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现列表如下:
分析研究上面表格可总结出以下几点静态规律:
⑤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⑥ 实像一定是倒立的,物像一定是在透镜的异侧;虚像一定是正立的,物像一定是在
透镜的同侧。(因此“像的倒正”、“像的虚实”和“物像位置关系”三点可以“由一知三”)。
⑦ 实像可能是放大的也能是缩小的,还可能是等大的,虚像则总是放大的。
⑧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其中像的倒正、像的虚实和物像位置关系可以只告诉一点)
和应用四个方面只要告诉一个方面就能知道其他三个方面。
应用以上规律解答中考题实例如下:
1.(2002上海)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析: 由规律①:成实像时:物像可逆。(把物体移到像的位置时,像则移到了物体的原来位置上。) 故此题选[B]
本题也可以由规律⑧:本题是由凸透镜的成像性质推知像距,然后由凸透镜的物距推知像的像质。由倒立缩小的像得:2f>υ>f,即2f>10cm>f;然后由2f>μ=10cm >f得:倒立放大的实像。
2.(2002浙江绍兴)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虚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
解析: 由规律③:物像同侧,
且像总比物体离透镜远,比物体高大。 故此题选[B]
3.(2003天津)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B. 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C.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D. 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解析: 由规律④: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近”是指“物体靠近焦点”,“像远”是指“像远离凸透镜”)。可知A选项正确,B选项不正确;由规律⑥: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由规律⑥可知选项D是错误的。 故此题选[A C]
4.照相机镜头不动,要想使被拍摄物体的像大一些,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移动照相机靠近物体,伸长暗箱
B. 移动照相机远离物体,缩短暗箱
C. 照相机位置不动,横转过来
D. 都不可取
解析: 由规律④:物近像远,像变大。本题是已知实像变大,那么像距变大,物距变小。 故此题选[A]
5.(2003天津)小乐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是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解析: 由规律④:物近像远,像变大。本题是已知虚像变大,那么“物近” (“物体靠近焦点”)。而物体原来在焦点以内,要使物体靠近焦点,所以应使物体(手指)远离放大镜。 故此题选[B]
6.凸透镜成像时,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的物距分界点是在凸透镜________处;像由实像变成虚像的物距分界点是在凸透镜________处;像由倒立变成正立的物距分界点是在凸透镜________处。
解析: 利用规律⑤、⑥很容易得到答案为“2倍焦距、焦点、焦点”。
7.(2002山东省)如果以普通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 ]
A. 等于100mm. B.等于50mm C.小于50mm D.略大于50mm
解析: 由规律⑧:本题是由凸透镜的应用推知像距。用作照相机时像距υ和焦距f的关系是:2f>υ>f。 故此题选[D]
8.(2003福建厦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则蜡烛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 由规律⑧:本题是由凸透镜的物距推知像的性质。因为物距μ和焦距f的关系
试题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组装器材
(3分)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1分)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分)
实验探究
(14分)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物距大于2倍焦距(2分),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分),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2分),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2分)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2分)。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2分)是虚像还是实像?答: 。(2分)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数据
(4分)
(5)把数据填表(4分)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分析论证
(3分)
(6)凸透镜在 成实像;在 虚像。
(7)凸透镜在 成放大的像;在 成缩小的像。
(8)物体靠近透镜,像 透镜(靠近或远离),像 (变大或变小)
整理器材
(1分)
将蜡烛熄灭,将器材整理好。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二: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连接电路
(4分)
(1)开关断开(1分)组成并联电路(3分)
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总电流(7分)
(2)电流表串联在干路中(3分)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1分)量程选择恰当(1分)
(3)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读数并记录数据(2分)
(4)记录数据后,及时断开开关(1分)
分别测支路L1和L2的电流(7分)
(5)电流表分别与灯泡L1和L2串联(2分),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1分),量程选择恰当(1分)
(6)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读数并记录数据(2分)
(7)记录数据后,及时断开开关(1分)
实验结论
(5分)
(8)正确记录数据(3分),写出实验结论(2分)
I(A)
I1(A)
I2(A)
结论: 。
整理器材
(2分)
(9)先拆去电源,依次整理器材,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评分卡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连电路
(10分)
(1) 开关断开(1分)
(2) 滑动变阻器放在阻值最大处(1分)
(3) 电压表与灯泡并联,电流表与灯泡串联(2分)
(4)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接线柱正确(2分),量程选择正确(2分)
测小灯泡电阻(3分)
(5)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1分),移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测出几组数据,并填入表格中。(2分)
记录数据
(10分)
(6)正确记录表格数据及现象(9分),及时断开开关(1分)
电压(V)
电流(A)
电功率(w)
灯泡发光情况
高于额定电压
等于额定电压
小于额定电压
(7)正确计算电功率值(3分)
整理器材
(1分)
(8)先拆去电源,依次整理,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四: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质量和体积
(19分)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1分)
(2)调整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分)
(3)在左盘放上准备称量的烧杯和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1分),向右盘用镊子尝试加砝码,应先加质量大的砝码(2分)
(4)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2分)
(5)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 g(2分)
(6)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1分)
(7)向量筒中倒出适量的盐水,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1= cm3(2分),读数时,视线要与水的凹面相平(2分)
(8)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是 g(2分)
(9)被测盐水的质量是 g(2分)
计算盐水密度(4分)
(10)公式正确(2分),计算结果正确(1分),单位正确(1分)
整理器材
(2分)
(11)整理器材,摆放有序,用抹布将桌上的水擦干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五: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摩擦力跟压力关系
(13分)
(1)在水平面上放一块平板(1分)
(2)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2分)
(3)测出木板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4)在木块放一重物(2分)
(5)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2分)
(6)测出木块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关。(2分)
摩擦力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8分)
(7)把毛巾铺在长木板上(2分)
(8)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铺着毛巾的木板上滑动(2分)
(9)测出此时木块与铺着毛巾的木板间的摩擦力f= N(2分)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 有关。(2分)
结论(2分)
(10) 越大, 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分)
整理器材(2分)
整理器材,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试题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校 年 班 姓名 学籍号
操作内容
评分要点说明
得分
实验步骤
(7分)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平衡。(2分)
(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2分)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3分)
记录表格(12分)
(4)正确记录数据(12分)
试验次数
动力(N)
动力臂(N)
阻力(N)
阻力臂(N)
1
2
3
分析论证(4分)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整理器材(2分)
将钩码放回钩码盒,摆放有序
总分:
监考教师(签字):
学案二十第五章 透镜及其 应用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
班级:___ ___姓名:____ __小组编号:_____ _
1、学学习习目目的的::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认识照相机的原理及调节;
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二条规律,认识幻灯机的原理及调节;
3、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第三条规律,认识放大镜的原理及调节。
预预习习自自测测::
学学习习过过程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第94面、95面、96面,完成下列填空:
(1)凸透镜第一条成像规律是 ;照相机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用老式照相机给小组同学照相,当发现有一个同学没有进入镜头时,照相机是远离小组同学还是靠近小组同学,照相机的镜头是往后缩还是往前伸?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 像距的共同点是
,说明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 . ●跟踪练习
1.(2021荷泽)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 )
A. 大于100 mm B. 等于50 mm
C.小于50 mm D. 介于50 mm和100 mm之间
2.(2021山东威海)图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变小,与此对应的像距将变 。
学案二十第五章 透镜及其 应用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2)凸透镜第二条成像规律是 ;投影仪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在投影仪上放上投影片使其成像在白色墙壁上,尝试使白色墙壁上的像变大,则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是变大还是变小?整个投影仪是远离白色墙壁还是靠近白色墙壁?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跟踪练习
3.(2021山东济宁)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4.(2021广东)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填
“等大”、“缩小”或“放大”)、 (填“正立”、“倒立”)的实像,平 面镜的作用是 。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
图7
(3)凸透镜第三条成像规律是 放大镜成的像的特征是 。 ●小组讨论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在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前提条件下,放大镜是离书本近些所观察的虚像大还是放大镜离书本远些所观察的虚像大?这种成像调节的原理是什么?
●跟踪练习
5.(2021南京)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21年南京青奥
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C )
A.大于10cm小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予20cm
6.(2021湖南岳阳)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得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C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
●随堂练习
一、填充题
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厘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高的一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__ ____和___ __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 ____,这是为了使像
___ ___。
2.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厘米。
3.当烛焰离凸透镜30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
4.当烛焰离凸透镜15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当蜡烛逐渐消耗而减小,光屏上烛焰的象将随之______(选填“上升”、“下降”)。
5.当烛焰离凸透镜5厘米时,光屏上______,但透过透镜能看到一个___ ___、______、______像
二、选择题
1.放幻灯时银幕上得到的象应该是 [ ]
A.放大正立的实象 B.放大正立的虚象 C.放大倒立的虚象 D.放大倒立的实象
2.在凸透镜成像中,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转换点在 [ ]
A.焦点处 B.一半焦距处 C.2倍焦距处 D.无法确定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将烛焰从距凸透镜30厘米处沿主轴移到15厘米处,那么象的大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再变小
4. 关于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景物在照相机内所成的像是实像
B.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物体放大的实像
C.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不一定比物体大
D.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同步创新训练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立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时不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冲,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4.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__________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__________.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则所成的像将( )
A.像不完整了 B. 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C.像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6.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全身照,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不动,只调大光圈
7.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那么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象 B倒立放大的实象
C正立缩小的虚象 D正立放大的虚象
8.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 cm至
cm移动,光屏在某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 、 、 像。
9、放幻灯时银幕上得到的像应该是( )
A正立放大的实象 B倒立放大的实象 C正立放大的虚象 D倒立放大的虚象
10某凸透镜焦距在10厘米与15厘米之间,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为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 B.缩小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11、小明将一个苹果从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的像的大小为( )
A.不变 B.逐渐减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
年 级: 八 年 级 学 科: 物 理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体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运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理解成像的规律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探究加深认识
教法学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刻度尺)和火柴
课前预习导学: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我们可以看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决于物距和凸透镜的____________关系。
3.当物距___________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实像;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成虚像,并且虚像的尺寸___________。
课内学习研讨:
一、引入:利用凸透镜分别对着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看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猜想: A、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B、与焦距的大小有关;
C、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像的正倒可能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同侧有关。
四、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凸透镜的焦距;
3.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白色塑料光屏、光具座和火柴。
五、实验探究:介绍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u=1.8f…u=1.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3、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4、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5、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f=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 的 特 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u=2f
f<u<2f
u=f
u<f
六、分析论证:
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的 的 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 的 的 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 的 的 像。
七、巧记忆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堂巩固练习
1、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3、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f<20 cm B.f>10 cm C.f<10 cm D.f>20 cm
5.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玻璃砖
6.(2021天津模拟)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2021江苏连云港模拟)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 图3-3-1
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图3-3-2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2021江苏徐州课改区模拟)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课 课后深化拓展: 图3-3-3.
1.(2021河南模拟)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2、(2021江苏宿迁模拟)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3-4(a)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__________ 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 cm处,如图3-3-4(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图3-3-4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4.(2021山东滨州模拟)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3-5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图3-3-5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5.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到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到10 cm之间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A.8 cm B.10 cm C.11 cm D.14 cm
6.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 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 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9.(2021江苏南通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主光轴方向平 图3-3-6
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棒AB,如图3-3-6所示,则形成的像A′B′为( )
A.比实物短,且B′端比A′端粗
B.比实物短,且A′端比B′端粗
C.比实物长,且B′端比A′端粗
D.比实物长,且A′端比B′端粗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