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设备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测试规范制度.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004706 上传时间:2025-04-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测试规范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设备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测试规范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备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测试规范制度   1. 目的   1.1 这份文献通过提供测试半导体制造设备在制造环境中的三性(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的标准,为设备的使用者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建立了一个通用基础。   2. 范围   2.1 这份文献定义了设备的6种基本状态。它包括了设备的任何时间所有可能的状态。设备的状态由其功能状况决定,而不管操作者是谁。在这里所做的对设备可靠性的测试强调的是对正在使用中的设备的突然中断,而不是对设备的所有时间。   2.2 本文献第三节(设备状态)定义了如何对设备时间分类。第六节(三性测试)定义了测试设备状态的公式。第七节(不确定测试)另外给出方法用来评估所得数据的统计意义。   2.3 有效的应用这份规范需要设备的工作遵循它的周期及或时间。自动监测设备状态是标准SEMIE58中的内容,并不在本规范中。设备使用者与供应商之间清晰有效的沟通将持续提高设备的工作状况。   2.4 在这份规范中的三性的指数可以直接运用于整个设备的非成套工具和子系统水平级。三性指数可以适用于子系统水平(例如过程模块)的多路径组工具。   2.5 这份标准虽然有提到安全事宜,但目的并不旨在追求这个方面。它将是这个标准使用者的责任来建立合适的安全和健康条款,以及在使用前决定限制章程的运用。   3. 参考标准     SEMIE58-自动化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的标准   注释1:本文列出的所有文献都使用其最新的适应版本。   4. 术语   4.1 辅助 - 在一个设备周期中设备工作突然中断时发生,它有以下三种情况:      c 通过外部干涉使中断的设备周期继续。(比如通过操作工和使用者的干涉,无论它是人或电脑。)      c 除了一些特殊的消耗品,零件不可替换。      c 在设备操作规范方面没有进一步改变。   4.2 成组工具 - 由机械地连接在一起的集成过程模块组成的制造系统。(这些模块可能来自于同一或不同供应商)   4.2.1 单路径成组工具 - 只有一条流水线的成组工具。   4.2.2 多路径成组工具 - 超过一条独立流水线的成组工具。(比如,多负荷闸、同样型号的多流程单元室)   4.3 周期(设备周期) - 一个设备系统或子系统的完全操作过程(包括装卸产品),有流程、制造、测试步骤。在一个单元流程系统中,周期数等于流经的单元数。在多批系统中,周期数等于批量数。   4.4 停工时间(设备停工时间)- 设备不在工作状态或没有执行到它应有水平的时间,不包括任何不在计划安排上的时间。   4.5 故障(设备故障)- 在没有外来干涉下发生的意外故障或偏离。      注释2:正确分类设备故障对于方便解决问题和提高设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6 宿主 - 联系设备的智能系统,作用相当于代表工厂领导下属的制造主任。(比如,一个非植入的计算机或单元控制器)   4.7 中断-任何干预和故障   注释3:中断=干预之和+故障之和   4.8 维修-保证设备在预定功能状态下工作。在本文献中,维修的目的是功能不是设备结构;不论是谁来维修,它都包括调整、材料变化、软件开放、修理、预定检测等等。   4.9 制造时间-所有生产产品的时间及相应停留等待时间。   4.10 非计划时间-计划中设备不在用于生产的时间。   4.11 生产时间-总时间减非计划时间。   4.12 操作工-在设备旁通过设备控制面板操作设备的人员。   4.13 产品-可以成为有功效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个单元,包括功能的工程装置。   4.14 断工-为使设备能继续工作的一段维修时间,包括冲洗、冷却、加热、软件备份、储存、动态数据(包括参数、方法)、断工发生在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停工时间内。   4.15 复工-在断工维修后,使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工作的一段维修时间。包括冲气、加热、标准化时间、初始化常数、载入软件、重贮数据(例参数、方法)、控制系统再建等等。但不包括设备及流水线检测时间。复工也发生在计划内外的停工时间内。   4.16 关机-当设备有计划外状态时,让设备回到安全状态的时间。它包括为了达到安全状态所做的任何过程。关机仅出现在计划外时间中。   4.17 规范(设备操作)-文献中所写的在使用者与供应商之间在设备操作的规定条件下的功能所达成的一致条款。   4.18 开始-设备从计划状态到达成预期功能所需的时间。包括冲气、加热、冷却、标准化时间、初始化常数、载入软件、重贮数据(例参数、方法)、控制系统再建等等,开始包括于计划外时间中。   4.19 辅助工具-不属于生产设备,但是在正常操作中必需的设备。(比如,密封盖、运载机、探测卡片、电脑控制器)   4.20 总时间-一周7天,1天24小时的所有检测时间。为了正确表达总时间,设备的所有6种基本状态必须正确记录。   4.21 培训(工作外)-在工作外时间对设备操作和维修进行的指导。它包括于计划外时间。   4.22 培训(线上)-在正常工作时对个人操作和维修进行的指导。线上培训一般不会打断正常的操作和维修活动,所以它可以不被区别的包括在任何设备状态中(除等待与计划外时间)   4.23 单元-任何芯片,模,成套设备或单位零件。   4.24 工作时间-设备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的时间,包括有效生产的、等待的和策划时间,不包括任何计划外时间。   4.25 使用者-动作于设备的实体,无论是在设备旁的操作者或在远处遥控的自动界面。从设备的角度出发,操作者和宿主都是使用者。   4.26 校正运行-设备的一次循环(使用产品单元,非产品单元或不成单元的)以用来引导设备进入规范中的预定状态。   5. 设备状态   5.1 为了清楚地检测设备地表现,本文献定义了所有设备状况和时期必须遵循地6种基本状态。   5.2 设备状态是由功能决定而不是由设备结构决定。例如任何维护过程都是这样分类,而不论谁是操作者、操作工、技术人员或流程工程师。   5.3 关键的时间块在后文的等式中将会特别用到。这些基本的设备状态又可以分成许多子状态,以满足生产运转所需的追踪解决。SEMIE10并没有列出所有的子状态,但是给出了许多例子用以指导。   5.4 有效状态-设备按预定功能工作的时间。有效状态包括:    c 常规生产(包括装卸产品)    c 为第三方工作    c 返工    c 与生产结合的操纵。可能是或不是产品单元(比如,分批和新运用)。   5.5 等待状态-在这段时间内,设备是在正常功能状态下,基础设施和化学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是不在生产。它不是计划外的。等待状态包括:    c 没有操作工(包括休息、午餐和会议)    c 没有产品(包括由于缺乏辅助设备比如计量工具造成的缺少产品)    c 没有辅助工具(例如密封盒、芯片传输器、探测卡)    c 没有从自动系统来的输入信号(例宿主)   5.6 工程状态-设备处在正常功能状态下(没有设备和流程问题存在),但是用于工程实验的时间。包括:    c 过程工程(过程塑造)    c 设备过程(设备评估)    c 软件工程(例限定软件)   5.7 计划内停工状态-设备按计划停止正常功能工作的一段时间。包括:    c 维修推迟    c 生产检测    c 预防性维修    c 改变化学材料或消耗品    c 调整    c 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   5.7.1 维修推迟-由于设备正等待使用者或供应人员或其它与维修有关的部分(化学材料、消耗品等)而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维修推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员决定让设备停着推迟维修。   注释4:维修推迟会发生在维修过程的任何时段,它必须从维修时间中被独立出来。推迟时间包括在离线时间内,但不在修理时间内。(详见6.3节设备可维修性)   5.7.2 生产控制-有计划地打断产品有效生产来评估产品或非产品单元。按照设备操作的规范来证实设备是否处于规范中的正常功能状态。它并不包括可以平行于产品生产的检测,也不包括随着预防性维修、调整及修理过程产生的检测。   5.7.3 预防性维修-它由以下的几部分组成:    c 预防性措施:按计划周期维护过程(包括设备断工、复工),以降低设备运转中故障的可能性。间断周期可能基于设备时间、设备状态。    c 设备检测:运转设备以证实设备的功能状态。(比如,系统达到基本压力,芯片传输没有异常、气流正常、等离子区燃烧、来源达到特定压力。)    c 校正运作:在预防性措施后为保证设备按规定正常运作而建立的单元流程和评估。   注释5:设备供应商有责任提出预防性措施计划以使设备达到预定水平。使用者如果希望供应商提高设备水平,他们有责任指出与原定计划的偏离之处。   5.7.4 改变化学材料及消耗品-指在补充半导体流程中的原材料时的故意打断。它包括改变气瓶、酸、目标、来源等等以及任何与改变相关的充、洗、清洁。但不包括在得到化学材料、消耗品补给之前的延误时间。   5.7.5 调整-它是以下几部分之和:    c 变动:为了适应在流程、产品、包装结构上的改变而作出的设备变动所需的时间。(不包括装修、重建、升级)    c 设备测试:运行设备以证实它的功能。(比如,系统达到基本压力,芯片传输没有异常、气流正常、等离子区燃烧、来源达到特定压力。)    c 校正运行:在改变后为确认设备按规定正常运作而建立的单元流程和评估。   注释6:设备供应商有责任提供设备在预定条件下改变和测试的过程步骤。使用者如果希望在这些条件下供应商减少改变次数,那么他有责任给出偏离的过程步骤。   5.7.6 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由于缺乏辅助的基础设施而使设备不能按预定功能运行的一段时间。相关的基础设施有:    c 环境(例温度、湿度、震动、微粒度)    c 房屋的悬挂装置(例动力、冷却水、空气、废气、LN2)    c 与其它设备或宿主计算机连接的管道    c 与宿主相连的通信设备   5.7.6.1 任何与上述项目相关的停工时间将包括在基础设施的停工时间内。例如,由于安排了15分钟的动力短缺使需要另外的制冷剂动力,这样让设备再恢复到预定功能状态所耗费的时间就是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时间。   5.8 计划外停工时间-由于一些意外事件使设备不在预定功能状态的时间。    c 维修推迟    c 修理    c 改变化学材料及消耗品    c 不合规范的输入    c 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   5.8.1 维修推迟-由于设备正等待使用者或供应人员或其它与维修有关的部分(化学材料、消耗品等)而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维修推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员决定让设备停着推迟维修。   注释7:维修推迟会发生在维修过程的任何时段,它必须从维修时间中被独立出来。推迟时间包括在离线时间内,但不在修理时间内。(详见6.4节设备可维修性)   5.8.2 修理时间-包括以下:    c 诊断:识别设备故障的源由的过程。    c 纠错行为:提出设备的故障处并使设备恢复到正常运作的维修过程。(包括设备断工、复工、重建、重设置、再循环、再启动、回到前一个软件版本等等)    c 设备测试:运行设备以证实它的功能。(比如,系统达到基本压力,芯片传输没有异常、气流正常、等离子区燃烧、来源达到特定压力。)    c 校正运行:在改变后为确认设备按规定正常运作而建立的单元流程和评估。   5.8.3 改变化学材料及消耗品-指计划外的为补充半导体流程中的原材料时打断生产运行。它包括改变气瓶、酸、目标、来源等等以及任何与改变相关的充、洗、清洁。但不包括在得到化学材料、消耗品补给之前的延误时间。   5.8.4 不合规范的输入-由于不合规范的输入或错误输入而造成一些问题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时间。这些输入包括:    c 辅助工具(例弯曲的密封盒或芯片运输器、错误的数据解释或输入)    c 产品(例逆流的流程或产品问题,弯曲的芯片,受污染的芯片,弯曲的铅框)    c 测试数据(例未经校正的计量工具,误读的图表,错误的数据解释或输入)    c 消耗品及化学材料(例如受污染的酸,有渗漏的焊接,衰变的光阻,品质低劣的铸造物)   5.8.4.1 任何由于以上各项造成的停工时间包括在不含规范的输入之停工时间范围内。例如,由于间断的探测卡片短缺、探测系统要修理。由此而产生的停工时间分类在不合规范的输入的停工时间。   5.8.5 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由于缺乏辅助的基础设施而使设备不能按预定功能运行的一段时间。相关的基础设施有:    c 环境(例温度、湿度、震动、微粒度)    c 房屋的悬挂装置(例动力、冷却水、空气、废气、LN2)     c 与其它设备或宿主计算机连接的管道    c 与宿主相连的通信设备   5.8.5.1 任何与上述项目相关的停工时间将包括在基础设施的停工时间内。例如,由于安排了15分钟的动力短缺使需要另外的制冷剂动力,这样让设备再恢复到预定功能状态所耗费的时间就是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停工时间。   5.9 制度外状态-在这段时间内设备并没有安排用于生产。例如轮休、周末和假日(包括关机和开机)   5.9.1 如果设备因为离线培训或日常预防性维修不能解决的安装、修建、重建及软硬件升级而造成不在生产状态,这就属于制度外状态。制度外时间就是从这些状态恢复到正常生产所需的时间。   5.9.2 设备维修时间不能计入制度外状态时间内,因为所有的维修时间必须计入计划内或计划外停工时间内(包括诸如计划的冷却泵更新这样的自动常规维修)。   5.9.3 同样,任何这个时期内生产或工程工作必须计入生产或工程时间。(包括将在几小时后自动关机的无人操纵的设备)   6. 三性测试   6.1 几十年来,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作为设备表现的衡量工具在工业领域中广泛运用。这一节中在半导体行业中定义的与已经存在的工业标准相符合。与三性的定义同时给出的还有用来衡量测试结果的指数。   6.2 设备可靠性-是指设备在一段时间内规定状况下按要求功能运行的可能性。     注释8:这里给出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有效时间和设备周期    c 有效时间仅考虑当生产产品时所发生的。(用于生产运作目的)    c 设备周期考虑各个设备状态中由每台设备周期造成的疲惫和损坏。   6.2.1 MTBIP-平均中断间隔时间;是两次中断间的平均正常运行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效时间被多次中断打断,只有有效时间列入计算中,而计算中的中断是指从任何状态恢复到正常生产的次数。使用MTBIp不仅要正确捕捉故障和辅助信息,而且还要正确分类所有时间。   MTBIP=      有效时间                有效时间中的中断次数   6.2.2 MTBFP-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两次故障间的平均正常运行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效时间被多次故障打断,只有有效时间列入计算中,而计算中的故障是指从任何状态恢复到正常生产的次数。使用MTBIp不仅要正确捕捉故障信息,而且还要正确分类所有时间。   MTBIP=      有效时间                有效时间中的故障次数   6.2.3 MTBAP-平均辅助间隔时间;是两次辅助间的平均正常运行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有效时间被多次辅助打断,只有有效时间列入计算中,而计算中的辅助是指从任何状态恢复到正常生产的次数。使用MTBIp不仅要正确捕捉辅助信息,而且还要正确分类所有时间。   MTBIP=      有效时间                有效时间中的辅助次数   注释9:可靠性可以用不同的因素如设备时间、周期和状态来衡量。以下为使用周期的两个例子。   6.2.4 MCBI-平均中断间隔周期;是指设备在两次中断间隔间的平均周期次数。在这段周期内,总共的设备周期被多次中断打断(包括产品周期和非产品周期)。计算中超出了设备状态而将系统或子系统经历的所有循环包括在内。计算不需要考虑设备状态,只要设备周期与中断情况。   MCBI=总周期数         中断次数   6.2.5 MCBF-平均故障间隔周期;是指设备在两次故障间隔间的平均周期次数。在这段周期内,总共的设备周期被多次故障打断(包括产品周期和非产品周期)。计算中超出了设备状态而将系统或子系统经历的所有循环包括在内。计算不需要考虑设备状态,只要设备周期与故障情况。   MCBI=总周期数         故障次数   6.2.6 MCBAI-平均辅助间隔周期;是指设备在两次辅助间隔间的平均周期次数。在这段周期内,总共的设备周期被多次辅助打断(包括产品周期和非产品周期)。计算中超出了设备状态而将系统或子系统经历的所有循环包括在内。计算不需要考虑设备状态,只要设备周期与辅助情况。   MCBI=总周期数         辅助次数   6.3 设备有效性-当需要时设备可以按预定功能运行的可能性。   6.3.1 对设备的时间利用率-设备按预定功能运作的时间扣除所有的维修延迟、不合规范的输入造成的停工及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的百分比利用率。这个计算用于仅在设备价值的角度上反映设备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对设备的时间利用率(%)=                          设备工作时间×100                                              生产时间-(所有维修时间+不合规范的输入停工+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   6.3.2 对供应商的时间利用率-设备按预定功能运作的时间扣除使用者的维修延迟、不合规范的输入造成的停工及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的百分比利用率。这个计算只剪除使用者的维修推迟,所以只考虑了供应商的零件和服务的推迟。目的在于为供应商的交易服务提供一个有效的评判标准。   供应商的时间利用率(%)=                          设备工作时间×100                                             生产时间-(使用者维修时间+不合规范的输入停工+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   6.3.3 生产时间利用率-在生产时间内设备按预定功能运行的时间百分比。目的在于反映该设备的总体运行表现。   生产时间利用率(%)=设备工作时间×100                           生产时间   6.4 设备可维修性-在一段时间内,设备可保留至或维修至正常预定功能状态的可能性。   6.4.1 MTTRf-平均修理时间;修理故障使设备回到正常运行的平均耗时。在一段时间期内(包括设备和流程测试时间,但不包括维修延时),被故障数断开的所有修理时间(不仅仅是所有流逝的人工时间)。   MTTRf=总修理时间           总故障数   6.4.2 MTTRi-平均修理时间;修理中断使设备回到正常运行的平均耗时。在一段时间期内(包括设备和流程测试时间,但不包括维修延时),被中断数断开的所有修理时间(不仅仅是所有流逝的人工时间)。   MTTRi=总修理时间           总中断数   6.4.3 MTOL-平均离线时间;当停工发生后,维修设备正常生产或恢复设备生产的平均耗时这段时间内被停工次数断开的所有停工(计划内或计划外的)时间。   MTOL=所有停工时间           停工次数   6.4.4 设备的计划停工率(%)=                          设备计划停工时间×100                                      生产时间-(所有维修时间+不合规范的输入停工+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   6.4.5 供应商的计划停工率(%)=                        设备计划停工时间×100                                        生产时间-(使用者维修时间+不合规范输入停工+与基础设施有关的停工)   6.5 设备利用率-在一段时间内设备按要求功能运行的时间比率。   6.5.1 生产时间利用率-生产时间中的有效时间。因为它不包括制度外时间,所以用于比较不同班次结构生产的设备利用率。   生产时间利用率(%)=设备工作时间×100                          生产时间   6.5.2 总时间利用率-在全部时间内有效运行的比率。用于反映基本线上的设备利用率。   总时间利用率(%)=设备工作时间×100                          总时间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 为加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在发生安全灾害后,能够缩小事故范围,降低事故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六百七十三条的规定,矿井必须根据险情或事故情况下矿工避险的实际需要,建立井下紧急撤离和避险设施,并与监测监控、人员位置监测、通信联络等系统结合,构成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为此矿对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编制了矿井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 一、 监测监控系统 (一) 监测监控基本情况 我矿为低瓦斯矿井,为加强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管理,建立了瓦斯管理和瓦斯防治系统,配合了专职瓦斯检查员,建立了瓦斯巡回检查、瓦斯超限处理、密闭管理、瓦斯日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瓦斯日报每天由矿长、总工程师、通风科长审查并签字。 地面装备有一套由天地科技(常州)自动化股份生产的KJ95N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系统具有对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等环境参数的采集、显示和报警功能;具有对馈电状态、风机开停、风门开关、各种机电设备开停等生产参数的采集、显示、报警、控制等功能。形成了瓦斯个体巡回检测和安全监控监测双重瓦斯防治系统。 (二) 井下设备情况 根据规定,井下及地面各主要场所共安装分站10台、低浓度甲烷传感器 23台、一氧化碳传感器12台、温度传感器10台、风速传感器2台、二氧化碳传感器5台、负压传感器1个、氧气传感器5台、开停12个、风门传感器4套、烟雾传感器10台、风筒传感器2个。 (三) 传感器监控布置地点 1、 矿井总回、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及上隅角和工作面、乳化液泵站、避难硐室内外、各变电所安装甲烷传感器。矿井总回、避难硐室内外、各皮带运输机头内侧安装一氧化碳传感器。 2、 矿井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避难硐室内、中央变电所、采 区变电所、乳化液泵站、机电硐室安装温度传感器。 3、 各皮带运输机头上侧安装烟雾传感器。 4、 矿井主序号项目评估内容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评估结 果评估 5、 部门负责人东采区回风巷测风站安装风速传感器。 6、 井下各大巷、联巷正反风门安装风门传感器。 7、 矿井主扇风机、井下掘进供风机、副局扇风机安装设备 开停传感器。 8、 矿井主斜井、采掘工作面安装有馈电状态传感器。 9、 避难硐室内外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传感器。 10、 井下所有传感器挂牌管理,并有专人负责。 采掘工作面瓦斯报警设置≥0.8%,断电设置≥1.2%,复电浓度<0.8%,掘进工作面全部实现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采煤工作面实现了瓦斯电闭锁,瓦斯一旦超限,断开该区域所有非本质型安全电源。通过断电测试,断电灵敏可靠。 (四) 传感器监测及标校 各类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光干涉式瓦斯测定仪,定期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并取得合格证。监测监控巡检员每15天对井下所有甲烷传感器用标准气样做一次调校。瓦斯电闭锁,风电闭锁每15天测定一次,并填写测定记录。 (五) 监测监控自查问题 1、 E304工作面上隅角甲烷传感器吊挂有歪斜现象。 2、 北翼运输大巷掘进迎头甲烷传感器煤尘较多,需清理。 (六) 监测监控自查问题解决办法 1、 督促井下监控工及时进行井下各作业地点传感器的接 线吊挂与煤尘清理工作,保证传感器性能稳定,读书灵敏。 2、 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普及“一通三防” 知识,贯彻瓦斯危害性,加强瓦斯检测意识,瓦斯监测的重要性。 (七) 监测监控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各类传感器设置齐全,各检查点按规定设置了监测监控探头,能够较好的监控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情况。系统状态良好,日常应加强监测监控系统的井上监管、井下巡查。经过评估,我矿监测监控系统稳定、可靠、合理、完善,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二、 紧急避险系统 (一) 紧急避险系统基本情况 我矿与长治县矿山救护中队签订了煤矿应急救援协议,救护的范围包括: 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灾、有毒有害气体中毒、顶板等煤矿井下发生的人员伤亡事故。矿井设置了兼职救护中队,分为两个小队,兼职救护队有21名队员组成。为加强事故应急管理,矿编制了山西长治县雄山振义煤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矿井灾害预防于处理计划》,并已在相关部门备案,抢险组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符合矿井的实际情况,能够保障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 永久避难硐室概况 根据井下紧急避难系统设计要求,我矿在井底南车场东侧布置永久避难硐室,能容纳80人,可以满足全矿井井下工作人员紧急避险要求。 永久避难硐室设置缓冲区(过渡室)、避难去(生存室),缓冲区(过渡室)是为去除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区(生存室)时所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避难区(生存室)是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的主要活动空间。 永久避难硐室为L型布置,采用双出口、双过渡室的结构,有两个通道分别与井底车场轨道大巷和东采区运输上山相连,生存室长42m,硐室宽4.0m,净高3.3m,硐室净断面积12.2m²,有效使用面积168m²,人均占用2.1m²。 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组成及设备配备:配置硐室防护、密闭系统;正压、喷淋系统;二氧化碳制冷、除湿系统;压风系统供氧、压缩氧气供氧和自救器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供水系统、动力保障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照明、通讯系统;附属系统等参照永久避难硐室执行。 永久避难硐室内外设有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并与室外五大系统对接,各种救生设备、设施按设计布置,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可供额定人数生存96h。 (三) 紧急避险系统自查问题 1、 避难硐室饮用水过期。 2、 压缩饼干过期。 3、 氢氧化钙、一氧化碳吸附剂、二氧化碳吸附剂过期。 (四) 紧急避险系统自查问题解决方法 1、 编制计划进行购置。 (五) 紧急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紧急避险系统各类设施完善,避难硐室系统整体完整,救灾物资个别存在过期需加强食用物品管理和完善,及时补充足够的生活用品。紧急避险系统可靠、合理,能够保障应急救援时作业人员的安全。 三、 压风自救系统 (一) 基本情况 我矿在主斜井工业场地地面安装2台SA160A型空气压缩机,其技术参数为:额定排气量27.6m³/min,配用电动机160KWMPa。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管路,主斜井井筒、主要大巷铺设压风管路为:Φ159mm、Φ88mm型无缝钢管,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铺设压风管路为:Φ57mm型无缝钢管。压风能力满足井下生产及压风施救的风量需求。 (二) 压风自救装置 固定式永久自救装置选用济南宏科科技生产的YSJ-A型压风自救装置由外管系统、压风接头、开关阀、进气连接管、压力表、气动减压阀、排水装置、面罩等构成,井下共配置26套,每套可供6人使用,分布安装在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和主要大巷中,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安装,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巷距工作面作业地点25m-40m安装一组,其后每200m和临时避难硐室各安装一组,主要大巷每500m安装一组,并设有管理牌板,由专人巡查。压风自救装置具有减压、节流、消噪音过滤和开关等功能。 (三) 空气压缩机设备检测 2021年3月31日由山西省公信安全技术对SA160A螺杆式空压机进行了吸气压力、排气压力、外观质量、安全保护装置、容积流量、温度、振动等十一项进行了检测,提供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全部合格。 (四) 压风自救系统自查问题 1、 部分压风管路连接处存在漏风现象。 2、 压风自救管路有时出现个别连接管路断开、或开关 损坏。 (五) 压风自救系统自查问题解决方法 1、 安排管路维护人员下井及时更换胶垫。 2、 加强压风自救维护及时检查各采掘面的压风施救设备, 及时维修,及时更换。 (六) 压风自救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压风自救系统能够满足井下人员灾变期间的自救要求,所有采掘工作面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风需要。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管路设施存在漏风现象、个别压风自救设施存在阀门损坏情况,需对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加强管理维护,确保完善、合理、可靠的压风自救系统,。经过评估,我矿压风自救系统整改后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四、 供水施救系统 (一) 基本情况 我矿建立有完善可靠的供水施救系统,由井上、下两部分并联组成,并按规定在井下各地点供水管路上每隔50m及避难硐室内设置有一个三通供水阀门,地面建设有400m³静压水池,井下防尘水源均通过主斜井、各巷道沿线铺设的防尘管路与静压水池相接,井下大巷道均铺设直径75mm静压管路,掘进头、生产工作面铺设直径50mm防尘洒水管路,且防尘管路上每50m安设有三通阀门,用以满足防尘洒水及各转载点用水。 (二) 供水自救装置 固定式永久自救装置选用济南宏科科技生产的YSJ-A型压风自救装置供水施救装置由供水管网、三通、阀门、过滤装置等构成,井下共配置26套,每套可供6人使用,分布安装在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和主要大巷中,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安装,采掘工作面进风、回风巷距工作面作业地点50m安装一组,其后每200m和安装一组,主要大巷每200m安装一组,并设有管理牌板由专人看管。 供水施救系统在各采掘作业地点、主要硐室等人员集中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动能。 (三) 供水施救系统自查问题 1、 部分供水管路连接处存在漏水现象。 2、 供水自救管路有时出现个别连接管路断开、或开关损坏。 (四) 供水施救系统自查问题解决方法 1、 安排管路维护人员下井及时更换胶垫。 2、 加强供水自救维护及时检查各采掘面的供水施救设备, 及时维修,及时更换。 (五)压风自救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供水自救系统能够满足井下人员灾 变期间的自救要求,所有采掘工作面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供水自救要求。对于部分管路设施存在漏水现象、个别供水自救设施存在阀门损坏情况。经过评估,我矿压风自救系统整改后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五、 人员定位系统 (一) 人员定位基本情况 我矿井装备一套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神州鼎天数码信息技术公司生产的KJ236煤矿人员管理系统,系统由地面中心站、传输系统、UPS、避雷器、光纤环网交换机、分站、电源、井口公示大屏与唯一性检测装置、井下定位读卡器、识别卡等组成。 (二) 人员定位设备情况 地面中心站设在矿调度指挥中心,监控主备机各一台。井上安装KJ236-J数据传输接口采用(MHYVR1*4*7/0.52型)通讯电缆连接,井下KJ236-F型人员定位分站、KJ236-D矿用本安型读卡器用于数据采集传输。 (三) 井下设备情况 井下设置了KJ236-F型人员定位分站5台,配置(KJ236-D型)矿用读卡器27台,安设在中央变电所及主要大巷中、避难硐室、采取变电所、各采掘工作面巷口,所有下井人员全部配带(KJ236-K型)矿用识别卡,实现了对矿井人员活动范围的全覆盖,可为矿井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 (四) 人员定位系统自查问题 1、 识别卡电池蓄电时间短 (五) 人员定位系统自查问题解决方法 1、 及时更换电池。 (六) 人员定位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人员定位系统设备具备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人员定位系统设备具备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监测日常管理制度、安装、使用、维护的基本要求,存在的情况,及时排查及时更换,建设完善、合理、可靠的人员定位系统。经过评估,我矿人员定位系统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六、 通信联络系统 (一) 通信联络系统概括 我矿通信系统由(KT590型)矿用广播系统、(KT105A)无线通讯系统、(KTJ103型)调度系统组成。按照《专项设计》建成了可靠完善的通讯联络系统。 矿用广播系统为全数字型系统,地面广播主机通过通讯光缆连接井下的本安广播终端,通过光缆与网线传输。本系统可通过控制主机对井下安装的本安广播终端进行对讲、分组和全部语音广播。配置广播音箱(KXY21)实现矿井全覆盖,在事故状态下可对区域性或全矿井下人员进行人员紧急呼叫,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提供通讯保障。 无线通讯系统作为矿井调度交换机用户的延伸,该系统采用数字传输体系和基于PHS标准的无线传输技术,地面安装(KT105-F型)大功率基站2套,井下(KT105-F1)基站信号覆盖至大巷和采掘作业面。可以满足井下移动通信的需求,并提供紧急情况下报警及抢险救灾的应急通信手段。 调度系统提供所有传统的调度、数字交换、汇接等功能,采用矿用通信电缆直接连接。该系统与(KT105A)无线通讯系统互联互通,具有无线通讯与调度 互打功能。 (二) 通讯 布置情况 目前井上、下共设置 机128部,矿井中继线与市话电缆相继构成对外通讯干线。井下安设 38部覆盖各采掘工作面作业地点、皮带机头、变电所、水泵房等,该系统具有选呼、急呼、全呼、强插、强拆、监听、录音等功能。 在矿井地面变电所、地面主通风机房、主副井提升机房、井下水泵房、变电所、地面空压机房、火药库等主要地点安装16部直通 ,符合设计与现场安全需要。 (三) 通讯联络系统有效性评估 经过以上分析,我矿井上、下通讯联络系统建设完善, 布置基本达到要求,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与避险通话的要求,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能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矿井内外通讯畅通,主体故障及时处理后,能够满足矿井通讯联络的全部任务。经过评估,我矿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合理、可靠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培训记录表 编号: 序号: 培训主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时间: 地点: 办公室 培训老师: 培训方式:讲课 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共 人) 培训内容摘要: 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条款的学习; 2、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发展、现状和实施的意义。 考核方式:提问 考核合格率:100% 培训有效性评价: 通过对标准的学习,使用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了标准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标准的要求与意义,为我公司今后体系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有效。 评价人/日期: 备注: 培训记录表 编号: 序号: 培训主题:体系文件编写培训 时间: 地点: 办公室 培训老师: 培训方式:讲课 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共 人) 培训内容摘要: 1、体系文件包括哪几种? 2、每种体系文件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编制体系文件(编制要求); 4、体系文件编制; 考核方式:提问 考核合格率:100% 培训有效性评价: 通过培训,员工对体系运行所需的文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了体系文件编写的要求,为体系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此次培训有效。 评价人/日期: 备注: 培训记录表 编号: 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规章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