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第三十二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病原生物学,学习目标,掌握,:,寄生虫、宿主的各相关概念。,熟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和寄生虫病流行环节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了解,:,人体寄生虫学概况、了解寄生虫病防治原则。,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或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
2、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学习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学习寄生虫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性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特别是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民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并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众多、卫生条件较差,有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多种传染病流行。,我国西部地区受寄生虫病影响较为严重,如被喻为第二“癌症”的泡型棘球蚴病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死亡率达,5.1,,不少农牧民因病致贫、
3、因病返贫。可见,寄生虫病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节,寄生现象,在自然界,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共生(,symbiosis,),。,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及利害关系的不同,共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共栖(,commensalism,2.,互利共生(,mutualism,),3,.,寄生(,parasitism,第一节,寄生现象,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如人肠腔内的结肠内阿米巴,以细菌和食物颗粒为食物,但不侵犯组织,对人体没有利害可言,。,第一节,寄生现象,2,.
4、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时,双方都受益并相互依赖,如寄居在牛胃中的纤毛虫,能帮助消化植物纤维,且当其同食物一起沿消化道移动时,又被消化利用而成牛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牛,受益的同时也为纤毛虫提供了居所、食物和庇护,两者互相受益,。,第一节,寄生现象,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二者的关系称为寄生,。,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在,寄生关系中,宿主为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居住场所和保护,而寄生物则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宿主死亡,。,寄生物
5、若为动物则称寄生虫(,parasite,),如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血吸虫、牛带绦虫等。,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一、寄生虫的类型,寄生虫种类繁多,根据寄生部位、寄生时间的久暂、寄生性质,可将寄生虫分为:,1,体内寄生虫,:,如,寄生于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如寄生于肠道的蛔虫、钩虫;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2,体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体表,吸血时暂时侵袭宿主,如蚊、白蛉、蚤、虱等,也称暂时性寄生虫,。,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一、寄生虫的类型,3,长期性寄生虫,:,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4,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一个或各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如钩虫、
6、丝虫。,5,兼性寄生虫,:,可,过自生生活,但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又能过寄生生活者,如粪类圆线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一、寄生虫的类型,6,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消化道内寄生。,7,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些寄生虫称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等。,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二、宿主的类型,不同种类的寄生虫,
7、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数目不尽相同,有的只需要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宿主。按寄生关系的性质,宿主分以下种类:,1,终宿主,(,也称终末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人是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二、宿主的类型,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需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则按顺序称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如某些淡水螺和淡水鱼分别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二、宿主的类型,3,储存宿主(也称保虫宿主,,
8、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这些脊椎动物即为储存宿主,也称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例如,,血吸虫成虫可寄生于人和牛,牛则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二、宿主的类型,4,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transport,host),:,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时,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进入非正常宿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可长期保持童虫状
9、态,若犬吞食含有此童虫的野猪肉,则童虫可在犬体内发育为成虫。野猪就是该虫的转续宿主。,第三节,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cycle),。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直接发育型,(,二)间接发育型,第三节,寄生虫的生活史,(一)直接发育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人体肠道寄生的,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蠕虫。又如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也为直接型生活史。,第三节,寄生虫的生活史,(二)间接发育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
10、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如丝虫、旋毛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发育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发育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第三节,寄生虫的生活史,(二)间接发育型,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如阿米巴、,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利什曼原虫等,。,有些,寄生虫仅有有性生殖,如蛔虫、蛲虫、丝虫等,。,有些,寄生虫需经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才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疟原虫、弓形虫以及吸虫类。,第四节,寄生虫,
11、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是在寄生虫与宿主间协同进化中出现的一种特定关系,。,寄生虫,一旦侵入宿主,对宿主将产生不同的损害;同时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以试图将它清除,。其,结果在寄生虫可能导致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在宿主可能出现病理变化。,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1,、夺取营养,无论,是寄生于宿主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寄生虫均须从宿主取得营养,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寄生虫,生长迅速,繁殖能力极强,这就必然消耗较多营养物质,当虫体的数量较多时,就会导致宿主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迟缓与发育受阻。,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2,
12、机械性损伤,系,指寄生虫在入侵、移行、定居、发育和繁殖的过程中对宿主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如猪肉绦虫引起肠梗阻;蛔虫在数量多或扭结成团时,引起的肠梗阻、胆管堵塞,。,一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不断增大,对周围器官组织产生压迫作用,使之萎缩、变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如细粒棘球蚴压迫宿主肝脏、肺脏,引起肝、肺的功能障碍,。,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利什曼原虫寄生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后可造成细胞的破裂。,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3,、毒性及免疫损害,寄生虫,排出的代谢产物、排泄物和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时的产物,都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
13、黏膜和肝时,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解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钩虫成虫能分泌抗凝素,使受损肠组织伤口流血不止,。,有些,硬蜱涎液含有的毒素能作用于运动肌和感觉神经,干扰神经肌肉传递,导致宿主发生瘫痪。,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3,、毒性及免疫损害,寄生虫,作为异物抗原,还能诱发宿主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从而给宿主带来严重危害,如细粒棘球蚴一旦破裂,囊液可引起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疟疾患者发生贫血;沉积在宿主肝组织中的血吸虫卵引起虫卵肉芽肿。,此外,寄生虫可以引入其他病原体,如某些蚤传播鼠疫,三带喙库蚊传播乙型脑炎。,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二、宿主对寄生虫
14、的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如皮肤、黏膜、胎盘、体液和吞噬细胞等,是宿主抵御寄生虫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某种动物寄生虫具有先天的抗性。,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特异性免疫,,寄生虫抗原刺激宿主免疫系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是一个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参与作用的复杂过程,。,特异性免疫,对寄生虫的作用是主要的。,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可有三种不同的结果,:,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抵御再感染,但寄生虫感染中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宿主清除了大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具有部
15、分的抵抗力。这样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见于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乃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由于宿主和寄生虫的种类以及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特异性免疫应答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型:,1,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例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宿主获得免疫力后,体内原虫完全被清除,临床症状消失,而且对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的抵抗力,。,这
16、是寄生虫感染中少见的一种免疫状态。,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只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免疫,。,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如人体感染疟原虫后,体内疟原虫未被清除,维持低虫血症,但宿主对同种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
17、带虫免疫,。,又,如血吸虫感染,活的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体内原有的成虫不发生影响,成虫仍可以存活下去,但机体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伴随免疫,。,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三、寄生虫性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时出现的异常反应,常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变化,。,寄生虫感染,的变态反应也可分为,I,、四型,又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一),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多见于蠕虫感染,。,蠕虫,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
18、异性,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后,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肝素、类胰蛋白酶等,。,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一),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全身,作用于皮肤、黏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分别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临床症状,。,重,者可因全身小血管扩张而引起过敏性休克,。例如,,包虫囊壁破裂,囊液吸收入血而产生过敏性休克属全身性过敏性反应。,第四节,寄生虫
19、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二)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此,型变态反应是抗体,(IgM,、,IgG),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细胞膜上的抗原,在补体、巨噬细胞作用下造成的损伤反应,。,细胞毒,型的作用方式有: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在,黑热病、疟疾患者,寄生虫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之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出现溶血,这是黑热病或疟疾贫血的原因之一。,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三)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例如,疟疾和血吸虫病患者常常出现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免疫复合
20、物在肾小球内沉着所引起的。,第四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四,)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变态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引起的免疫损伤,。,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吸引、集聚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已,证明,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是,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寄生虫常有多个生活史阶段,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infective stage),。,侵入,宿主,并能在宿主体内寄生、发育即称为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没有,症状的感
21、染者,称为带虫者,(carrier),带虫者在流行病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一)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比较轻或者少量多次感染,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不经治疗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寄生虫可在人体内生存很长一个时期,。,这,与宿主对大多数寄生虫不能产生完全免疫有关,所以寄生虫病的发病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免疫力不明显,如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大部分属于慢性期血吸虫病,成虫在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并且宿主体内出现修复性病变。,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二)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
22、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例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的寄生,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的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因此,,这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三)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是,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例如,犬弓首线虫是犬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犬吞食了该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经过血循环后,回到小肠内发
23、育为成虫,。,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三)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如,人或鼠误食了犬弓首线虫的感染性虫卵,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由于人或鼠不是它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在体内移行,侵犯各部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此时,人或鼠便患了幼虫移行症,。,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三)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根据,各种寄生幼虫侵入的部位及症状不同,幼虫移行症可分为两个类型。,1,、皮肤幼虫移行症,以,皮肤损害为主,如皮肤出现线状红疹或者皮肤深部出现游走性的结节或肿块。,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2,、内脏幼虫移行症,以,有关器官损害为
24、主,包括全身性疾病,。,有,的寄生虫既可引起皮肤的,又可引起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如斯氏狸殖吸虫和曼氏迭官绦虫,两种类型同时存在。这些虫种对人体危害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皮肤的或内脏的幼虫移行症,在临床上均出现明显的持续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伴有明显的变态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IgE,水平升高等。,第五节,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四)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是,指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的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血吸虫虫卵主要沉积在肝、肠,但也可出现在肺、脑、皮肤等部位。,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
25、防治,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1,)经口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4,)经胎盘、输血感染,3,易感者,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1,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和保虫宿主,。,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2,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人体,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飞沫)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接触,传播,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即感染途径有:,(,1,)经口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
26、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2,)经皮肤感染,如钩虫、血吸虫等。,(,3,)经呼吸道感染,如蛲虫等寄生虫虫卵可在尘埃中漂浮,随人的呼吸进入人体而感染。,(,4,)经胎盘、输血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等。,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3,易感者,易,感者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多属带虫免疫,未经感染的人因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具有,免疫力的人,当寄生虫从人体清除后,这种免疫力也会逐渐消失,重新处于易感状态,。,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
27、括,地理、环境、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地理环境,会影响到中间宿主的孳生与分布,如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溪蟹和蝲蛄只适于生长在山区小溪,因此肺吸虫病大多只在丘陵、山区流行;又如血吸虫毛蚴的孵化和尾蚴的逸出除需要水外,还与温度、光照等条件有关,而适宜的温度又增加了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因而有利于血吸虫病的流行,。,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2,生物因素,中间宿主,的存在决定了某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如我国北方地区无钉螺,因此无血吸虫病流行。,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28、防疫保健以及人的行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的进步和防疫保健制度的完善以及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起主导作用,。,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寄生虫病,的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如华支睾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的流行,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我国西北畜牧地区流行的包虫病则与当地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2,季节性,疟疾
29、和黑热病的传播需要媒介按蚊和白蛉,因此黑热病和疟疾的传播和感染季节与其媒介节肢动物出现的季节一致,。,人群,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会造成感染的季节性,如急性血吸虫病往往发生在夏季,。,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3,自然疫源性,在,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有些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类寄生虫病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地质勘探,,探险和开发新的旅游区时,应了解当地寄生虫病的自然疫源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也可能形成新的自然疫源地。,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四、寄生虫感
30、染的,诊断,寄生虫学,诊断技术包括病原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三个方面。,粪便检查是诊断寄生虫病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要,取得准确的结果,粪便必须新鲜,送检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如检查肠内原虫滋养体,最好立即检查,或暂时保存在,35,37,条件下待查,。,盛,粪便的容器须洁净、干燥,并防止污染;粪便不可混入尿液及其它体液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常用,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包囊的碘液染色检查、改良加藤厚涂片透明法、水洗沉淀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毛蚴孵化法、钩蚴培养法、肛门拭子法,。,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血液,检查是诊断疟疾、丝虫病的基
31、本方法,。,涂,制血膜用的载玻片用前需经洗涤液处理,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在,95%,酒精中浸泡,擦干或烤干后使用,。,采血,针用前必须消毒或用一次性针,一人一针以免交叉感染。,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防治寄生虫病的基本措施。包括:,1,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切断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防治寄生虫病的基本措施。包括:,3,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第六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五、寄生虫病的,防治,目前,我国对寄生虫病采取的是综合防治策略,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综合防治策略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是切实有效的。,Thank You!,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