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搜索网址:(现所在网址) 百度文库 > 中学教育 > 高中二年级 > 高二语文 私立武汉光华学校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私立武汉光华学校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04.11.5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张金昌 审题人:汪金林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试卷上。 2、选出答案后,
2、请把第Ⅰ卷每小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第Ⅱ卷的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请交第Ⅱ卷(包括作文卷),考生自行保存第Ⅰ卷,不得丢失。 4、第Ⅰ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长歌当(dàng)哭 宁谧(mì) 颤(chàn)抖 暮霭(ǎi) B、桀骜(ào)锋利 发酵(xiào) 憩(xì)息 粗犷(guǎng) C、老泪横(hèng)流 倾圮(jǐ) 沮(jǔ)丧 踟(zhí
3、蹰 D、殒身不恤(xùn) 凝噎(ě) 虔(qián)诚 摇曳(y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伶娉 钱帛 笙萧 惨淡人生 B、踯躅 落漠 梦寐 暗然泣下 C、恶耗 浸渍 狭益 风餐露宿 D、歆羡 寥落 磐石 夙兴夜寐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槐树叶底,朝东 着一丝
4、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 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A、审视 面对 品味 B、细数 面对 品味 C、细数 静对 感觉 D、审视 静对 感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诗经》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的生存环境、世态人情,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凤毛麟角的。 B、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将再扩招15万人,这一消息在我校掀起了轩然大波。 C、对烦心事
5、不顺心的事,不中听的话应豁然大度,泰然处之,不予理睬,俗话说: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 D、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会经过一番品头论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名单。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 B、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D、康桥,培养了徐志摩的学识、理想、情操,被他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自
6、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不仅严格履行自身职能,而且把能否帮助当地居民发展生产视为己任。 B、清末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在江苏丹阳“鸣凤书院”任主讲席时留下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D、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目前有
7、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
8、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
9、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 陆登庭) 7.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 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8.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
10、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9.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
11、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B.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可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
12、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13、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举:实行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计划 D、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难:困难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4、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C、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终必不蒙见察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王安石变法决绝态度的一组是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5、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司马光认为改革会“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是不可行的。 B、本文是写给司马光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行了批评。 C、“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可见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名实”的问题。 D、本文文笔犀利却又入情入理,简明扼要而又立场鲜明,态
16、度决绝却又不失赠答之礼,确是一篇妙文。 私立武汉光华学校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04.11.5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得分 答案 题 号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 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不许用铅笔、红
17、笔作答。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分) 译文: (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3分) 译文: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3分) 译文:
18、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所说的“心事”指 。(2分) (2)这首词上下两阕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9、 。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曹操《短歌行》)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迢迢牵牛星》) A、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0、完成18—21题。 绿 的 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
21、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22、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8、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4分) 答:比喻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 __________的感情。 19(6分)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什么?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23、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_ _。(摘录原文回答) 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不超过18字) 20、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 (答案不超过30字)(4分) 答: 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1、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第六段,作者
24、说“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这是因为“我”那时不大喜欢蓝色了。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黯淡”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写的是落花有情,与前文的“红叶”不一致,与后文写“绿”也不一致,因此,该段可以删去。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情。 六、(12分) 22、《小溪》杂志有一个“校园作家”栏目,设置该栏目的主要
25、目的是:展示学生佳作,培养未来作家。请根据栏目要求写一句推介词,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并在给定方框里作答。(18个字以内)(4分)。 2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8字以内)(4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到,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盎然的绿意。
26、 答案: 。 24、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4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 。 故乡的歌是 , 。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
27、 蒲公英的遗产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注意】根据诗意,以“遗产”为话题,联系现实,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私立武汉光华学校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36、期中考试 答案 一、 1、A 2、D 3、C 4、C 5、B 6、C 二、 7.C(A概括不完整,B文中无此信息,D是如何应对第二个挑战) 8.D(“同样的观点”即上文提到的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 9.B(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与文意不符;C中“显示”与文意不符;D证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与文 意不符。) 10.A(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三、 11、D 12、B 13、C 14、C 四、 15、 (1)即使
37、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2分) (2)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不只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3分) (3)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2分) 16、(1)“心事”指抗金报国的理想。(2)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而又知音难觅的孤愤。(2分) 17、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 18、(4分)比喻“即将凋零的红叶”,表达作者“喜爱而又惋惜”的感情。 19、(6分) 指:“落红不是无情物” 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表达为新一代而乐于奉献的精神。 20、(4分)绿是春天,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与希望之所在。 21、(4分) B、 D 六、 22、例如:学生佳作荟萃的园地,未来作家成长的摇篮。(内容、修辞两方面适合即可) 23、例如: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二氧化碳,维持整修地球的盎然绿意 (或维持了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24、例如:故乡的歌是一支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七、 25、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