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纲解读:1.从考察内容看,主要包括: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河流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考察形式看,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出现。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与表格资料,考察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图文材料,考察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
重难点突破:
一、水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
(1)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
2、的影响。
(2)水汽输送与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3)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4)下渗受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发生的领域,自然界的水循环可分为三种类型,见下表:
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季节分配,如修水库与植树造林。
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但人类活动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动态水资源的循环周期,也会出现枯水现象。因此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超过更新速度、不受污染为前提。
3、
沼泽大面积排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们应保护沼泽。例如我国三江平原沼泽的利用与保护;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人类生产或生活活动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绝大局部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二、河流特征
(一).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2)影响因素:
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取决于主
4、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上下有关。
⑤含沙量:主要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技法提升
1.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河流含沙量大,那么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假设河流有结冰现象,那么说明冬季月均温在0℃以下,该河流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假设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那么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2.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1)节水:引进与推广适合本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强化节水灌溉制度。 (2)引水:
5、实施跨流域调水。
(3)治污:通过治理污染,增加水源的利用率。 (4)调整:调整产业构造,减少水的消耗量等。
〔二〕.水系特征
流向(如从南向北流)、流程(长、短)、水系形态(扇状、向心辐合状、平行状、网格状、放射状等)、河网密度(支流、湖泊众多或稀少)、流域面积(大、小)、河道(弯曲、平直、落差大小、地上河、河谷的宽窄等)。
〔三〕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洋流的判定 1.南、北半球
⑴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
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
6、区)
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
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⑵根据洋流性质判定:
2.确定季节:
四、掌握三个水体规律 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一条河流可能有多种补给方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与寒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与补偿流。
〔2〕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
①在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
②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了气旋型大洋环流,它的方向呈逆时针方向。
③在南半球400~600之间的海域,形成了全球性西风漂流。
④在北印度洋分布着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循着线索 忆一忆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