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阑尾炎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 概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1、阑尾管腔阻塞 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引起阻塞的最常见原因是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约占60%,多见于年轻人。粪石也是阻塞的原因之一,约占35%。较少见的是由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等引起。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粘膜仍继续分泌粘液,导致腔内压力进一步上升,血运发生障碍,使阑尾炎症加剧。 2、细菌入侵 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繁殖,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粘膜上皮受损并形成溃疡,细菌穿透溃疡进入肌层。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动脉血流受阻,导
2、致阑尾缺血,最终造成梗死和坏疽。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腹痛常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2)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有厌食,恶心、呕吐,但程度较轻。 (3)全身表现:病变早期病人常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加快,发热,达38℃左右。阑尾穿孔时体温可高达39℃. 2、体征 (1)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即麦氏点,也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有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位置上。 (2)腹膜刺激征:除了压痛,还出现
3、反跳痛,腹肌紧张,这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出现的防卫性反应,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 (3)右下腹包块:如体检发现右下腹饱满,扪及一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有阑尾周围脓肿。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及肛门直肠指检等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四、 健康教育 1、 对于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向其解释禁食的目的和重要性,教会病人自我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的方法。 2、 对于手术治疗的病人,指导病人术后饮食的种类及量,鼓励病人循序渐进,避免暴饮暴食;向病人介绍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意义,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术后肠粘连。 3、 出院
4、指导,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肠梗阻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 概论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根据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分为三类: (1)机械性肠梗阻:为最常见的类型。 (2)动力性肠梗阻:发病较上类为少。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此类肠梗阻已不属少见。 2、根据肠壁有无血运障碍,肠梗阻又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二类: (1)单纯性肠梗阻:只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
5、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的。 其他分类方法:按梗阻的部位,肠梗阻可分为高位(如空肠上段)和低位(如回肠末段和结肠)两种;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发展过程的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三、 临床表现 1、 症状 (1) 腹痛:阵发性腹部绞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特征,由于梗阻部位以上强烈肠蠕动导致,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绞痛提示较窄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伴感染。麻痹性肠梗阻时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 (2) 呕吐:梗阻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
6、 (3) 腹胀:高位梗阻,一般无腹胀,可有胃型。 (4) 停止排便排气:见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 2、 体征 (1) 全身: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病人全身情况多无明显改变 (2) 腹部:机械性肠梗阻时腹部膨隆、见肠蠕动波、肠型;麻痹性肠梗阻者见均匀性腹胀,肠扭转时有不均匀腹胀。 四、 健康教育 1、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忌暴饮暴食及生冷饮食。 2、 壁腹部受凉和饭后剧烈活动、劳动,防止发生肠扭转。 3、 出院后若有腹胀、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胆囊炎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 概论 急性胆囊炎是
7、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细菌性炎症反应。 二、 病因和病理 胆囊炎症和结石互为因果关系,结石引起梗阻,导致胆汁淤积,细菌侵入繁殖,而致胆囊感染;炎症刺激胆囊分泌异常,导致胆汁成分和理化性质改变,促使结石形成。主要致病原因有:①胆囊管梗阻;②细菌感染;③其他:创伤、化学性刺激、手术、长时间应用TPN等引起炎性反应。 依据胆囊内有无结石嵌顿,其感染严重程度,病理变化也不同。主要病理改变为:①单纯性胆囊炎;②化脓性胆囊炎;③坏疽性胆囊炎;④胆囊穿孔;⑤慢性胆囊炎。 三、 临床表现 1、 症状 (1) 腹痛:常在摄入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结石等引起胆囊管梗阻,胆汁排空受阻,胆囊内压突然增加,表
8、现为突发性右上腹部疼痛。 (2) 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腹痛的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3) 发热:可有轻度发热,发展至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弹道感染时,出现寒战、高热。慢性胆囊炎体温多正常。 (4) 黄疸:10%-25%的病人出现轻度黄疸,为胆色素通过受损的胆囊粘膜进入血液循环,或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 2、 体征 急性期右上腹部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腹膜刺激征,Murphy征阳性,胆囊区叩击痛;胆囊增大时,可扪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 四、 处理原则 右上腹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Murphy征阳性,触及肿大压痛胆囊;
9、结合B超或CT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结石性胆囊炎最终需行手术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解痉、止痛;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胆囊炎最终控制后合并结石者,可行溶石治疗。 2、 手术治疗 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 概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简称前列腺增生,亦称良性前列腺肥大。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般男性自35岁以后,前列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现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老龄和有功能的睾丸是发病的基础。随年龄的增长睾酮、双氢睾酮以及雌
10、激素的改变和失去平衡时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病因。 三、 临床表现 1、 尿频 是前列腺增生症病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夜间较明显。 2、 排尿困难 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病情发展缓慢。典型的表现是排尿迟缓、断续、尿流细而无力、射程短、终末滴沥、排尿时间延长。 3、 尿潴留 梗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并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可因受凉、劳累、饮酒等,引起急性尿潴留。 4、 其他症状 可发生无痛血尿。若合并感染或结石,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少数病人晚期出现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表现。 四、 健康教育 1、 非手术治疗者,应避免受凉、劳累、饮酒、便秘以防急性尿潴留。 2、 术后加
11、强营养,进食含纤维多、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术后1-2个月内为防止继发性出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性生活等。 3、 术后前列腺窝的修复需3-6个月,因此术后可能仍会有排尿异常现象,应多饮水,定期化验尿、复查尿流率及残余尿量。 4、 前列腺切除术后常会出血逆行射精,但不影响性交。少数病人出现阳痿,可先采取心理治疗,同时查明原因,作针对性治疗。 5、 指导病人有意识地经常锻炼提肛肌,以尽快恢复尿道括约肌功能,防止溢尿。方法是:吸气时缩肛,呼气时放松肛门括约肌。 鞘膜积液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 概论
12、 鞘膜积液是阴囊鞘膜腔内液体增多形成的囊肿。 二、 病因和病理 鞘膜积液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可能和慢性炎症和创伤有关,积液为淡黄色清亮液;继发者可继发于急性睾丸炎、急性附睾炎、创伤丝虫病血吸虫病等,积液多浑浊,甚至呈血性、脓性或乳糜性。根据鞘膜积液所在的部位和鞘突封闭锁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睾丸鞘膜积液 最常见,鞘状突闭合正常,积液发生在睾丸鞘膜腔内,呈球形或卵圆形。 2、 精索鞘膜积液 鞘状突的两端闭合,但精索部鞘状突未闭合而形成的囊性积液,又称精索囊肿。 3、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 鞘状突在内环处闭合而远端其他部分未闭合,精索部分
13、鞘膜和睾丸鞘膜腔相通形成的积液,呈梨形,肿物和腹腔不相通。 4、 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 鞘状突完全未闭合,鞘膜腔和腹腔相通,鞘膜腔内积液为腹腔内液体,积液量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三、 临床表现 一侧多见,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积液量少时无不适,积液量多时才感到阴囊下坠、胀痛和牵扯痛。巨大鞘膜积液时阴茎缩入包皮内,影响排尿、行走和劳动。 四、 护理措施 术前保持会阴部清洁。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托起阴囊,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切口处置沙袋压迫6-12小时,以防血肿形成。阴囊肿胀者,可使用冰袋外敷,减轻肿胀,防止出血。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尤其是小患儿,应避免大小便污
14、染伤口。 股骨颈骨折 一、 概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颈和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二、 病因和类型 老年人伴骨质疏松者遇扭转暴力易发生股骨颈骨折。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较少,需要较大暴力才能引起。 1、 按骨折线的部位分类 分为头下型骨折、经颈型骨折和基底部骨折。 2、 按骨折线的角度分类 可分为内收型骨折和外展型骨折。 三、 临床表现 受伤后髋部出现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患髋有压痛,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时髋部疼痛。股三角处有压痛。 四、 处理原则 1、持续皮牵引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
15、外展嵌插骨折。 2、手法复位内固定 对于内收型骨折和有移位的骨折应尽早给予复位,经皮多枚骨圆针或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 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适用于60岁以上的老人,股骨头下骨折有明显移位或旋转者。 胫腓骨干骨折 一、 概论 胫腓骨干骨折是指胫骨平台以下到髁上的部分发生的骨折。 二、 病因及病理 由于胫腓骨表浅,又是负重的主要骨,容易遭受直接暴力损伤,骨折线在同一平面,呈横断斜形和粉碎形骨折。由于胫骨前内侧紧贴皮肤,直接暴力作用常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形成开放性骨折。间接暴力多由高空坠落、滑到所致,呈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三、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反常活动、畸形
16、和活动受限,开放性骨折可出现骨折端外露,伴有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时,出现足下垂或仰足的表现。伴有胫前及胫后动脉损伤时,则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趾端苍白、冰凉。如果继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远端肢体出现疼痛、肿胀、麻木、肢体苍白、感觉消失。 肩关节脱位 一、 病因和病理 肩关节脱位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当身体侧位倒地时,手掌着地,肩关节外展、外旋,使肩关节前方关节囊破裂,肱骨头滑出肩胛盂而出现脱位。也可以发生于病人向后跌倒时,肱骨后方撞击于硬物上肱骨头受到肩缝的阻挡,成为杠杆的支点,迫使肱骨头向前下方脱出。 肩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下脱位、盂上脱位等。
17、 二、 临床表现 三角肌塌陷,肩部失去正常轮廓成方肩畸形,关节盂空虚。关节盂外可触及肱骨头。搭肩试验(Dugas征)阳性:表现为患侧手掌搭于健侧肩部时,肘部不能紧贴胸壁。正常时肘部可贴近胸壁。 三、 处理原则 1、复位 以手法复位为主,常用的复位方式有两种:①Hippocrates法,或称手牵足蹬法;②Kocher法,或称牵引回旋复位法。 2、固定 单纯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上肢,肘关节屈曲90°,固定于胸前3周。 3、功能锻炼 固定后,疼痛、肿胀减轻,可指导病人健侧缓慢推动患肢外展和内收活动,活动的范围以不引起患肩疼痛为限。固定期间应活动腕部和手指,解除固定后主动锻炼
18、肩关节的活动,应逐渐加大受伤关节的活动范围,促使关节功能的恢复。 髋关节脱位 一、 病因和病理 强大暴力可导致髋关节脱位。据脱位后股骨头的位置分为后脱位、前脱位和中心脱位,其中后脱位最为常见。 髋关节后脱位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当髋关节屈曲、或屈曲内收时,暴力从膝部向髋部冲击,使股骨头穿出后关节囊。或弯腰工作时,重物砸于腰骶部,也可使股骨头向后冲破关节囊而形成脱位。 二、 临床表现 患髋关节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患侧下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臀后隆起,大粗隆位于Nelaton线上方,上移明显。 三、 处理原则 1、复位 手法复位有提拉法和问号法。 2、固定 髋
19、关节脱位病人复位后用皮牵引将患肢固定于外展中立位3-4周,或穿丁字鞋固定3-4周,在此期间不能作盘腿、并腿等动作,以防髋关节再次脱位。3个月内患肢不能负重,以免缺血的股骨头受压变形,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 3、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行双上肢及患肢踝关节的活动。3日后进行抬臀练习。去除牵引后指导患者用双拐练习步行。 四、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有关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知识,尤其是注意保持有效固定和坚持功能锻炼,预防习惯性关节脱位发生。 2、教会病人有关外固定护理剂功能锻炼的方法。 3、让病人了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4、教育病人平时如何注意安全,以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 病因和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原因有:①椎间盘退行性变;②损伤;③遗传因素;④妊娠。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四型:①膨隆型;②突出型;③脱垂游离型;④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二、 临床表现 1、症状 ①腰痛,最常见;②坐骨神经痛;③马尾神经受压。 2、体征 ①腰椎侧突;②腰部活动受限;③压痛、叩痛;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⑤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及腱反射改变。 三、处理原则
21、 1、非手术治疗 目的是减轻椎间盘对受压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①绝对卧床休息;②持续牵引;③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④理疗、推拿和按摩。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巨大、骨化椎间盘、中央型椎间盘压迫马尾神经者,可采取腰椎间盘突出物摘除术或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 颈椎病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概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 二、 病因和病理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2、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由于在胚胎或在发育过程中椎弓过短
22、致使椎管的矢状内径偏小,当小于正常时,及时颈椎退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出现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血管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损伤 慢性损伤和急性损伤。 三、临床表现 根据受压或刺激的组织不同,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间盘侧后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2、 脊髓型颈椎病 后突的髓核,椎体后缘的骨赘,肥厚的黄韧带等导致脊髓受压。 3、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横突孔骨性纤维性狭窄,上关节突增生肥大,颈椎失稳都可直接刺激、牵拉或压迫椎动脉。 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交感抑制症状。 5、 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术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此法可使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受压的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 6、 压头试验阳性 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四、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明本病的发病原因、表现,及时诊治。 2、教会病人牵引、推拿按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3、鼓励病人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学会自我照顾,使心态良好。 4、教育病人家属科学地照护病人,给予心理支持。 5、学会自我保健。 18 / 1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