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考纲要求】,(2013新课标卷)5某农场面积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
2、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2013年高考真题,(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
3、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2013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2013江苏
4、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2013海南卷)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
5、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2013新课标卷II)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 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 和_。,生产者,出生率,死亡率,随机取样,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013山东卷)26、(8分)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样
6、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将鸭的粪便分解
7、成,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随机取样,16,B,分解者,农药,无机物,(一)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 群,(二)要点:,、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界,的个体隔离。、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理解种群概念要抓住四点:,1.一定区域(空间限定),2.一定时间(时间限定),3.同种生物(物种限定),4.全部个体(个体范围),生殖隔离,地球上全部的人是同一物种,,所有的水稻是同一物种。,?,(多选)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C.世界上的全部的鸟,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思考题,B D,判断:
8、下列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一个城镇的全部居民。,4、一亩农田中的全部水稻。,5、,一个草原上全部的老绵羊,。,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济效益?,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相
9、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调查方法:,类型,图例,年龄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小,种群密度变化,增长型,年幼个体大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衰退型,年幼个体小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2出生率和死亡率,意义:,3迁入率和迁出率,意义:,意义: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4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如城市人口的变化。,5性别比例,
10、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考虑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为雌少雄多型,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决定密度大小,种群数量,直接影响,年龄组
11、成,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密度大小,外界环境,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外界环境,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决定密度大小,种群密度,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估算法,对象:,原则:,注意:,方法:,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样方法,二、标志重捕法,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常用取样方法:,记数方法:,蒲公英,其他植物,注意:,方框内相邻两边(左、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用样方法调查种群
12、密度时,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注意:,随机性,样方的大小,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样方,的数量,迁移拓展,某同学根据下表,调查草原中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调查面积,10,10,20 20,40 4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物种数量,3,5,6,9,11,13,13,13,13,13,选取40cm 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
13、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随机,平均,中间值,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3)注意事项:,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计算公式,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第1次捕捉12只,标志,第2次捕捉10只,有标志4只,放回原种群,?只,30只,两种调查方法比较,【例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
14、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鼠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则该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头/公顷。若部分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_,(偏低,偏高)。,96,偏高,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一、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模型假设:,理想条件下,建立模型:,Nt=N0,t,或“J”形曲线,实验或观察:,现实条件下:高斯实验,检查修正:,“S”形曲
15、线,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理想条件:,食物(养料),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N,t,=N,0,t,增长率=,-1,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第一年的数量,(1)“J”型增长曲线,环境条件有限,种群密度,种内斗争,捕食者,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增长率=0,(2)“S”型增长曲线,思考:,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维持稳定吗?,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着,,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的数量
16、是经常变化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消亡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人为控制(家禽,畜牧),捕杀野生动物,滥砍乱阀,环境破坏影响生物生存,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受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的有限的自然状态,种群增长率,增长率为常数,(无限增长),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0和K时的增长率为0,K/2时增长率最大,K值的有无,无K值,有K值,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
17、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K值和K/2值的应用,注意事项,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率),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在_附近,这样鼠的数量会迅速增加,灭鼠效果不好,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_,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K(环境容纳量),降低_,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护_,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_,K/2,K/2,K值,K值,K值,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淘汰个体数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K值为环境容纳量A.B.C.D.,a
18、b,D,5、不同类型生物的存活率,I型:接近于生理寿命时死亡率升高。如:人等大型哺乳动物,II型:种群各年龄期死亡率基本相似。如:鸟类,啮齿动物,III型:幼体死亡率很高。如:鱼类、两栖类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肉汤培养基,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及其基本使用,基本使用,back,二.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
19、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三、注意事项:,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边缘效应,(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原因,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3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重复实验(多次计数)。,增长曲线的总趋势:,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开始时培养液
20、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先增加再降低。,原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一.生物群落的概念,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第3节 群落的结构,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概念,研究池,塘群落,
21、种群种类,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种群位置,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池塘的范围和边界,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如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变化?,武夷山 西伯利亚,低等植物 840种 低等植物 670种,高等植物 2888种 高等植物 139种,动物 5000余种 动物 约1000种,脊椎动物 475种,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特点:,两物种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在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
22、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个,体,数,时间,A,B,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A,B,例子:,大豆与根瘤菌、地衣。,种间关系,.种间互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菌瘤根,1.捕食:,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个,体,数,时,间,B,A,B,A,例子:,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种间斗争,捕食,2.竞争:,个,体,数,时间,A,B,竞争能力不同,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时间,个,体,
23、数,A,B,竞争能力相同,例子:,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C,A,B,3.寄生:,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能量关系图,A,B,A,B,数量坐标图,A,个,体,数,时间,B,例子:,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细菌。,寄生,Go,.种内互助,蜜蜂群、蚂蚁群等,羊群、鱼群等,狼、乌鸦等,蜂、蚂蚁等,“群聚”互助,“社会性”群聚,“生活性”群聚,“报警”互助,发声报警,释放化学物质报警,形态动作报警,危险时鹿闪动尾巴,拓展内容:,种内关系,.种内斗争,同类相食,争夺配偶,争夺生活场所,
24、四.生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1.定义: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平坦地面上的植物分层分布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3.高山植物群落的分层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虹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4.动物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分层主要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这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25、植物,:,动物,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意义:,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初生演替,1.定义:,2.实例:,第4节 群落的演替,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到灌木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
26、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裸岩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森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1.定义:,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或植物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物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缓慢而历时漫长,较快而历时短,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上的
27、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列表比较,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三.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和演替特点,.演替过程:,.演替特点:,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速度慢),(速度快),(速度慢),.顶极群落:,群落的演替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四.群落演替的原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动物的活动性;,.种内、种间关系;,.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研究方法:,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讨论,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利用昆虫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