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类题型解法归纳 一【诗歌鉴赏部分】 1、炼字 ● 提问方式:那一字用得最为传神?某句中画龙点睛的一个字是? 答题模式 1、该字使用了*****手法(修辞——拟人、比喻、通感;表现手法——化虚为实)。 2、准确(生动、传神)勾画出****的情景(场面) 3、表达了(展示)作者****的心情(心理),或者渲染了****的意境或氛围。 补充 、叠词:除了像前面的一些回答思路外,还要加上——增强语言的音韵美、修辞美。 、拟声词:除像前面的一些回答思路外,还要加上——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一字串诗 ● 提问方式:诗歌体现了一个“*”字,请你说说全诗是如
2、何围绕“*”字展开的? 提问变体:全诗并无“*”字,却处处有“*”,作分析。 答题模式 (1)分说每一句(联)或者上片、下片与关键字在内容上的关系。 (2)总说该词对突出主旨或者结构所起的作用。 3、语言特色 ●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活泼 繁复绮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淡远幽静 幽默诙谐 生动形象 有音乐美 婉约 答题模式: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这种语言风格或特色的
3、好处(如表现了诗人的某钟情感或者营造什么意境或者塑造什么人物形象等等) 4、景物 ●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答题步骤 ①概括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有时还要加上时间地点:如塞外、江南;暮春、深秋;战乱后、水灾后。等。 5、写景的手法 ●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这首诗歌写景的特色? 正确解答 一是视觉、听觉或者画面色彩(声色形味); 二是观察
4、角度变化,如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等; 三是动态、静态;四是虚实。五、白描。六、修辞。 6、物象 ● 提问方式:请分析本诗中“梧桐”、“寒蝉”形象。本诗的“***”物象具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1)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2)分析物象的意义(寄寓了或体现了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或哲理)。 7、人物形象 ● 提问方式: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做题思路:(1)什么形象;(2)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3)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寄寓了或体现了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有时可以省掉。另外,一二两步有时可以融合成一个长单句。】 8、修辞手法
5、 ● 提问方式:本诗某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1、本诗某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2、该手法如何使用的。3、使用此手法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艺术上的效果。 9、表达技巧 ●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模式 1、本诗某句使用了********的表现手法。2、该手法如何使用的或者说该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特点。3、使用此手法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艺术上的效果。 注意:先考虑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10、情感、主旨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
6、旨是什么?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注意:有时不一定是就全诗,而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模式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注意:1、如果命题者专考情感,分值是3分以上,很可能是几种情感的交织。 2、如果文中有结合诗句的要求,就一定要联系具体诗句。 11、景情关系 提问方式: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者本诗的某联。 答题模式 1、 景与情的关系——要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要么反衬(以乐景写哀情)。2、写了什么景。3、抒了什么情。 12、虚实关系 提问方式:请从“虚” 与“实”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者本诗的某联。 答题模式 1
7、 某处是实写,写了什么内容;某处是虚写(虚写包括:想象、梦境、回忆),写了什么内容。 2、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3、某处写景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点明时令或背景。2、渲染某种氛围或营造某种意境。3、有时烘托诗中的人物形象。4、有时奠定全诗的基调。5、表现了诗人的某种感情。 14、评价 提问方式:古人或者有人认为本诗或者本诗某处“…………”,(省略处是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你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答题思路: (1)同意或不同意。(赞美的多同意,批评的多不同意) (2)结合诗歌具体阐述理由。 (3)稍作总结。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
8、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5、比较异同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同:两首诗都……(2)异:《***》如何如何,而《……》则如何如何 16、自主赏析。 提问方式:请赏析诗歌某一联(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1)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2)写出了什么景或者什么内容。(3)营造某种意境,或者抒发了某种情感。(4)本句中有没有某一个字用得极为传神。 二【散文阅读】 第一章 作品的结构 题型1 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方法指津——先给文章分层,概括回答。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9、等字眼,使思路更清晰。 强 调: 表达时,最好使造句形式整齐一些,切忌每个思路点答太多太乱。 题型2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方法指津——常见的文章结构有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总分式,它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具体情况。第二种是并列式。第二种是对比式。 第四种是层进式。 “总分总”是是最常考到的一种。 答题模式:1、先指出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式还是对比式等等。 2、再结合具体的段落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进行解析。 说明:思路题一般不要涉及具体段落,只要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结构题一般要出现具体段落分配。 第二章
10、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常见题型——请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 1、语言风格: 常见语言风格: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用语典雅、语言深刻;富有文采、含蓄隽永;富有激情、慷慨激昂;朴素平实、通俗易懂、使用方言、亲切自然;富有趣味性、具有音乐美;辛辣讽刺、幽默传神。 2、句式:是不是用了短句或者整句。 3、修辞:修辞及其效果 第三章 理解词语、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 注意点 ① 该词语如果是名词,一般来说答案也是一个名词性词组。 ② 该词语如果是指示代词,要在具体语境中,就近(代词一般是前指,往往在上文)找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最好将所找出的指代内
11、容代入原文,看看是否合适。 ③ 有时候还要考虑这个词语有没有两层含义: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方法指津 1、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认有效区间。 2、找准关键,重点理解 ● 抓住内涵丰富关键词,重点理解 ● 抓住修辞,重点理解 ● 抓住代词,按图索骥 3、最后,进行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成有点像翻译一样的答案。 ★★ 根据最近命题者的答案动向,我们补充一点:考句子含义时,除了翻译句子,最后请你再加上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忧思、伤感、无奈、对什么的崇敬。 第四章 作品的艺术手法 艺术特色 或 表达技巧 或 艺术
12、手法 或 写作技巧 或 表现手法①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叙述抒情时人称的变换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远近上下明暗关系 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声、色、形三者结合, 白描、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以上是写景方面常用的表现手法 语言描写、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以上是写人方面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②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 抑扬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修辞手法 比
13、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设问、反问、反语等 题 型 指认文中某种表达技巧或者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手法并分析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方法指津 1、首先要回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这种手法如何使用的,结合具体内容。 3、分析其效果——写出什么特点,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什么情感,更突出了什么意图等等。 提 醒 我们最好先看看命题者所考的语段是什么类型的语段: 1、 如果是描写的语段,就可以侧重考虑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方面的手法(还可以再细一点,按照写人和写景再去考虑)。 2、 如果是抒情、议论语段就考虑大一些的表现手法,如衬托、象征
14、对比等。 这样的话,就具体可行的多,省得那么多手法不知说哪一个。 分类讲解 (一) 指认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由于文学作品文体的特点,“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一般不出现。答题时就指出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描写,哪些地方是议论或者抒情。 (二)人称运用: 人 称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适于心理描写,给读者真实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亲切感,往往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或者抒发某种情感,有时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 (三) 叙述方式: 1、顺叙
15、 2、倒叙: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3、插叙 4、平叙 (四)描写手法 描写的手法要分写人还是写景: 写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写景——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五)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手 法 答题格式 比 喻 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对象的某特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拟 人 使某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或者将…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 比 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强气势或者加强语气 设 问
16、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 对 比 强调了……突出了……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或者情感。 反 复 强调了、突出了、强化了……,加强语气或者增强了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借 代 简练含蓄,生动具体。 夸 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 偶 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 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 关 含蓄地表达了……,使文章内涵丰富。 引 用 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如果引用哲理名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果引用诗词)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典雅。 (六
17、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象 征 好处:使抽象的道理或者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衬 托 反 衬 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抑扬手法 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悬念,避免平淡。 托物言志 非常巧妙地将作者个人的观点,融入到事物中,含蓄,富有哲理。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含蓄,使文章内涵丰富。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
18、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动 静 能全方位表现事物的特点,相得益彰,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能引人入胜,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 比 强调了……突出了……,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第六章 好处、作用题 最常见题型标志是: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好处? 方
19、法指津 ● 第一种情况——命题者指明考查某一方面的作用。那么我们当然就从命题者规定的角度去回答。 ● 第二种情况——命题者泛泛地问: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要从四个维度考虑: 1、结构———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小结上文;照应开头,与某处呼应,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思考,为下文某处内容作铺垫,为文章某处内容埋下伏笔。 2、手法———使用了对比、反衬等手法,渲染气氛 3、内容———写出什么内容,突出某个事物, 4、主题、情感——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体现了什么情感,深化主题,点明或升华中心。 补 充 1、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0、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 ③运用某种特殊手法(如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 ④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篇中段落的作用: 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③领起下文;总结上文……④如果该段不长,看似与文章关系不大,那么它往往是衬托(正衬与反衬);如果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那它一般是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具体展示或说明了什么,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的作用: ①强化感情或者感情升华;②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③(尤其是结尾带省略号的句子)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留下余地
21、发人深省,④呼应开头。 4、某一物象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出现某一物象,一般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者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由此物引出某物或某人,或者衬托了某种景象;三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5、特殊句式的作用 问句——制造悬念,或者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思考。 省略句——含蓄蕴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第七章 探究题 1、文章题目或者某个关键词语的几层内涵。 ①、表层含义,也就是文章所涉及的直接事物所带有的含义。 ②牵连含义,也就是文章所牵连到的领域或者某类人物所带有的含义。 ③文化含义,就是文章最终所蕴含的有关文化、文明
22、道德、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含义。 2、文章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是“文章蕴含的哪些道理”,答案应该是一些哲理性语句,而且最好用判断句、祈使句的方式出现,例如“揭示了”“要……”“应该……”。 而“感情取向”是文章体现出作者哪些情感,答案应该是这样的语句——“对……的赞美”“对……的担忧” “对……的厌恶” “对……的讴歌” “对……的呼吁”等等。 还有,为了使答案更完整,无论是“深刻意蕴”还是“情感取向”一定要联系有关内容,当然内容一定不要多,我们好好看看10年江苏的答案就可以获得感悟。 3、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1、 是不是展示某种地域
23、的特殊风情,是不是体现某个事物的鲜明特点,是不是展示某个人物的某方面的风采、品质。————概括地说,是不是展示事或者人 2、 是不是揭示什么现象或哲理,反映某种社会问题。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某种观点、态度。——概括地说,是不是揭示什么理 3、 是不是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赞美什么,批判什么,呼吁什么,担忧什么……——概括地说,是不是体现什么情 三【 论述类文本】 (一)思路题: 1、 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 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字眼,使层次更清晰。 3、 我们要学点
24、思路方面的术语:如由……引出话题;介绍……现状,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揭示……实质,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意义。 4、 另外,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会超过四个层次,当你的答案超过四层,就说明你的答案有问题。 (二)归纳概括题: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 等字眼。 (三)态度题
25、 常用到的态度词语:肯定、否定、欣赏、支持、反对、宽容、原谅、压制…… 答案必须清晰摆明作者对何事持何种态度。 注意:如果题干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分值是6分,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意识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不是单一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赞成,不可能得到6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几种态度的汇总,比如对这件事某一个方面是赞成的,对另一个方面是反对的…… (四)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 类似于翻译。要说明的是,论述文本的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目,比散文中的复杂。散文中的这类句子主要是生动形象、手法用得多,其真正的含义并不太复杂。而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好几层含义。所以,我
26、们作答时,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去翻译”。答案一般分为3点。 (五)引用名言的作用。 1、如果名言在开头,最大的可能是(直接或者反面)引出……话题。 2、名言在文中,可能是论证了……观点,也可能是与某种现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3、名言在结尾,可能是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态度,使文章更深刻。 (六)注意反向概括题: 反向概括题:要求学生在带有某种否定或者批评意味的表述中提出正面的观点。 四【实用类文本】 由于实用类文本基本上是筛选、归纳的题型,所以我们要耐心筛选信息,整合答案。 ● 掌握筛选整合的方法 (1)“合并同类项”:当答案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是分散在多个文段时,原则是不遗漏,不重复。方法是先罗列,再“合并同类项”。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当答案集中在某一部分时,要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原则是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方法是“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