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分析,戴青松、王乐阳、缪勤松、罗轩达、左春雷、贡浩,1、背景介绍,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是世界大气污染的一个著名公害事件。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岸,是伊势湾的一个小城市,原有人口仅25万,主要从事纺织和陶瓷业,,曾因每隔4天有一次集市而得名。四日市曾因临河近海、交通便利,又因是京滨,工业区的门户,而被日本垄断财阀们看成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1955年开始,那里出现了利用战前盐滨地区旧海军燃料厂旧址建成的第一座,炼油厂,由此奠定了其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到1958年以后,这个所谓的“石油,联合企业之城”成了日本石油工业1/4的重要临海工业区。市内工业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
2、起地区的联合企业。午起地区是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业区,,建有电厂和午起联合企业。在这三大石油联合企业周围,又挤满了三菱油化等10,多个大厂和100多中小企业。石油工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就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2、危害爆发,1956年,由于石油工业含酚废水排入伊势湾,使附近水产发臭不能食用。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高硫重油)产生的废气,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标准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1961年四日市哮喘大发作,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
3、支气管哮喘占30%,哮喘支气管炎占40%,肺气肿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占5%。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已蔓延全国。,3、原因分析,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工厂每年排出的粉尘、二氧化硫总量达到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人体允许限度的五六倍,整座城市终年烟雾弥漫。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
4、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那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4、危害和影响,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1964年连续3天浓雾不散,严重的哮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达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实际患者超过2000人;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后来,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烧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国。如千叶、川崎、横滨、名古屋、水岛、岩国、大分等几十个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据日本环境厅统计,
5、到1972年为止,日本全国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达6376人。,5、反思和措施,不断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使日本国民和政府都认识到,他们当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严重对立的,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否则将严重危害到日本人的健康和生存。“即使为了工业发展,也绝对不允许污染发生”,这样的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国民反污染的舆论急速高涨。,5.1相关法律的颁布,1970年,日本公布(或修改后重新公布)了14项有关公害的法律,除公害对策基本法和大气污染防止法外,还包括道路交通法噪音管制法废弃物处理法下水道法防止公害项目费企业负担法防止海洋污染法有关人体健康的公害犯罪处罚相关法律农药管制法防止水质污浊法自然
6、公园法有毒物及剧毒物管理法。,1971年,日本成立了环境厅,各都道府县、各市町村也都设置了政府环保机构。这些法律和机构,形成了直到今天仍高效运行的治理公害的框架。1993年,日本通过了环境基本法,对有关治理公害和保护环境的法律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从公害对策基本法发展成为环境基本法,标志着日本的环境政策的基本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是城市生活型的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问题,还有其它领域,如废弃物、化学物质引起的对环境损害的风险问题、自然及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暖等问题,都是环境基本法和基于该法的环境基本计划的基本目标。这部法律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在循环、共生、参与及国际
7、合作四项原则下,使社会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荷。,5.2产业调整,5.2.1,1955-1973:最终实现了工业“脱硫”,日本的大气污染对策,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从1955年至1973年。这一时期由于在沿海大规模建设联合企业,致使能源政策由煤炭向石油转移,也造成大气污染类型从以粉尘型为主转向以硫氧化物型为主。为了“脱硫”,日本政府制定规则,指导工业界引进低硫原油,规划和引进重油脱硫装置、引导民间革新和投资于排烟脱硫装置等的污染管理技术,使工业发展造成的大气污染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改善。,年度,东京,横滨,川崎,四日,1962,0.053,1963,0.036,1964,0
8、038,0.033,0.057,1965,0.050,0.044,0.080,0.060,1966,0.051,0.050,0.077,0.046,1967,0.057,0.051,0.080,0.047,1968,0.057,0.043,0.063,0.034,1969,0.051,0.042,0.050,0.038,1962年以后日本主要城市SO,2,浓度的变化(年平均)单位:PPM,5.2.2,从1970年起,日本开始实行全国范围内的防治污染对策。除了制定环境质量标准(1969年2月)、实施排放控制(K值控制规定从1968年12月第一次制定,到1976年9月第八次修订,1974年以后制
9、定总量控制规定)之外,在民间也采取了诸如燃料的低含硫化、向LNG(液化天然气)燃料转换及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等诸多对策。这些措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的年平均值在1975年下降到与环境质量标准值相当的0.02ppm(日平均0.04ppm大致相当于年平均值0.02ppm)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在经济上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日本最终实现了工业“脱硫”。,5.3能源转变,1974年以后:汽油无铅化,后一时期,是1974年以后,汽车排放尾气叠加在众多工厂、作业场所的排放之上,以氮氧化物等为主的城市生活型大气污染成为新的罪魁祸首。后一时期仍沿袭了前期针对固定污染源采取的对策,而对于汽车尾气排放,通过制定每
10、辆汽车的排气标准(单个排放源限制)、开发汽油车的排放气体控制对策技术等措施获得了成功。,对汽油的无铅化处理,其实在前一时期也在做,1965年,在通产省的工业结构审议会下设置了汽车污染对策分委员会。根据对策分委员会的讨论结果,通产省发布通告,从1970年1月开始强化汽车汽油加铅量的限制,同时,在日本工业标准(JIS)中将加铅量的最大限值从0.8cc/l改为0.3cc/l。此外,汽车污染对策分委员会研究了与无铅汽油有关的阀座衰退(Valve seat recession)问题,还设置了无铅汽油推进协议会。到了后一时期,通产省于1974年正式确定汽油无铅化对策,从1975开始生产无铅汽油,从1977
11、年起开始生产适合无铅汽油的车辆,并解决了阀座衰退问题。另外,高级汽油也于1987年左右被无铅化。四乙烯铅能够有效提高汽油抗爆性能且经济上有利,在日本市场上曾被广泛使用。,随着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1978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海湾战争导致世界石油市场出现危机,日本采取积极的节能措施和推进新能源的政策,加快了工业结构从重工业为主向机械组装、信息等工业方向的转化,其结果是削减了工业部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在节约能源、利用新能源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和环境。,5.4推行新方式,“川崎方式”在全日本推广,川崎先于日本政府采取了治理公害的措施,1960年,川崎市公害防止条例公布施行。196
12、8年,采用大气污染集中监视装置,确立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连续监视体制。1969年,制定关于对因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的救援措施规则,开始施行对受害者的救援。1970年,与市内39个工厂签订关于防止大气污染的协定,这些协定的治理标准比国家法律更高,强化了发生源对策。,川崎市以这些工厂中硫氧化物分配量在5 m3N以下的5家工厂以外的42家工厂为对象,设置了污染源遥测器,强化了硫氧化物的监测。公害监视中心通过在市内设置的18个监测站,连续监视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另外,以大型工厂为对象,通过发生源大气自动监视系统施行自动监视。,这些监测到的环境数据,市政府通过电视台、互联网、市政府企业网和市政府内的大气环境监测仪,广泛向社会公布,保证市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参与权,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由此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也使得企业对防止公害进行了更积极的投资,6、引起的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热议英国是如何从伦敦烟雾事件中走出来、美国是如何解决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时候,日本防治大气污染的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借鉴。工业城市的先驱者,环境城市的先行者,川崎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为我国的环境措施和政策制订起到借鉴作用。川崎也是一个榜样,可以增添我们战胜污染改善环境重回碧水蓝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