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分:教育學简答題 一、學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會发展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動和体力劳動相分离,為學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從事教的活動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积累,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足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後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點?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現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學性 三、學
2、习教育學的意义? 答:1.有助于树立對的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助于树立對的的教學观,掌握教學规律,提高教學质量。 3.有助于掌握學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4.有助于教師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构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學习教育學有助于理解教師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個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動力作用) 3.學校教育(主导和增進作用) 4.個体主观能動性(决定性作用) 五、學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學校教育
3、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動。 2.學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很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學生发展的多种原因。 综上所述,學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學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現? 答:1. 學校教育對于個体发展做出社會性规范。 2.學校教育具有開发個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個性的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時和延時的价值。 4.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個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1.個体身心发展的次序性(拔苗助長、陵节而施) 2.個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
4、性、一刀切、近来发展区) 3.個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4.個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長善救失) 5.個体身心发展的個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八、現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坚持社會主义的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主线性质和特點。 2.坚持全面发展。 3.坚持個性培养。 4.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是实現教育目的的主线途径(基本途径、基本特性)。 5.重视提高全民族素质。 九、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重要問題? 答:片面追求升學率是目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重要問題,重要表目前如下两個方面: 1.重视少数學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學生的
5、发展。 2.重视學生的個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學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要处理這個問題,首先,有赖于整個社會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终,中小學自身也应积极進行改革,端正办學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质量和效益,增進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拾、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學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增進學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增進學生個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关键、本质区别) 拾一、為何要開展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
6、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全面发展的贯彻。 拾二、实行素质教育的措施? 答:1.变化教育观念 2.转变學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拾三、建立學制的根据? 答: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學技术发展状况 2.社會政治經济制度 3.青少年小朋友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學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學制的影响 拾四、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 答: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點
7、和需要 3.人們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是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學說 拾五、現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學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學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長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朝著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不小于15%為精英教育阶段,不小于15%不不小于50%為大众化阶段,不小于50%為普及化阶段)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學历教育与非學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拾六、教師职业的特點?(教師职业角色) 答:1.“传道者”角色 2.“授
8、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教育教學活動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 “家長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已”角色 6. “研究者”角色和“學习者”“學者”角色 拾七、教師劳動的特點? 答:1.教師劳動的复杂性与发明性 (1)复杂性:劳動性质、劳動對象、劳動任务、劳動過程、劳動手段 (2)发明性(由劳動對象的特點决定): 因材施教、教學措施上的不停更新、教師需要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對症下药)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2.教師劳動的持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師劳動的長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師劳動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師劳動方式的個
9、体性和劳動成果的群体性 拾八、教師的职业素养? (一) 教師的职业道德素养 1. 看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2. 看待學生:热愛學生 3. 看待集体:团結协作 4. 看待自已:為人師表 (二) 教師的知识素养 1. 政治理论修养 2. 精深的學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 广博的科學文化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學知识(条件性知识) 5. 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 教師的能力素养 1. 語言体現能力 2. 组织管理能力 3. 组织教育和教學能力 4.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 职业心理健康 1. 崇高的師德 2. 愉悦的情感 3. 良好的
10、人际关系 4. 健康的人格 拾九、教師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 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二拾、教師的人格特性? 答:1. 积极乐观的情绪 2. 豁达開朗的心胸 3. 坚忍不拔的毅力 4. 广泛的愛好 二拾一、教師专业发展的内容? 答: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 专业态度和動机的完善 3. 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4. 专业能力的提高 5. 教師的专业人格 6. 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標志) 二拾二、教師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1. 師范教育 2. 入职培训 3. 在职培训 4. 自
11、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二拾三、教師专业化的实現? 答:(一)国家和政府對教師专业化的增進和保障: 1. 加强教師教育 2. 制定法律法规 3. 提供經济保障 (二)教師個人為实現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 善于學习 2. 恒于研究 3. 勤于反思 4. 勇于实践 二拾四、學生的特點? 答:1.學生是教育的對象 2.學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學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拾五、現代學生观? 答:1.學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點认识學生 (學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學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學生是处在发展過程中的人;學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
12、展) 2.學生是独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學生与成人之间存在著巨大的差异) 3.學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個學生都是独立于教師的頭脑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转移的客观存在;學生是學习的主体;學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拾六、師生关系的内涵? 答:1.社會关系 2.教育关系 3.伦理关系 4.心理关系 二拾七、師生关系的内容? 答:1.師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关系 2.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增進的关系 二拾八、師生关系的类型? 答:1.专制型師生关系 2.放任型師生关系 3.民主型師生
13、关系 二拾九、師生关系的作用? 答:1.良好的師生关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顺利進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師生关系是构建友好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師生关系是实現教學相長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師生关系有助于满足學生的多种需要 此外,良好的師生关系尚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威信,有助于師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拾、影响師生关系的原因? 答:(一)教師方面 教師對學生的态度、教師對學生的领导方式、教師的智慧、教師的人格原因 三拾一、良好師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措施? 答:(一)教師方面 1. 理解和研究學生 2. 树立對的的學生观 3.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质 4. 发扬教育民主 5. 热愛尊重學生,
14、公平看待學生 6. 积极与學生沟通,善于与學生交往 7. 對的处理師生之间的矛盾 8. 提高法制意识,保障學生的合法权利 9. 加强師德建设,纯化師生关系 (二)學生方面 1.對的认识自已 2. 對的认识老師 (三)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 加强學風教育 三拾二、我国新型教師关系(理想師生关系)的特點? 答:1.人际关系:尊師愛生 2.社會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學相長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三拾三、教材编写应遵照的基本原则与规定? 答:1.科學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
15、學法规定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教科書的编排形式要有助于學生的學习 6.注意与其他學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络 三拾四、校本課程開发途径? 答:1.合作開发 2.課題研究与试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課、活動課和愛好小组 三拾五、校本課程開发与教師专业发展? 答:校本課程是在保证国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实行的前提下,针對學生的愛好和需要,結合學校的老式、优势和办學理念,充足运用學校和小区的課程资源,自主開发或选用的課程。 1.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专业自主意识的提高 2.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知识构造的完善 3.校本課程開发增强教師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16、 4.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5.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拾六、教學的一般任务? 答:1.引导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首要任务) 2.发展學生智能,尤其是培养學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 3.发展學生体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保障) 4.培养學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個性心理特性,形成科學的世界观 三拾七、教學過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點) 答:1.间接經验与直接經验相結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師主导作用与學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
17、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三拾八、教學過程的构造? 答:1.激发學习動机 2.领會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三拾九、我国目前中小學重要的教學原则? 答:1.思想性与科學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络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進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四拾、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规定? 答:1.要坚持課程计划与學科課程原则的统一规定 2.教師要理解學生,從实际出发進行教學 3.教師要善于发現每個學生的愛好、愛好、并发明条件,尽量使每個學生
18、 的不一样专長都得以发挥。 四拾一、启发式教學的作用? 答:1.启发式教學能激发學生的學习動机 2.启发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的智力開发 3.启发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发展 4.启发式教學能有效地传递科學信息 5.启发式教學是教學规律的對的反应 四拾二、启发式教學与注入式教學的主线区别? 答:1.理论基础不一样 2.教學的目的、任务不一样 3.學生观不一样 4.教學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 5.師生心理相容度不一样 四拾三、常用的教學措施? 答:1.以語言传递為主的教學措施 a.讲授法:讲讀、讲述、讲解、讲演 b.談话法
19、通過独立思索去获得新知识 c.讨论法:高年级运用较多 d.讀書指导法:选择書籍、教措施、培养良好的讀書习惯 2.以直观感知為主的教學措施 演示法、参观法(現場教學) 3.以实际训练為主的教學措施 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動法 4.以引导探究為主的教學措施(发現法) 5.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措施 欣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四拾四、教學措施的选择和应用? 答:1.教學目的和任务的规定 2.課程性质和特點 3.每节課的重點、难點 4.學生的年龄特性 5.教課時间、设备、条件 6.教師业务水平、实际經验及個性特點 此外
20、教學措施的选择与应用還受教學手段、教學环境等原因的制约,這就规定我們要全面、详细、综合地考虑多种有关原因,進行权衡取舍。 四拾五、班级讲課制的评价? 答:(1)班级讲課制的長处 1.有助于經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學效率 2.有助于學生获得系统的科學知识 3.有助于发挥教師的主导作用 4.有助于发挥學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助于學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6.有助于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检查 (2)班级讲課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學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學生探索精神、发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學内容和教學措施的多样化 4.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
21、足學生的個性化的學习需要 5.不利于學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和启发 6.以“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單位,某些状况下回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在相称長的一段時间内,班级讲課制仍是我国中小學采用的重要教學组织形式。因此對于班级讲課制的改革,不是简朴地否认,应當贯彻“先立後破”和制度生成的渐進原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善,而不适宜采用激進的态度和虚無主义的方式。 四拾六、目前班级组织形式改革的重點? 答:1.合适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學單位趋向合理化 2.改善班级讲課制,实現多种教學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課堂教學的交往互動(模块型) 4.探索個别化教學 四
22、拾七、教學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1.备課 2.上課(教學工作的重心环节) 3.作业布置与反馈 4.課外辅导 5.學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估 四拾八、备課的规定? 答:1.教師备課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理解學生、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學生、备教法。 2.教師备課要写好三种计划:年(或學期)教學计划、課題(或單元)计划、課時计划(教案)。 四拾九、課的构造? 答:1.组织教學(贯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环节)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課外作业 五拾、上好一节課的原则? 答:1.要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學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學生积极
23、参与到課堂中来 4.要使個别學生得到照顾 五拾一、上好課的基本规定? 答:1.教學目的明确 2.教學内容精确 3.教學构造合理 4.教學措施合适 5.讲究教學艺术 6.板書有序 7.充足发挥學生的主体性(最主线规定) 五拾二、非指导性教學模式教學過程? 答:1.确定协助情境 2.探索問題 3. 形成見识 4. 计划和抉择 5. 整合 五拾三、教學评价的功能? 答:1.诊断教學問題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學方向 4.检查教學效果 五拾四、教學评价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24、 五拾五、現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答:現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特性有: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為目的 2.對被评价者的发展特性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進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是為了更有助于被评价者後继发展。 3.重视過程评价 4.关注個体差异 5.评价主体多元化 五拾六、德育内容选择的根据? 答:1.德育目的,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性,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特性和學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對性和有效性 五拾七、德育過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過程 2.德
25、育過程是一种增進學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過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组织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种長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過程 五拾八、德育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视其因此,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与個别教育相結合原则 6.尊重信任學生与严格规定學生相結合的原则 7.依托积极原因,克服消极原因的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結合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拾九、德育的途径? 答:1.思想品德課与其他學科教學(最常常、最基本、最有
26、效) 2.社會实践活動 3.課外、校外活動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動 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习 6.班主任工作(特殊途径) 六拾、常用的德育措施? 答:1.說服教育法 2.楷模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饰演法 8.合作學习法 六拾一、选择德育措施的根据? 答:1.德育目的 2.德育内容 3.學生的年龄特點和個性差异 六拾二、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处理方略? 答:1.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班主任對班级管理的方式偏
27、重与专断型 長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度重视課堂教學,重视考试成绩,以教師為中心。在這样的背景下,班级管理成為教師实行個人专断管理的活動過程,班主任過度关注學生的考试成绩及個人权威,學生被動地按照教師的规定去做,缺乏自主性。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在班级中设置干部,目的是為了让學生學會自治自理。然而,诸多中小學的班级干部相對固定,使某些學生养成了“干部作風”,不能平等地看待同學。在社會环境及部分家長的影响下,往往把班干部標志當作荣誉的象征,“荣誉”重于“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學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的
28、問題。 2.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學生的发展為目的 (2)确立學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地训练學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六拾三、沟通對學校管理的功能? 答:沟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功能: 1.信息传递 2.控制 3.鼓励 4.情感交流 六拾四、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答:1.有助于形成學生的群体意识 2.有助于培养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3.有助于训练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拾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的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关键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動
29、 5.培养對的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風(评价班集体好壞的重要根据) 六拾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措施? 答:1.理解和研究學生(前提和基础)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 4.學习指导、學习活動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課外、校外活動和指导課余生活 6.建立學生档案(搜集、整顿、鉴定、保管) 7.操行评估(學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總結(全面總結和专題總結) 9.個别學生的教育 10.班會活動的组织 11.偶发事件的处理 六拾七、課外、校外教育的重要规定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
30、性 2.活動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3.注意发挥學生集体和個人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发明性,并与教師的指导相結合。 4.要考虑學生的愛好愛海和专長,符合學生的年龄特性 5.課堂教學与課外活動互相配合、互相增進 6.因地、因校制宜 六拾八、怎样加强學校与家庭之间的互相联络? 答:1.与家庭互相访問 2.建立通讯联络 3.定期举行家長會 4. 组织家長委员會 5. 5.举行家長學校 六拾九、課外、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 答:1.社會实践活動 2.學科活動 3.科技活動
31、 4.文學艺术活動 5.体育活動 6.社會公益活動 7.課外阅讀活動 七拾、課外、校外教育的重要特點? 答:1.自愿性 2.自主性 3.灵活性 4.实践性 5.广泛性 七拾一、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 答:1.选择研究課題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网络检索是最快捷的措施) 3.制定研究计划 4.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整顿与分析(阅讀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5.教育研究论文与汇报的撰写 七拾二、行動研究法的环节? 答:计划——行動——考察——反思 七拾三、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答:1.自我反思 2.专业引领 3.同伴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