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复习目标: 1.综合思维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理解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3S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2.区域认知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复习重点: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比较分析;3S技术 复习方法: 读图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练习巩固法 复习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特征分析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
2、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
3、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疏)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4、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贫乏);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
5、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利用不当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差异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影响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6、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以西部畜牧业为主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
7、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
8、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案例:PPT展示 巩固练习:练习28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及其的应用 1.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各不相同。 2.主要环节: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3.遥感技术的应用 目前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农业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1)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
9、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和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2)农业方面 (二)、全球定位系统及其的应用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3.全球定位系统的
10、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军用、民用两领域,在军用领域主要体现在定位和导航两大方面,在民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知识: 1.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 2.广泛应用于确定考察点的地理坐标(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3.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简要程序 2.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进行城
11、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以进行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 基础设施管理 利用GIS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更等内容。利用GIS技术可以有效地完成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生态环境管理 应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等 4.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5.“四字”法突破“3S”技术的选择 (1)“想”与“看”
12、区分GIS与R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点”与“面”区分“3S”技术 在“3S”技术选取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如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则应选用GIS,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用GIS。 案例:PPT展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