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决胜2020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9 新中国的建设 一、选择题[来源:科网] 1.我国学者武力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 ①农业集体化 ②“一五”计划 ③赎买政策 ④计划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相关知识。题干信息限定“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指的是①②④,赎买政策是中国与苏联模式的不同点,因此排除。
2、2.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辉煌的70年历史进程中中,1956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完成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D.“一五”完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时间与事件的相关知识。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底,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第一部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宪法;“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 3.1997年7月1日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致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
3、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香港回归体现了哪一伟大思想的实践( ) A.毛泽东思想 B.一国两制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实践。 4.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的对比。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4、人心;新中国成立使人民当家作主,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A,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B指的是新中国成立;D指的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共同点选C。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1949年以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对峙,这意味着国共两党的
5、内战并没有结束,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因此对“相持局面”的结论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选B。 6.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A选项,错误,加强合作的国家不光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时间不符合;C选项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降低,消除太过绝对;D选项符合。 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
6、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亚非会议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符合;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重大成就、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
7、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提到的事情都属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因此反应的是“左”倾错误,因此AB排除掉;D选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的是“一大二公”,“大跃进”运动强调的是“大炼钢铁”“浮夸风”,因此选C。 9
8、.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土地改革的起源 B.农业合作化的起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起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通过题干出现的“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因此答案选D。 10.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
9、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实行市场经济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通过题干出现的“1978年”“广东先行一步”可以看出在广东首先试验经济特区的设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
10、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
11、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1)根据材料一,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
12、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 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解析】本题以台湾问题为导入,引申到中美关系的变化。(1)问考查大陆对台政策由对峙到和平统一;(2)问考查“一国两制”政策;(3)问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1958年人民日报 图二 1958年居民将家中有关报道 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图三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图四 松松垮垮的
13、田间劳动 (1)图一“一五”计划的成就看出“一五”计划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二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3)图三、图四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什么特点?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 (1)从图中“一五”计划的成就可以看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2)图片一是虚假的;图片二是真实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或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等)。 (3)表明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平均主义,扩大公有化规模,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1)问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分布;(2)问考查“大跃进”运动的弊端;(3)问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