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页 共 10 页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生物的进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21·青羊区模拟)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 B.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C.甲、乙水潭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隔离且生理特征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物种 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
2、移到一个新的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解析:C 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A正确;由题意可知,甲中的虹鳉的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早熟型个体比正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由题意可知,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早熟型个体的虹鳉繁殖后代的机会大大降低,使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进而使正
3、常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非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D正确。 2.(2021·桃城区三模)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仅仅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 B.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已经进化形成新物种 C.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
4、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C 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环境改变只是把绿色蜥蜴突变产生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这种变异选择出来,A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由“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推测,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但由于环境的定向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C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3.(2021·潍坊三模)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
5、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 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不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若普通蜥蜴与黄刺尾守宫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A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频
6、率发生改变才意味着该种群发生进化,C错误;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D正确。 4.(2021·沙坪坝区模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超级细菌”,一般的青霉素对该细菌的杀伤力不强。为探究某种药物A是否能够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作用,某科研小组设计四组实验: (1)甲组加入培养液+MRSA+生理盐水; (2)乙组加入培养液+MRSA+青霉素; (3)丙组加入培养液+MRSA+药物A; (4)丁组加入培养液+MRSA+药物A+青霉素。 下列关于此实验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A,因变量是
7、MRSA的死亡率 B.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实验,每组重复实验除自变量不同外,无关变量必须相同 C.设置丙组实验的目的是排除药物A对MRSA的杀伤作用 D.若乙组和丁组MRSA死亡率相同,则说明药物A与青霉素有同等大小的杀伤力 解析: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加入的药物的种类(是否加入药物A与青霉素),因变量是MRSA的死亡率,A错误;平行重复实验组之间所有变量都必须相同,包括自变量和无关变量,B错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证明药物A是否能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作用,C正确;乙组、丁组MRSA死亡率相同,说明药物A不能增强青霉素对MRSA的杀伤力,D错误。 5.(2021·蔡甸区二模)市场
8、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皮皮虾等。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身体分节,有5只眼睛和坚硬的壳,与现在的虾相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B.章氏麒麟虾与现在的虾不存在生殖隔离 C.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解析: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A正确;章氏麒麟虾与现在的虾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
9、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故皮皮虾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正确;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故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在分子水平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D正确。 6.(2021·武昌区模拟)生物进化存在两种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漂变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对基因从亲代向下一代传递时的影响;不是所有个体都交配,也不是所有个体产生的配子都能贡献于繁殖,从而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一定的方
10、向变化 B.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没有方向性 C.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与种群的大小无关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关的表型进而选择相关的基因 解析: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B正确;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越小,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关的表型进而选择相关的基因,D正确。 7.(2021·河北省保定市二模)《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曾对爱丽丝说“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范瓦伦据此提出红皇后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
11、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根据该假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该假说,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的进化 B.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根据该假说,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 D.在该假说中,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D 根据红皇后假说的观点,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因此不同物种间存在协同进化,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宿主的进化,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A、B、C正确;在该假说中,只提到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
12、进化的动力,没有提到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8.(2021·山东省聊城市一模)美洲热带地区的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但仍有少数纯蛱蝶会变异出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来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在此过程中,纯蛱蝶也增强了寻找并发现西番莲的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西番莲释放出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该化学物质是
13、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B.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 C.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D.西番莲通过传递化学信息,未能把纯蛱蝶全部杀死,符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解析:AC 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西番莲释放出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该化学物质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并不是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才会发生,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西番莲
14、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正确;精明的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西番莲通过传递物理和化学信息,未能把纯蛱蝶全部杀死,符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D错误。 9.(2021·烟台模拟)脊椎动物的前肢各不相同,如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产生了形态上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相似的骨骼排列。为了探究它们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研究了它们的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
15、遗传 B.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C.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完全不同 D.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域内的马、鹰和蝙蝠会发生协同进化 解析:BD 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B正确;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C错误;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域内的马、鹰和蝙蝠会发生协同进化,D正确。 10.(2021·辽宁模拟)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因此对
16、其引起的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会变得日益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突变 B.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 C.鲍曼不动杆菌进化成“超级细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CD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起到选择的作用,不能直接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B错误;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不含抗药性
17、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则被淘汰,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长期选择的结果,该过程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1.兰花的多样性及其对不同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使科学家们对它们的进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7年,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从基因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进化”这一画卷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科学家是________,若按照他的观点来看,兰花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18、 (2)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的结果。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种群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这些差异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而兰花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极强的适应能力就源于历史上这些基因家族的变化。不同种兰花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点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进化问题的认识
19、不断深入,并且不乏争论,在各种理论的交锋中,进化理论本身也在不断“进化”。 解析:(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科学家是拉马克,若按照他的观点来看,兰花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结果。(2)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这些差异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不同种兰花的DNA(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点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1)拉马克 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 (2)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20、3)DNA(核酸) 蛋白质 亲缘关系的远近 12.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 (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3)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 (4)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5)现有1 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Aa的个体有300只,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解析:(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2)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3)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所以若干年后,甲岛上长翅个体最多,残翅个体
23、最少。(4)种群A与种群B不能进行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也可能是因为种群A、B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5)最初迁入丙岛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2 000×100%=7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能力相同,故第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答案:(1)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如图所示 (4)基因库
24、 生殖隔离 ①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 ②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5)70% 42% 13.(2021·河西区三模)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某保护区内鸟类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保护区内有MG、CE、DP、DW四个地雀种群,其中只有地雀MG与地雀CE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其余地雀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在不同生活季节中,地雀数量有很大差异。图1所示为三年间地雀DW种群越冬个体某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 (1)DW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
25、 (2)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2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 ①造成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的本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________。 A.与MG亲缘关系最近的是CE B.与DP亲缘关系最远的是DW C.DP和DW之间存在生
26、殖隔离 D.地雀喙的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研究者发现,保护区内很多地雀都爱捕食某种蛾,这种蛾因具有多种体色而被捕率不同。对该种蛾的两个种群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如下表。 基因型 A种群(只) B种群(只) WaWb 200 0 WaWa 50 120 WbWc 100 200 WcWc 150 50 WaWc 100 80 ①调查保护区内蛾的种群密度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由于地雀的捕食,B种群中WbWc的个体明显增多,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27、 D.定向变异 ②(多选)以下对A种群和B种群的分析比较正确的有______。 A.Wa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 B.B种群中基因型为WaWb的物种已经灭绝 C.地雀对蛾的选择性捕食决定了蛾的进化方向 D.就W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③已知上述A和B种群中每个个体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A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1可知,该种群第一年到第三年,基因频率在发生变化,因此生物在进化。(2)①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的本质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②由题图2曲线可知,与MG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小
28、的是CE,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与DP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大的是MG,二者亲缘关系最远,A正确,B错误;由题意可知,DP和DW之间不能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地雀喙的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3)①蛾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由题意可知,蛾不同基因型频率变化是地雀捕食的结果,B种群中基因型为WbWc的个体明显增多的原因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②Wa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是(200+50×2+100)÷[(200+50+100+150+100)×2]×100%≈33%,A正确;B种群中基因型为WaWb的个体不存在,但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地雀对蛾的选择性捕食决定了蛾的进化方向,C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A种群的基因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D正确。③由表格信息可知,A种群的数量是600,每个个体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种群A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600×2×104×10-5=120。 答案:(1)是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①ALX1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增加 ②B (3)①标记重捕 B ②ACD ③120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