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被动运输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分析判断渗透作用 1.(2022湖南长沙期末)污水净化中应用的超滤膜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其他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将溶液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半透膜 B.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生物膜 C.超滤膜技术可以滤去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 D.透过“滤膜”的水,已被除去了臭味 2.如图所示
2、的U形管中间被半透膜(体积小于或等于单糖的物质才能通过)隔开,两侧分别加入等量的0.1 mol·L-1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形管两侧加入等量某种微量物质,最终右侧液面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什么?( ) 注:蔗糖酶可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葡萄糖 B.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蒸馏水 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 D.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蔗糖酶 题组二 判断细胞吸水和失水情况 3.将a、b、c三组红细胞(细胞内的液体浓度相同)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实
3、验,浸泡一段时间后其细胞形态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a组的比b组的高 B.浸泡过程中a组细胞失水量小于c组细胞失水量 C.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则其细胞可能会皱缩后恢复原状 D.上述实验中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而消耗能量的数量比较:c>b>a 4.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马铃薯条质量变化率,结果如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溶液 Ⅰ Ⅱ Ⅲ Ⅳ 质量 变化率 +8% -6% -4% 0% A.Ⅰ的浓度最低 B.Ⅱ的浓度较Ⅰ低 C.Ⅳ的浓
4、度最高 D.Ⅳ可能是蒸馏水 题组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5.(2021河北唐山期末)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不可以说明或证明的是( ) A.植物细胞的死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D.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6.(2022山东新泰中学期中)如图是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 C.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外界溶液 D.图中7是细
5、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 7.(2022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月考)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题组四 辨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8.(2022安徽皖西联盟月考)如图甲、乙分别表示由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的两种物质运输方式,其中
6、通道介导的运输速率比载体介导的快一千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这两种蛋白对运输的物质可能均具有专一性 C.通道介导的运输速率较快可能是因为其消耗的能量较多 D.载体介导的运输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9.下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有关的图例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①④ B.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②③ C.甘油进出细胞——①③ D.肌肉细胞吸收水——②④能力提升练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综合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 1.(2022福建龙岩
7、武平一中期中)某同学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所示,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所示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图中,细胞膜、核膜及中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即原生质层 C.甲→乙的变化过程中,液泡吸水能力会逐渐增强 D.乙→丙的变化过程中,细胞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2.(2022山东滕州期中)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其原理是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溶液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溶液一侧,细菌及有害物质几乎不能透过逆渗透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了逆渗透膜具
8、有的类似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B.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不同的是水由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流动 C.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地控制有害物质的进出 D.逆渗透膜去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通过逆渗透膜处理的水可放心饮用 3.(不定项)(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月考)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6 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B.3 h时,甲组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仍在失水 C
9、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和乙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 D.该实验若把KNO3溶液改为蔗糖溶液,结果相同 4.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三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 g/mL、0.1 g/mL、0.3 g/mL的蔗糖溶液。 (1)猪膀胱在本实验中起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但不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称其为 膜。 (2)几分钟后,三支小玻璃管中的液面将 (填“上升”或“下降”),液面下降速度最快的
10、是 。 (3)对比分析e、f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引起实验差异的原因是 。影响f、g液面变化速率的因素中除浓度差外,还有 。 (4)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 ℃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 ℃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中的现象是液面都下降,且放于37 ℃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 ℃恒温箱中的下降程度大,说明 。 题组二 有关被动运输的分析 5.(2022江苏常熟期中)下图表示某细胞膜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被激活时,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已知未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远高于膜内。根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1、 A.物质①的合成场所为内质网,物质②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B.激活时物质②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C.图示Na+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D.图示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6.(2021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期末)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双层脂分子的球形结构),用脂质体包裹一定浓度的溶液后将其转移至蒸馏水中,脂质体膨胀破裂需要较长时间;科学家把从红细胞膜上提取并纯化的CHIP28(一种转运蛋白)嵌入脂质体后,重复上述操作发现脂质体快速膨胀破裂。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脂质体与细胞
12、膜的组成成分完全相同 B.水分子进入脂质体(无CHIP28)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C.CHIP28能协助水分子通过脂质体 D.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可能存在两种方式 7.(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中)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离子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B.生物膜上存在着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 C.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水体中的物质能否通过滤膜取决于物质分子与膜孔径的大小关系,因此滤膜实质上
13、是一种半透膜,A正确,B错误;滤膜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其他小分子物质通过,而这些小分子物质中仍可能有污染物,C错误;有臭味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滤膜,D错误。 2.D 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等量的0.1 mol·L-1的两种溶液加入被半透膜隔开的U形管中,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如果向U形管两侧加入等量的蔗糖酶,左侧蔗糖将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而右侧麦芽糖不会被水解,由此左侧溶液浓度大于右侧的麦芽糖溶液浓度,导致左侧液面首先会高于右侧,但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透过,葡萄糖和果糖进入右侧,使右侧溶液浓度升高,右侧液面将上升,最后高于左侧。 3.D a组细胞形态正常,b组细胞吸水膨胀,c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