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卷(三) 1.宋朝三司与宰相的职权关系颇为复杂,一方面三司作为宰相领导下的中央财务职官系统,在财务行政中须报请宰相决策,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过多种渠道,不经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务运行中的地位表明( ) A.政出多门使决策的效率降低 B.中枢机构职能划分得以理顺 C.君主力图强化对政务的掌控 D.官僚机构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宋朝的三司地位在宰相之下,但是又有不受宰相管理直接与皇帝沟通的权利,可知三司的职权设置,打破了百官中宰相独揽大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皇帝对行政权的控制,故选C项。 2.1141年,绍兴和议,实现了南宋与金的和平。《宋史》
2、据此把赵构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称:“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之气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宋与金和议存在着屈辱的一面 B.《宋史》缺少历史真实性的一面 C.宋高宗议和暴露出昏君的一面 D.王夫之反映出史家客观的一面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纳贡,确定了宋金政治上的不平等,也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史》和王夫之的评价都有其合理的一面,A项宋金和议存在屈辱一面符合题意,故选A项。 3.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
3、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羁縻册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多封众建,尚用僧徒”“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等关键词可知元明清时期借助宗教,不断完善地方管理机构,因俗而治,加强对西藏治理,故选B项。 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他的理由可能是( ) 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
4、海洋开发 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可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中国的政治中心处于北方,不具备参与海洋开发的地理位置,故选C项。 5.(2020·北京东城区高三综合检测)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之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计表》,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入阁前有关情况 人数 占总数的比例 进士出身 157 96.9% 入为翰林官 139 85.8% 任过地方职务 21 12.96% 掌国子司业和祭酒 35 21.6% 官至尚书或都御史 54 33.3% 家乡是浙江、江西、江苏 6
5、9 42.5% ——摘自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 ①阁臣的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 ②明代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 ③品秩高级的官员才能进入内阁 ④能力强的官员可以承担批红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6.根据下表所示的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6、 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答案 A 解析 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选A项。 7.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 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答案 B 解析 “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
7、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御门听政”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参与,不利于减轻君主负担,排除D项。 8.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
8、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A项。 9.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 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 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令天下置预备仓”重在预防,“重视对灾区的赈济”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体现出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故选C项。 10.明朝的江南市镇上,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
9、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有供应农家消费品的各种店铺以及制造农具和各种器物的手工作坊。这表明( ) A.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 C.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 D.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有收购周边农副产品的各种商行,有为客商与农家之间交易中介的牙行”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市镇上的商行、牙行、各种店铺和手工作坊,是各种商品贸易和服务的中心地,这表明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故选B项。 11.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
10、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答案 D 解析 材料王艮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认为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体现了民众的利益,顺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工商市民利益要求,故选D项。 12.据史书记载,不同于唐人服饰的绚丽多彩,宋人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多以淡蓝、浅黄、青、墨绿和白色为主。据此可以推知宋朝( ) A.审美情趣上追求自我和意境 B.服饰风格与国力的衰弱相关 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服饰变革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宋人
11、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理学强调道德与自我修养的结果,故选A项。 13.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明确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宗旨。明太祖则说:“五经四书,布帛粟菽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由此可知,《琵琶记》( ) A.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B.其创作旨在满足统治阶层要求 C.与儒家经典内容极为相似 D.表演形式受普通民众喜爱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结合高明在《琵琶记》中强调“子孝与妻贤”等封建伦理道德可知,《琵琶记》宣扬了
12、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 14.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 ) A.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B.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 C.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与现代的公历完全相同 答案 A 解析 按照题干之意,元世祖忽必烈之所以将郭守敬等人所修订的立法命名为《授时历》,目的在于让老百姓知道时令的变化,“不误农时”,服务于农业生产,可以得知《授时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选A项。 15.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
13、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答案 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 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
14、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诸路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等等。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15、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7.(2020·山东济宁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
16、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 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
17、消失;谷物和绢帛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若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①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 ②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 ③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 ④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
18、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
19、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 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 (1)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2)表现:儒学、理学的伦理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扩大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19
20、2020·天津河西区二模)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近现代西医传入,中国医学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清代,西方的解剖学、药物学等与治疗方法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设医院,开办医学校,促进了西医在我国的传播、发展。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
21、力发掘,加以提高。”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较为系统地总结唐朝以前药物学成就。 1980年,卫生部明确指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推动医学科学现代化”。 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药物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和中医药成果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 ——徐江雁《中国医学史》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表为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上述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说明:中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同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中医学理论、针灸等构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和治疗学的基础;《唐本草》《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药物学成就,形成了中药学独立的体系。同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