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集训 选择专练01(变化与性质) 1.下列变化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葡萄酿酒、干冰升华 B.铁生锈、石油分馏 C.酒精挥发、彩陶烧制 D.食物腐烂、煤干馏 【答案】D 【解析】A、葡萄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彩陶烧制,彩陶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食物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煤的干馏生成
2、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以下是歌曲《贰参》中的几句歌词,其中描述的意境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空庭雨飘落 B.花凋零落寞 C.初雪飘过风吹霜 D.雨落下感伤 【答案】B 【解析】A、空庭雨飘落,中“雨飘落”是物质位置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花凋零落寞,中“花凋零”是植物的枯萎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初雪飘过风吹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雨落下感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具有挥发性
3、 B.钨丝熔点最高3410℃ C.胆矾晶体呈蓝色 D.铁会生锈 【答案】D 【解析】A、酒精具有挥发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不是化学性质。B、钨丝熔点最高3410℃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不是化学性质。 C、胆矾晶体呈蓝色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不是化学性质。D、铁会生锈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故选D。 4.《荒野求生》中贝尔的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钻木取火 B.采集野果 C.打磨石块 D.搭建雪屋 【答案】A 【解析】A、钻木取火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错误;B、采集野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C、
4、打磨石块,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错误;D、搭建雪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故选:A。 5.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期待着人们的开发和利用。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A.纯碱 B.单质镁 C.烧碱 D.粗盐 【答案】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把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配制成饱和食盐水,然后电解,即得烧碱、氢气和氯气,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钠,属化学变化;B、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镁,是化学变化;C、把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配
5、制成饱和食盐水,然后电解,即得烧碱、氢气和氯气,是化学变化;D、把海水经太阳暴晒,蒸发水分后即得食盐,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故选D。 6.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氮气无色无味 B.碳酸易分解 C.硫具有可燃性 D.盐酸有酸性 【答案】A 【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等,故选A;碳酸易分解、 硫具有可燃性 、盐酸有酸性,都发生了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冷冻麻醉 B.氧气——供呼吸 C.稀有气体——
6、做电光源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A、液氮——冷冻麻醉,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属于物理性质,错误,B、氧气——供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锌,属于化学性质,正确,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错误,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B 8.下列描述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灯泡通电发光 C.玻璃打碎 D.自来水厂加漂白粉消毒 【答案】D 【解析】A、湿衣服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
7、玻璃打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自来水厂加漂白粉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9.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篝火燃烧 B.活性炭吸附毒气 C.铁钉生锈 D.H2O2溶液中加入MnO2 【答案】B 【解析】A、篝火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铁钉生锈有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过氧化氢(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10.下列实验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带火星的小木条在
8、O2中复燃 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 C.石灰浆扶上墙后变潮湿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带火星的小木条在O2中复燃是物质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石灰浆扶上墙后变潮湿,是由于发生反应:CO2 +Ca(OH)2 ==CaCO3↓+ H20,且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是发生反应:2Mg + O2点燃2MgO,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9、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蜡烛受热融化 B.剪纸成画;铜丝受热变黑 C.木材腐烂;牛奶变质 D.汽油挥发;泥塑成像 【答案】C 【解析】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B、剪纸成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铜丝受热变黑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C、木材腐烂,牛奶变质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正确。D、汽油挥发,泥塑成像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 12.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轮胎爆炸 B.冰雪消融 光合作用
10、C.蜡炬成灰 汽油燃烧 D.开水沸腾 电灯发光 【答案】B 【解析】A、酒精挥发、轮胎爆炸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冰雪融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光合作用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蜡炬成灰、汽油燃烧都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开水沸腾、电灯发光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中国古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B
11、 【解析】A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指八月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卷走,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将石头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包含着: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指梅花比不上雪的白,而雪却比不上梅花的香气浓,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指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4.下列物质的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
1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B.汽车爆胎、人工降雨 C.活性炭吸附异味、水果腐烂 D.玻璃破碎、工业制氧气 【答案】C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放出氧气。二者都是化学变化。B:汽车爆胎是由压强增大引起的、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制冷使水蒸气液化成水,二者都是物理变化。C:活性炭吸附异味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水果腐烂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D:玻璃破碎没有生成新物质、工业制氧气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开,没有生成新物质。二者都是物理变化。综上所述:选择C。 1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海水晒干制盐 B.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C.抹
13、在墙上石灰浆逐渐变得坚硬 D.生石灰遇水,使水沸腾 【答案】A 【解析】A.海水晒干制盐,只是将海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B.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变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C.抹在墙上石灰浆逐渐变得坚硬,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D.生石灰遇水,使水沸腾,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 1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文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千击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
14、若等闲 D.爆竹声中一岁除 【答案】A 【解析】A、晒盐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蜡烛燃烧变为灰烬,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及物质燃烧也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爆竹爆炸是因为火焰在有限空间内燃烧,是化学变化。故选A。 17.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农家肥料的腐熟 B.带火星木条复燃 C.动植物呼吸 D.冰的融化 【答案】D 【解析】A、农家肥料的腐熟,属于物质的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动植物呼吸,属
15、于物质的缓慢氧化,呼吸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冰的融化,是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 18.下列物质的用途没有利用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 B.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C.澄清的石灰水用于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B 【解析】A.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利用其化学性质。 B.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光,所以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利用其物理性质。C.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钙反应,所以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利用其化学性质。D.因为氧气可以供
16、给呼吸,所以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利用其化学性质。故选:B 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铜做导线 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A、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B正确;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特有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B。 20.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月季花变色 B.用氢氧化钠溶液制叶脉书签 C.自制汽水 D.蒸发食盐水
17、 【答案】D 【解析】A、月季花变色是因为指示剂与碱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用氢氧化钠溶液制做叶脉书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自制汽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蒸发食盐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 21.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答案】D 【解析】A、气蒸云梦
18、泽,波撼岳阳城的过程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北风,雪花飞舞,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物理变化。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结冰、雪满山的过程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是化学变化。故选D 22.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产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将硬水煮沸变成软水 B.焚烧垃圾发电 C.铁矿石炼铁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答案】D 【解析】A、将硬水煮沸变成软水由新的物质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9、B、焚烧垃圾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23.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A、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生
20、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下列著名诗句中未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答案】A 【解析】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下雪的过程,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B、“春风又绿江南岸”描述了植物的生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C、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21、D、豆萁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25.中华诗词丰富多彩,下列诗句中描述了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D 【解析】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指经过千遍万遍的淘洗,从泥沙中得到黄金,该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写的是雾和瀑布,只是状态和位置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的是下雪的场景,下
22、雪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千锤万凿出深山,是指开采石灰石的过程,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 26.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答案】B 【解析】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C、用活性炭
23、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27.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 【答案】D 【解析】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火加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曾青得铁生成
24、铜,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银和丹砂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D。 28.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
25、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春风又绿江南岸”——发生了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变化;C.“北风卷地白草折”——发生了形状的改变,物质种类没有改变,是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木枯萎是化学变化,雪的融化是物理变化;选B 29.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
26、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的过程中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有新物质生碳酸钙和水成,属于化学变化;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3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液态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汽油用于衣物除油污 D.氢气用于发射火箭 【答案】D 【解析】A、液态氮用作冷冻剂,是因为氮气的沸点很低,物理性质;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形成降雨,物理性质;C、汽油用于衣物除油污,是因为汽油可以溶解油污,物理性质;D、氢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故选D。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