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十六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4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跨国公司把一种全新产品打入一个国家时,它面临的热战是如何在这个国家中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这就需要适应或改变消费者的偏好或口味,使他们接受这种产品。如果跨国公司成功了,它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经营环境。这说明跨国公司( ) A.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B.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C.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D.以文化创新为主要业务 2.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
2、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玄奘 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强调:“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这反映出张之洞 ( ) A.支持维新派的制度改革 B.反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仍抱守传统的权力观念 D.认为民权要以纲常为基 4.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等。这些主张 (
3、 )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D.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 5.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出口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6.1866年在福州设立福建船政学堂,门上楹联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
4、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楹联中的精神 (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具体体现 B.有利于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变法图强运动的兴起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7.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8.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5、 D.世界市场的形成 9.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
6、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5世纪初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2.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则全面反映了
7、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 )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商路的开辟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随之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
8、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 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
9、合所学知识,概述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型的历史影响。(5分) 14.为适应工业化时代,英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46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
10、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谷物法》废除后,1886年谷物价格降到了每夸特31先令。英国进口粮食的比重,在30年代只有2%,60年代是24%,80年代是45%(其中进口谷物高达65%)。与此同时,英国钢铁的出口量则迅速上升。而且,受到种植谷物的面积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英国的很多农业人口移民到城镇工作,谷物种植面积也不断下降。 ——据刘成《英国废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
11、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谷物法》废除产生的影响。(10分) 推动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备选习题】 1.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面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 A.形成于秦朝时期 B.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可到达欧洲 C.广州、泉州、长安是重要的交易枢纽 D.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
12、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4.保罗·波烈是时装界的幻想主义者,但他的幻想持续影响至今。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为它命名“孔子”。以后又推出以“自由”命名的两件套装亦是吸收了东方服装的剪裁方法。关于他设计的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13、 ( ) A.受俄国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 B.受亚洲文化的影响 C.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D.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 5.“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 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6.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在全球商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海外扩张和殖民征服的第一个世纪——即16世纪——几乎完全为西
14、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所垄断。在16世纪之前,他们还徘徊在欧洲文化的主流之外,16世纪之后,两国国力威势又一落千丈,到19世纪初期,便已是日落西山,奄奄一息了。但是,在整个16世纪,两国无边的疆城,庞大的财富,强盛的国力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著 《世界经济史:从石器时代至今》 材料二 1821 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工业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始了,英国走上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很多小农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和奴仆和使女一样涌入城市。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从人类起源到9·11事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西葡两国走向强盛的相似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