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题三 “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 助学助记 教材拓展一遍过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 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 、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3.措施:实行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 ”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结果
2、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 。 2.内容 (1)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恢复货币流通和 。 (4)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三
3、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由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被逐渐取消。 2.形成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①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构图解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俄国的物力、财力,对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深化理解]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
4、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深化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措施:由农业和 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结果:建立相对独立于 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2)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目的:为了加强对 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②措施:把分散的农民
5、组织到 里。 ③结果: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局限 ①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的一个重要原因。 [漫画解史]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信息提取:漫画揭示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1.余粮收集制 (1)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2)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
7、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但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关键能力·素养 主提升题探究 史学新论 多维讲练大突破 探究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术
8、前沿] 苏联工业化的利弊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应当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它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重工业过重(其中80%又与军工产业有关)、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成了影响经济正常发展,阻碍改善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 [思维激活] 作者认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
9、战争的胜利。苏联工业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史料实证]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一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史料二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
10、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 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解读] (1)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和共产国际做斗争”说明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重工业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2)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说明苏联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探究]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
11、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历史解释] 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
12、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唯物史观]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特 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影 响 (1)积极影响
13、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品悟 仿真模拟 应试集训全通关 真题体验 1.命题点:苏联以“七年经济计划”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
14、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关键点拨:由材料中关于“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可知,“七年经济计划”的特点是高指标、高速度、高增长,并且优先发展电力、钢铁等重工业,而这些都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经济的特点。 [听课笔记] 2.命题点: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
15、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以史 为鉴 吸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第2题 情境 创设 以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未认真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生活情境,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并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高考借鉴][2021·天津卷
16、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4.[新高考借鉴][2021·山东卷,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 (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 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7、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仿真模拟 1.[2022·怀仁市高三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1918年产生出两半的社会主义,正如在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的两只鸡雏。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列宁意在( ) A.阐述德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舆论宣传 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 D
18、.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2.[2022·南昌市高三模拟]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举措( ) A.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物资保障 B.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C.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重弊端 D.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2022·宜春市高三4月模拟]1921年5月,苏俄政府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政府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不久,国家取消商业
19、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由此可见,当时苏俄 ( ) A.经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 B.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C.工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恢复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4.[2022·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率”(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27~1928年度的15.9%提高到1932年的26.9%。这种变化 ( ) A.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发展模式的调整 C.照搬了西方经济发展经验 D.有利于苏联工业化发展 课题四 苏联模式的彷徨与歧路——二战后苏联的
20、经济改革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 助学助记 教材拓展一遍过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知识点二 勃列日
21、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重点:工业方面。 3.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4.影响: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 。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
22、措施 (1)改革的重点,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漫画说史] 种植玉米运动 信息提取: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知识延伸]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23、 [构图解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 信息提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 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影响 (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易错提
24、醒]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 (1)赫鲁晓夫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正确探索。 (2)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苏联发展的新局面。 (3)改革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为他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2.东欧剧变 (1)原因 ①体制日益僵化:没有突破斯大
25、林模式的束缚。 ②经济改革受挫: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 ③政治改革失误: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④外部因素影响: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概况 ①平稳过渡: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③国家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国家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 史学新论 多维讲练大突破 探究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术前沿] 戈尔巴乔夫
26、经济改革的“新思维”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思维激活] 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史料实证]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
27、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
28、业总产值仅增长2.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作者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 (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探究]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9、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历史解释] 战后苏联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
30、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家国情怀]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发展社会主义要立足于民生的改善。
31、5)要有全面的、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随意改变改革的重点。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品悟 仿真模拟 应试集训全通关 真题体验 1.命题点: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的尝试 [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
32、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关键点拨: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听课笔记] 2.命题点:《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史料使用与鉴别 [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
33、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转换思维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转换思维分析其目的 第2题 史料辨析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史料解读 任何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解读需剔除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 史料推论 推导过程必须有着清晰的内在推演思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仿真模拟 1.[2022·临川一中实验学校高三模拟卷]在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上,许多代表指出国
34、家资金不足,缺少机器,农村党组织薄弱,干部政治水平低,强调集体化应该是缓慢的谨慎的和长期的。据此会议决议:集体农庄的发展应和全面帮助个体贫农与中农经济相结合。由此可见,十五大的基本精神是 ( ) A.鼓励富农经济的发展 B.促进新经济政策方针全面贯彻 C.开启工业化发展进程 D.引导个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 2.[2022·赤峰市高三模拟考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其颁布的1959年至1965年的七年计划中,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33%左右,而苏联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加在一起也只有15%。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意在 ( ) A.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的建设
35、 B.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C.全面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不断提高当时农民生活水平 3.[2022·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979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决议》规定:从1981年起,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这一规定说明苏联试想 ( ) A.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控制 B.通过经济效益来激励企业生产 C.缩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4.[2022·平顶山、许昌、济源高三检测]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36、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 ) 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题三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1.社会主义 2.物力 3.余粮收集制 4.共产主义 5.武装干涉 知识点二 1.政治危机 2.(1)粮食税 (2)租让 (3)商品交换 3.迅速恢复 知识
37、点三 1.(1)俄罗斯联邦 (2)新经济政策 2.(1)②轻工业 ③资本主义 (2)①农业 ②集体农庄 3.(1)①计划经济 (2)②苏联解体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 (2)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等。 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解析:A项对: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
38、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B项错: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C项错: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D项错: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2.解析: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
39、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3.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 答案:
40、A 4.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B 仿真模拟 1.解析:
41、由材料“在德国和俄国分别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可知,列宁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能够胜利的原因在于俄国相对德国经济更加落后,国内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主义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明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意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十月革命在1917年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租让企业……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租借”可知,苏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2、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物资保障,排除A项;苏联于1922年成立,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排除B项;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可知,国家逐步认可私人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A项;依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下关乎国家命脉的企业收归国有,因此在所有制形式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而不是多种所有
43、制齐头并进,排除B项;“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可知,材料强调私人自由贸易,并未涉及工农业生产,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前,国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物品国家集中统一分配,1921年3月的新经济政策,逐渐恢复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而不是巩固了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积累率”从1927~1928年度的15.91%提高到1932年的26.9%,说明国家将重点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对工业化有帮助,故选D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意味着用于生活资料的投资减少,人
44、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排除A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没有改变,排除B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和西方的模式完全不同,属于自己开辟的新模式,排除C项。 答案:D 课题四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1.农业集体化 2.(1)收购制 (2)管理权 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二 3.(3)经济 (4)重工业 4.停滞时期 知识点三 2.(1)经济管理 (4)国外合资 3.(1)重工业 (2)政治领域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
45、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趋势:经济由较快发展到迟缓,并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解析:A项对: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B项错: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
46、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并非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项错: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与消除城乡差别无关。D项错: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A 2.解析:D项对:“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A项错: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B项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C项错: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 答案:D 仿真模拟 1.解析: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强调帮助个体贫农与中农经济相结合,引
47、导个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故选D项;当时的政策是限制富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苏联开启工业化进程是通过五年计划,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其颁布的1959年至1965年的七年计划中,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33%左右,而苏联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加在一起也只有15%”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比重,说明打破了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即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故选B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虽然加强了对农业的投入,但重点依然是重工业,排除A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力图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没有全面放弃
48、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不是提高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据材料“从1981年起,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可知,1979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苏联希望通过工业改革,根据企业盈亏状况发展,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故选B项;因为国家对企业控制过多,所以改革就是要减少控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企业内部改革的计划,并不涉及整个国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排除C项;“工业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实质上仍属于计划经济,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1975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使苏联取得材料中的成就,故选C项;依所学可知,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答案:C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