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1 文言文两则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简 析 这两篇文言文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小说, 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文中所蕴涵古人思想能给学生以主动引导。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依据课后注释联络上下文了解小说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或由老师提供部分相关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 孟子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方法, 更无须讲古汉语知识。关键词句应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了
2、解, 自己尝试 弄懂每句话大约意思, 碰到困难老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用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道理, 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境道理。 关键 难点 1.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并知道其中蕴含道理。 2.了解两个孩子不一样见解及想法产生原因。 课前 准备 部署学生了解孔子生平资料 教课时 间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 课前导入
3、 1、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 2、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阅读预习提醒找答案 3、 《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我们学习《学弈》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孟子 二、 初读课文 1、 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了解词语, 结合工具书, 注释处理 (3)掌握生字字形 2、 老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诵 3、 指名朗诵, 处理难读语句 三、 了解内容 1、 结合注释, 了解词和句子意思, 假如有不了解地方和同桌讨论 2、 逐句了解,
4、讨论处理 3、 连起来用自己话说一说 四、 体会中心 1、 什么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结果不一样呢? 2、 说说你学习这篇课文体会 3、 你能联络实际说一说吗? 4、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 激趣引入, 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 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她小说吗?(介绍她是一个极有名学问家、 政治家、 教育家、 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 可是有一次, 她在周游列国时, 却被两个小孩一个简单问题给难住了, 你们想知道孔子碰到什么难题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 齐
5、读课题, 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关键了解“辩”字) 二、 初读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字, 查字典处理 2、 指名读文, 纠正字音 3、 组内自学生字, 先分工, 再学习 4、 汇报学习结果 三、 细读课文了解意思 1、 对照注释, 自学课文, 并找出不了解词语 2、 分组学习, 交流学习结果 3、 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作出解释 (1)第一段: 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①小儿: 小孩 ②其: 指两个小孩辩论, 争论这件事 ③指名朗诵, 试着说说这段话意
6、思 (2)其它各段方法同上 四、 体会中心 1、 两个小孩喜爱探索精神可嘉。 2、 两个小孩认识事物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板书 设 计 课题 2 急忙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简 析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一篇脍炙人口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急忙”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踪迹, 表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奈和惋惜。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
7、自己喜爱部分。 过程目标: 老师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读中了解, 读中感悟, 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表示思想感情, 知道时间宝贵, 树立珍爱时间意识。 关键 难点 读懂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日子去来急忙部分, 并感悟要珍爱时间道理 课前 准备 1.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资料和她写得其她散文。 教课时 间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
8、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年几岁了?算一算你走过了多少个日子?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是作者在走过了八千多个日子时候写, 你想知道内容吗? 2、 了解作者 (1)哪位同学查到了相关作者资料?给大家说说 (2)老师补充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 学者, 而且还是一位杰出散文大师, 她为我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散文佳作, 她散文被称作“美文典范”。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她24岁时写下一篇散文《急忙》。 3.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二、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
9、音, 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爱句子多读几遍。 3.检验生字词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 潸”读音。⑵引导了解“徘徊、 蒸融、 挪移、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等词语含义。 4.出示文中叠词“急忙、 斜斜、 默默、 白白、 茫茫然、 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作用。 5.指生朗诵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爱句子 6.默读课文, 思索: 初读课文, 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地方? 7.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感受。 三、 品读感悟, 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 作为一篇传世佳作, 本文语言优美、 文辞
10、隽永, 文中语句饱含哲理、 耐人寻味。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急忙》,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 品味、 感悟、 思索这优美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或者尤其喜爱句子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上你感受体会, 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先把自己标画下来句子, 读给大家, 然后谈自己感受或喜爱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关键点以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 有再来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时候。” 这句话了解关键点: a.这是一个排比句, 作者用对比手法, 把“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
11、青, 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 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特点。b.本段最终四个反问句, 看似在问, 实际上表示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留恋。4个问句, 作者在问谁?能够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 也可能是在问你、 问她, 问我们全部些人; 也能够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示心里迷惑, 她或许并不想让谁回复, 而是想以发问方法告诉大家不管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爱。c.了解四个追问时, 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心情?(惋惜、 后悔、 茫然、 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 要立刻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受融进去朗诵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
12、《与时间赛跑》一文中, 父子俩对话。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生活, 想一想, 去年你和现在你一样吗?老师也能够适时谈谈自己改变, 以引发学生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诵: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 你再读一读这一段, 是不是有了新感慨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日子滴在时间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了解关键点是: 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1922年, 一共是24年, 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利用了比方, 把逝去时间比
13、作“针尖上一滴水”, 把“时间流”比作“大海”, 这么描写使原来无形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能够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流逝, 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能够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日子, 认为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 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 因为只有珍爱时间人, 才能感受到时间无情流逝, 才会认为时间不够用, 才会用一日一日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诵: a.要读出惋惜、 留恋、 自责之情。b.老师可适时范读, 读后请学生评价, 老师可联络自己切身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 继续品读课文, 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
14、三自然段 (1)时光到底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 便从凝然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她去急忙了, 伸出手遮挽时, 她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 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不过新来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跨、 飞、 溜、 闪”, 写出了一天时间是怎样很快从身边“溜走”。②作者经过生活具体小事情“吃饭、 洗手、 睡觉、 缄默”等,
15、给予时间以生命, 十分生动具体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 (3)导读出时间流逝急忙和永不停息。 (4)老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小事, 给予时间生命, 把时间看成一个有生命东西来写, 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 而且来去急忙。 二、 读写结合, 学生练笔 1.朱自清时间步履急忙, 在洗手、 吃饭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时间是怎样从你身边一点一滴溜走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小事, 给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身边流逝?看谁写最有朱先生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
16、写完后, 朗诵交流, 师生立刻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时光, 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世界里”自己能做些什么, 于是一连串问题倾泻笔端。 三、 试答追问, 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最终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复?(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你认为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痕迹?怎样人生就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能够举一个你佩服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一般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 你认为朱自清先生
17、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联络朱自清写作本文时年纪和一生成就感受体会) 四、 交流名言警句, 深入知道珍爱时间、 珍爱生命 1.古今中外, 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爱时间、 珍爱生命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老师出示自己搜集名言警句, 学生朗诵 五、 拓展思绪, 深化认识 读书思索: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公平, 一样一去不复返。)
18、 板书 设 计 课题 3、 桃花心木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简 析 这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 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生长, 来比方人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育苗方法, 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 克服依靠性对人成长关键意义。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 正确读写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喜爱部分。 过程与方法: 老师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读中了解, 读中
19、感悟, 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深刻道理, 能联络生活实际谈自己体会。 关键 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深刻道理, 能联络生活实际谈自己体会。 课前 准备 1.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资料, 经过资料了解林清玄, 搜集并阅读她写得其她文章。 教 学 时 间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 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桃
20、花心木图片。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话描述一下。老师立刻补充介绍: 桃花心木, 一个常绿乔木, 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树高可达20多米; 它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色泽漂亮, 能抗虫咬, 适合制作车、 船、 家俱, 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 它种子榨出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 你们会产生怎样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 这么幼小树苗, 看似弱不禁风, 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 优美、 笔直参天大树呢?) 4.是啊, 仅及膝盖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呢?这节
21、课, 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 去寻求答案。老师板书: 桃花心木、 仅及膝盖、 高大笔直 二、 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把含义深刻句子标画下来, 多读几遍。 2.检验字词读音, 立刻正音, 适时了解“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勃勃生机”等词语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诵课文, 思索: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诵自己标画下来含义深刻句子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练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索: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文中
22、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 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记忆中, 桃花心木是一个尤其树, 它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可当看到它树苗却仅及膝盖时, 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 思索: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呢?她这么做能使仅及膝盖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做法: (1)浇树间隔时间没有规律, 浇水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 她常来浇水。奇怪是, 她来得并没有规律, 有时三天, 有时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浇水量也不一定, 有时浇得多, 有时浇少。” (2)浇
23、树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然会来家里品茗, 她有时早上来, 有时下午来, 时间也不一定。” (3)来时候总会带补种树苗, 她仿佛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她来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迷惑语气朗诵种树人奇怪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举动, 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 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 然后回复一下这些问题。(也能够问: 种树人到底为何这么做呢?) 学生答问关键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过程, 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 大家能够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
24、水, 直到它们收获; 在树木漫长成长过程中, 大家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 所以, 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求水源, 适应不确定环境, 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给桃花心木树苗浇水, 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生存环境, 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 才会长成百年大树。 (3)假如有规律给树苗浇水, 树苗就会养成依靠心, 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停止浇水, 枯萎就会很多。幸存下来, 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侵袭。 5.指导朗诵种树人说两段话, 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
25、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一番话, 为何非常感动?引导学生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关键句子: “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心。就会学会把极少养分转化为巨大能量, 努力生长。” 了解关键点以下: (1)树木“不确定”, 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 人“不确定”, 是指生活改变无常, 可能碰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络课文和生活上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人, 能够经受生活考验, 锻炼自主精神, 努力成长。 (3)逆向思索: 在确定中生活人, 则会养成依靠心。 7
26、.思索: “种树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何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求水源、 适应环境, 自主生长, 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 8.老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 不定量地浇水, 目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 她善于发明自然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 这么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 并战胜自然, 最终寻求到适合自己存活措施。人和树是一样,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人更经得起生活考验, 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本事。我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桃花心木一样, 能够经得起生活磨练, 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长成栋梁之材。 二、 拓展延伸, 想象说话 1.种树人
27、与“我”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络上下文, 想一想, 假如我是一棵( ),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多个方面展开想象 (1)假如我是一棵(茁壮成长桃花心木苗), 我会想…… (2)假如我是一棵(立即枯萎桃花心木苗), 我会想…… (3)假如我是一棵(已经枯萎桃花心木苗), 我会想…… 三、 再读课文, 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么文辞隽永、 耐人寻味好文章呢? 1.善于观察、 善于思索: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一是“看到”――引发思索(
28、产生疑问); 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 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 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道理。 板 书 设 计 课题 4* 顶碗少年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简 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悬杂技演出。演杂技顶碗少年第一次演出失败了, 但她不失风度地向观众举了一躬, 一切重新开始; 第二次, 碗又掉下来了, 少年又镇静下来, 手捧着新碗, 又深深向观众鞠一躬; 第三次, 最
29、终把碗稳住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掌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知道不管碰到多少艰苦曲折, 也不要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 胛、 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充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络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不管碰到多少艰苦曲折, 也不要退缩, 只要坚持下去, 就能取得成功。 关键 难点 1、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动作、 神态描写, 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取得成功。
30、2、 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语言, 体会作者表示思想感情。 课前 准备 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教课时 间 1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哪些杂技演出? 2、 师: 杂技是一项很复杂演出“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顶碗少年小说 3、 介绍作者 二、 初读课文 1、 初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 联络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了解本课词语 3、 快速默读
31、课文, 想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次序来写? 4、 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杂技演出? 三、 品读语句 1、 画出描写少年演出时情形以及描写观念语句, 读一读把你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 集体所馈, 感情朗诵 (1)第一次演出 (2)第二次演出 (3)第三次演出 3、 从三次演出中, 你们从中悟到了什么 4、 读到这里, 你们体会到作者每次想起这场演出心里那份微微激动了吧! 拿起笔, 把作者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板 书 设 计 4、 顶碗少年 镇静, 自信→担心、 丧失勇气→镇静、 自信、 充满
32、 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课题 5* 手指 备课者 李丽 教 材 简 析 文章以风趣幽默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一样姿态和性格。最终说明了一个道理, “五根手指假如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强弱、 美丑之分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33、 1.借助词典、 联络上下文, 了解不懂词语。 2.了解课文关键内容,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 善于观察、 勤于思索, 从司空见惯事物中得到启示习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读中了解, 读中感悟, 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朗诵课文, 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特点, 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道理。 关键 难点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 准备 课前选读相关手指寓言小小说, 试着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课时 间 1课时 一次备课
34、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 激发爱好, 导入新课 同学们, 请把你们手伸开, 看看你们手指形状, 你们说, 哪根最好看, 哪根最有用?同学们说法各一, 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 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 手指 二、 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 读不准字问问周围同学, 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 课文关键写了什么内容? 三、 自学感悟, 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 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再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 2.自读课文, 填表格。
35、 手指 优点 短处 启发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3. 了解句子: “手指全体, 同人全体一样, 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 4.经过以上对比分析, 你有什么想法吗? 5.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诵两遍。 6.小组内分角色饰演五个手指, 给予手指生命和情感, 依据你要表示意图, 编个书本剧演出一下。 四、 品读课文, 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诵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 思索: 作者经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一样特点,
36、 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认为作者喜爱哪根手指?本文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何? 板 书 设 计 5、 手指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一 备课者 李丽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围绕“难忘‘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交流时能抓住关键, 内容要真实
37、 叙事要具体, 表示要有条理, 语气、 语气要合适。 过程与方法: 依据习作提醒, 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爱好内容进行习作, 能围绕所选内容写作关键点分段表示, 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她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 尊重对方, 勇于提出自己意见或提议。 关键 难点 课前 准备 和好友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事情, 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 最好能谈谈自己想法或得到启示。 教课时 间 3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38、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 在我们成长经历中, 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第一次”, 不一样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一样感受: 有成功, 有失败; 有欢笑, 有泪水; 有满足, 也有遗憾……但不管怎样, 都是令我们难忘第一次。你经历过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 充足准备 想: 1.回想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第一次”, 想想事情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真实感受, 你从中 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
39、感受、 感悟说得简单、 精 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第一次” 三、 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第一次”, 请小组同学就表示内容、 语言、 语气、 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 叙述者要和提意见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意见, 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 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番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 情感、 表示, 纠正语病, 也能够向讲话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立刻、 得体地应对同学们意见、 提议和提问。 五、 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 要把“难忘第一次”说好,
40、该注意些什么。 2.老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表现肯定好见解, 补充没提到方面, 提出提议。) 3.学生结合此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讲话内容, 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 明确要求 1、 自读此次习作要求, 选择一个自己感爱好内容。 2、 指名说说自己选定内容及选定理由。 3、 大家交流此次习作具体要求, 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此次习作训练关键。 二、 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 读过含义深刻文章, 作者是怎样把其中道理讲清楚。(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 准备用哪种表示方法叙述清楚要表示内容及想法、 感悟。
41、 3.指名简明谈谈自己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 老师和同学着情评议, 让其她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 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初稿, 老师巡回提醒、 指导。 四、 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诵自己作文, 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优点, 大家参与评议。 2.老师推荐巡回检验时发觉出色语段,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学生自愿组合, 相互寻求作文中出色之处。五、 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 集体修改。 2.回想常规修改内容, 依据同学和老师提议在初稿上完成习作修改, 要注意到错别字、 不适宜标点、 不通顺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42、 课题 回顾、 拓展一 备课者 李丽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 读懂成语小说 过程目标: 交流对学过课文了解和感受, 说说自己见解是怎样取得, 是怎样深, 也可交流学习本组课文, 在写作表示方面有哪些收获。 情感目标: 养成积累习惯。 关键 难点 感悟本组文章表示特点, 并从中受到启发, 能在习作中利用。 课前 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 搜集资料, 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出处、 作者和含义。 教课时 间 1课时 一次备课 二
43、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交流平台 一、 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 不一样人会有不一样了解和感受, 那么这些了解和感受是怎样取得, 是怎样加深。 二、 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 了解怎样才能读懂课文, 形成自己独特见解。 三、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课文, 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某篇课文了解和感受, 说说自己见解是怎么取得, 是怎样加深。 四、 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文章, 想一想自己了解和感受是怎样取得, 是怎样加深; 在写作中尝试利用本组课文在表示感悟方面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44、一、 各自读一读, 想一想这些名言意思。 二、 小组内相互说说这些名言意思。 三、 全班交流, 对这6句名言含义了解; 了解不清楚地方, 老师立刻讲解。 四、 利用自己喜爱方法朗诵、 背诵名言。 五、 当堂检验背诵情况 六、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小说 一、 读小说, 讲讲小说内容。 二、 悟寓意, 说说这个小说告诉我们道理。 三、 想生活, 谈谈现实生活、 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人和事。 四、 拓展阅读, 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 供学生阅读。 课题 6 北京春节 备课者 李丽 教
45、材 简 析 课文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 脉络清楚, 衔接紧密, 详略适当, 推进自然。字里行间四处透出大家欢欢喜喜过春节心情, 反应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心愿。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和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 学习课文有次序、 详略适当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学习开展调查活动, 去了解节日、 衣饰、 饮食、 民居等方面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
46、感受春节热闹、 喜庆气氛。 关键 难点 1、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 感受传统年文化独特魅力 2、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 学习有次序、 详略适当写作方法。 课前 准备 歌曲《恭喜》; 相关童谣课件; 教课时 间 2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提醒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喜爱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孩子是怎样过春节。(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
47、年; 腊八粥, 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 糖瓜粘; 二十四, 扫房子; 二十五, 冻豆腐; 二十六, 去买肉; 二十七, 宰公鸡; 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九, 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 初二满街走。)说说你感受。 3.现在, 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 走进老北京, 过一个京味十足春节, 感受独特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年文化。 二、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 把生字读正确、 句子读通顺, 并同桌间互读检验。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 其她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关键日子活动。 3.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板书: 腊八-
48、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春节给你留下怎样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 忙乱、 喜庆、 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 交流探讨, 感受年味 1.春节是中国最关键传统节日, 北京人过得是这么热闹、 快乐, 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一个日子, 反复读一读, 能品出年什么味道, 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味道是爆竹味道 A.爆竹声音, 是春节特有声音, 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 第二件大
49、事就是买爆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天一擦黑, 鞭炮就响起来; 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正月初一, 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爆竹纸皮; 正月初一元宵节, 小孩子们买多种花炮燃放, 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味道、 烟火味道, 过年热闹、 火爆气氛尽在其中, 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怪兽无关了。 (2)年味道是香甜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相关饮食语句(腊八粥、 腊八蒜; 杂拦儿; 二十三, 把肉、 鸡、 鱼、 青菜、 年糕什么都准备充足; 除夕家家赶做年菜, 四处是酒肉香味; 在北京, 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 正月十五, 这一天, 大家必需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足
50、 丰盛)。 B.大家一年辛劳劳动以后, 对自己劳动所得展示与享用, 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 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味道是快乐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 元宵节灯会。体会大家轻闲、 娱乐、 快乐心态。 B.结合自己实际, 说说文中大人、 小孩愉快。 (4)总结, 在整个春节系列活动中, 即使有些繁文缛节, 但地道民俗中所包含五味杂陈, 蕴涵着最丰富传统, 是耐得住咀嚼味道。 四、 品读体味, 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春节中最热闹、 喜庆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 联络你过年时感觉, 说说怎样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