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迁移的两部门理论城乡迁移的两部门理论基本概念及简介刘易斯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乔根森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目 录舒尔茨的农民学习理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模型相关参考资料一、基本概念及简介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一国范围内,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其形式有三种: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
2、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中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主要代表有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哈里斯乔根森、哈里斯-托达罗、舒尔茨托达罗、舒尔茨等。其核心内容是把国民经济分成两个部门即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农业(或农村)部门和生产力较发达的现代工业(或城市)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比重逐渐提高,而农业部门的比重逐渐下降;其最显著特征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刘易斯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刘易斯开辟了二元经济论研究的先河,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
3、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研究和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的现代工业和农村的传统农业并存,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要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在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非常低下甚至为零的情况下,从该部门转移出劳动力不会对总产量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很低,仅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在现代工业部门内部,大量使用设备等再生性资源,雇佣劳动力为利润而生产,其规模随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而不断扩大,而扩大的速度又可以超
4、过人口的增长。因而它有可能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不会对农业总产量产生影响,因而工业部门能够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刘易斯把他的二元经济模型称作“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该理论表明:1.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2.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城市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取得资本的积累,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提高城市化水平,最后由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实现现代化。三、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1961年,美国发展
5、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学者费景汉发表了一篇论文经济发展理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拉尼斯一一费景汉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这种模型与刘易斯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揭示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劳动力配置的全过程,并证明了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商品化。主要内容: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力供给弹性无穷大。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接近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即使把当这部分劳动力向现代工业转移时,农业总产出没有减少。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大于零,但小于工资水平,经济中存在隐蔽性的失业。在此阶段,随着工业的扩张,必须把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
6、零小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的农业隐蔽失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第三阶段:经济已经商品化。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农业平均固定收入,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对刘易斯模型作了进一步发展 其一,该模型把农业看作为工业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工农业两个部门必须平衡发展。其二,该模型把资本积累作为扩大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大作用。其三,该模型提出了人口增长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确立了临界准则。四、乔根森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拉、费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提出置疑,1967年在过剩农
7、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该理论,并试图在一个纯粹新古典主(NewclaseiCalism)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于农业部门的发展的。他们一般假设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并且劳动力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落后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和劳动所决定,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1.农业剩余=0时,不存在农
8、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农业剩于0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但是乔根森模型仍然忽视了对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失业等问题。乔根森模型假设:(1)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2)落后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3)现代部门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不变;(4)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5)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9、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就是说,乔根森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农业剩余大于零。由于农业剩余的出现,现代部门的发展成为了可能,即农业产出达到了人口最快增长时所需要的农产品数量,农业部门就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是需要转移的,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同时,还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状况。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越快,其储蓄率就越高,劳动力增长越快,经济也就增长越快,最终完成二元经济结构
10、的转化。五、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哈里斯哈里斯-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的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的问题。问题。(HT)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和农村各种劳动市场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和农村各种劳动市场的就业机会,他们通过迁移选择那个能取得最大的就业机会,他们通过迁移选择
11、那个能取得最大“预期预期”收入的工收入的工作。预期收入是由城乡部门的职业差异而带来的实际收入差距和一作。预期收入是由城乡部门的职业差异而带来的实际收入差距和一个新的迁移者获得一项城市职业的可能性来计量的。个新的迁移者获得一项城市职业的可能性来计量的。随着预期收入随着预期收入差异增大,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就越多。而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又决定差异增大,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就越多。而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又决定于城市工资率、就业概率和农村实际收入。于城市工资率、就业概率和农村实际收入。从本质上看,这个理论假定,一个现实的或假定的劳动力将把从本质上看,这个理论假定,一个现实的或假定的劳动力将把在城市部门中一定时间的预期
12、收入(即劳动力迁移的费用和所得报在城市部门中一定时间的预期收入(即劳动力迁移的费用和所得报酬之差)与现时农村普遍的平均收入相比较,如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酬之差)与现时农村普遍的平均收入相比较,如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那么他就会迁移。那么他就会迁移。例如例如,农业劳动力力每年的农业劳动力力每年的劳动收入为劳动收入为50个单位个单位,城市劳动城市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收入为力每年的劳动收入为100个单位个单位,按照刘易斯的假设一定会存在劳按照刘易斯的假设一定会存在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但是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但是,托达托达罗认为罗认为,农民在进城就业之前要农民在进城就业之前要承担一段失业的风险承担一段失业的风险,
13、如果其预如果其预期在城市中能找到工作的概率是期在城市中能找到工作的概率是20%,则他预期的城市年收入为则他预期的城市年收入为20单位单位,而不是而不是100单位单位,这时该这时该农民将选择留在农村。如果这一农民将选择留在农村。如果这一概率为概率为60%,则预期的城市年收入则预期的城市年收入为为60单位单位,则他会选择去城市。则他会选择去城市。一个人在做迁移决策时,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与一个人在做迁移决策时,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与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或就业不足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或就业不足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假定在一个相长的时期内,特别是面临大多迁移者
14、是由假定在一个相长的时期内,特别是面临大多迁移者是由1524岁之间的年轻人组成时,迁移决策必须以长期甚至永久岁之间的年轻人组成时,迁移决策必须以长期甚至永久收入的预期为基础。如果某人预期在开始阶段找到固定工作的收入的预期为基础。如果某人预期在开始阶段找到固定工作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希望随着城市交际的深入,使这种可能性提可能性较小,但有希望随着城市交际的深入,使这种可能性提高,那么即使在最初或者整个期间,预期的城市收入也许比预高,那么即使在最初或者整个期间,预期的城市收入也许比预期的农村收入还低,对他来说,进行迁移仍是合理的。只要在期的农村收入还低,对他来说,进行迁移仍是合理的。只要在移民者计划期
15、间内预期城市收入的移民者计划期间内预期城市收入的“现时价值现时价值”超出农村预期超出农村预期收入的收入的“现时价值现时价值”,做出迁移决策就是无可非议的。,做出迁移决策就是无可非议的。假设:假设:1.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现代企业在城市给劳动力付高工资,高于出清水平。制度、现代企业在城市给劳动力付高工资,高于出清水平。制度、工会、政府的政策因素;工会、政府的政策因素;3.只有城市居民能在城市找到工作只有城市居民能在城市找到工作 4.存在非正式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非正式、非正规存在非正式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非正式、非正规部门找到工作。(失业)部门
16、找到工作。(失业)引入概率因素是哈里斯引入概率因素是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贡献托达罗模型的贡献,从而可以解从而可以解释农民为什么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还会做出移民的选释农民为什么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还会做出移民的选择。移民决策是根据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不是根据实际的城择。移民决策是根据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不是根据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做出的。乡收入差距做出的。四个特点:1.劳动力迁移主要受人们来自相对经济利益和费用这些合理的经济上的考虑的刺激。其中经济上的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也有心理上的考虑。2.劳动力迁移的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其中,预期的差异由实际的城乡收入差异和
17、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这两个变量互相作用决定的。3.获得城市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往往和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例关系。4.劳动力迁移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即使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也是可能的,城市高失业率是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城乡经济机会严重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意义:第一,此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导致了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重大转变。第二,此模型提出应控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其三,此模式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
18、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与以前的模式不同,此模式不是把农业作为工具来强调它的发展,而是把它本身作为一个发展目标。六、舒尔茨的农民学习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会把生产要素的使用推向最高效率的(供需)均衡。他们绝对不愚蠢、懒惰。要改造传统农业,关键在教育农民使用新技术,借此发展“人力资本”。农民一旦认识到可以运用新技术得利,便会推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国家绝对不应干涉市场的运作,更不应该废除土地私有,替之以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反向迁移)七、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亦工亦农论;二是,内外部转移论;三是
19、,工业化论;四是,就地转移论;五是,异地转移论。前三种模式主要是在产业上的转移问题,后两种模式主要是在地域上的转移问题。亦工亦农论认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广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走亦工亦农的道路,开拓亦工亦农经济结构,增加亦工亦农人口比重,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内外部转移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业内部转移,这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二是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工业化论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规律,我国也不可能例外,必须通过走工业化的道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论认为,我国应采取扶植小城镇的发展战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就地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论认为,我国应通过推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化和以大中型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八、相关参考资料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托达罗 我国人口城乡迁移的理论与模式研究赵晋 2008年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民工迁移行为赵璐璐 2010年The end,thank you!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