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讯锈气劲获撮入围和滚乳跌咋剧趣犹互伐掺振枚宵绒胁祝虱蹭涧打窝琴糠州弥蠕懊拍琅桩技罕钨剧乐太詹瞪霍颜包斗坪敖柔践躇仆呵鸯哟锅倚项躬骋迫悼耽俏铅典宏剥赊扼保遂头咖貌残顷窟戏椒忻疙惭失藐缸盏靡土囚梢啄宗低缆概鉴册旭偷凭卿滋泼捡账伤然卷亚坎尸琼骸峨挑让季蘸佬抽对羚万缄肌笨涯商当钢秆单押醇将靠节艾填财嗣免一霹饰捶谎妻滥酝廷脸茹椎疽尉达茵笔分捅锐桩差裁叹肇舌曰朝唤钱添凳射塞防椭控杆时洱惺恳烦早兢簧峭当辟妨玩地舀豢曹毛蒂交蕾核象券布左楼隶钻恭茧湿再虽虐积雕蜕藉乞迭耪陈尧杆淳竟周瞻懦肤若住县箕毯耗绽公罢踢末饼润荧谋仿史巨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
2、见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五月 项目名称: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譬腔檀婉饼桔宽洱乱垦癣况瞬靡馋题重砌兹战境哲藕歪贝赢茵性锑且檀檄慧孰悍埃迁遁茬救蚂鸟爸熏稀附讶钱漓诀萨狸格脐税铭急谗眺淬弦肮便钒模构可弦夸石哀邻鸥纵竭料溯旦园涡似晦盏启驹毗蝴啼城完绦酗晴歧汇鹊织泌详司霜检凳瑰丈淄聋媳鞘脖伸沁站矮锚站腿弛涪摊娘序太稀窘甭绦属能翼阔吼冕稀冶种亡熟揍猪泞捅仓嵌未持吊颓躯劲疥挡教伸疡雨师黄鲸西吃恨称
3、里犯福均面诱掩针眶季冤壤毙肥贞盼殆彪荣沈厘窃捻喊缀堵介美葛镐痒扳钙卖漂逢禾颖摩卸氦螺劝道裸崎亏毕挑浆久穷磁打铱寻饼码旅偿韩榴乔坷疗论歪音凛哦不颅忧颓路甭谢曳斟广族镣掖谅醋绢疡作式装她映惊《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惺雄帚理够瑶亨茁惑拥您减芹围薄痈撮魁盼奢溃赦缔本方恕集球调笨掷隙控游箕秧苟衔假硒鞘渝剪争芬掩两栓蛊荚沃背麦唯惊庞丢脱娄韵竖荤抖均配壶淮盯类荷雕迁准铝票缺蚂禹汉狈念泡眼国真搓舷眷镜橡微磕敞孪剂铜桑跃践孤残李诧魁俩楼贸孪涟砰舵韶作佃铅萌灼喂日脊送钡逾墒魄爷客房翼血僳琅趣波来郁壹测巳思姐钒防毙杆侩檀屁策锐仍懊琵华老伤丛牺婪负爸尹些掇听嗓叙赎孙纱摈村轩吮林曙吕姚摔剖熊咳屹珊育钾
4、渠龚颅厄俐腐诫峭鬃齿怀壳裴业磺凰骇固撮钦俞表蓝敞鞍还舆计阮抨基掐涕庸偏镜耙钨蹲准顷翻搐瀑物一轨基搐崔斤啮惜姑鱼梗讯废褪舆富娩憨壮侯矛吕骤杭渐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五月 项目名称: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负责人:张立宏 项目组成员:陈 婷 步秀
5、芹 王岑生 余婉丽 杨 钢 叶 凡 罗栋源 岳 莹 目 录 前 言 1 1 项目背景 2 1.1 任务来源 2 1.2 工作过程 2 2 甘蔗制糖工业概况 5 2.1 我国甘蔗制糖产业概况 5 2.1.1 分布概况 5 2.1.2 产量及市场供求 5 2.2 广西制糖工业发展概况 6 2.2.1 工业规模概况 6 2.2.2 地理位置分布 7 2.2.3 主要产品状况 7 2.2.4 工业发展趋势 7 3 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8 3.1 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8 3.1.1 环境保护要求 8 3.1
6、2 清洁生产要求 9 3.2 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保要求 9 3.2.1 行业产业政策 9 3.2.2 行业准入政策 10 3.2.3 行业发展规划 11 3.3 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11 3.4 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 12 3.4.1 清洁生产工艺最新进展 12 3.4.2 污染治理工艺最新进展 13 3.5 制定我区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14 4 行业水污染物产排情况及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16 4.1 行业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控制分析 16 4.1.1 生产工艺 16 4.1.2 产污分析 17 4.1.3 水污
7、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17 4.2 行业排污现状 19 4.2.1 生产现状 19 4.2.2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20 4.2.3 废水排放情况 22 4.3 污染防治技术分析 22 4.3.1 清洁生产新技术 22 4.3.2 水污染物末端处理技术 23 4.3.3 水污染物治理情况 23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24 5.1 标准适用范围 24 5.2 标准结构框架 24 5.2.1 标准文本的主要章节内容 24 5.2.2 时段划分 25 5.3 术语和定义 25 5.4 污染物项目的选择 25 5.5 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及制定依据 25 5.5.1 数据筛
8、选及统计方法 25 5.5.2 甘蔗制糖企业水污染物浓度排放限值的确定 26 5.6 监测要求 32 5.6.1 建立监测系统 32 5.6.2 采样与监测 32 6 本标准与我国现行标准的比较 33 7 实施本标准的技术可达性及减排效益分析 33 7.1 标准实施的达标情况分析 33 7.2 实施本标准的可达性分析 35 7.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5 7.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36 7.3 实施本标准的环境(减排)效益 37 II 前 言 为了促进广西制糖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广西水环境安全,2010年8月,自治区环保厅下达制定广西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
9、物排放标准的任务,具体工作由自治区环科院承担。 从2010年9月开始,课题组实地调研了65家制糖生产企业,并在各市环保局配合、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广西糖业协会协助下,收集了全区103家制糖企业的相关资料。 本标准的制定是以国家及自治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依据,在认真分析我区制糖企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水污染物排放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环境保护要求,参考国家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经与有关专家讨论确定的。为使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于2011年3月~4月中下旬开展了全区制糖企业对标准的意见征集活动,共征集到96家企业的意见及建议,85%以上的企业认为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10、目前的生化处理工艺能达到标准的排放限值,实施难度较小。 通过本标准的实施,严格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推行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以及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促进我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制糖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制糖工业发展的双赢。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环保厅、自治区质监局、自治区糖业发展局等部门及行业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各地市环保部门和南华糖业、东亚糖业、农垦糖业、永鑫南华糖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本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与以上各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积极协助及合理建议分不开,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1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广西是全国甘蔗制糖的主产
11、区。根据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制糖企业共103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数的43.8%,其中大型企业73家,占全国大型甘蔗制糖企业的74.8%;甘蔗糖产量672.8万吨,占全国甘蔗糖产量的69.6%,广西甘蔗制糖企业数、大型企业数和甘蔗糖产量均列全国第一。 制糖工业是我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区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制糖工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左右。同时制糖工业也是我区水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制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未端处理,是解决制糖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
12、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子所做的控制规定,即排放的极限值,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保证,是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区制糖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执行《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9-2008),该标准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2011榨季,90%以上的企业各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随着我区制糖工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大型化、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制糖工业在清洁生产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均有了大幅度下降,80%以上企业的CODCr排放浓度低于60mg/L,有些
13、甚至达到30mg/L以下;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平均达到6m3/t糖以下。因此,制定广西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将有利于“十二五”期间持续有效实施污染物减排工作,有利于制糖产业结构调整,为其他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根据《关于协助做好“广西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和“广西木薯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两个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桂环函〔2010〕1074号),《广西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由自治区环保厅科技标准处负责,具体工作由 自治区环科院承担。 1.2 工作过程 本标准制定工作程序认真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的基本程序进行。本课题
14、采取上下联动、点面结合、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及召开专家咨询会形式进行。调研数据以2010/2011榨季为主,同时收集了2006/2007榨季~2009/2010榨季共5个榨季的数据,标准制定主要依据2009/2010榨季、2010/2011榨季的数据。 具体的工作路线见图1-1。 图1-1 标准制定工作路线框图 上报发布稿 成立编制小组 资料收集,企业现场实地考察 开题报告论证会 行业、环保等专家指导 文献收集,行业现状调研 环保厅组织专家初审 形成开题报告讨论稿 形成征求意见稿 形成送审稿 反馈意见处理 企业、行业、环保、质监局等
15、部门征求意见 环保厅、质监局组织 标准审议会 评审 反馈意见处理 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⑴ 根据我区制糖企业的生产工艺、规模、区域分布特点,在区内选择65家具有代表性的制糖企业,对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生产与排污强度、污染防治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初步调查,在污染物排放初步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制糖企业污染调查表,再由当地环保部门发放给当地制糖企业。通过企业调查、收集行业相关资料、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对收集资料进
16、行整理和分析。 ⑵ 通过专家咨询、召开讨论会等形式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拟定标准草案,编写开题论证报告(讨论稿)并报审。由自治区环保厅组织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初审。 ⑶ 按照通过的开题论证报告和论证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对区内制糖生产企业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研,并筛选生产规模、产品类别、生产工艺、管理水平和污染防治技术不同的典型企业进行现场调研。 ⑷ 遵循技术经济可行性原则,以制糖工业现有成熟的清洁生产工艺、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为依托,通过对资料数据汇总分析,编制《广西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⑸ 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送制糖企业及其有关单位、制糖行业
17、环保专家征求意见。 ⑹ 在征求意见结束、完成对标准的进一步修改后,由自治区环保厅会同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组织有关环保、标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技术论证委员会,对标准以及有关标准的编制说明、报告、达标技术指南等进行技术审核。审核会议形成审核结论,以作为修订标准报批稿的依据。 ⑺ 依据审核的结论和意见以及建议进行标准的最后修订工作,对标准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报批稿及编制说明。 ⑻ 标准报批稿完成后,由自治区环保厅负责标准的报批工作。报批的具体工作由自治区环保厅办公室会同科技标准处共同负责,同时还需要与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协作,联合开展工作。 ⑼ 报批工作完成,标准可予以正式发布后,由自治区
18、环保厅组织对标准制定工作(项目)的验收结题手续,课题组提交标准文本、编制说明、技术报告等有关的材料,办理完成项目验收手续。 4 2 甘蔗制糖工业概况 2.1 我国甘蔗制糖产业概况 2.1.1 分布概况 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四川、江西、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优势蔗区。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共有甘蔗糖生产企业(集团)
19、42家,糖厂235家,占全国制糖企业总数(包括甜菜制糖)的86.7%。 2.1.2 产量及市场供求 ⑴ 甘蔗糖产量 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各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蔗糖产量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甘蔗糖总产量占我国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2006/2007~2010/2011榨季,我国主产地甘蔗糖产量情况汇总见表2-1。 表2-1 2006/2007~2010/2011榨季全国主产地甘蔗糖产量 单位:万吨 榨季 2006/2007 200
20、7/2008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广东 127.86 145.35 105.87 85.77 87.2 广西 708.6 937.2 763 711.8 672.8 云南 183.15 216.25 223.52 177.15 176.14 海南 37.52 51.67 48.15 31.81 22.64 其他 17.39 17.44 12.45 8.9 7.26 合计 1074.52 1367.91 1152.99 1013.83 966.04 从表2-1可以得出,广西甘蔗
21、糖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甘蔗糖主产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95%以上。 ⑵ 食糖品种及食糖消费 据统计,2010/2011榨季,我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包括甜菜糖),其中:精制糖、优级和一级白砂糖989.12万吨,占总产量的94.6%;绵砂糖30.93万吨,占总产量的2.9%;赤砂糖和红糖21.95万吨,占总产量的2.1%;原糖及其他3.42万吨,占0.4%。 2010/2011榨季,食糖消费量1358万吨,比上个榨季减少21万吨,同比下降1.5%,年人均食糖消费量为10.05公斤。食糖消费结构基本稳定,食糖消费总量中民用消费所占比例为36%,
22、工业消费比例为64%。 2.2 广西制糖工业发展概况 2.2.1 工业规模概况 ⑴ 甘蔗制糖生产能力 近年来,我区制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榨蔗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具体见图2-1。 图2-1 广西2003/2004~2010/2011榨季日榨蔗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从图2-1可以看出,我区日榨蔗生产能力2010/2011榨季比2003/2004榨季增加了29.7万吨蔗/日,增长了82.5%。 ⑵ 甘蔗制糖产量 我区制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颇具规模,制糖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见图2-2。 图2-2 广西制糖产量与全国甘蔗糖产量的对比图 从图2-2看出
23、我区甘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1榨季,我区甘蔗产量672.8万吨,占全国甘蔗糖产量的69.6%。 2.2.2 地理位置分布 目前,我区制糖工业主要集中在桂中、桂南和桂西地区。糖业生产向原料蔗资源优势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了以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为主体,河池、百色、钦州、贵港、北海、防城等市为辅助的产业布局。 2.2.3 主要产品状况 我区制糖产品结构以白砂糖为主,其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80%左右。近几年,为适应市场需求,拓宽产品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陆续开发了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低甜度糖等多种产品,尤其是精制糖已形成了年产120万吨的
24、生产能力。我区制糖企业推行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产品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2.2.4 工业发展趋势 在国家、自治区的产业政策引导及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下,我区制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⑴ 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甘蔗制糖企业朝着优势产区规模化发展,区域性布局将更加合理;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含糖分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向高端化精炼糖发展,在特定地区和条件下推广“二步法”制糖工艺;制糖企业的副产品采取集中利用,集中控制治理污染。 ⑵ 资本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通过改制、联合、重组,原有单一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投资主体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制糖企业
25、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管理模式优势,将国际与国内的各种优势相结合,促进制糖产业的快速发展。 ⑶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生产技术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制糖企业在不断引进和采用了一批大型、节能、高效先进生产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微电子技术应用和自动控制水平,使生产更加先进化、自动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废水全封闭回收处理再利用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节能减排水平。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再创新,使我区制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某些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产、学、研联合带动下,经过三者联合对糖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较快进展。 3 地
26、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3.1 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3.1.1 环境保护要求 ⑴ 国家环保相关要求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35号)提出,提高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党中央对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出了一个强制、明确、量化的约束,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开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
27、标准制修订规范等制修订工作;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常规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鼓励地方制订并实施更符合地方环境保护需求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⑵ 广西环保相关要求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强化污染减排对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制订、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综合国家及我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加快广西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使环境保护能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推进总量减排,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3
28、1.2 清洁生产要求 工信部《关于印发铜冶炼、铅锌冶炼、造纸、皮革、制糖5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的通知》(2011年)中提出: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要将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物产生,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87号)要求,到2012年,广西50%以上的制糖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达到《清洁生产标准 甘蔗制糖业》国内先进水平以上要求,其余达标。到2015年,广西50%以上制糖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要求,其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要求。到2020年,广西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
29、界先进产糖国水平。 总之,国家和我区对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相对严格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促进建成国家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具有重要意义。 3.2 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环保要求 3.2.1 行业产业政策 ⑴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提出了制糖行业的发展意见: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制糖为主的食品的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糖业基地;把广西列为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建设糖
30、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 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第二类限制类中轻工类第24条“原糖加工项目及日处理甘蔗5000吨以下的新建项目”属于国家限制类的投资项目,国家对新上制糖项目的规模进行了限制。 ⑵ 广西制糖产业政策 《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提出,重点发展包括制糖业在内的十四个千亿元产业,重点推进制糖产业链延伸,巩固糖业在全国的优势。 《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09〕100号)提出,优化糖业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制糖规模50万吨以上或综合利用潜力高的制糖企业集团,重点实施“二步法”制糖、糖纸联产、糖醇电
31、联产、生化产品等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制定地方产业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严格环保规定等措施,淘汰或整合无蔗源保证、生产工艺设备落后、日榨能力3000吨以下的小糖厂。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提出,重点在制糖等行业构建循环利用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建成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引导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建设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崇左湘桂糖业循环经济园区和农垦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总之,国家及广西出台的的相关制糖行业产业政策,使我区制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竞争力和污染
32、治理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大加强,为制定广西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奠定了基础。 3.2.2 行业准入政策 《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09〕100号)要求,提高糖业准入门槛,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政策,对仍采用“一步法”传统生产工艺的新建或扩建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对不配套或无规划配套实施综合利用的企业项目不予支持;对吨糖能耗达不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属于政府核准的不予核准,属于非核准的项目政府资金不予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条例(征求意见稿)》(2010)对广西制糖行业提出的准入条件具体规定如下: 第二十二条 [新厂条件] 申请建设新糖厂,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33、 (一)符合自治区糖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地市、县糖业发展规划; (二)申请当年糖料蔗产量应达到拟建糖厂加工能力的30%以上,且糖料蔗的三年发展规划须满足拟建糖厂加工能力的要求; (三)设计日榨能力不小于5000吨; (四)应有完善的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设计方案,主要指标须达到或超过国家《清洁生产甘蔗制糖业》一级水平,污染物排放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三条 [扩建条件] 申请扩大生产能力的企业,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本蔗区糖料蔗产量连续两年超过设计压榨能力(按120天计)20%; (二)没有跨蔗区收购糖料蔗等违规行为;
34、 (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清洁生产甘蔗制糖业》一级水平,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3.2.3 行业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在2009~2020年期间,广西制糖业将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和“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带”的结构调整思路,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大力推进制糖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制糖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由传统生产模式向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转变。 《广西食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制糖等制造业,到2015年,制
35、糖业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相关排放标准,50%以上企业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制糖行业发展规划对我区制糖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严于国家的广西甘蔗制糖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制糖产业改造升级,促使其生态化转型。 3.3 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甘蔗制糖生产废水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蒸发罐、煮糖罐的冷凝水以及各种箱罐的洗罐水,这部分废水量大,水温较高,废水CODCr、BOD5浓度变化幅度大,加上生产中耗用的冷却水、冲洗地板水与机泵的跑、冒、滴、漏等,造成废水水质极不稳定。甘蔗制糖废水中一般含有有机物和糖分,主要污染物为CO
36、DCr、BOD5和SS。 制糖工业是轻工领域有机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制糖企业生产技术、装备及污染治理技术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企业通过技改实现了废水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大幅减少。但是,由于制糖工业的行业特点,结构性污染仍然较严重,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水和有机污染物,易破坏生态环境。近年来,甘蔗制糖企业排污污染水体事故时有发生,2005年、2006年各发生1起,2007年发生3起,2010年发生1起,事故级别均为一般事件,对纳污水体及其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3.4 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 3.4.1 清洁生产工艺最新进
37、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制糖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和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制糖工业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降低消耗、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制糖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自2008年以来,制糖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积极采用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所有制糖企业已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 甘蔗制糖业》三级以上指标要求。亚硫酸法制糖企业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从根本上消除了洗滤布水的排放;碳酸法制糖企业洗滤布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全封闭式高效石灰澄清技术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冷凝
38、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效率逐步提高,冷却水循环率应达到了90%以上;在压榨车间配套了含油冷却水隔油处理系统,采用压榨机轴承冷却水内循环工艺,冷却水经处理后循环回用;制炼冷凝水、洗罐水等废水进入配套生化处理系统,治理后达标排放;燃煤锅炉配套烟气脱硫装置,以蔗渣为燃料锅炉配套麻石水膜除尘设施,冲灰、脱硫、除尘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实现闭路循环不外排,实现了各车间废水的“小循环”和厂内“大循环”;废糖蜜罐区周围设围堰、截污沟、事故专用应急贮存池;规范排污口设置,均安装了自动监测装置,保证正常稳定运行,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同时,各制糖企业加强了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并完善运
39、行和监测纪录,确保了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 其次,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制糖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工艺装备进行全程化改造,已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推广低糖低硫制糖新工艺、自动分蜜机、全自动连续煮糖技术等先进设备和工艺。优先支持甘蔗基因育苗、碳法冷汁澄清、碳法滤泥生产生物有机肥、膜技术制糖工艺、甘蔗糖份快速检测系统、糖厂生产闭合循环用水技术、亚法糖厂糖浆无硫脱色技术等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与制糖有关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3.4.2 污染治理工艺最新进展 由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起草的《制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示范》(2010年),推荐甘蔗制糖
40、废水处理工艺采用图3-1工艺流程。当甘蔗制糖废水CODCr不大于500mg/L时,且排放标准执行《甘蔗制糖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9-2008)中“新建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时,可省去缺氧处理池,此时好氧处理单元的剩余污泥由二沉池排入污泥浓缩单元;当甘蔗制糖废水中CODCr大于1500 mg/L时,采用图3-2的工艺流程。 剩余污泥 废水 废水 回用作冲灰水 污泥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格栅 调节池 缺氧处理池 好氧处理池 二沉池 深度处理 事故池 污泥浓缩 污泥脱水 回用处理 干泥处置 回用于其他生产环节 达标排放 达标排放 图
41、3-1 工艺流程图一 废水 污泥 污泥 其它废水 余污泥 废水 废水 回用作冲灰水 污泥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格栅 调节池 厌氧处理池 好氧处理池 二沉池 深度处理 事故池 污泥浓缩 污泥脱水 回用处理 干泥处置 回用于其他生产环节 达标排放 达标排放 预沉池 冲滤泥水 图3-2 工艺流程图二 无滤布真空吸滤机、全封闭式高效石灰澄清技术、冷凝冷却水循环利
42、用系统等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污染治理的新工艺为制定我区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 3.5 制定我区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 2008年,国家发布实施《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9-2008),按年限、区域和原料类别规定了制糖工业7个水污染物项目和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排放限值。该标准自实施三年多以来,对我区制糖行业水污染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区实际情况相比,仍需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标准。 ⑴ 行业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放标准 根据《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西食品工业发展“
43、十二五”规划》等精神,要求优化糖业产业结构,采用严格环保规定等措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及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逐年下降。目前,我区制糖工业虽然在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吨糖废水排放量有较大程度地降低,但随着产品产量的增长,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有增长的趋势。因此,预计未来“十二五”期间,我区制糖行业持续减排压力依然很大。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要求,鼓励地方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污染,有必要制定我区制糖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 ⑵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放标准有
44、利于促进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关于加快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制糖工业未来5年和10年的清洁生产目标。目标要求到2020年,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定相对严格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促进清洁生产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⑶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放标准有利于我区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 我区制糖工业的吨糖CODCr排放量由2007/2008榨季的19.8kg降低到2010/2011榨季0.42kg,降低了97%。但随着我区制糖工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大型化、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废水处理技术也在生产实践
45、中不断改进。调研发现,80%以上的末端治理设施实际运行能力尚未达到设计能力,为降低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仍留有充足的空间。因此,制定广西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利于我区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 ⑷ 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有利于促进全区“十二五”减排任务的完成 制糖工业是我区的主要污染行业,“十一五”以来,虽然对制糖行业采取了有力的减排措施,在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制糖工业每吨产品废水排放量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但随着产品产量的增长,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有增长的趋势。因此,预计未来“十二五”期间,我区制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持续减排压力依然很大。目前,水污染物排放也远
46、远低于《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相关标准,但国家在核实我区CODCr减排量时,制糖行业CODCr排放浓度仍以100mg/L计算,并未真正按照制糖企业实际排放浓度计算,如果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国家则按照地方标准的排放限制来核算CODCr减排量,因此,将更有利于促进全区减排任务的完成。 ⑸ 制定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区以工程减排为重点,扎实推进了减排工作,全面完成了CODCr减排任务,但长期以来CODCr对水体环境的污染贡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由于我区当前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如果不全面加大污染减排推进力度,难以满足“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快速
47、发展的巨大需求。因此,制定更严格的广西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有利于控制CODCr增量,以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用于发展其他产业,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快速增长。 4 行业水污染物产排情况及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4.1 行业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控制分析 4.1.1 生产工艺 甘蔗制糖的生产过程包括甘蔗进厂、提汁、澄清、蒸发和结晶等工序。图4-1为甘蔗制糖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4-1 甘蔗制糖工艺流程示意图 甘蔗制糖过程中,蒸发、煮糖与结晶、成品的工艺路线较为固定,而提汁与澄清(清净)工序则由于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有不同的工艺路线与手段。提汁方法有压榨法、渗出法与磨压法,我区甘蔗提汁以压榨
48、法为主;清净工序主要以其所使用的清净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如亚硫酸法、石灰法、碳酸法、电清净法和离子交换法等,目前我区以亚硫酸法(亚法)和碳酸法(碳法)为主,甘蔗制糖工艺也是按此进行划分。 4.1.2 产污分析 碳酸法制糖与亚硫酸法制糖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生产废水基本相同,一般包括压榨冷却水、制炼车间产生的冷凝冷却水、汽轮机冷却水、洗罐及地板冲洗废水、锅炉冲灰废水。目前,部分亚硫酸法工艺生产糖厂及碳酸法工艺生产糖厂采用有滤布真空吸滤机过滤泥汁,会产生少量的洗滤布水。因此,甘蔗制糖业的水污染物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压榨、澄清、蒸发、结晶等工段以及动力车间锅炉产生的废水。具体情况见表4-1。 表4-
49、1 甘蔗制糖业生产过程中水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污节点 单元名称 产生节点 排污名称 压榨 压榨机 轴承冷却水 清净(澄清) 洗滤布机 洗滤布水 蒸发 蒸发罐及相应管道 蒸发冷凝水、喷淋冷却水、洗罐水 真空设备 冷凝冷却水 煮糖(结晶)、分蜜 煮糖罐及相应管道 煮糖冷凝水、喷淋冷却水、洗罐水 真空设备 冷凝冷却水 动力 锅炉 除尘水、冲灰水 汽轮机 冷却水 从表4-1可以看出,制糖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蒸发、煮糖冷凝器和泵群等冷却水,该部分废水除水温略有升高,含有少量杂质外,污染物含量较少。蒸发和煮糖的汁汽冷凝水由于在蒸发和煮糖过程中,液位过高或真空
50、波动含有微量糖分,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另外,洗箱、洗罐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也是制糖生产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源。 4.1.3 水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目前,我区制糖工业生产过程各单元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控制技术如下: ⑴ 压榨轴承冷却水 压榨机轴承冷却水含少量轴承冷却油污及少量蔗渣。根据类比分析,目前较好的处理技术是在压榨车间设置单独的压榨轴承冷却水循环回用系统。首先将压榨轴承冷却水隔油沉淀处理后,引入本系统冷却循环回用系统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方式采用冷却塔,以提高冷却效率。经调查,此部分废水若长期循环使用,微量的糖分和油类会累积,终而导致水质变酸,滋生微生物,易造成冷却系统管道堵塞。因此,轴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