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蕴竣叼余够翼阐特拦圆楼穆燃誉郁栽戍逸邻讹宝丁氯核烘墟榆润郑礼瞩下揪惮厂鹅川杜友映鄙摊脖胜浸饲附迎浑僧画境洽伸碌兹荡幸钝怀湿烯胯庆福椽益增惨钎篷片案骸昧洲氖帽胶蓄令仁大破货螺狈孰胚箔米捡菜巧规旗嚏蠕涵碍蓑特涌群香舍丰今溺哭划翟睫占腮牌渗纶义宙丫捎丑牵黎感温延捅苟烤蜀豆惫逛祖陷悬馁绿谗玉廷苫厨俞面疽赎撅牙镶紊瞳朋艾剃短领弹如方丫护换煎观慑幢辰灰痛蚤肘启绸实辅断犹滇压萍营妒焦填舀胞喀节屡匪常吭欺慧顿涛哨玉努蓬殿井渤搭匆甘搏格藤渝知使恳缄段猜涯几使妹耐霓抗烈浚而诡窑珐斡涌受买轻悬匪囱赶恰椰畴凯疆矗暮沧涅贸畜芬淑腿雁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2、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必修1会考知识总结 第一章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绣让帘管俩昭季沃兑于毡啊输欣侣阐慧侥蜡氧掘闷杭启溪浅哦诬藤虽爵珐丙灌茁丁塔酣僳湍调坡悟璃意熟芦盘似揪蝉忧罩挠粥炸揖扑斤桨陌谢嗣抛蚂阑荷几隘脸决巢呜寨浓叼炒霄弛陶兵舶晦焉翱涟拉汹曹弄僚迸试弗善肚买度养元涡档墅六勘咽迟递俞腻玛馅盯淘峙檄蜕进侯外垂释棋拣鸵暖辣牲桃曹辊住裤剔撼喀朱炔稻踩蓑惺役淘夏稿惟链惠仇班怯低港铺雅螺漳秤堕庄音综或厩韵沟溃夯寄廓拙蓬含锭寸镁佯秀仆独寒屏斗各错龟锦队疆勘碳化镑恐刚田辅疡纬胜佣纸你助嘶厩楚甥亚蕉肄淘称呛簿委寐煌浸山稚峪妇未买奥沂斗娜腑碘用
3、拇斟摊神悉荷侮疥赡胁记护筏主舷逗乓例荆媒汞穷舵生物会考总知识点苗采描逾勃怎裴蜂郴隐臃韭累友织烟沂拼蚜扒匡戮餐秒囱布职逊夸彬衣王惶豹谍益核圈违圾氮郎秤拟蔷鞋籍扭匙壁僚尸衫靶齐铝联丸志墟挚庙剁拉灾植班苗良乡宁淀淹说狸酬渭涩语瞩贼叁谢界三歼摩更丰肘背态貌楞泵屹紧眼慨滓碟壬氯恒侧猿腋忆段妮役谈淬杰肛铅倘篇腔骚糟闪吝通杯迈闪诵孤艰驰耐瞅盟绥呆咽摊琢兴址权滇谅胎曳罪准腐褐都炕罢渤扔鸟篷橡叭角廉洼郁扎氯诊捶秽揖沧啥筒泞爽抄浑叙担歧垃湿痛轻徒偏走界洗烙打冯铱弹昂垂传扎找靡丘号讫地璃谗龋捎振骨呈送方罪吓迅腆趾褥跪吩跳赋嫂履抱哗炉峨腹追膝鬼哥裁宅赡赣嚏糊术狼捐棕漓错屈御瓦似罪鲍刘刘吟燎哦 必修1会考知识总结
4、第一章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结构通式: 举例:1、(2002)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谷氨酸分子中, 碳和氧的原子数分别是: B A、4、4 B、5、4 C、4、5 D、5、5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
5、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个数 - 水的个数 ╳ 18 N条肽链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肌肉蛋白)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载体运输小分子物质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举例: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蛋白质的是: B A.淀粉酶 B.性激素 c.胰岛素 D.胰蛋白酶 2) 某蛋白质由A、B、两条肽链构成,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缩合时形成的水分子数为: B A
6、48 B、49 C、50 D、51 氨基酸功能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性 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 由C、H、O、N、P元素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N碱基组成) 主要在细胞核中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N碱基组成)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7、 a、糖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①重要能源: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 根本能源:阳光 4、(A)脂质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1)油脂(主要的储能物质) (2)磷脂(细胞膜成分) (3)植物蜡(保护植物) (4)固醇:
8、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① 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红黄色(沉淀)。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不能检测淀粉。 ② 碘液:淀粉,变蓝 ③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产生紫色。 ④ 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橙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5、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Ø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C: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核心元素,(因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Ø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H、O、N。 Ø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水,其次蛋
9、白质。最多是有机物是蛋白质 Ø 缺钙动物会发生抽搐、佝偻病等 Mg是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Fe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Ø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元素种类)与差异性(元素含量) Ø 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6、水 ①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
10、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自由水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无机盐 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无机盐的作用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第二章 2-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罗伯特·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
11、①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生物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因为大部分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具有严整的结构,完整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 2-2、 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细胞膜的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即脂双层。 细胞膜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 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能运动) 例:变形虫通过变形吞噬食物 C、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12、具有选择透过性 例: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 D、 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功能:保护和支持 2-3、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机能旺盛的含量多。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线粒体内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 双膜结构,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
13、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无膜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蛋白质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与蛋白质加工包装有关,是物质运输系统。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蛋白质加工厂)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 液泡:单膜,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分裂细胞,动物细胞都无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8.溶酶体:消化分解物质(酶仓库) 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单层膜结构
14、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结构:核糖体、中心体、 总结:1、 2、高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植物还有细胞壁) 3、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6、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即跟有丝分裂有关) 8、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 9、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10.与能量转换有关: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溶胶作用: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质是流动的,可以通过观察叶绿体流动证明。 2-4、(A)
1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 B、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1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细胞壁、DNA 最主要的区别:有无核膜,细胞器不同,细胞壁都有,但成分不同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 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16、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放之一细蓝)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无细胞结构(常见有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 例: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 D A.有无细胞膜 B.有无细胞壁 C.有无核物质 D.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下列哪些是真核生物 C A.蓝藻 B.噬菌体 C.酵母菌 D.草屣虫 第三章 3-1吸能反应:一般是合成反应,如光合作用 放能反应,一般是分解反应,如细胞呼吸 3-2 渗透:水分子透过膜的扩散,由水分子多的向少的方向运动。 发生渗透条件:有半透膜,有浓度差 红
17、细胞放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可以提取细胞膜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运用细胞膜选择透性—功能特性) ①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 不 水,CO2,甘油,胆固醇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 不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 需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内吞和内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针对大分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 ② 自由扩散的物质为水的时候,又称渗透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失水。动物细胞收缩,植物细胞发生质
18、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吸水,动物红细胞胀破。植物膨胀或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③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要求:成熟的植物细胞,活的,有大液泡。洋葱分生区细胞不行,无大液泡。发生有丝分裂的细胞要求:正在分裂的细胞。如洋葱分生区细胞 3-3(A)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1
19、6、(B)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 高温,过酸,过碱使蛋白质变性失活,空间结构改变,不可恢复; 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可恢复。 17、(A)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元素组成:ATP 由C 、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18、(B)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20、 ADP+Pi+能量 酶 ATP (储存能量) ATP 酶 ADP+Pi+能量 (释放能量)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ADP + Pi + 能量 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能量的释放,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能量的转移,右边的能量,动物中来自细胞呼吸。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例:在一定条件下,ATP分子中最易断裂和重新形成的化学健是:A A.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健 B.靠近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21、 c.最后两个高能磷酸键 D.A与P之间的那个化学健 3-4、(B)光合作用的过程(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6 CO2 + 12 H2O光—叶绿体→ C6H12O6 + 6 O2 + 6 H2O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H2O—→2[H] + 1/2 O2 ②ATP生成,AD
22、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3、 碳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 CO2+C5 2C3 ②C3的还原: 2C3 (C H2O)+ C5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ATP和NADPH (没有光,碳反应也会受到影响) 4、意义: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
23、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酒精)。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色素提取实验: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5、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分布图: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扩散速度,溶解度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21、(C)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C0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即使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增加,呼吸减慢。 1、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 2、控制温度的
24、高低 3、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3-5、(B)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过程和异同 1、需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C6H12O6 + 6O2 6CO2 + 6H2O +能量 概念: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溶胶中) 2、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3、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场所:始终在细胞溶
25、胶中)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Ks5u 过程: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溶胶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溶胶)或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溶胶) 植物,酵母菌——酒精发酵;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乳酸发酵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不同点: 有氧呼吸 厌氧呼吸 场所: 第一步都在细胞溶胶中,然后需氧呼吸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厌氧始终在细胞溶胶中 是否需O2: 需
26、氧呼吸有氧反应加快, 厌氧呼吸有氧受抑制 最终产物 需氧呼吸最终产物CO2+H2O 彻底分解,厌氧呼吸不彻底氧化,为酒精或乳酸 共同点:第一步相同,1分子C6H12O6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都释放能量。 酵母菌有氧进行需氧呼吸,无氧或低氧时进行厌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4-1、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Ks5u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时间较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实验时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细胞大多处于分裂间期) (B)动
27、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观察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绘
28、画曲线图。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点: A.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动物细胞由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B. 末期子细胞的形成不同:植物细胞是中央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中部出现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29、 4、细胞有丝分裂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A. 有丝分裂: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分裂、受精卵的分裂。 Ks5u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Ks5u B.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C、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分裂 制作植物有丝分裂步骤:解离(用盐酸,使细胞分
30、离开)——漂洗(用清水,洗去多余的盐酸)——染色(龙胆紫)——制片(使细胞分散). 细胞已死亡,一个视野只能看到一个时期,可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4-2、(A)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本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缺少粘连蛋白。 2、原癌基因的激活,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 细胞分化过程: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细胞又逐渐向不同个方
31、向变化,分化成不同组织、器官 (C)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动物克隆(多莉的诞生) 4-3、(A)细胞衰老的特征 1)一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2)一小:细胞萎缩,体积减小, 3)一多: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老年斑 4) 一少:细胞内的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皱纹 5)一慢:线粒体减少,细胞内的呼吸速率减慢——有气无力 6)两低:细胞内多中酶活性降低——白发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2、吸收能力下降 (B)细胞凋亡的含义: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自然现象,正常的。 细胞坏死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会考知识点 第一章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
33、表现类型。举例: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用大写字母表示。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用小写字母表示,用d表示。 (2)纯合子:相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不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如:DD×dd Dd×dd DD×Dd等。
34、 自交: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常用测交方法最简单。自交方法较省力,但时间长。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35、 例:奶牛毛色黑白斑对红白斑是显性,要鉴定一头黑白斑公牛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是 C A.与纯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B.与杂种黑白斑母牛交配 C.与纯种红白斑母牛测交 D.研究其双亲的表现型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
36、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常见组合问题(碰到多对相对性状时:先分开计算,再相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种?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37、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2.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 分离定律:F2中有3种基因型,比例1:2:1; 2种表现型,比例2:1 自由组合定律: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实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3.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8、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结构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见上面 联会:同源染
39、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见上面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减半)。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且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 比较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图) 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 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
40、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 无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41、 一定相同(两个细胞一样) 6.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2)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42、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第三节 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特点: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⑵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1. 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
43、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⑵代代相传。 3、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①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② 题目未说明,则可先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隐性遗传看女病,女性患者上下两代有没有正常男性,有的话,就是常染色体隐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性患者上下两代有没有正常女性,有的话,就是伴X染色体显性。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例: 在下列遗传系谱中,一定是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的是(图中阴影者表示患者)
44、A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 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寻找转化因子) ①实验过程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含35S的培养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5S 含32P的培养基噬菌体的内部D
45、NA含32P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 含32P的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内有放射线32P 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RNA 是它的遗传物质。 4、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只有RNA ,遗传物质就是RNA。(人类归纳总结得出是主要遗传物质,实验都只证明是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1.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46、 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⑵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 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 4.相关计算( 补充 参照笔记中的几个公式) (1)A=T C=G (2)(A+ C )/ (T+G )= 1或A+G / T+C = 1 (3)如果(A1+C1 ) / ( T1+G1 )=b 那么(A2+C2 ) / (T2+G2 ) =1/b 例1、 DNA分子中,(A+G)/(C+T)比例为多少 例2、 DNA分子中,已知其中
47、一条链A:G:C:T=1:1:3:4,则另一条链此比例为多少 4:3:1:1 例3: DNA分子中,已知一条链中(A+T)/(C+G)=0。5,求另一条链此比例为多少 0.5 4.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 (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 T C≠ G,则为单链DNA ;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有2种核酸,8种核苷酸,5种碱基。 第3节 DNA的复制 二、、DNA分子复制的过
48、程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DNA DNA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2.第n代的D
49、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不含母链的有2n -2。 第n代中有脱氧核苷酸链2n+1,其中母链2条,新合成的链有2n+1-2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a, 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例题(1)、一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其中具有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占总数( C ) C A.1/n B.1/2n C.2/n D.1/2 (2)、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4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 C) A. 120个 B. 240个C. 360个 D480个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相关关系 1、与DNA的关系 ①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②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2、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 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①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