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设计 顺德XX小学 xxx老师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建议:指明什么教材上的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第几册第几几单位。 是属于运算律的范畴,同时也是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个插 件请用准确的说法? ,四则混合运算探究的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律,运算不遵循这个一般规律,就会导致错误,但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不过是一种合理的改变运算顺序,不会导致运算结果的改变。在学习运算律之前,教材安排了一般四则运算顺序的学习,然后再系统学习运算律,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旨在强
2、调计算时既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算,也可以寻找更加简便更加合理的运算途径。《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的最后一节课,同时也是最难的一节课。北师大版教材在前面的四个律的教学中,都是通过观察算式入手,也就是说直接从数开始,观察、仿写、解释、描述。但是,本节课却是从“贴瓷砖”这个直观图形入手,通过直观图形到算式,足以说明本节课的难度,而且是需要充分利用“数和形”的结合,才能做到充分阐释、透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同时教材为了降低描述规律的难度,避免文字的生涩和拗口,引入用字母来描述规律的做法。但是,用字母描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正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是在四年级下册。因此,在做课的过程中,
3、跟学生适当做做铺垫,是需要的。纵观整个教材体系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充分的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到算式,抽象到规律,能否修改得更准确一些?如:根据问题情景列出具体的算式,再通过对具体算式的观察来归纳和获得规律。 那么这个难度就相对降低。同时,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
4、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个难度也相对降低,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规律依然还是一个难点环节。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懂得用字母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后续运算律的应用做准备。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积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
5、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受力和对数学的热爱。 这三维目标描述不够到位?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你这是旧课标了,2011新课标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这一
6、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 说教法 本节课,从教法上,我充分采用了“数形结合”理念,首先从“形”抽象 到“数”,到离开“形”理解“数”,到从众多的“数”即等式中寻找规律,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具体来说,首先从简单的直观图入手,让学生初步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结构,然后从反例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乘法分配律成立的要件,最后再次回到生活中间,在各种背景下,认识到乘法分配律的存在,接着从数到形,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完成规律的建模。整个过程,老师寻找主题素材,把握正确的轨道方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流连数学的世界,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抽象、总结,实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
7、感觉,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一) 说学法 创设环境,把握方向,给时间、给空间,给方向,给适当的提示,促进小 组合作,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动笔、做到手脑口并用,采用小步子,快节奏,同类素材重现,不断巩固新知,不断稳定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最后到“乘法分配律”呼之欲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正向和逆向的构成要件,从而牢固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之初,兴始发) 丽丽家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
8、她们家新买的房子要装修了!下图是丽丽家厨房墙面贴瓷砖的装修效果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观察图 整理后的信息群1 整理后的信息群2 引导学生说出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电脑整理,得出下面的信息群组,并将老师制作的实物教具图上的两堵墙从立体图上取下,贴在黑板上。 图一 图二 (设计意图:以对话和情境图形式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课之中,兴盎然
9、 合作探究一: 从形到数,初步感知。 1、 那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得出丽丽家厨房一共需要贴 多少块瓷砖? (并板书)拿出自己人手一份的效果平面图,对照图进行列式计算,有几种方法就写出几种方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做完以后,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说一说。) 2、 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是利用哪个图来计算的?具体是怎么想的? 根据图一,梳理出算式1:4×8+6×8=32+48=80块。 根据图一,梳理出算式2:(4+6)×8=10×8=80块。 根据图二,梳理出算式3:3×10+5×10=30+50=80块。 根据图二,梳理出算式4:(3+5)×10=8×1
10、0=80块 板书: 4×8+6×8; (4+6)×8 =32+48 =10×8 =80块 =80块。 3×10+5×10 (3+5)×10 =30+50 = 8×
11、10 =80块。 =80块 合作探究二: 从形感知,从式感知。 从形感知 孩子们,你们用四种方法列出了算式,每个图形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思路,每种思路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算式。同学们我们先仔细观察图,哪两个图形联系紧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观察两组图形,引导得出: 相同点:①有三个数;②行数都一样。③点子总数是一样的。 不同点:第一个图形是用两部分相加得出瓷砖总数,第二个图形是用一整块算出瓷砖总数的。 从式感知: 这里的四个算式,哪两
12、个算式联系联系紧密?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观察两组算式: 第一组:4×8+6×8,(4+6)×8 ; 第二组:3×10+5×10 (3+5)×10引导得出: 相同点:①有三个数;②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③得数都一样。 不同点:第一个图形有两个乘积相加;第二个图形只有一个乘积。 老师适时总结:得数一样,那么这两个式子可以用等号连接吗?从而得出两组算式。 4×8+6×8=(4+6)×8 3×10+5×10 =(3+5)×10 合作探究三:丰富背景,强化认知。 问题一:生活中像这样合二为一的例子还有吗?像这样将两个积合为一个积
13、的算式还有吗?请你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或者画出一组这样的图,或者你既把图画出来,又把算式写出来,都可以,试试看。 展示两个图,展示两组算式,并且把两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二:你用等于号连接这两个算式,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相等的?(列出算式,用自己的方法解释分配律是成立的。)同时让另外几组同学也解释一下,有的从正向解释,有的从逆向解释。 合作探究四:聚焦算式,揭示规律。 通过前面的探讨,已经得到了下面几组算式。 (4+6)×8=4×8+6×8 (3+5)×10= 3×10+5×10
14、 (6+12)×15=6×15+12×15 (81+32)×23=81×23+81×23 问题一:像这样的,左边的算式跟右边的算式相等,这样的算式有多少?今天写不完,明天也写不完,那这个规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谁能来说说看。主要用语言描述。 如果用a、b、c来描述这个规律,会不会更加简单呢?展示交流,引导得出,(a+b)×c=a ×c+b×c,最后总结得出,今天我们探讨的规律,就是一种运算过程中的规律,那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运算中的规律?那到底是乘法的什么规律呢?揭示乘法分配律,出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首先从“形”抽象
15、到“数”,到离开“形”理解“数”,到从众多的“数”即等式中寻找规律,完成一次质的飞跃。) 此处建议增加乘法对加法分配律的理解。(a+b)×c=a×c+b×c公式从左到右,是表达什么含义?从右到左呢? 七、练习提趣(课已毕,兴再聚) 1、想一想,填一填。 2×12+8×12= ( + )×12 (20+4)×5= × + × 2、课本57页第一题。并且算出来。用哪种方法算比较简便。 3、再买服装一题,并且算出来。说一说用哪种方法算比较简便。 八、变式提趣(课结束,兴犹存) 1、课本57页第二题。 2、12×3=? 3、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是为了什么? 九、整体总结(课最后,做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了些什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