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正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当中,成
2、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基地。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制造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结构上,随着高技术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转换和升级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将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1978--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57231.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4%,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0.27
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共有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医药、电子、钢铁、水泥、化肥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5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6.3%,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4位;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上升到4357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提高至7.0%,但世界排名仍居第四。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三(按现行官方汇率计算),并已成为许多重要制成品的主要世界制造中心。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行
4、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其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而一些传统行业的份额如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在制造业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统计数据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由2002年的7.6%跃升到2005年的10.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2002年的5.5%提高到2005年的6.6%。而同一时期,纺织行业所占的比重则由6.9%下降至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由6.1%
5、下降至5.2%;饮料制造业由3.2%下降至2.1%(见表1)。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同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4%。 表1 2002-2005年我国制造业部门产出结构变动情况(%) 比重上升的5大制造业部门 2002年 2005年 3年间比例变动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7.6 10.5 2.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2 10.6 2.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7 3.5 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5 6.6
6、1.1 金属制品业 2.5 3.1 0.7 比重下降的5大制造业部门 2002年 2005年 3年间比例变动 纺织业 6.9 6.0 -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1 5.2 -1.0 饮料制造业 3.2 2.1 -1.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9.1 7.0 -2.1 烟草制品业 6.1 3.8 -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库的有关数据计算。 (三)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提高。第三
7、次工业普查数据表明,199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中,大中型企业比重为52.1%。到2005年,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68.1%。石油制品、日用电器、化学原药、日用电子、纸浆、造纸、钢铁、汽车、棉纺等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汽车制造业经过近十几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迅猛发展,已经基本摆脱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的汽车总产量,2006年均将超过100万辆。 (四)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我国转移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从1992年开
8、始加速,当年超过100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超过600亿美元,期间的年增长速度达14.0%。其中制造业利用FDI的增长速度更为突出。从1996年到2005年间,我国制造业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金额从270.6亿美元增加到1273.6亿美元,增长了近3.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8.8%,是同期全国FDI合同利用总金额增速的1.7倍;实际利用FDI从281.1亿美元增长到424.5亿美元,增长了51%,年均递增4.7%,比同期全国实际利用FDI增速快0.52个百分点。到2005年,制造业FDI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占全国FDI金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7.4%和70.4%,分别比1996年上升14.3个百分点
9、和8.3个百分点(见表2)。截至2005年底,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数累计达到17.99万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数的69.2%。 随着制造业FDI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乃至研发环节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我国转移。跨国公司不仅在生产活动上走向国际化,而且将越来越多的研发活动推向国际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05年8月底,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华累计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53万家,外商累计投入金额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近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企业正在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中国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
10、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50家在华投资。2005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其中金融服务业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猛增至120亿美元。统计显示,全球前三位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依次为英国、美国和中国。 表2 199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利用FDI规模及其占全部FDI的比例(亿美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同金额(亿美元) 270.6 308.3 253.3 442.5 488.5 592
11、7 807.5 1097.4 1273.6 所占比重(%) 53.1 59.2 61.5 70.9 70.6 71.6 70.2 71.5 67.4 实际利用额(亿美元) 281.1 255.8 226 258.4 309.1 368 374.7 430.2 424.5 比重(%) 62.1 56.3 56.1 63.5 65.9 69.8 70 71% 70.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 (五)区域性产业集聚已成趋势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加工中心已初具雏形,区域产业集聚初具规模。特别
12、是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两大区域,一些加工中心已初具雏形。例如广东东莞市已成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重要基地。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40%的份额,电脑驱动器占30%的份额,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配件95%以上都可以在东莞配齐。齐全的配套企业使东莞成为全球电脑商的采购基地,在电脑业已形成了“东莞制造,走遍全球”的美誉。 (六)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统计,1990年到2005年间,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额从896.7亿美元增加到14219.1亿美元,增长了14.9倍,
13、年均增长速度达20.2%。其中,出口贸易额从461.8亿美元增长到7619.5亿美元,增长了15.5倍,年均增速达20.6%,进口贸易额从434.9亿美元增长到6599.5亿美元,增长了14.2倍,年均增长19.9%(见表3)。 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世界制成品贸易大国的角色。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9.6%,在世界制成品出口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为跃居2005年第3位。2000-2005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远远高于同期欧盟的10%、日本的4%,也高于中国
14、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的15%(见表4)。可以说,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 表3 1995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增长态势 制造业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出口(亿美元) 进口(亿美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896.7 1086.5 1352.7 1648.2 2005.5 2349.
15、7 2425.2 2725.9 2805.1 3138.4 4021 4375.7 5429.6 7436.1 9969.4 14219.1 461.8 556.9 679.4 750.9 1013.3 1272.8 1291.3 1588.4 1632.2 1749.9 2237.4 2397.6 2970.6 4035.6 5528.2 7619.5 434.9 529.6 673.3 897.3 992.2 1076.7 1133.9 1137.5 1172.9 1388.5 1783.6 1978.1 245
16、9 3400.5 4441.2 6599.5 年均增长速度% 20.2 20.6 1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年各卷。 表4: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 出口额(10亿美元) 全球份额(%) 年度变化率(%) 2005 1980 1990 2000 2005 2000-05 2003 2004 2005 欧盟 (25) 3240.3 - - 42.6 44.3 10 19 19 6 对欧盟外出口 1123.6 - - 14.4 15.4
17、 11 17 20 9 美国 732.5 13.0 12.1 13.8 10.0 2 3 13 10 中国 700.3 0.8 1.9 4.7 9.6 26 36 37 29 日本 546.4 11.2 11.5 9.6 7.5 4 13 19 4 中国香港 279.9 - - - - 8 12 16 12 国内出口 16.1 1.2 1.1 0.5 0.2 -6 -8 2 8 转口 263.8 0.4 2.0 3.6 3.6
18、 9 14 17 12 韩国 258.2 1.4 2.5 3.3 3.5 11 19 30 12 加拿大 206.1 2.7 3.1 3.7 2.8 3 4 14 9 新加坡 185.2 0.8 1.6 2.5 2.5 9 28 22 12 国内出口 89.4 0.4 1.0 1.3 1.2 7 28 20 10 转口 95.8 0.3 0.6 1.2 1.3 12 27 25 14 中国台北 171.7 1.6 2.6 3.0 2.
19、3 4 10 19 7 墨西哥 164.4 0.4 1.1 3.0 2.2 3 -1 11 10 瑞士 117.9 2.4 2.5 1.5 1.6 10 15 17 7 马来西亚 104.9 0.2 0.7 1.7 1.4 6 7 19 10 泰国 84.3 0.1 0.6 1.1 1.2 10 14 21 16 印度 69.8 0.5 0.5 0.7 1.0 15 22 21 21 巴西 61.6 0.7 0.7 0.7 0.
20、8 14 19 36 22 以上15个国家或地区 6508.6 - - 92.3 91.1 - - - - 资料来源:www.wto.org。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4%,比1978年增加了4.43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增加到2003年的92.1%,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高达8307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
2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量看,我国制造业目前居世界第3位,但影响力不大,并且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表现在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是明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有些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往往还供不应求。 (一)从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来看,我国制造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有限 我国工业产值在全球比重还不够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357亿美元,而这一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15002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24.1%;日本的制造业的增
22、加值达到871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14.0%;而我国仅占7.0%,仅相当于美国的29%,日本的一半。200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约5200亿美元,按官方汇率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307万人(2002年),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和官方汇率计算,下同),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
23、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 (二)从制造业结构看,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问题相当突出 从行业结构看,2002~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约为79%左右,冶金、建材等基础产业比重占到20%,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再从制造业内部看,技术含量和加工度高的行业比重明显偏低,结构低度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2005年生产消费品的各行业增加值累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97%;能源、原材料等中间品2005年为36.67%,消费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二项合计占制造业比重的为66.64%,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
24、 表5: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其所占份额(2005) 行 业 工业增加值(亿元) 所占份额(%) 全 国 总 计 57231.49 1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2745.96 4.80 食品制造业 1168.32 2.04 饮料制造业 1164.73 2.04 烟草制品业 2059.99 3.60 纺织业 3240.19 5.6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419.86 2.48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944.38 1.65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510.86 0.89 家具制造业
25、 384.87 0.6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146.40 2.0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63.06 0.8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79.71 0.66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981.64 3.4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391.92 7.67 医药制造业 1529.80 2.67 化学纤维制造业 485.31 0.85 橡胶制品业 595.36 1.04 塑料制品业 1272.05 2.2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807.92 4.9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76.90 10.09 有色金属冶炼
26、及压延加工业 1929.65 3.37 金属制品业 1693.38 2.96 通用设备制造业 2966.96 5.1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81.56 2.9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830.52 6.6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74.13 6.2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722.11 10.0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733.19 1.2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570.83 1.0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59.93 0.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有关数据计算。
27、三)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落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成为了世界制造基地,但我国现在还只是一个加工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从比较优势来看,国内的供给能力主要集中在消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建工程所需原材料领域,国内企业进入的产业是传统消费品产业和建筑业,产品附加值低,环境代价大;而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则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发展。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2005年仅为26.27%。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物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而且屡遭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截至2005年10月,外国(地区)对
28、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共计844起。另据WTO统计,1995~2005年6月,WTO成员对我国提请的反倾销调查达434起,约占WTO全部反倾销调查的1/6,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每年制造超过300万辆小轿车,但几乎没有一种车型是中国设计的,整车设计能力尤其落后。在大型飞机、大型医疗、光纤设备等领域,中国基本没有制造能力,主要靠全盘进口。中国民航现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全部是从外国进口的。到2020年,还需大约1700架大型飞机,每架售价大约70
29、00万美元,需要耗资1000多亿美元。美国有一个直升飞机制造公司,其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但最核心的发动机、主螺旋桨和尾部发动机都是自己制造,中国只造了一个尾翼。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2005年只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2.34%,比发达国家低5个百分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2005年我国却进口了价值3421.42亿美元的装备,占中国进口总值的51.84%。由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滞后,近几年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2004年
30、全球工业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进口的。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已呈现出四大趋势:绿色制造、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而我国却远远落在了后边。 (四)大量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和贸易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见表6)。 表6:部分产能
31、过剩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 名称 计量单位 能力 产量 利用率(%) 卷烟 亿支 28078.8 19560.4 69.7 化学纤维 万吨 2251.4 1629.2 72.4 化肥(折纯) 万吨 7364.5 4810.3 65.3 水泥 万吨 139140.9 108586.1 77.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43082.3 36573.6 84.90% 生铁 万吨 40656 33040.5 81.3 粗钢 万吨 43556.6 35324 80.9 钢材 万吨 47747.2 37117 77.7
32、电解铝 万吨 1060 778.7 73.5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54.7 45.1 82.4 汽车 万辆 1028.7 570.5 55.5 轿车 万辆 460.1 277 60.2 家用洗衣机 万台 4183.3 2952.6 70.6 家用电冰箱 万台 4955 3105.6 62.7 空调器 万台 12075.4 6764.6 56 移动手机 万台 51013.9 30354.2 59.5 电子计算机 台 100522 58097 57.8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10352.1 8083.8
33、 78.1 彩色电视机 万台 12835.4 8283.2 64.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以钢铁工业为例。我国钢铁工业从2003年起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2004年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度增长,生产能力利用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由于需求量增大,生产能力利用率有所回升,但仍有2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2005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4.7亿吨,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拟建能力0.8亿吨,如果任其全部建成,届时中国炼钢产能将突破6亿吨。而2005年钢铁消费量在3.5亿吨左右,即使考虑到未来钢材需求的增长,供求也是严重失衡的。在市场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仍
34、在违规盲目上新项目,2003年以后新增的炼钢产能中,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核准的项目产能不足全部新增产能的20%,绝大部分产能未经核准、环评和科学论证。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已有50%以上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受此影响,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今年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压力;2004年钢铁工业耗能近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5%,耗新水近40亿吨,占工业耗新水总量的14%,运输量10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的6%。而钢铁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14%;钢铁工业粉尘年排放量约120万吨,占工业排放量的14%,钢铁企
35、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污染源。 2005年4月开始,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10月份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与4月份相比下跌近50%,一部分钢材的价格跌破了成本。11月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全线产品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达22%。2005年9月95%的钢材产品价格跌破成本,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50%。2006年初国内钢材价格大涨,钢材产量快速增长,导致了上半年国内国际市场供需矛盾突出。1-6月份,国内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5.8%,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国内钢材需求增长会有所放缓,同时出口增速放缓,因此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供需失衡将对钢材价格产生较大压力,7月中旬以来,一些地方的钢
36、材价格开始大幅下跌;与此同时,围绕中国钢材出口的反倾销开始接连不断。 (五)制造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缺失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满足于加工组装,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72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世界平均值为0.374。排在前10位的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0.733、0.698、0.666和0.606;我国为0.299,排在第45
37、位。 创新能力的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这一比重最高的长期不足1%,虽然自2001年起,这指标已经超过1%,但先进工业国大多在10%以上,差距仍然相当明显(见表7)。 表7 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单位:% 年份 1995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制造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0.17 0.37 0.45 0.51 0.
38、56 0.55 0.52 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0.46 0.86 1.11 1.31 1.28 1.09 1.0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相关数据计算。 权威统计表明,我国制造业技术来源一半以上要靠进口。我国是家用电脑的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但每台我国生产的计算机,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完全要靠进口,绝大多数利润被掌握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去了,卖一台电脑仅得微利。由于没有专利,号称产量最大的我国DVD生产企业,每年要花10亿元人民币购买专利许可。我国制造业需要从质到量的飞跃,关键是自主知识产权。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国
3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863计划”开展10多年,发表论文4.7万篇,其中专利成果仅2000余项;“九五”科技攻关共取得2万项科研成果,专利不过1300余项。在有限的国内专利中,缺乏实质控制权的、“非自有” 专利的比例非常高。据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统计,200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7154件,其中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69.3%,国内工业企业只占9.1%。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生产的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要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 (六)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极为薄弱 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薄弱,企业决策
40、者和高管只重视生产力和销售力,忽视形象力,只算机械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价值,不算企业形象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此外,很多中国机械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产品缺乏鲜明的品牌特色,也没有挖掘出有影响力的、新颖的宣传方式。 由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有50家企业进入《世界机械500大》名单,比2004年的43家增加了7家。但是,在世界机械行业的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了2/3,中国上榜的知名品牌仅有3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强的机械企业“中国一汽”2004年的销售收入只有是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车”的1/12。
41、而从整体来看,中国机械500大前10名企业的总收入只是世界机械500大前10名企业的6.51%。目前中国企业只是为外资做零配件加工和OEM,缺乏自己的品牌的销售渠道,导致最终利润不足制造环节之外的1/5。 (七)职工技术素质不高伤及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成果,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技工的社会地位和薪酬较低。由于现在蓝领的贡献与其社会地位不太相符,成为人们轻视职业技能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加上在各种福利待遇方面,职业技能证书在一般的学历证书面前显得很苍白。对沿海经济圈二十多个城
42、市的劳动力市场和5000多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农民工供过于求,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表明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调查显示,三大制造业基地重点城市2006年一季度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各类最紧缺人员约为52万人,而通过劳动力市场应聘这些紧缺岗位的求职者约为18万人,用人缺口高达34万。其中各行业中最为紧缺的是缝纫工,其次是餐厅服务员、推销展销人员和纺织工、业务员、营业员、收银员、治安保安人员等;此外,设备操作工、汽车维修工、冲压工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虽然需求总数不大,但是企业
43、开出的用工价格很高。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超过2.5亿,占产业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但是绝大多数农工民就业前没有参加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职业上游发展,同时伤及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八)对外资高度依赖 由于盲目引进外资,并长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我国从行业、区域发展到国家经济增长都呈现出对外资的高度依赖的情况。2004年,“三资”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0.8%、税收的10.4%和利润的30.5%,占出口的57.1%、进口的57.8%。一些增长快的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也较大。2004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销售收入同比
44、增长35%,其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高达81.9%。仪器仪表、电器机械行业的比重也分别高达72.3%和36.4%。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部分行业和部分产品市场上,外资及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垄断的态势。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调查表明,我国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感光材料、轮胎、网络设备、照相机、软包装等市场,已经成为外国企业的天下,有的在华跨国公司甚至已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比如,瑞典利乐公司目前在我国软包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95%,微软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95%;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洋手机在中国切走了70%的市场蛋糕;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70%;大型超市的外资控制面高达
45、80%以上。从区域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外资集中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中西部对外资吸引力度差,经济水平略低。 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如前所述,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长期存在,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和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制造业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结构问题、产业安全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引资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会成为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切入经济
46、高速运行快车道的捷径,因而应当全身心地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会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制造业当中会占到相当份额。 当前,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是提供主要生活用品的部门,也是我国主要的创汇部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出口总值的80%以上,是我国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从我国出口产品的构成来看,在我国21大类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共有14类,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鞋帽伞类、杂项制品、艺术品等的指数接近100%,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尽管我国有极少数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但很难在短
47、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此外,我们搞的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实仅仅是加工制造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我国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的主要是这些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活动。 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资源禀赋特征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应有一段大发展的时期,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也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2、需求旺盛带动能源、原材料和机电工业等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化中期,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冶金、汽车、化纤、石油化工,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装备。比如,要发展
48、冶金工业,就会对冶金技术装备产生极大需求,而且还需要各种铸造、轧制设备;化工需要大的裂解、聚合装置;汽车需要包括各种机械加工、焊接、喷涂、检测设备等等,这些装备的生产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处在的工业化中期将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一个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装备制造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因此,工业化中期,对能源、原材料和机电工业等重化工业旺盛的需求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将继续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获得新增长机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时期,即为加速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
49、我国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开放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我国成为全世界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并由此获得了国际分工,特别是产业分解所提供的工业发展机会。产业分解是技术扩散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分解的过程中,不仅传统产业向我国转移,高技术产业中的加工环节也迅速地向我国转移。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完成,我国制造业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2005~2010年期间,将是加入WTO后制造业国内市场受到影响最大的时期,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在这个时期,制造业的出口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会受到明显挑战,依
50、靠大量净出口来带动生产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制造业部门必须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既继续保持出口高速扩张,又大力拓宽国内市场,才能支撑生产高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的迅速到位,外商将明显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东部沿海城市的投资,会更多地转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会继续增长,但占总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外资的依存度,将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 4、推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未来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制造业是消耗资源的大户和污染环境源头的主要产业,采取措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