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思想特点:a.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b.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c.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的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d.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深刻的认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的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特色:a.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的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b.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c.越来越淡化情节,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
2、化典型性格描写 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相比,20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新特征 (1)视域和主题的变化。20世纪,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作家的,譬如劳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生活的发展与人的异化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让的焦虑、困惑、空虚、幻灭形成强烈的反差,两次世纪大战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人们对于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怀疑等等。(2)创作理念的变化。20世纪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于是出现了反映这种现实的新创作理念,最突出的就是作品的“向内转”倾向,更关心“心理现实”。(3)方法与形式的变化。诸如变形、荒诞、梦幻、象征、意识流、内心独白、时空颠倒、淡化情节、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等。 OO
3、Ydrv, 査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社会意义(克里福特,康妮。麦勒斯) 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他在小说中积极表现自我,扩张自我。同时,讨论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本性的关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没有给人带来应有的幸福,相反导致了人的本性的压抑与扭曲,家庭以及两性关系得到破坏欲扭曲,人日益沦为机器的奴隶,资本主义文明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B: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希望由文明人变为自然人,实现新生是愿望。关于性:性是人的本质,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以性爱自然对立与文明异化,把调整两性关系作为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主旨,企图以两性关系在身体上和情感上的和谐来恢复人的
4、天性,进而达到被工业化摧毁了的人类得到新生。 C.揭示一战以后西方社会不断加深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严重摧残。对社会、世界、特别是对人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揭示资本主义革命的首要罪恶是它压抑和歪曲了人的自热本性,特别是性和性爱。崇尚原始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强调现代人的人性涅槃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一种与大自然的彻底融合,进而达到使进而达到被工业化摧毁了的人类社会得到新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1)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在他成才道路上受了两个人的影响:祖父
5、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要真诚,还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2)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他逃亡法国后,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抨击。他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到民间去,和平民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 (3)奋斗失败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在创作上,潜心于宗教音乐。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 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1904-1912
6、是罗曼·罗兰早起代表作。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艺术家为人道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约翰·克里斯朵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又反抗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现实。最后在宗教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和谐和宁静。 小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和拼组沙文主义,主张人类和谐一致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通过克里斯朵夫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友谊,和意大利妇女葛拉起亚的富于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
7、想。 为什么说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的最高代表? 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子”性格的化身,是作家自30年代以来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子”性格的深化与发展。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1)桑提亚哥体现出一般“硬汉子”形象共有的勇敢、顽强、永不屈服、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进行挑战的精神,他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作斗争过程中,虽然一次次失败,但他的不甘失败精神却是永远也打不垮的。应该说,这种不甘失败的精神是人走向胜利的精神,是人类不甘失败精神的颂曲。 (2)桑提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他的行为也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象征了永
8、恒的人类精神存在。在他这个硬汉子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 (3)桑提亚哥是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舍去了具体的社会性,超时空主体情境赋予超迈的人格力量。与自然界形成了鲜明的象征意义。 (4)桑提亚哥为“硬汉”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所以说桑提亚哥是“硬汉子”形象的集大成者。 《老人与海》优雅风度: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具有顽强的意志、不屈的风骨。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放到年老体弱、贫寒交迫的背景里,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叙述他是如何顶住一切不利因素钓到大马林鱼,又如何与争夺大马林鱼的群鲨作战,两相对比,反衬出老人的
9、卓尔不凡。面对困难,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面对难以逆转的社会现实,自始至终都不失去人的尊严,不失去勇气、决心和信念,以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态度对面一切尖锐的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积极乐观,这便是“压力下的风度”。它是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是一种悲剧人生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更是一种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优雅。把马林鱼钓上来后不是洋洋自得,而是轻轻地说出声,“我会誓死奉陪到底。”简简单单一句话,足可见老人的风采——这便是重压下坚持信念、矢志不渝的优雅。当成群的鲨鱼扑来时,他已意识到这是注定失败的一场战斗,但他遵从自己意愿的选择、坚持到底,他在可怕的厄运下勇敢抗争,在注定的失败和死亡的威胁
10、面前毫不气馁,不屈不挠,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强者,这是在圣地亚哥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压力下信念始终未被泯灭的优雅风度。老人虽败犹荣,因为他的坚持和勇气体现了硬汉身上的那股韧劲,赋予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老人与海》艺术特色:1.“冰山原理”构成小说简洁、凝炼的风格;2.客观化的写作态度;3.“向内转”,大量的心理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转换4.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静静的顿河》艺术成就:(1)广阔的史诗画面。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 (2)精巧
11、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3)浓厚的民族特色。小说不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还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4)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1
12、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2)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世代的种种偏见。 (3)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 典型意义: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13、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1)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 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象征意义。在“荒原”与“拯救”二者之中,作者侧重于对“荒原”景观痛楚的揭示和表现,以期给浑浑噩噩生活于这一荒原世界中的人们以振聋发聩的冲击和震撼。诗作的紧接着作者又通过题词中所写的那个几乎
14、萎缩憔悴为空壳、生不如死、求死不得的西比尔,对“荒原”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加以概况揭示。诗作从第一章到第四章都是作者对这一题目和题词意旨进一步的具体扩展和深化。到第五章作者才在荒原景象充分揭示的基础上,把重点转向宗教拯救。作品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荒原”现实和处于“荒原”之中的人们空虚颓废、苦闷绝望的情绪;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企图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宗教拯救西方社会的愿望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
15、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1.作品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艾略特一方面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以“象征”揭示诗人的内心感受的创作传统,一方面又有所
16、创新发展。作品中的许多典故、意象本身就有象征意义,作者典故典义的使用、意象的营造与象征的使用相互配合、密切结合,从而创造出作品丰富、复杂、博大、宏阔,而又意义显豁可以阐释的象征主义艺术世界。在《荒原》中不仅长诗的题目、各章的标题以及题词中的西比尔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的神话学框架、作品的中心意象“荒原”以及“水”与“火”的意象、雷霆的意象,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样,象征就是《荒原》的血脉和生命。2.独特的意象系列。作者极力倡导以“客观对应物: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而在《荒原》中,成功承担”客观对应物“作用的便是作者以大量的鲜明、新颖、奇特的意象组成的意象
17、系列。3.作品广征博引,大量用典。诗作共使用了7种不同的文字,并且至少引用了35个作家,56部古今作品的典故。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的人物“我”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以及时空错位的场景拼接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意识流手法的大量使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识流特色。 4.作品在语言上还进行创新,大量采用挬论的修辞手法,以造成强烈而奇特的艺术效果。 《变形记》的异化主题小说通过主人公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普遍现象。作为文学家的卡夫卡基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体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也做
18、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了成功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人变成了“物品”、“物件”,任由其生活的环境支配,就是卡夫卡对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通俗的注脚。《变形记》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即外在的物的世界和异己的环境对人的挤压,如何使人失去自我,沦为“非人”。 《变形记》艺术特色。 1.《变形记》具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特色。这主要体现为小说创作中现实与虚幻的有机结合、总体荒诞与细节真实的有机结合。这即是这部小说创作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同时也是“卡夫卡式”小说
19、风格的典型体现。2.作者把荒诞的故事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荒诞的手法构建故事,表现人的异化主题;又以真实的细节描写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和艺术吸引力。“真实”与“荒诞”手法的配合可谓十分巧妙,浑然天成。3.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还体现在小说一方面采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构建作品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不拒斥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编织故事的艺术传统。 分析《尤利西斯》艺术特色,怎么体现意识流小说特点的?(1)通过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杂乱无序的潜意识,使用内心独白、精神分析自由联想及梦幻等手法写人的意识流而不是当时故事社会,如最后一章写莫莉在临睡觉
20、前的意识,作者未见标点,表现人的意识源远流长;(2)戏拟荷马史诗的《奥德修纪》,反衬现代人的微小、苍白;(3)文体和章法富有变化,转换很多文体。如第二章斯蒂芬上课,用问答法。再如十四章到妇产科看望朋友文体变化最大。第七章报社切割版块,也用了许多外语。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对待传统的更彻底的反派、否定;2.非神圣化,拒绝一切神圣与崇拜;3.反对一切中心性、主导性、规则与秩序;4.削平深度模式,只有一个平面:权力、金钱构成;5.历史的断裂、历史感的消失;6.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娱乐化、感官化7.艺术风格与手法极度的个性化、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和作家 1、存在主义文
21、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法国让-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重要作品】《局外人》《鼠疫》;徳·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诺曼·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具有存在主义倾向色彩的作者】法国雷蒙·盖夫、莫里斯·梅尔洛-蓬蒂、美国索尔·贝娄、英国戈尔丁 2、荒诞派戏剧:【主要代表】法国塞缪尔·贝克特、欧仁·尤内斯库【重要作品】《秃头歌女》《椅子》《犀牛》;让·热奈《女仆》、阿瑟·阿达莫夫《弹子球机器》、英国哈洛尔德·品特《生日晚会》、美国爱德华·阿尔比《美国之梦》 3、新小说:法国娜塔莉·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代表作)《无名氏肖像画》、阿兰·罗伯-格里叶《橡皮》《窥视者》、米歇
22、尔·布托尔《变》、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重要作家及作品】 4、“垮掉的一代”:美国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艾伦·金斯堡《嚎叫》【代表作】威廉·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 5、黑色幽默:美国约瑟夫·海勒、小库尔特·冯尼格特【代表作家】《第五号屠宰场》《顶呱呱的早餐》、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重要作品】 6、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人间王国》、墨西哥胡安·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 《禁闭》艺术特色。 1.题材的荒诞性。萨特从人生的非理性和社会的荒诞
23、性出发,在构思之初,为表现人际关系,想选择一个封闭的环境条件——二战中长期轰炸期间的一群人被关在地窖内。后又对题材作了重大改造:把地窖改为地狱,把活人改为死者,这就增强了鲜明的荒诞色彩。《禁闭》旨在写现实之魂,关注的是悲剧人生,然而选取的却是非现实题材,全部描写都是地狱罪人的矛盾纠葛。作者通过荒诞场景和荒诞情节,形象而奇特地写出了一批荒诞人物在荒诞处境中的真实感受。2.境遇的极限性。萨特剧作的具体境遇,往往是特殊条件下的极限境遇,常常通过人物的自我毁灭而确立自己,以便使“自由”在最高程度上展现出来。他只给主人公留下两条出路:或生或死,或成或败,或冲出牢笼或永远负罪。第三,哲理的深刻性。萨特最善
24、于把人学哲理化为具体的戏剧冲突。《禁闭》中的阴曹地府分明是反面人生的深刻揭示,展露出来的人际关系就是人间地狱关系,三个鬼魂就是那种扭曲了的畸形关系中的你、我、他。一部《禁闭》就是那种畸形社会关系的缩影。 简析《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20世纪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萨特创作的“境遇剧”《禁闭》,是一出哲理意味很浓的名剧。它的主要思想内容有: 1、该剧描写的是三个鬼魂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作奸犯科。死后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2、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3、地狱实际上是
25、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 整部戏剧富有极强的象征意味,两个流浪汉在徒劳地等待戈多,心情的焦虑不安,“生活”的无聊沉闷,期望等待的总是延续他的到来,这一切都真确地概况了人类的生存状况,即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象征了现代西方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理。至于戈多是什么,有没有戈多,这也向来是研究者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也许可以猜测他是上帝,是真理,是意义。 《等待戈多》为什么等待?等待的是什么?意义? 等待的目的:解决
26、荒诞与无聊 文中等待的是“戈多”,但“戈多”是谁已不重要1.戈多具有反照和反衬的以为,体现出现代人过度的物质欲望,过于感官化、娱乐化,缺少精神力量,而导致精神、情感的缺失与心灵的扭曲,也体现出后现代人生存的一种无聊与尴尬;2.“不知道”“戈多”是谁,表现出后现代人的迷惘,后现代作家面对物质欲望化、娱乐化、感官化的世界,表现出无奈、悲哀、迷惘 简述《等待戈多》的主题 《等待戈多》是20世纪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成名作。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
27、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1)《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戈多虽未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2)剧中人的等待具有多种含义: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包含着强烈的愤恨,象征着虚无缥缈的希望。充满着无法补偿的人类苦恼的浓厚气氛。(3)这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剧中人的耐心是悲壮无比的,同时又是滑稽透顶的。剧本以期待的形式开始,而以永恒的幻灭告终,从而弹出了一个
28、时代的失望之音。(4)《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剧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以《等待戈多》为例说明荒诞剧的主要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
29、手法。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艺术特色: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独特的结构形式——循环式结构;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二十二条军规》 怎样看待尤索林的选择? 他的选择:当逃兵、逃亡瑞士、逃亡到没有战争的环境 1.为什么当逃兵?(动机、理由) 厌战,因为清醒了:a.战争不过是权利的
30、欺骗、利益的搏击,自己只是他们斗争的工具;b.战争是人类自相残杀的行为,他要获取自由;存在主义者:a.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b.最好的选择是经过个人的质疑、深思、批判、自主、自由的选择,对自己是负责任的,要有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感。2.逃的意义:a.厌战,看穿战争背后军官们用军功谋取私利的把戏;b.不同流合污、为虎作伥c.捍卫自己的尊严、权利、生命和自由;消极方面:a.终究还是逃避,也是对军官的一种纵容b.但这种消极是无奈的,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最终的结果还是死亡 启示:1.揭露意义 ;2.在极其疯狂的年代下难得的清醒、理性、独立自主、直面荒诞;3、公然反抗,逃兵背负着巨大的道德谴责是需要
31、勇气的;4.给人警示 《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特色: 1.以荒诞的人物、事件直接展现世界的荒诞(荒诞:小说情节、结构方式<没有线索、没有因果、不严谨>)、人物行为、事件、艺术手段;2.采取一种风险的艺术表现方式:重复性表现3.以机智、幽默、夸张的语言形式达到一种反讽的效果(1)运用了独特的幽默手法——“我要让人们先畅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2)借用了戏剧中的“人物展览式”的艺术结构。 (3)通过扭曲变形等手法传达作者对战争以及社会现实的理解。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
32、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形象。 (1)20世纪美国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2)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 (3)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 (4)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 简析《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及作品的寓意。 20世纪魔幻现实
33、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主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1、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2、作品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简述《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异
34、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人间与鬼蜮的界限。2、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如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亚非文学的总体特征:1.是人类文明、文化和文学的发祥地,发端早2.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先对独立性(多源: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相对独立:形成四大文化体系,且形成各自的宗教信仰<除汉文化体系>);3.亚非文学的价值取向: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古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1.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 巴比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 4000年,苏美尔和阿卡德
35、文学更早一些。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2.古代亚非文学具有多源性(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 ,和欧洲文学的一源性(欧洲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很不一样。3.古代亚非文学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口头创作有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文学性质。4.古代亚非文学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密不可分。古代亚非文学除中国外,取得重大成就的还有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印度文学。 发现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旧约》文学在艺术上的特色也十分明显。 它的题材广泛。文学体裁多样。《旧约》文学中的散文、神话、史诗、小说、戏剧、抒情诗,哲理诗,叙
36、事诗,寓言,谚语等,成为后来世界文学发展中各种体裁的雏形,为各类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想象丰富,人物众多,情感真挚。《旧约》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志坚定的摩西,骁勇善战的大卫,智慧而富有的所罗门,悲壮的大力士参孙,温柔善良的路得,勇敢无私的以斯帖等等。其中很多人物都成为后世各国文学艺术形象的原型。 《旧约》的价值和影响 《旧约》即是希伯来民族的文献汇编和文学总集,也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它在成为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圣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特别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一起,成为西方近代文化的两个书面源头。《圣经?旧
37、约》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语言统一及其规范化,大多都是从把《圣经》翻译成本国的民族语言开始的。可以说,自西方中古的教会文学开始一直到现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度的作家的创作,无不带有《圣经?旧约》影响的痕迹:有的承袭内容,有的借鉴其题材,有的模仿其结构,有的反映其思想。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可见《旧约》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无疑,《旧约》文学是世界文学遗产中重要的的遗产之一,也是东方文学值得骄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 1.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在中古,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伯来文学先后中断,印
38、度文学继续发展。日本、朝鲜、越南、伊朗、阿拉伯等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兴起。2.文学交流空前活跃,形成三大文化交流区: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阿拉伯、中亚、西亚各国。3.文学内容复杂化和形式多样化。在内容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体裁有了长足进步。4.与宗教的关系仍相当密切,如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的佛教色彩,印度文学的印度教色彩,伊朗、阿拉伯文学的伊斯兰教色彩。宗教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消极面逐渐扩大。 中古东方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呈现出多民族文学共同兴旺的大好局面。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促成了东方中古文学的大发展。这种文学交流的大趋势主
39、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历史悠久,文学发达的国家,其文学作品流传,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学。民间文学尤其发达,成为中古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民歌、民谣,还是民间故事,民间戏剧,在古代东方各国始终又较深广的群众基础,以至于影响了文人的创作。中古文学的民族史诗由神话传说和民歌民谣发展而来,小说的母体是民间故事,说唱文学和民间传奇等。这都说明,民间文学对民族文学的生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1、对和谐美的追求;2、表现型文学占主导地位;3、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主要有两类形象最为突出【(1)道德君子和忠勇之士、(2)妇女形象】;4、自成一格的文学样式和文学表现形式【(1)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形式、(2)韵
40、散结合的叙述方式】;5、创作方法和风格的多样性。【(1)魔幻色彩和神秘主义、(2)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3)象征主义色彩】。 亚非近代文学的特点 1.亚非近代文学的产生比欧洲近代文学晚四五百年。历史比欧洲近代文学短四五百年。2.亚非近代文学不如欧洲近代文学发展充分,作家作品数量不如欧洲多,质量不如欧洲高。3.亚非近代文学的思想倾向与欧洲不同,亚非绝大多数国家近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是:①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革命思想;②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主自由的民主革命思想。欧洲近代文学表现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日本近代文学的思想倾向与欧洲相近。4.亚非近代文学受到欧洲近代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1、5.亚非近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题材上,从叙述古老陈旧的故事转向表现现实社会的生活;在人物上,从以王公贵族为主转向以平民百姓为主;在体裁上,从古典体裁转向近代体裁;在语言上,从陈腐僵化的古代书面语言转向近代口语;在创作方法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已经理论化和体系化,并被作家自觉地认识和掌握。 中古亚非文学的思想特征:1.在宗教思想影响下,表现出超越现实、追求无限的思想倾向。东方自古宗教发达,世界诸大宗教都源于东方。经过不断发展演化,到中古时期,宗教成为亚非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是各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2.主观内省精神的表现。由于东方文化的内向性,中古亚非文学大
42、多不把文学作为认识和把握外部客观世界的手段,而是表现出内向化特点。3.伦理道德观念的突出表现。中古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虽然三大文化圈之间伦理道德的内涵不尽相同,而且各地都有宗教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区分,但整个东方文化却统一于崇德这种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4.怀疑和叛逆精神的表现。东方文化中常有主流与非主流、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对立互动,各种异端思想此起彼伏。 中古亚非文学的艺术特点:1. 对和谐美的追求。由于东方文化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甚至人神关系方面都注重和谐,从而形成了中古亚非文学以和谐为美的审美理想。2.表现型文学占主导地位。表现和再现是文学求真的两种倾向,代表了文学本质的两个方
43、面。3.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主要有两类形象最为突出。一类是道德君子和忠勇之士;另一类是妇女形象。4. 自成一格的文学样式和文学表现形式。中古亚非文学形式多样,许多形式往往既有民族特点,又有亚非文学的普遍性和统一性。其中诗歌形式丰富多彩,各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诗体和韵律格式。 迦梨陀娑的最高成就是他的戏剧。他的创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无论是诗歌还是剧本,绝大多数作品都取材于古代传说,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加以改造。2、迦梨陀娑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戏剧构思巧妙跌宕曲折,剧中有诗,诗中有情。3、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曲折的
44、情节发展中去描写。因而,后人称他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婉而多讽,含而不露。国王始乱终弃,诗人不敢尽情揭露以神话的方式即信物的丢失,为国王开脱,这是借助神话的形式对国王进行批判,显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1、结构上的独特性。戏剧结构采取了现实情节与神话情节相结合,而以现实情节为主的方式。即展示了现实生活,揭露了矛盾,又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情节安排很严谨,一环扣一环,把仙人诅咒应验、戒指丢而复得作为重要环节,干闼婆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突出爱情的主题,刻画了人物性格。2、剧本善于用不同的境界和手法来衬托刻画人物。3、语言优美、生动,表现人物感情贴切,描写景物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45、《沙恭达罗》在印度有很多方言译本,里面的许多诗句,人们都能背诵,直到最近还有人梵文上演。 简析《沙恭达罗》中沙恭达罗的形象及其意义。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剧中的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古印度妇女的正面理想人物。1、沙恭达罗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她从小生活在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整天与小鸟为伍。纯朴的大自然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更能体现沙恭达罗的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2、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
46、但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意义:在沙恭达罗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 《一千零一夜》文学地位: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的民间故事集,被称为“民间文学的一座丰碑“。它集中体现了古代阿拉伯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是阿拉伯人民审美理想的集中展示。《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中古时期文学的最优秀作品,是一部著名的民间故事集。它曾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辛伯达形象 表现出的永不满足的顽强进取精神,如饥似渴地探索新知的思想
47、体现了中古阿拉伯帝国时代新兴商人创业的本质特征,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辛伯达在不断积累物质财物的过程中,也积极探索新知识、探求新世界,开发新航路,这些精神面貌正是阿拉伯帝国上升时期的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的真实写照。 《一千零一夜》的框架式结构 框架式的结构全书的方法。全书以宰相之女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开篇。将所有的故事都安排在这一个大框架之内,然后大故事套小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层层叠套,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又紧密相通的艺术整体。如《驼背的故事》引出4个枝节横生的小故事,这4个小故事又引出6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峰回路转,围绕中心,连续反应,回味无穷。这种框架式结构
48、故事的方式,可以激发听者或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增加美学韵味,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色彩。 《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 1、《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扬人民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2、《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婚姻恋爱故事,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3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述说了他们的苦难于不幸。4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 1.全书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情调和大胆的浪漫幻想。而这种情调和幻想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全书形成一副副
49、富有东方风情的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五彩画卷。书中既有戴缠头的波斯商人,蒙面纱的阿拉伯女郎,威武的穆斯林战士,公正的以色列法官,沉湎酒色的哈里发,店铺里闪闪发光的珍珠翡翠;也有海岛般的大鱼,遮住太阳的神魔等。它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神奇的情节,人神魔兽的矛盾纠葛,将中世纪阿拉伯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充满幻想的神话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宁人目不暇接的心向神往的世界。2.框架式的结构全书的方法。全书以宰相之女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开篇。将所有的故事都安排在这一个大框架之内,然后大故事套小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层层叠套,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又紧密相通的艺
50、术整体。3.诗文并茂、散韵结合的表现手法。全书以通俗易懂的白话为叙事写景的主要手段,并吸收了大量民间口语,使行文优美,流畅,充满日常生活气息。4. 《一千零一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到世界各地。其故事内容对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刻等,都曾产生过影响。 近代亚非文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救亡;二是启蒙 简析《我是猫》中苦沙弥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苦沙弥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我是猫》中塑造的一个,日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1、苦沙弥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厌恶资本家,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2、苦沙弥的弱点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