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156KB ,
资源ID:939887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93988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doc

1、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 能力作为一个概念来解说,指的是人以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为前提,并用以决定实践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他的智慧、言语、行为能够胜任和完成某种任职和任务,它是以其综合素质(心理学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特质;这里的“素质”乃是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素质”,包括人的后天修养。)为条件,因之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其综合素质各方面修养的反映。美国的现代人素质观中,提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其中基本技能的素质当中就强调了书写能力。在世界所公认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八种素质或七种能力之中,都包括文字写作或写作表达能力。这些现代人才学的科学理论足以说明人的写作能力在人

2、的整体能力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一个人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差,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素质形象,比如说你交出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人们往往就此下了结论,这个学生素质不高,你说了几句不得体的粗俗的话,也常会让人们说你素质太差。为什么?这是因为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以至于可以说是一件展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衣裳。这件衣裳穿得不怎么样,往往就影响了你的整体形象,影响人们对你整体素质的评价。封建社会以文取仕,现在招聘人材往往要让写一篇文章,选拔公务员的最重要的一项考试是“申论”写作,这些都说明著文立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3、整体素质。就这种通常的反映而言,也可以反转过来说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方方面面的修养,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阅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水平如何。写作主体是社会的人,他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站在这个立足点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而反映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世界,传播作者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思想信息。因此没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修养,这一写作的全高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勉强搞完了,那也只能是歪曲的抑或肤浅的反映。古人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今人写作也要有这样一个认识高度,要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视为写作的根本目的。这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邓小平理

4、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阐述写作者的理论修养时还特别指出:“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就是实事求是。”“至于辩证法,也可以作如是观。看问题不要孤立,不要僵死,要注意多方面的联系,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如此而已。”季羡林说写作,中国书店2007年1月第1版,第7879页。有了这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写出的文章就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揭示生活的本质,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初始的练习性写作难免有模仿的痕迹,但从根本上说写作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要体现出高尚的人生境界,这样写作者一生的道德修养就不能不是至关重要的。“道德修养是人们对自己

5、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审视、解剖、磨炼和改造,从而促使自我道德提高的活动。整个道德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完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韩振峰著 人格塑造与人生修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79页。人的道德范畴,从古代传统的美德直至今天的共产主义道德,其内容是非常丰富深厚的,但对于写作者而言,他的人格高尚与否,乃是他道德修养的核心的核心。哲学大师任继愈先生说过:“我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居里夫人,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有高尚人格的人。”而后又具体点明:“我佩服鲁迅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他的人格,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敢于指出,不妥协,不和稀泥。这是

6、一般知识分子所缺少的。居里夫人难得的可以克服困难,又可以经受成功考验的人。成功、名誉都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内心,她是卓越的科学家,又是很好的妻子和母亲。她时刻不忘祖国,将自己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钚,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 扬子晚报任继愈老而弥坚夕阳红2007年10月22日B6版下栏。有了如此高尚的人格,他的著书立说也好,她的发明创造也好,定然是在维护世间的真善美,世间的正义,世间的公正,给予人崇高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阅历是写作的源头,写作的根本。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这个源头,没有这个根本,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阅历有一定的广度厚度深度的修养,决不只是搞文学创作

7、搞新闻写作的人所必须的,就是撰写广播电视文本,撰写理论文章,以至于从事应用写作的笔杆子,也是只有深入客观生活实际,才能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的立文立说。否则,只能写出照猫画虎的文字,僵化教条的文字,甚至于假话大话空话的文字,这就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文章垃圾、垃圾文章。对于大学里的写作练习者来说,提高生活阅历修养的实践空间确实是有限的,但是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也是人世间生活的重要阶段。诗人何其芳曾经激情满怀地写道:“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新诗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165166页。因此,只要关心人,热爱人,就不难在

8、大学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快乐和宝藏,这一提高自身生活阅历修养的时机是不可丢失的。更何况大学还有比较长的几个寒暑假,可以投身于社会,搞实习,搞调查,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空间,再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创作出有充实内容的作品,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阅历的修养。而且这种生活阅历的扩展增深加厚,是一个写作者一辈子的事,美国著名的大记者索兹尔伯里,在1984年75岁高龄时来到中国,行程一万二千公里,考察二万五千里长征,写出了长征,未透露的故事。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大事的记事者,没有丰实深厚的生活阅历的修养,是不可能塑造出这样一位记者巨人形象的。写作本身是文化活动,写作者是文化人,这恐怕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人类

9、创造了社会,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当然一般谈到文化修养高低,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的多少而言。现在人们常常议论某些作品,庸俗、低俗、媚俗,没有文化,是文化垃圾,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多与写作者的文化修养不高,精神财富的缺失相关。所以著名文学家王蒙提出了作家学者化的要求。确实那些写出经典著作的大师级的人物,多是专家学者型的,他们学识渊博,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令人高山仰止。诚然,一般的写作者的文化修养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度,但是,一般的通识和专识的修养还是须有的。首先对于自己从业的专门知识要广闻博记,日益精深;其次搞人文科学

10、写作的,要学一些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知识,反之亦然;再次熟练地掌握自己使用的母语汉语,还要至少懂得一门外语。这可以说是对于一切文字工作者最起码的文化修养的要求,也不仿说是写出具有文化品位的成品一块重要的基石。一些教材和书本常常是把修养和能力放在一起谈的,其实这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如果说能力是树,那么修养就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当然有些技艺性的能力,程式化的能力,靠师传,考模仿,也可以学到手,但修养不高的人,只能是鹦鹉学舌,决不会发扬光大,造就出新的境界。而写作是以文字语言符号为思维工具的叙事论理、抒情写意的精神活动,它所需要的能力不可止于技能,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把握住文无定法、文无定体的智能。

11、所以,倘若前面所论及的写作者四个修养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也就是根不深,那么下面所阐述的八种能力也很难得以扎实的迅速的提高,自然长不成参天的大树。第一节 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从爱看书、会看书、勤看书、多看书的进程中求得,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以阅读求得真知的漫长而又艰苦历程的形象写照。能写的人多是能读的人,一般人都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必经之途,此外别无妙法。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要想获得知识、信息就要靠阅读。虽然,现在从视听系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了,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网络等,但音像稍纵即逝,不易完整地存入大脑,有时还须阅读相应的文字材料书本。听课要记笔

12、记,还要看教材就是这个缘故。英哲培根是这样强调阅读的价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1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第2版,第180页。现在阅读已成学,叫做阅读学。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家张志公先生,提出要“建立我们自己的阅读学”汉文阅读学。曾祥芹教授为此主编阅读学新论一书,专门探索了汉

13、文阅读学的规律。在“阅读能力结构论”一章里,阐明了“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维结构”,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选择力”;阐明了“阅读能力的横向贯穿结构”,包括 “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和“阅读时效力”。张志公先生曾经就阅读能力问题做过这样通俗简明的概括:“古今中外的学者历来是重视阅读的,然而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说来说去,阅读无非要求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准确而灵敏的理解;二是准确和牢固的记忆力;三是准确和快速的推断及反应能力。”2王本华 编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35

14、页。要具备有这几个方面的阅读能力,首先是保证一定的量,没有大量甚至说巨量的博览群书,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难以产生“质”的变化、“质”的提高,这是古今中外的各个学科的专家的经历所证实的。福楼拜为写布法与白居谢阅读了1500册各种参考书,包括化学、医学、农学等的笔记的卷宗竟有近一尺高。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参考了700多种历史文件。广泛阅读对于搞写作的人是十分有益的,茅盾先生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说过:“一个准备从事写作的人,他的文学名著的诵读范围,也应当广博,只诵读了一家的著作固然不够,诵读了一派的著作,也还是不够。诵读宜博,而研究则宜专。广泛地诵读了各派各家的名著,然后从中择取最博大精深最有现代价

15、值的名著来研究,这是有利无害的方法。”1转引自林济生、黎伟东编中外名家论创作技巧,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055页茅盾先生在这里不仅指出了阅读的量大,而且特别强调了阅读的质高才能真正获利。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只做到阅读速度快,阅读数量大是不够的,更要注意反复地精读、研读,充分地理解、深入地理解,这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宜博”和“宜专”要结合起来,这样读书才能由博而返约,才能心领而神会,化为新的发现而获得个人写作的独创性。 当然,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还是要讲究点儿方法和技巧。许许多多名称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其实有一些是重合性的,交叉性的,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既易于记忆也便于把握:“

16、1)就阅读的深度而言,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2)就阅读的覆盖面而言,可以分为全读和略读;(3)就阅读的顺序而言,可以分为顺读和错乱读;(4)就阅读有无辅助手段而言,可以分为单纯阅读,背读和抄读等。”2顾晓鸣著 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88页。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言其多,“破”言其精,阅读的量和质都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都高起来了,笔下就有神采了。第二节 观察能力 这是写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的亲临现实生活,主要是通过视听觉,而后经过思考对客观事物产生知觉表象的那种能力。书读得多,读得深,可以使别人感到你有一种较高的修养,这种修养概括起来就

17、叫做德才学识。当然德才学识不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还要从社会实践,从社会教育,从向群众学习中所得。其中“识”就是有见识。什么叫有见识,就是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你看得出来,别人看得肤浅的东西,你看得入木三分。这也可以称之为高层次的独具只眼的观察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这是一个写作者基本能力的第一点。他接着说:“如果用我所喜欢的语言,观察力不如说是发现力,为什么叫发现力呢?它是指一种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之中,发现新事物,发现特别强烈,很奇妙的东西的这样一种能力;是从平淡的生活当中,发现其所有的惊心动魄的或感人肺腑的东西的这样一种能力;是从一些细枝末叶当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的事物的一种能力,从这些

18、很细小的事物是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能够看到社会生活,能够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的征兆。我为什么说是一种发现力呢?因为生活就好像大海一样,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指的就是这种能力。”3王蒙 关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写作1982年第6期,第5页。一个在校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生活基本上就是三门:家门、校门、单位门,与整个社会接触不多,生活不可能广阔深入,以这个生活基础搞创作当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搞写作练习还是可以的,这就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有所发现。高尔基就曾经说过契诃夫的眼睛像镜头,从契诃夫手记一书中,见到他对平时的生活记录,他的部分日记,不

19、难发现他对生活看得细致,看得深远。例如:“她脸上的皮肤不够用,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睛闭上。”一个脑满肠肥的愚蠢透顶的闲得无聊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上一根木杠下去,过上一年就能长出马车来。”谁能看出土壤居然肥沃到这种程度,无生命的物能够有生长机能,有了活跃的生命。“善良的人,甚至在狗面前也会感到害羞。”这是作家洞察出的善良里面潜藏着胆怯,懦弱和无能。1贾植芳译 契诃夫手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新1版,第5、36、53页。这就是契诃夫敏锐的眼光,独特的眼光,深刻的眼光。有了这种的观察能力,你才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语句把它们描述或概括出来。观察的方

20、法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定位观察:写作者站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观察某个人或事物,如瞻仰中山陵,走过“碑亭”站在下面定点仰望“祭堂”,只见一级一级的石阶,共392级,其实每走过几十级石阶即有一面平台,却见不到。只能仰望石阶级级向上,崇高伟大之景象,令敬仰之情胸中激荡。二、移位观察:写作者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进行观察,如走完392级石阶,站在“祭堂”前的大平台上,转过身来俯观,却看不到石阶,只见一面面平台延展而下,广阔博大之气象,使恢廓之感油然而生。这移位观察所看到的不同之象不能不引人深思,让人格外叹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的构思。三、全位观察:写作者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也可称之为多角度、

21、全方位的观察,这可以全面地观察人或事物,更好地把握住整体,反映特征性的内容。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谓全位观察的佳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别本作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而捕捉到的庐山的特点,使短短的四句诗渗透者深刻的哲理,出现了景观与理趣交融的境界。四、比较观察:写作者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抑或是观察个体的人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的观察,从差异和矛盾之中反映人物的个性或事物的特征。古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观察到年少与年衰的巨大差异,写出了汉魏时期封建军阀长年战乱给黎民带来的苦难,令人喟叹。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观察到唐代安史之乱前夕豪门的穷奢极欲和老百姓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挣扎,即“荣枯咫尺异”的巨大反差,写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发人深省。还须着重强调一点的是细节的观察。德国文化巨人歌德曾阐述过“细致的观察”与反映真实的关系:“我早期的风景写生画,以及后来的自然研究,使我长期对自然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逐渐把自然熟悉在心,甚至于最小的细节,所以当我作为一个诗人时,需要什么,它便归我掌握;我不可能很容易地犯了违反真实的过失。”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新1版,第468页。而在苏东坡的书载嵩画牛里讲的这件趣事,则是观察的粗疏所产生的失误:“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载嵩牛

23、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里指的是唐代画家载嵩的斗水牛图把争斗中的牛画成了尾巴高翘。这个细节画错了,牛在争斗时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这就是观察不细所致,抑或没有见过斗牛,凭空造画。写文章也是如此,观察时粗枝大叶,就会丢掉生动的以小见大的细节,削弱以至丧失了文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价值。而要是观察到并在文章中凸显这样有着典型意义的细节,那当然就会加强全文的说服力量和感染力量,提高全文的真实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三节 感受能力写文章讲究有感而发,这里有感指的就是客观现实令写作主体有所

24、触动,有了感受,才能抒发成文。因此写作者必须具有感受能力,才能生出佳文妙笔。感受能力是写作主体那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情绪化意蕴化的复杂而又丰富的个性心理活动。感受与感觉这两个术语在一些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著述里,似乎不作什么严格的区分,时而书作“感觉到”,时而说成“感受到”但在心理学或吸收了心理学理论的写作学之中却对其差别性作出了辨析。感受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和知觉,这只要看看巴甫洛夫区别感觉和知觉的阐述就能完全明白:“感觉是一种较单纯的刺激,可以说这是某种外在动因给予感觉器官的生理的东西,而知觉乃是当这种刺激本身并非一个,而是与其他刺激和过去的痕迹相联着的时候,我在脑子里所得到的东西。我在这种基

25、础上对外部对象形成表象。这将成为知觉。”1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版,第363364页。这就是说感觉为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的反映,而知觉为人脑的分析与综合的产物,是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还与人们的经验积累的沉淀的种种图示结合起来,使其知觉表象带有着主观选择的痕迹,有的则鲜明突出,有的则模糊舍弃。美学家还这样阐述审美知觉的概念:“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2滕守尧 著 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59页。所以不少美学和艺术理论书刊把审美知觉、审美体验、审美

26、感受视为同义语来运用之。感受当然是在写作者的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没有感觉和知觉,怎能会对于人物和事物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呢?但是,写作者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不能停止在一般的感觉和知觉的层面,它是那种与写作者的感情相结合的,与开掘事物底蕴相结合的复杂过程。视觉见到绿色,这是感觉层面;目睹或想到青山绿水,碧草蓝天,绿树成荫,这是对绿意有所择取的知觉表象;而思维活动再向前推进,或者说进一步的观察和体验(以亲临其境,投身其中,情感融入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觉映象。“观察”与客观事物有距离,“体验”是零距离,融于其间。),像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里的“绿”,朱自

27、清的温州的踪迹二 绿里的“绿”,以及现已成为标语口号的“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公交”里的“绿”这些“绿”所包含的意趣和情趣就是创作主体感受能力抑或说审美知觉、审美体验的成果了。写作者感受能力发挥施展方法,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种类,当然表现在写作的成品里面,这四类又可以两结合、三结合以至于四结合,而显现出多姿多态。一、融情感受:写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感觉与知觉)、观察、体验熔铸了自身的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移情于物的境界,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8、都是不满现实或者傲视现实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受,李白移情于山,山人格化,人与山、山与人实现了高洁互赏的情感交流;柳宗元寄情于“寒江雪”,以表示革新失败后坚毅而不屈服于社会压力的精神。二、意蕴感受:写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观察、体验有所感悟,从感性阶段升华为理性阶段,但不是抽象出观念,而是形成意象,开掘出生活底蕴,营造意味深长的境界。夏衍的野草写于1940年,这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作家从野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看到它的巨大无比的力量,坚忍不拔的力量,乐观向上力量,这就塑造出中华民族坚定持久抗战必然取胜的象征性形象。这种意蕴深广的感受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旨外之旨。三、独特感受:

29、写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观察、体验所获取的表象和意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熔铸着独特的主观情思的形象,或者提炼出独具只眼的义理。 除了夏衍的野草,还可以读到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这是生机勃勃的野草,就是离愁别绪,也不显得那样令人伤怀。还有鲁迅的野草题辞的“为我自已,为友与仇,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1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的“野草”, 这是黑暗与光明,虚无与实有,绝望与抗争中彷徨与挣扎的在苦闷中前行的野草。三位大家对于野草的感受,都是特定的时代独有的富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感受。四、联觉感受:写作者对于客

30、观世界的感知、观察、体验,诚然以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觉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不过其他的感觉,诸如味觉、嗅觉、肤觉、渴觉、饥觉、动觉和平衡觉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抒发对于生活的感受时能把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钱钟书和周振甫先生称为“通感”,张寿康先生谓之“移觉”,已形成一种修辞格式)就是联觉感受。季羡林先生在爽朗的笑声一文中这样写道:“这样的笑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了。乍听之下,有如钧天妙乐,滋润着我的心灵,温暖着我的耳朵,怡悦着我的眼睛,激动着我的四肢。我觉得,这爽朗的笑声,就像骀荡的春风一样,又仿佛吹遍了整个燕园,响彻了整个燕园。”2 转引自书摘杂志2007年第6期,第119120页。

31、笑声属听觉,这里还以视觉、动觉、肤觉来抒写在民主与法治时代的“爽朗的笑声”的动人意象,增添了笑声的语义内涵和外延的张力。第四节 记忆能力记忆就是人类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指的是人脑对于外界输入的信息,或者说所亲历过的事物,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所体验过的情感一种储存和保持,在必要的时候使之重现和再认,即可以提取出来的过程。“走马观碑文”过目不忘、过目成诵,就是对于记忆能力高超的绝妙写照。记忆能力与写作者休戚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和语词语义结合一起。当然语词语义可以单独记忆,牢记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两万多常用词,一千多常用成语,并且会读、会写、会用,已是初学写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但

32、是,这种孤立的语词语义记忆,莫如与知识的记忆,抑或具体的说与美文佳句的背诵结合起来,这样会更便于保存、激活与输出。知识的记忆博大精深,对于专业的写作者那是个绝对必要的要求,王蒙曾提出过作家的学者化,夏衍以红楼梦为例还强调过作家的专家化:“看过这本书就知道,曹雪芹的知识真是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他写大观园的建筑时,真像一个建筑学专家,描写大观园的花草树木时,真像一个园艺专家,在写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时,像一个服装专家,甚至写宴会时,他简直是一个精通烹调的专家。由此可见,我们要历史地、具体地刻画人物,描写社会的真实,没有各式各样的知识,很显然是不行的。”3关于艺术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版

33、第4243页。二、情景和情绪的记忆,也不妨概括为形象的记忆,这种记忆力作为写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认为这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他指出:“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从这方面看,艺术家就不能凭借自己创造的幻想,而是要从肤浅的理想转入现实。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

34、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因为对于人能引起兴趣的东西,人才把它记住,而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例如歌德就是这样开始的,而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观照范围天天在逐渐推广。这种明确掌握现实世界中现实形象的资禀和兴趣,再加上牢固记住所观察的事物,这就是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1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2版,第357358页。黑格尔在此强调了这种形象的记忆,对于艺术家来说,要牢固、要广博,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广而传之,久而传之。高尔基还

35、专门阐述了这种记忆力与创作和语言的关系:“创作是记忆活动所达到的这样一种紧张程度,此时记忆活动的迅速足从知识和印象的蕴积中抽出最显著和最富有代表性的事实、景象、细节,并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鲜明、家喻户晓的言词里。”紧接着他还批评了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的文学家们的印象的蕴积、知识的总量,并不巨大,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特别关心它们的扩大和加深。”2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版,第124页。看来这两种记忆的积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从现在的学习阶段开始到以后的工作时期,都应该并且坚持关心和施行“它们的扩大和加深”。第五节 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以说是写作与欣赏的翅膀,特别是文学写作

36、和艺术创作的翅膀。想象力与联想力的结合,这可以称之为艺术形象思维的动力,是它推动着写作主体的表象记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向高,浮想联翩,使其形象跃动而出,美感魅力张扬拓展。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生动地阐述了记忆、联想和想象的关系:想象依据记忆,而记忆依据现实的现象,记忆的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一种规律联想的规律,或者像罗蒙诺索夫所说的“共同想象的规律”,它把全部的杂乱的回忆,照其相似或时间和空间方面相似进行分类,即概括起来拉成一条无尽无休,接连不断的锁链,这条联想的锁链便是想象的导线。联想的丰富,便标志着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丰富。如果内心世界丰富,那么任何一种思想,随便一个题材转眼便会出

37、现生动的轮廓。有一种浓烈的矿泉。只要放进去一根树枝或一个钉子,随便什么东西,过不一会儿,它们上边便生出许多白色的结晶,变成真正的艺术品。人类联想也大致相同,它沉湎在记忆的泉水和联想的饱和溶液中。它可以变成艺术品。用罗蒙诺索夫的话来说,联想是那种和一件已有概念的事物一起能够想象出和它有关的其它事物来的禀赋,譬如,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一齐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想到风暴便想到波浪,想到波浪便想到海岸中的响声,想到海岸便想到石子等等。 金蔷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164165页。有了这种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在他用笔反映现实生活,运用写作材料时,他就不会拘泥于眼前或已有的人物

38、事件、景象,他就会把当前的和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感觉的和幻觉的都把它串成一条线,或者化合成一个新的晶体,这样就有了艺术的品位。当然,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概念,联想和想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或几种在思想意识上有联系的事物,是指从一种经验想到另一种或几种经验的心理活动机制。第一位提出联想这个概念的是古希腊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他还划分出三条联想律,即类似律、对比律和接近律。现代人在此基础上将联想分为四类: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类似联想说的是事物在性质方面有某一点相似,比如由鸟儿的叫声想起了歌手的歌唱,因为都是声音,都悦耳动听,修辞的比喻和比拟格就

39、与人的相似联想有关。接近联想说的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比较接近,比如爱屋及乌就是如此,因爱其人,推及到其人住屋顶上的乌鸦也爱,这是空间接近所致,而佳节思亲则是因为时间的接近。不过,朱光潜先生有这样的看法:“这两种联想有时混在一起,例如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一方面是接近联想,因为陶渊明常做菊花诗;一方面也是类似联想,因为菊花有高人节士的气概,和陶渊明的性格很类似。”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85页。对比比联想说的是两种事物或两种经验可以相反相成,由此而想起来彼。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此对彼式的联想,如荀子的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舍之、不

40、折,想到其反面不舍、可镂。一类是以此衬彼式联想,如王夫之所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薑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0页。道出了互为反衬的联想效果。修辞的对比格、反语格、反衬格等,皆由此而生。关系联想说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比如:由部分想到了全体,从个别留守子女的艰难,想到打工群体的社会问题;由今日现况想到了未来,从台独的现实表现,想到它的过去,从它的过去和现在,又可以推及它的未来;由原因想到结果,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41、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胡云翼选注 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新1版,第185页。“绿肥红瘦”即为诗人由“雨疏风骤”之因,想到的结果之象。想象也是个古老的概念,首先提出并揭示这一概念本质特征的,就现存的历史记载而言,也是亚里士多德,他道出的这三个句子:“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一切感觉是真实的,而许多想象是虚假的。” 转引段宝林 编 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1页。乃是后人为想象下定义的重要依据。首先想象思想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虽然不完全排除逻辑思维,但它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甚至一直是伴随着具体形象,在文学写作中它

42、的产品是意象和形象。因此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有时是幻觉的,有时是夸张的,有时是荒诞的并不完全都是历史或现实当中曾经出现过的。当然,想象不是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想象,飞机的发明就与科学家由于飞鸟诱发的想象有关,但这种想象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设想,虽然现实世界不存在,但未来世界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不妨这样来概括:科学技术是从无到有的求真的想象,文学艺术不仅是求从熟悉的升华为陌生的真的想象,还是必须求美的想象。这美感追求的果实,自然就不可能与客观生活完全等同了,必然要出现变异的色彩。这可能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想象的“虚假”的含义。因之,这样来阐述想象才是比较完整的:“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

43、加工改造的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现实,因此,可有意地或在无意间发生。”想象依照自发与自觉的的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属于没有预期目的和意图,没有主动要求去想什么,是随心所欲的一种想象。人的梦境和幻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人的本能欲望,诸如饥、渴、性所引发的想象也是如此。有意想象则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属于自觉性的想象。这种想象与写作的关系很是密切,文学艺术创作更是离不开作家、艺术家想象力的发挥。

44、这一种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类。一、再造想象,这是是根据写说的话语、图形示意而在头脑中显现出来的形象,当然这种再现已是那种不完全同于原型原貌的新的形象。再造想象在文学艺术欣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里只涉及与写作相关的问题。比如纪实文学的写作当然也离不开写作者想象力的发挥,但恐怕有不少笔墨属于由现成的文字材料,或说第二手材料而形成的再造想象。演员创造人物的过程中,导演有时要求他写出所塑造人物的传记和体验人物情感性格的手记,大约也是根据剧作来书写的再造想象的语词产品。不过,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划分,从创作心理活动概念上可以这样界定,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却很难分清其界限的所在。比如

45、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从概念意义上考究属于再造想象的范畴,但在叙事方面、人物方面,如果改编者没有创造性的想象(抑或称之为对于原著的创新性的诠释),那么这个改编定然是败笔。二、创造想象,这是根据写作者主体所感知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独创而成的新颖的形象。文学写作、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造想象,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了创造想象,也就没有了文学和艺术。现在有的电视剧编导过分强调原生态、生活化,有的甚至说出要是把故事片排成记录片就好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于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实现审美价值重大作用的低估,甚而至于是一种否定。莫泊桑说得好:“现实主义作家如果是一位艺术家,他就不是给我们一幅现实生活的平庸的照

46、相,而是给我们一种比现实更完整、更深刻、更有说服力的想象。” 转引自张耀辉 编文学名言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新第1版,第197页。三、幻想,这是纯属受个人愿望支配的某种向往和追求的形象浮现。它不同于幻觉,幻觉是没有外界刺激的虚幻产物,有时是知觉障碍的病态反映;它也不同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由已有的语言、音像符号所诱发;它与创造想象有相似之点,即都是个性化的、都是超现实的,但它不必经过那么复杂的创造性行为就可以显现,而且若是它符合生活规律那就是理想,反之则是梦想和空想。积极幻想发挥,对于写作者来说也是有益的。浪漫主义流派的作家,当他不满或反抗现实时,其逆反心理就会使他生发出幻想的境界,

47、郭沫若的天狗 唐祈主编 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39页。就是把自己幻化为毁灭旧世界的一切并毁灭旧我的一切的天狗。当然这以焕发着激情的语词形象表现时,也是在幻想基础之上的创造想象的成品。若是再从想象与记忆表象的联系角度,可将想象划分为神似想象、象征想象、类比想象、预示想象和组合想象。一、神似想象,写作者想象力的发挥,不能停留在对于记忆表象的形似摹写,而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神似,形神兼备的形象乃是它的果实。“踏花归去马蹄香”, 倘若逼真地画出马蹄践踏着鲜花归来,那就毫无审美的想象力可言,而蝴蝶紧追马蹄飞舞才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美感形象。典型人物是熟悉的陌生人之

48、说,也是从似与不似之间这个侧面道出了神似想象的张力。艺术形象的扭曲和变形也是追求神似想象的结果,“白发三千丈”这一修辞夸张格运用的合情合理性,就在于不求长发之形似而求愁苦之神思。二、 象征想象,写作者想象力的发挥,反映在托物寓意、托物寄情方面,使其具体的物象暗示着某种情理。艾青的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青,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83年11月第1版,第98页。这就化作了顽强不屈的胜利者的象征形象。三、类比想象,写作者想象力的发挥,透过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象的联想对照之中,令其中某个物象升华成具有特殊情趣、理趣的意象。鲁藜的短诗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893年11月第1版,第3页。先给一类人描出人珍珠痛苦的意象,又给另一类人绘成人泥土道路的意象,而后这两种意象构成比照,使人们不难想象出那种朴素、踏实、奉献的人格意象。这是诗人对于“泥土”的记忆表象,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