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综述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再次进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之中。随着这一会计制度的重大变革,学者们开始聚焦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理论与应用的又一轮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 综述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适当性以及利弊问题;二是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 对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评价 大部分研究认为
2、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合适的,符合国际趋势,这既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发挥会计准则在资产市场基础设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姚娟和潘洪鲁(2006)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相一致,增加了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公允价值难达“公允”,并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刘泉军和张政伟(2006)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的正确性:1、对可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2、在我国适宜于公允价值
3、应用的土壤已初步形成;3、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朱丹等(2010)认为我国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部分学者提出了其优势与劣势。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与预测性;2、波动性不会误导报表使用者;3、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更具相关性。程海涛(2012)认为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有以下优势:1、有利于有效地保全企业资本;2、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3、有利于更好地适应金融体系的创新;4、有利于提高决策
4、信息的实用性;5、有利于促进会计收益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程海涛(2012)认为有:1、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高;2、公允价值运用的主观性强;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差。 二、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 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研究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最核心的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问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谢诗芬(2004) 在其专著《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中提出的以下观点,对于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显重要: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
5、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在当今会计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不能离开现值的重要性来谈公允价值的产生,运用公允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值。但众所周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计量。无论是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种最重要但最难计量的会计计量属性,抑或是作为一种常见的计价技术,现值的计量都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难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个瓶颈。 除了计量问题外,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受经济、法律、技术、道德、成本等各方面的影响。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认为我国大量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辛向国(2007)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约束,金融工具市场化
6、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加上会计人员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和成本方面的问题,使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重大挑战。唐敏、金娟、郝环妮(2008)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且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廖名杰(2007)提出了三个新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1、从会计准则建设本身来看,存在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公允价值确定的指南还不够完善等问题;2、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来看,存在公允价值确定难度大、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3、从公允价值运用的效果来看,存在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加大企业信息成本等问题。陈威、曹伟(2011)
7、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障碍主要有:1、公允价值存在被企业利用操纵利润的风险;2、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难度;3、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4、审计监督无效管制。 (二) 改进建议 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如完善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规范等;二是内部因素,如解决技术难题,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等。许多学者从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综述如下: 杨春凤、伍丹、左伟江等课题组(2007)从五个方面对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建议:1、客观评价我国现实环境,逐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培养公允价值观念,尽快建立公
8、允价值的准则体系;3、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4、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5、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邹春舫(2007)提出从四方面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1、制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规范,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和审核程序,杜绝公允价值取得的随意性;2、在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时,通过评估方式是取得资产公允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规范资产评估市场,明确评估责任是改进公允价值的重要环节;3、对我国的会计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4、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增加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单独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并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廖名杰(2007)为全面实施新会计
9、准则,确保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不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四个解决措施:1、创建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环境;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3、进一步明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提供方式的要求就不同,进一步导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上的差异;4、解决好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计量基础的选择密切相关。程海涛(2012)从五个方面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建议:1、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2、提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3、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4、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
10、的监督;5、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变得容易,其可靠性也将会加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将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未来由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模式将会向公允价值单一计量模式转化。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更是促进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重视: 1、如何统一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认识;2、怎样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3、采用何种切实可行的准确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4、怎样避免公允价值计
11、量带来的负面效应;5、如何计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和成本;6、如何详细而低成本地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继续加强对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公允价值应用的推广,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会不断深入,公允价值将成为公认计价基础,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将是必然结果。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 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 当代财经. 2010(5): 107-116. [2] 徐铁祥. 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相关问题的思考[J].
12、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3): 52-56. [3] 杨春凤,伍丹,左伟江.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新会计准则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4): 24-27. [4] 姚娟,潘洪鲁. 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J]. 会计之友. 2006(8): 50-51. [5] 张惠.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不同阶段的应用思考[J]. 中国经贸导刊. 2009(15): 53. [6] 辛向国.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及挑战[J]. 财会研究. 2007(4): 34-35. [7] 彭丹.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 合作
13、经济与科技. 2007(19): 85-86. [8] 范新安.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 2009(3): 52-53. [9] 唐敏,金娟,郝环妮.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4): 84-85. [10] 廖名杰.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改进思路[J]. 求索. 2007(9): 42-44. [11] 于晓谦,李喜荣,李妍妍.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应用的几点思考[J]. 财务与会计. 2007(3): 46-47. [12] 郑军玲. 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分析[J]. 财会
14、通讯(学术版). 2006(9): 73-75. [13] 高芳,苗研研. 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 会计之友. 2012(3): 55-56. [14] 陈威,曹伟.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 财会通讯. 2011(27): 31-33. [15] 张丽琨. 基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慎用[J]. 商业会计. 2010(21): 69-71. [16] 王进,赵小宇,杨高武. 论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 经济师. 2002(12): 185-186. [17] 李江萍. 论我国会计准则的近期目标与
15、最终目标——兼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J]. 上海会计. 2003(10): 12-14. [18] 杨新. 略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商业时代. 2010(10): 63-64. [19] 张会莉. 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化策略[J]. 商业会计. 2011(18): 35-37. [20] 邓立华. 浅议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7): 61. [21] 王雷,朱学义,阚宏伟. 谈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 财会月刊. 2006(19): 16-17. [22] 刘永泽,孙翯. 我国
16、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 会计研究. 2011(2): 16-22. [23] 鞠亚辉. 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创造性会计[J]. 财会通讯. 2010(22): 32-33. [24] 李世辉.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应用、影响及挑战分析[J]. 事业财会.: 11-13. [25] 张燕,黄汝光,田甜.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 2012(11): 44-45. [26] 朱超.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及环境的分析与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4): 79-81. [27] 韩东平,沈雯雯,殷琦.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 29-31. [28] 卢真.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研究[J]. 企业经济. 2009(11): 156-158. [29] 黎雪瑜. 用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9): 64-66.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