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语文第一课时理性“归位”语文第一课时,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却很少涉及。细想一下,这几年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研讨课研究语文第一课时几乎成了盲点。平时与老师们闲聊,有的认为第一课时难上,内容空洞、重点不明,不知如何下手;有的认为第一课时就那几种套路,没啥名堂,很难出彩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发现以下几种现象很普遍,值得我们探讨。现象之一:空中楼阁越位 场景扫描: 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最终解决问题。 2、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
2、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体,理解课文。 3、揭题导入,泛读,学习课文,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分析反思:语文第一课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要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领悟文章内涵。试想:如果学生连这一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又有什么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至于让学生去品评文字、体会情感、升华思想呢,那也只能是教师心中的空中楼阁。 现象之二:喧宾夺主错位场景扫描: 1、教师课前谈话,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介绍,资料是一个又一个地呈现,而课文却很少问津,第一课时变成了资料展示课。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
3、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大半节课,第一课时变成了写字课。3、教师导入揭题,教师布置朗读任务,学生按要求反复诵读,教师置身事外,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的小脸通红,小嘴发麻,教师美其名曰“语文以读为主”,第一课时变成了早读课。 分析反思:语文课曲解成资料展示课、写字指导课、早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失去了重点,没有了重心,教学目标产生了错位,淹没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拣了芝麻丢西瓜,喧宾夺主,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语文的第一课时,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现象之三:墨守成规乏味场景扫描: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背
4、景,初读文章,交流疑难字词句,再读文章,检查读书情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分析反思: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久而久之,反反复复,就这么几种方式,从而导致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程式,教师失去了激情,学生失去了兴趣。理性思考: 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教师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结果出现了越位,错位,乏味等不良现象。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怎么上,许多教师心存疑虑,但又不知如何下手。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举足轻重,因为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5、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解决策略: 一、拨动情感激发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积极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
6、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期待。 二、放手尝试创设读味 “书不读通不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试读,试读可高声朗读,可静静默读,但在试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试读中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 三、整体感知巩固基础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
7、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但是在进行识字写字训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字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四、抓住重点设置悬味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语文第一课时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趣味”、“读味”、“悬味”还有很多“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营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逐步使语文第一课时理性归位,让我们的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