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巷教学案例(第2课时) 陈玉玲 南宁市盲聋哑学校 广西 南宁市 530001本节课所教的对象是南宁市盲聋哑样聋生部职中二年级学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第诗歌欣赏内容。一、教材分析: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象征诗,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素质的少女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诗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幽微精妙,意境朦胧,
2、耐人寻味。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聋中专二年级2班学生,授课时间为40分钟。该班15名学生,有2名学生有残余听力,13名学生听力障碍,每人在听、说、写等方面发展差异较大。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初略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教学采用分层教学以及个别辅导的形式,教学内容、范例从易到难,充分发挥聋学生视觉优势,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辅助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学会整体感知现代诗的诗情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的能力。(二)技能目标:初步
3、学会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领会诗歌内涵。(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体会诗人忧郁的情怀,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五、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复习巩固前一节所学内容:(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2)字词。2、欣赏雨巷字画组图(课件展示),让我们深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二)欣赏品味1、播放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课文内容,要求:有听力的学生大声跟读,听力障碍的学生跟着教
4、师点读(手指语读)。2、欣赏,品味。(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忧愁哀怨低沉)(2)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等)3、品读意象(1)雨巷 诗中是怎样形容雨巷的?有什么特点?(明确:悠长而又寂寥)(2)丁香 为什么作者要说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牡丹姑娘”?请同学们说说有关知道的丁香情结诗句: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青鸟不传云外心,丁香空姐雨中愁 李璟(3)姑娘 美丽高洁愁怨神秘 容易消失离去 “我”追求的对象(4)我 孤独彳亍着心事重重 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5)深刻理解写作背景时值“四一二”
5、反革命政变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4、体味象征意义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姑娘诗人的理想(三)拓展训练1、请大家收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竹、松、荷、牡丹、小草等等,并分析其象征意义。(教师展示图片及提示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概括;教师设计选择题,学生完成句子选项连接;学生交流回答)(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2、完成语文同步练习第17课训练题(P8688题目);、任选一题
6、下一节课交流:()部分有听力的同学课后欣赏歌曲雨巷;()绘画雨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雨巷”中发生的事并描述“我”的情绪。()发挥想象,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散文或一首散文诗。(五)板书雨巷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象征主义。意象: 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油纸伞、 颓圮的篱墙凄凉忧伤美丽冷漠复古 凄凉孤寂迷茫高洁凄清 怀旧 衰败愁怨惆怅神秘象征意义:丁香姑娘美好理想 雨巷黑暗现实教学反思:听障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不易掌握,也是对语文课堂的一个挑战。本节课,我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功创设了一节充满情趣、师生生动互动的语文课堂。我分别从导入、品味、拓展、作业四个环节设计情境,产生共鸣,达成
7、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一)设境激趣,走进雨巷。在讲雨巷时,我精心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粉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利用多媒体,播放张可儿演唱的歌曲雨巷,并配上一组有关雨巷的图片,把学生带到浓浓的鉴赏诗歌的氛围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这样设计的意图为:音乐,是我们共通的语言,在音乐的氛围中,有残余听力学生的情绪会被感染,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张可儿的歌曲雨巷,基本上与诗本身的意境是相合的,再加上精选的雨巷的图片,给学生以视听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对雨巷的品味中。这样的初步感受,对于理解本诗非常重要,她可以
8、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基础。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二)美美诵读,感悟雨巷。我的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一是听读诗歌,整体感知;二是学生自由诵读,想像画面之美;三是细细品读,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三是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朗读的技巧;四是默读,体味揣测诗人内心情感。这样的设计意图为:文章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对于诗歌来说,尤其如此。诵读能够把学生带入诗境,唤醒真情,引起情感共鸣。在听障学生语文课堂上,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多诵读,还语文课堂朗朗的书声。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诗境中,
9、初步感受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美感。每一遍的诵读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好地导向作用。如:我播放朗读录音,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后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忧愁、哀怨、低沉),“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还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美丽、高洁、带着愁怨姑娘。学生很容易找出了诗中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等意象。逐节品读中,学生争相发言,讨论、归纳了诗中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等意象
10、的特点。在师生兴趣盎然,情感共鸣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体会教学的难点体味象征的意义: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姑娘诗人的理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进步青年的心境及时代背景。最后,在雨巷乐曲中,师生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三)强化目标,拓展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赏诗歌,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我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牡丹、小草等鼓励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我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的同时,设计了符合学生发展近区的作业题:()部分有听力的同学课后欣赏歌曲雨巷;()绘画雨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雨巷”中发生的事并描述“我”的情绪;()发挥想象,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散文或一首散文诗。以此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象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因听力缺陷而没能如健全学生真正享受到诗中的音乐美和韵律美;因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