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拿来主义》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张晓文 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高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基础知识,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和本篇杂文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线索,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掌握“拿来主义”的内涵,概括文章主旨,初步了解比喻论证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鲁迅生平和成就,感受和学习鲁迅身上所具有的“拿来主义”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课时文本出自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单元。本单元学习
2、重在教会学生思考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文本探究、审美判断能力。 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拿来主义》从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的时代批判性:为了澄清当时文化领域中的错误认识,揭露反动势力的“文化卖国”嘴脸,鲁迅先生创造了通俗形象的新名词(“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其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针砭时弊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从结构上看,本文先破后立,脉络清晰,从理清思路入手,便于抓住文章的观点,分清内容重点,步步深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从语言上看,本文代表了杂文的一贯风格,一是形象性说理:以小见大,就近取
3、譬;二是突出对比和反衬;三是讽刺性,饱含“幽默”。 学习本文,一要突出时代背景;二要理解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三要重点体会语言的精彩。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提炼文章观点和态度、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划分文章层次,但对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的杂文还有一定生疏,尤其在背景上和作者思想立场上,学生感觉是有难度的。虽然学生与鲁迅的文章有过很多此接触、碰撞,但对鲁迅一直存在排斥感和陌生感,因此,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必须做到详细完善,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精要指引相结合,在问题设计上要突出文本的结构思
4、路,认清作者阐明立场观点的方法和谋篇布局,力图在情感上、思维上形成与时代同步、与文本同构、与作者同论的共鸣,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以阅读带动思考,阅读是最好的激发灵感和开拓思维的最好方式,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应用知识、体验感悟是本科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 2、 用思路带动理解,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谋篇布局,认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阐明立场、态度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和细节解读相互结合,是学习的线索; 3、 用问题激发共鸣,科学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探究,由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采用问题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理解,是学
5、习的核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的思辨性的时代批判性; (2)理清思路,抓住文章的观点,分清内容重点; (3)认识写作风格,初步了解比喻论证、讽刺等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1)力图在情感上、思维上形成与时代同步、与文本同构、与作者同论的共鸣; (2)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3)理解鲁迅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地。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幻灯片导入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6、 关注课堂,观看动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作者的自我写照。结合动画图片感受鲁迅的深刻伟大。 设置动画画面,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内动力,并调动学生知识储备(记忆)。 二、 了解作者,高度概括鲁迅精神 (一)引导学生结合手头资料阅读: 1、坚定不移的战士(战斗精神):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 2、爱憎分明:对敌人和反动势力 :痛恨;对同胞:热爱 ,甘心服务。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
7、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3、 破旧立新,激励青年: “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巴金 “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 ——林贤治 4、 无私奉献,爱护晚辈: “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他也曾给无数的年轻人挡住了风沙……他一生诅咒中国的黑暗,歌颂中国的光明。而他呕心沥血,偏偏死在黑暗正浓的时候” ——巴金 介绍背景知识,结合幻灯片,完成阅读、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背景介绍: 写于1934年6月,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在
8、文化领域对无产阶级文学实施“围剿”。一些崇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力鼓吹“全盘西化”;又有一些“顽固派”人士僵守所谓的“国粹”,对西方思想和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在无产阶级文化战线中,还有一些同志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存在种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为了澄清混乱,鲁迅写下此文,以辩证的思维针对两种极端展开批判,主张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 结合手头资料和文字信息(可以借用网络平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巨大成就,体会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独特的精神品质,为学习《拿来主义》充分奠基。 阅读,了解时代背景,重点把握文化领域的各种力量斗争和混乱纷争,
9、从而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巨大的影响力,为概括中心主旨奠基。 以文见人: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作品并在学生脑海中勾勒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对鲁迅精神有充分深刻的理解,以便融入到《拿来主义》的学习中,感受文章的峻峭、犀利。 宏观与微观结合,感知学习,调动视听。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提升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认知水平。 三、整体阅读,划分结构,概括部分大意——讨论探究(一) 一(1-2):揭露 在学艺上的表现及部分文化人士 的行径 ,有针对性的提倡 。 二(3-5):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之间 的关系,讲明“
10、抛来”与“ ”的不同,明确提出“ ”。 三(6-7):揭露 的真正面目,划清“ ”与“ ”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 四(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种错误态度,明确“ ”应当具备“ ”的品质,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讨论、合作探究(二):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分析“拿来主义者”的品质。——板书 学生自主完成:整体阅读,划分结构,概括部分大意; 讨论探究:交流学习结果,并观看教师出示的幻灯片中的填空思考题,将其内容补充完整。
11、 学生自主完成: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章重点段落,尝试理解文章中关键句和核心词语的含义,筛选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和转述。 学生自主完成信息筛选整合,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让学生动手、动脑,落实知识,应用技能。 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由学生讨论探究后给出讨论交流结果,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课堂小结:概括文章主旨,留课后思考探究。 概括文章主旨:教师指导方法 文章由“﹍﹎”和“﹍﹎”的危害说起,针对其提出“﹍﹎”,并阐明其内涵,进而
12、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文人﹍﹎的真实面目和丑陋行径,批判了﹍﹎﹍﹎的三种错误态度,表现了作者﹍﹎﹍﹎辩证科学的立场,得出了﹍﹎﹍﹎乃是民族新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的结论。 思考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的?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何好处? 2、第4段中“抛来”和“抛给”有着怎样的含义区分?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拓展发现:试结合鲁迅生平和成就,感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 学生动笔概括,尝试语言运用的精炼,提升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能力。完成教师出示的填空题。 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微观阅读,感受作者写作思维的缜密。 探究发现,激励自身。 总结归纳,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应用技能和方法的能力。 启发性教学策略应用: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阅读的方法,为下节课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 基础知识量规:字词、诗句、相关写作素材积累(课后参考评价),评价标准:全面、准确、翔实、书写的工整等; 二、 课上内容探究填空量规(高度概括和准确性):每空3分 三、 课后思考探究问答题量规:每题6分(答案条理,内容全面),拓展发现8分(结合文本,有自 我见解) 八、板书设计 拿来主 义 要旨: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行动原则:占有择取, 取精弃粕 正确态度:批判继承 吸收借鉴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