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 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 它不断流溢, 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它不停地追求, 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参考汇编 目录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 3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二) 4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6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题型与复习参考 8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获胜宝典 9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基础复习参考 10 北大中文系古代
2、文学答题的几点建议 11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复习点滴 13 北大中文系大综合复习参考( 一) 14 北大中文系大综合复习参考( 二) 15 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复习参考 17 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复习参考 18 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参考 20 北大中文系语言方向综合考试复习参考 21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方向”考试心得”专题 22 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参考之计划和笔记 24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考研书目推荐参考 26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 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
3、意思, 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退一步说了, 一门学问, 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 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 找到安慰的, 不如说古文字学, 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 一生浸淫其中。这些都不用说了, 老师的情况能够去查, 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 基本上都能够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 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 分上下两学期讲授, 是重中之重, 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 上下两册。很厚的两本, 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 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 音韵学: 《音韵学教程》, 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
4、 ( 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 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 训诂学: 洪成《训诂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 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 版本学: 没有现成的教材, 大致能够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它一些老先生的书, 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 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 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 我们专业的老师) , 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哲学要籍解题: 没有固定的教材, 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 文学要籍解题: 金
5、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史学要籍解题: 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 古籍整理概论: 专业启蒙课, 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中文工具书教程》 朱天俊,李国新著 中国古代文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古代汉语: 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能够 现代汉语: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史: 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 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 或者袁行沛新编
6、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 如果有什么补充, 我再告诉你。有的书名可能不太对, 但大致没有什么差别。考试的情况我就真不太清楚了, 除了公共课以外, 还要考古文献学、 古文献学专业基础 (包括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较难, 包括中文系所有本科专业的内容, 完全是知识面的考察, 其中文学占绝大部分, 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 光靠考前突击, 很难有效果。另外, 我觉得公共课是关键, 一定要考高分才行。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祝学习顺利!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二) 参考书目: 一、 目录学:
7、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姚名达 《中国目录学史》 来新夏 《古典目录学浅说》 王重民 《中国目录学史》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旧唐书·经籍志 《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目答问补正》 二、 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同名参考书一本, 上海书店出版社刚出新版 三、 古代文化史 是重头戏, 有北大版《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册, 不过跟老师上课的讲义还是有较大差距 四、 文学、 史学、 哲学要籍解题 《历代诗文要籍解题》 金开诚
8、 葛兆光 北京出版社1988 《中国史学名著解题》 张舜徽 《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 哲学的仿佛没有的说, 看看辞海分册和大百科全书吧 五、 版本学 《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1998重印 上课主要用这本 《古籍版本签定丛谈》 78年版 《中国古籍版本学》 曹之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详 《书林清话》 叶德辉 六、 校勘学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陈垣 《校勘学释例》 王念孙 《读书杂志》 俞樾 《群经平义》、 《诸子平义》 七、 文字学 《文字学
9、概要》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 九十年代末刚重印过 八、 音韵学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 记记上古三十韵部就差不多了 九、 训诂学 仿佛参考书很多, 就看看董洪利的《古籍的阐释》吧 十、 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1994 这个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啊, 有厚厚两册那, 不过只记大东西就能够 ( 编者按: 这本书很难买到, 高教出版了《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可能好找些。) 其实只要记最重要的东西就能够了, 特别是跟名词解释有关的, 因此其实看看《辞海》相关的分册或者中国大百科全书, 再或者任何一本有关古籍整理的工
10、具书, 就差不多了。哪个老师出题就重点看哪个老师搞的东西就能够。祝备考顺利! :)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古代文学书目及复习提要 一、 古代文学史书目: 中国文学史( 四卷) 袁行霈 高教版 中国文学史( 三卷) 章培恒 骆玉明 复旦版 中国文学史( 四册)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人文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 四册) 褚斌杰、 袁行霈、 李修生 北
11、大版 大百科丛书----中国文学卷 所列四本文学教材可彼此参照使用, 以便拾遗补缺。对于古代文学史来说, 既要面面俱到, 又得重点突出, 点、 线、 面结合, 得出文学演变的轨迹, 方为关键。至于艺术特色、 文学流派、 文体发展、 文艺思潮等等, 皆不可有所偏颇。 袁本较全面, 资料详实, 且以描述性语言贯之, 脉络分明 章本时发小论, 观点鲜明, 论之有据, 为评论性文学史 袁本与章本正好互为补充, 推荐为重点教材。 游本虽政治、 阶级观点有时过直露( 如对宫体诗) , 然毕竟是当日数位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领衔编写的, 又长期作为高校教材,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水平, 许多方面影响以
12、后文学史的编写, 不可偏废。 褚斌杰、 袁行霈、 李修生三先生的《纲要》本虽为电大教材, 但毕竟是三位的专著, 简略有余而也时有可观之处。 如果学有余力, 建议看一下《大百科---中国文学卷》, 作为工具书, 条目清楚, 案例分明, 且包揽无余, 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既有总论, 对于作家、 作品又颇有定论。正好与文学史教材参照使用, 跳出大文学的圈子, 从细处考之, 不至于万一碰上偏题, 无从下手。 另论之需有据, 对于答题体系大方面掌握后, 还是多读原著吧, 以便做论述题时不只空空其谈。 二、 古代文艺理论 张少康、 刘三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3、 王运熙、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张少康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作品选》 郭绍虞 《历代文论选》 对于古代文论, 感觉还是从两本文论选入手较好, 先读原著, 再看分析, 一目了然。至于三本教材, 以为张本作为个人专著, 似乎有些琐碎, 且大量用白话译文, 读来稍感味淡; 郭本用半白话运之, 虽有神韵, 然表面上枯淡得很, 似乎都不适于自学教材。倒是王本在行文上要好一些, 且有复旦新版本, 粗略翻过, 体例上也很清晰, 推为首选。 三、 中国通史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樊树志《国史概要》 对于通史也是既要小处不漏, 还得大流通畅。三本中, 张本适合自
14、学, 毕竟为教材, 且有课后题参照; 翦本作为个人专著, 盛名之下, 其实倒没有多少史趣, 不过多年来作为推荐教材, 毕竟也得看看; 倒是樊本颇具趣味, 文笔、 选材都具可观之处, 也难怪作为高校教材上市后竟入畅销书前列。 四、 现当代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 张钟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对于古代文学方向, 现当代的出题似乎有些问题, 从前三年的考题可见一斑, 是考查了现代的茅盾的《子夜》和当代的新历史小说; 则考了一个大题: 从一两位现当代作家、 作品论述古代文化之影响; 则考了最没意思的一题: 文学研究
15、会的产生时间、 发起人及论点种种, 全成了考背书匠的了。反正就泛泛地看几遍这几本教材, 对于大多数古代文学的学子来说, 现当代实在没多大意思, 没的办法, 中国的考试嘛, 熬吧。 五、 综合考试: 1、 汉语: 语言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黄伯荣) 古代汉语( 王力) 中华书局 语言学概论 ( 叶蜚声、 徐通锵) 北大版 2、 文学: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文艺学、 古代文论、 西方美 学史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 陕西师范
16、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郭宏安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至于文艺概论, 一般的通用教材都可, 外国文学似乎近来考察较少, 特别 基本没有, 当然还得看, 不怕一万, 还怕万一呢。 3、 通史、 文献 张传玺的《历史文献教程》 北大版 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如果潘本难找的话, 随便哪本《古典文献学》皆可通用。 对于古代文学考生来说, 其实大综合最容易了, 因为专业一、 二已经包括大半内容, 且去年以来大综合又恢复以前形式, 以填空、 选择为主, 只有古代汉语方面有一题知识问答, 一题译文。其它方面也以重点为考察点, 大略看看即可, 从 的古代文学考生的大综
17、合考分即可看出有多容易, 最高95, 80以上的也有近10名。 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 本不足道, 希望抛砖引玉, 对同道有所帮助, 则幸甚大矣。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题型与复习参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复习 一、 中国古代文学: 1、 题型: a 原文标点、 释字 15% b 名词解释( 约5个) 25% c 论述题: 四个方向各出一题, 选做二题, 本方向题必选 2*30% 2、 参考书: 应看两套以上教材, 以相对照。如: a 游国恩等五人《中国文学史》 b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c 马积高
18、 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d 褚斌杰、 袁行霈、 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 3、 方法: a 着眼于"史", 对各种文体、 文艺思潮、 文学流派的发展、 某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成熟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家作品, 都要一一整理出清晰脉络。 b 尽量多背些原文, 以为答题论据。 c 答题时, 不必与北大老师的观点一致, 只须自圆其说、 持之有据即可。 二、 古代文学专业基础: 本试卷皆是问答题, 间或有名词解释, 内容包括三门课程: 1、 中国通史: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 古代文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19、 张少康、 刘三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王运熙、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3、 现当代文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 张钟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 上述书目, 仅供参考, 皆可用各校教材代替。 三、 综合考试 1、 题型: 选择、 填空。 2、 本试卷考题极为琐碎, 内容涉及中文系各门课程, 其实就是知识点的考察。因此复习重点也就仅在于背知识点。北京大学中文系课程分为三大块: a 汉语: 语言学、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b 文学: 古代文学、
20、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文艺学、 古代文论、 西方美学史 c 文献: 目录、 版本、 校勘、 检索 建议书目: 潘树广《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对于古代文学考生来说, 复习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文学"一块上, 这一块的题目占试卷的主要部分。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获胜宝典 1、 一定一定一定要多记原文。——四个人都对这个达成一致意见。 2、 与第一条相对应,一定不能拘泥于原文。——高手的看法。 3、 要以史证文 4、 以文证史 5、 要有选择地看书, 以我为主。 6、 看书要广, 有机会就看, 足球赛和女人, 是将来的事! ——这一点特别重要, 但也
21、因人而异。 7、 答题要抓住重点, 融会贯通, 理清线索——规则是无所不在的。 8、 如果可能, 充分填满答题纸的空白——中文系的问题是没有边的。 9、 最后, 祝大家好运! ! ! ——上帝是在掷骰子吗? 10、 除了第九条, 以上所说都是放屁, 大家千万别被熏着了。——好了, 就到这里吧!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基础复习参考 对于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这门考试包括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通史, 现当代文学。我用的教材是: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
22、史》, 这些基本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一教材, 在北大的书店里都买到。古代文学专业基础初看很杂, 让人不着头绪, 可是它综合了史、 论、 学, 也是能够整体把握的。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史纲要》很注重联系, 看书时应看清大的名物制度的沿革和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比如科举制度的沿革、 地方区划制度的沿革, 而这本书很好的地方在于, 每课之后都有相应的关于名词和重大事件的课后题, 如果均能认真对待的话, 应付答题, 也就足够了。中国古代文论我看的一卷本的, 也有师哥推荐我看两卷本的, 但最好还是先将一卷本的吃透才是。我个人十分佩服里面所提到的一些观点, 很多地方都能够和文学史上学到的
23、东西互相印证, 特别要精读, 即便是不在考古代文论的时候用到, 在你答文学史的时候也是能够用到的。而关于现当代文学, 好多考古代文学的人把它比成鸡肋, 因此最好是自己在本科的时候打好底子, 千万不要等到最后再突击, 因为实在作家多, 作品杂, 说不知道就不知道, 你怎么猜也不是, 而且占分又不是很多, 大约总共有30分的光景, 白白丢掉又绝对可惜。我对于这几套书的作法和上面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也是化整为零, 把每本书都拆解开来, 大致是以时间为序, 分成前后的几段, 也是象在复习文学史一样, 每本书都分给它几个小本子, 把重要的名词和重要的事件记下来, 最后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强化记忆, 闪亮的
24、思想固然让人喜欢, 但扎实的知识仍是根基。 我还是建议每一个想考古代文学的同学把一个个宏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能够具体把握和操作的小的步骤, 然后不舍弃地进行下去就是了, 俗话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胆地梦想, 小心地进行, 也就是了。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答题的几点建议 有同学看了今年的考题后, 提出为什么试题不太难, 大家的考分却都不高的问题。我今年参加了考试, 侥幸专业课都在100分左右, 总分也算是过去了, 作为一个幸运者, 想对和我同样跨专业(我本科是北大古典文献专业) 的考生说几句经验之谈。 每一年的题目都是看上去不太难, 似乎自己都能知道一些, 我最初看历年
25、的考题的时候, 甚至狂妄的想, 就这样的题, 靠我平时积累, 不复习也能知道80%, 最后怎么也能考70多分( 百分制) 。但随着真正进入复习, 才知道事情远非如此。 就今年的试题举例, 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 连珠体, 就算你知道, 你能答出多少? 敢保证能答到50%以上的分数么? 35分的一道大题关汉卿的喜剧艺术, 就算你不光知道, 还略有心得, 在规定时间内拼命写, ( 还要算你状态好才能把平时知道的都有条理的写出来) 这样能保证阅卷老师给你及格分么? 然而一张试卷里肯定还有你不知道的, 比如龙肝凤髓什么的( 反正我是不知道, 开了天窗, 不知道别人怎样) , 这样看来及格就很困难。
26、卢永麟老师告诉我古代文学很多年都出现上线的人数不够的情况, 但古代文学的考生比例是最高的专业之一, 那么多前仆后继的考生死啃了古代文学近一年, 当然不是一张试卷上一问三不知, 其实大多数的题都能答一些, 关键是答多少, 答的怎样。 以前一位得过专业最高分的师兄告诉我, 很多外专业的同学书背的很熟, 可分总是高不了, 就是因为答题的时候缺乏深度。比如考一个韩愈( 相信所有考生都会把韩愈当作重点来复习, 文学史上关于韩愈的背得滚熟) 为什么最后能在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重点上淘汰那么多人? 原因就是太多考生拘泥于书本, 答韩愈就只答韩愈, 只限于教科书上的韩愈, 这样的答卷就算答的很全, 考分是很难给
27、到及格的。 怎么样才能得到高分? 首先, 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肯定要熟, 不肯下功夫, 只凭自己天马行空乱答一气是肯定不行的, 北大的学风以严谨著称, 自我看法不是空说义理, 下没下过真功夫老师们一看就知道, 这个相信大家都明白。 其次, 不拘于章节, 读透整部书, 乃至其它的书。 以前我曾经开玩笑的把历届考题分为三类题。 第一类单纯题。比如名词解释, 今年的闻一多。就是答一个知识点, 这样的题只要用够了功的考生就能知道, ( 名词解释若有的太偏没复习到也是有可能的) 要胜过别人, 关键在于深入。比如闻一多的新月派诗歌主张, 既要纵向深入的答出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还要从一点出发, 展开横向
28、比较。比如当时新月派的出现是针对那些流派的弊病的, 这里就有小诗体作家缺乏想象力与激情, 而创造社的郭沫若等作家虽让新诗想象力的翅膀第一次腾飞, 但又太放纵情感。郭沫若的”破”旧而新月派蔚新诗”立”格。最好能引用闻一多给郭沫若的信, 说明郭和闻的一放一收在中国新诗的奠定上伟大功绩。 第二类是组合题。比如往年大小谢山水诗艺术比较, 重点在比较, 抓出同异点。网上一般把这种题目视作难题, 介绍这种题目经验的文章很多了, 我也不在这里献丑了。 第三类是真正的综合题。通俗的讲, 就叫你把袁老师的四本文学史带进考场, 也不见的能及格。就我个人愚见, 这种题目真正体现了北大中文系的水平。比如屈原对汉赋
29、的影响, 诗经的比兴艺术在楚辞中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你把散布在书中的丝丝缕缕抽出再妥善的组织, 是对才学识的综合考验。仅以诗经比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言( 我个人认为这道题比较经典) 因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是古代文学史上不休的话题, 专著出了无数, 既重要, 但又不可能整个考( 北大是不会出太大太空的综合题的) 于是选择了一个切入点, 就是比兴艺术的继承。这个即是教材里提到的( 当然不是成章论述, 可是的确提到过) 而且也是古人曾经论述过的。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曾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 如果考生对古籍原典( 阅读原典的能力是北大中文系特别看重的, 北大老师普遍讨厌不看原典, 只拿着几篇先锋派学者论
30、文四处招摇的人) 稍微熟习, 就能够找到门径可入。 最后, 条理文采和引用原典。 由于古代文学老师改卷普遍偏严, 就算你的知识上已经够了, 也很肯能不能确保一个像样的得分。答题要有条理, 答题其实是一次限时短篇论文的写作, 如果考生不具备论文写作的能力, 怎么让导师相信你能都在中文的学术领域上有所作为? 其次大家考的是中文系, 写作能力也是最基本的, 尽量让老师看出你文字上的才华,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原典的引用。引用原文原来就是论文上必不可缺的一环, 引经据典也是你文采的最佳体现, 更重要的是, 这传达给老师一个信息: 你有深厚的基本功, 绝不是为应试而短期突击出来的高分低能。在这里举一个例
31、子比如今年那道初唐到盛唐诗歌的发展, 我在答题的时候选用了《河岳英灵集》里对盛唐诗的评价——神来, 气来, 情来作为整道题的答题结构, 分别从这三个角度选出代表诗人和作品论述。我当然不是吹嘘自己答得多么好, 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老师给了我那道题多少分, 我只是介绍一种结构。 北大的老师最喜欢看到答题的时候不但仅答此人, 而是全面系统的讲她上承了谁, 又开启了谁。 这是那位师兄对我讲的经验之谈, 现在转送给大家。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复习点滴 游国恩的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是必看的, 还有后来袁行霈主编的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也在必读的范围。其中以游氏的文学史最为正统
32、 虽历经多年风雨, 观点多体现上个世纪的某些思想, 但其编撰人多为这一学科的老一代著名学人, 因而仍小视不得。而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文学史多为当今著名学人编纂, 其虑大而思精之处, 也绝非一般的文学史家所能抗衡, 而且此书在观点的提出上, 多有大胆之处, 对于开拓思路, 训练头脑极有帮助。而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四卷本文学史, 它虽然是作为一套电大使用的教材, 但著者多为当时中文系的老师, 因此最好也是要找来看一看的。面对这一十二本文学史, 我是这么读的: 按照袁行霈的三古九段论将文学史划分为九个阶段, 每个阶段分配给它一个小本子, 把这一阶段的重要文学事实, 比如名词
33、解释, 名家艺术特色等等, 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下来, 把主要的两套文学史对照着看, 对于略有参差的观点自己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自己一个人试着发挥发挥, 在这里我还建议大家多注意一下这两本书里的注释, 有很多名词解释和填空往往就是出自这里。我当时自己就是做了这九个小本子。 这样的话, 我大约每天看四个小时的文学史, 考研前总共看了三遍, 正好和我给自己安排的公共课的复习进程同步, 而进入最后的一个月的时候, 我就不再这么仔细地看文学史了, 每天早上我都会拣出这九部分的其中一小块, 把里面的名词解释和名家特色背诵一遍, 晚上临睡前也是这样, 能够说, 投入的精力相当大, 可是考虑到一门就是
34、一百分, 也就值了。 北大中文系大综合复习参考( 一) 如何复习大综合 大综合是中文系考研各专业唯一一门内容相同的考试。因此以其覆盖面广泛、 考点细致而成为所有考试中得分最低的一科, 也是最容易拖后腿的一科。 大综合考试的宗旨是考察大家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对于各专业同学来说, 本专业的考试内容几乎都很容易, 但对于其它专业就不然。据我了解, 北大中文系的专业分得很细, 而其它很多大学并不是这样, 因此, 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上过基础课, 应该算是优势。关键在于怎样展开复习以及复习哪些内容。 大综合考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小的知识点, 因此复习不宜进行得过早, 这样既
35、影响专业课复习, 又容易遗忘。最好在进行专业复习时把该看的书大致浏览一遍, 将可考性较大以及自己难以记住的知识点用专门的笔记摘录下来, 在临考前不久安排一段时间集中地复习和记忆。我的个人经验: 大综合是最后一天上午的最后一门考试, 不必担心影响以后的考试, 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 考试前夜能够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 可是考试前一定要喝红牛! : ) 大综合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复习。事实上, 无论怎么复习, 由于覆盖面过广, 考点过细, 大综合题目答正确概率总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除非你的基础真地非常扎实。因此从考试的角度来说, 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一科是浪费, 得不偿失。
36、 大综合考试虽然感觉似乎漫无边际, 但还是有范围, 有重点的。它包括文学、 汉语、 文献三大块内容, 其中文学为主流。另外, 有少许历史常识题。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来说, 其它专业的常识复习是重点。另外应将《中国古代史纲》浏览一遍。总之, 大综合复习唯一能做的是尽量涉及所有可能考的内容, 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 大综合的最后一题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写一篇小论文, 自由发挥度比较大, 占全卷分数比例也很大, 是考生展露文彩和思想的好机会。行文一定要脱离窠臼,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必须严谨, 有理论依据, 挖掘要深, 联系要广, 打开思路又围绕主题。这样才能取得高分。一般来说, 所给
37、的材料不会太偏, 不用担心没有见过。 北大中文系大综合复习参考( 二) 对很多考生来说, 通向中文系考研成功之路的头号杀手莫过于那份厚厚的大综合试卷了, 粗糙的印刷让人心惊胆战, 不知从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会走出什么怪兽当道。如果你的确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 基本的技术性功底以及差不多的文学素养, 当然能够视之为坦途, 不过, 如果你想要在考试前毛手毛脚地亲吻佛足, 却也不是无路可寻, 尽管这当然比不上那些”高手”的自然和”轻松”, 却也确实可解燃眉之急, 死马当活马的事情并不算少, 何况这也确实算不得什么死马。 闲话少说, 大综合试卷常常以其考题范围之广泛和落脚点之细致而闻名, 不
38、过, 它大致还是能够分出几个部分: 中国文学史( 古代、 现代以及当代) 、 中国文学理论( 古代与现代) , 外国( 西方及东方, 南方及北方)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除此之外, 还有汉语言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的基础知识。 先说它对文学专业的要求。关于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史能够看一下北大中文系法老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一、 二、 三、 四卷, 1999年8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可是对非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来说, 这套书过于繁细, 每章作者的各家功底也略有参差, 更有的借以抒情: ”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因此只记住其中的基本知识点即可, 不过要注意的是小的门派和作家的集子或篇目
39、名称, 这些都很重要, 因为往往是这些地方的题出得极为细致。看了这套书一遍之后, 能够再翻一些其它版本的古代文学史, 以查阙补漏( 补你脑袋里没记住的漏) 或是加强印象, 比如《中国文学史》( 一、 二、 三卷,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等等。古代文学这块往往考得极为细致, 甚至一些典故或别姬小妾什么的, 还有相关的历史背景, 比如关于朝代的划分就在早年的试题中一出再出。另外, 这一部分也和古代文化常识相关, 不过这些琐碎的知识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介绍。关于古代文论能够看一下张少康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除了捋出几
40、根主线、 查清旁逸斜枝之外, 很多该背该记的原字原句也要颇下工夫。有时间还应该翻翻比较诗学方面的专著或文章, 帮助自己加深理解也加深了印象。 关于现代文学史, 当然要看钱里群、 温儒敏和吴福辉合作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喽。如果只为应付大综合考试的话, 其中的”史”之理路大能够暂时不论, 而应多加注意文学事实方面的常识。这本书有两个版本, 老版较为陈旧, 但大致事实不差且拥有一种陈旧基础上的眉目分明, 不过只是大综合考试之用也就能够了。复习时能够先看一遍旧版的, 再看一遍新版的, 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另外, 温儒敏的那本《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也相当重要, 多看几遍亦不为过。
41、 关于当代文学的, 主要是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也是注意其中的文学事实, 流派呀代表作家呀篇目呀主人公呀出版状况呀文学会议及文学组织呀什么的。另外, 建议能够找来几本辞典翻一翻, 吃饭的时候就能够记住不少东西了, 对于作品不熟的同学来说, 这一招对整个大综合考试文学专业方面都比较管用, 包括以下要说的外国文学部分。 在外国文学方面, 能够分为欧美文学、 俄苏文学和东方文学几方面, 但大综合考试对外国文学史方面的考察偏于经典作品与作家, 翻翻历年的考卷就能够知道, 考题的重复化还是相当严重的。比如出题的老师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印度两大史
42、诗等都比较”偏爱”, 而这些是再基础不过的简单题了。兼之今年外国文学的考题出现缩减现象( 不过这当然也并不排除重新剂量增加的可能) , 因此对外国文学史的复习还是要多注意这些最为经典的文本和流派以及作家, 以及对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东西, 如厨川白村和苏联的一些东西是会经常考到的。关于参考书, 能够看一下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 一、 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虽然读书原来就多的同学对这块几乎不用下什么工夫, 但对这些比较陌生的同学来说, 也不妨再简略地翻一下商务印刷馆新出的那套《欧洲文学史》( 一、 二、 三卷) , 或是龚翰雄主编的《欧洲小说史》( 1997年12月, 四川大学出版社
43、) 、 季羡林的《东方文学简史》, 俄苏文学方面首先有到处都在卖的《二十世纪俄苏文学史》, 但对二十世纪之前的大抵没有什么世面上新出的东西, 能够去图书馆找些老的文学史来看, 不过商务的那套书中对俄苏的也有涉及。西方的文艺理论能够看一下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也能够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 郭宏安、 章国锋和王逢振著) 。古代西方的要适当看一点, 但不是重点, 能够随便找一本书来也就差不多了。 另外, 还有文艺理论部分, 能够看看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要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及北大出的那本《文学原理》。 好了, 这
44、就是大综合考试的文学部分的一些参考书目了, 不过看过试卷你就应该知道大综合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当然对没读过原作的同学来说, 却必须知道篇目作家和主人公多少是对文学胃口的一些败坏, 但没办法, 毕竟读原作( 作品的以及理论的) 是最可靠的。 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复习参考 ”我要考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之二 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部分( 包括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 外国文学) 一、 文艺理论教程 童庆炳 要求: 通读, 细读 二、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张隆溪, 三联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胡经之, 社会科学出版社 要求:
45、 任选其中一本, 通读, 细读; 时间允许的话, 另一本也应该翻看一遍 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游国恩等编著 要求: 通读, 细读。这套书比较老, 如果你能找到更好更新的古代文学史专著也能够, 没有的话, 掌握这套书就行了。 四、 欧美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要求: 两本书都应该翻看一遍, 但起码要通读和细读其中的一本 五、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 要求: 读时重点把握每个作品的流派以及流派之间的历史流变, 记住每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复习参考 要考北大中文系的
46、当代文学, 首先当然是要弄清楚当代文学教研室都有哪些老师喽, 特别是哪些老师能够带研究生, 还要进一步搞清爽她们各有什么花 绣腿或是真 枪实弹, 然后选一个你比较喜欢、 感觉比较对路的老师, 必要的时候, 不妨与她/她见上一面, 请她/她为你提些建议, 或者随便聊一聊也是蛮好的。 当然,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却也需要你自己的一些储备性工作, 那就是真的要对学 科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北大路子相关的——有所了解, 而这些工作也不但是为了见龙颜一面, 这本身就是除英语、 政治之外的复习要求。 要考当代文学, 看书上首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肯定是非看不可的啦,
47、但要注意的是, 要想从这本书中看到考试要填空或选择的那些零零角角, 恐怕还是不大容易的, 事实上, 关于那些作家作品年代主人公或是情节什么的, 大能够找来一本当代文学辞典, 还是这个来的方便的多呢。而看这本《文学史》时, 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它的文学史叙事理念, 它的路数与复旦那本《文学史教程》有何不同, 又孰优孰劣, 也能够参照1999及 有关这两种文学史教材的论争文章——这个在当年的学术刊物( 《文学评论》、 《文艺争鸣》、 《当代作家评论》、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卷》等——附带说一句, 经过这些刊物了解学术动态对考研的同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上就可见到, 钱理群怎么说的, 李扬是怎
48、么说的, 曹文轩又是怎么说的… …也不妨再想一想它的路数还有何不大稳妥之处, 当代文学这块的反思往往也是以此为根基的。看专业书最重要的就是勤思考嘛。 另外, 洪子诚的《当代文学概说》( 广西教育出版社) 也是必读书之一哦, 特别是洪老师那篇序, 可看为她的自白篇, 而另一篇真情独白则是她的《1956: 百花时代》(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山东文艺出版社) 的后记了, 当然这后一本书自身也是满重要的。除此之外, 象洪老师较为早期的著作《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啦, 《中国当代新诗史》啦什么的, 也还是看看为好。 关于具体的文本, 虽然能够借助于辞典, 但当然还是要读原作, 否则碰到问答
49、题你的发挥从何而起呢? 还有就是也能够看看华中师范大学的那套《中国当代文学》, 比较详细。或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等等。 关于历次批判, 能够看一下朱寨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这本书好就好在勾画详细, 大批判、 小批判林林总总, 至于其中的观点则比较陈旧, 不过却也能够与时下的观点对照着来看, 很多问题就在比较中出来了。 另外, 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其它老师的成名作或代表作或最新力作也要看看哦~~~比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 谢冕、 李扬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中的几本: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张颐武《在边缘处探索》等等。 关于关于女性文学这块儿, 能够看一下戴锦华和孟悦的《浮出历史地表》、 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等等。 八、 九十年代的, 能够看看谢冕、 张颐武的《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和戴锦华的《隐型书写》。 另外还有, 一些当代文学领域的牛人( 北大之外的”牛”、 台港的”牛”或海外的”牛”) 的书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陈思和( 《鸡鸣风雨》, 《陈思和自选集》等) 、 王晓明( 《刺丛里的求索》等) 、 黄子平( 《灰阑中的叙述》,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等) 、 许子东(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 《当代小说阅读笔记》) 、 汪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