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渗透五法”引领有效科学课堂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科学 摘要: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入手,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切实保证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关键词:五法 引领 有效课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个人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实践,浅谈一些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五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兴趣”二字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小学科学学科
2、中最有理想的一种教学效果。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要设身处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劲头;此外还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教师本身产生兴趣。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感兴趣的话,那就谈不上科学学科的兴趣教学。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3、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
4、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设置良好的情境加以渗透教学 情感教学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以“境”激情。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促使他们以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并利用情感去感化他们内心世界。挖掘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创造力,再加以适当的表情动作去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即所谓“无声胜有声”教学。 在小
5、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把科学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当学习主体面临这种特定场合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又不能加以解释,导致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活动。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探索。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时,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说:“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把这两个马铃薯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情况怎样?”先让学生猜测,并说说理由。在学生猜测的
6、基础上,教师先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清水中,它们是沉的;再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它们都是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马上会想到马铃薯的沉浮与它们本身的大小无关,而只与“液体”有关。那么是什么液体导致马铃薯的沉浮状况不同呢?接下来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两种液体不同的证据。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矛盾的情境,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竟然会发生“沉”和“浮”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现象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和探究知识的原动力,为后续探究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实验”操作
7、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辅助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是检验科学学科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但是,“实验”教学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省时省事,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比较力、表象力、记忆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自制教具、实物模型或回归大科学……等等直观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极其广泛的作用。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
8、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 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实验中去寻求探索、检验一些科学现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逻辑性,通过他们自己实验,得出正确结论,他们会从内心中感到高兴。因为小学生的表现力特别明显,实验一旦成功,他们就会对科学“实验课”产生莫大的兴趣,从而更会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时教师在教学就比较顺利。所以科学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在科学教学中多
9、渗透一些“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寓教于乐”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学习并接受新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要善于捕捉;抓住小学生这一性格心理特征加以教学。例如:小学生们特别喜欢猜谜语,这时,教师应该把握好紧要关头,趁热打铁,把本课所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头脑中。比如:《金鱼》一课,首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来引入新课,“有甲没有盆,有眼没有眉,无腿行千里,有翅不能飞”(打一动物),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大胆联想、大胆猜测,这个动物到底是什么呢?瞬间可以开导学生的大胆思维活动
10、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是“鱼”这一动物。教师给予肯定,学生们都会从内心微微一笑,或者小声低估着我猜对了。不论是猜对的学生还是猜错的学生,心中都是一阵阵喜悦,教师快速一把抓住学生的瞬时“闪光点”,他们就会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从同学们反应来看,接受新知识,效果最佳。 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教学机智” 教育机智是在科学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育艺术之一,它也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小学科学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看到,科学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教学决不能过于受备课方案的局限,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具
11、体学情进行巧妙调整。比如在执教《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用较厚的玻璃缸放热水准备做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当开水倒入后,班中的一只玻璃缸坏了,随着一声“砰”响,全班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破碎的玻璃缸,紧接着七嘴八舌开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破碎的玻璃缸问:“同学们说说看,这个玻璃缸怎么碎的,为什么?”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猜想:是不是玻璃缸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的学生说没有,理由是有些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它不会破碎呀……教师随即根据学生的兴趣转移,进行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积极探究,终于揭开了往玻璃缸中倒入开水,厚的玻璃缸容易破碎,薄的玻璃缸不易破碎的道理。合理选择应
12、用教育机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春天般的温暖,沐浴着阳光雨露,时刻吮吸着辐射来的光和热,及时释放出能量。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创造性地去设计、艺术性地去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意到以上“渗透五法”,能充分发挥、挖掘科学教学的潜力,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合理选择适当的教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6 [3] 李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教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