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实录及反思:《簸箕乐》 陈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情景中探索在簸箕中不同的玩法,发展幼儿走、跳、钻、跨、平衡的能力; 2、 体验本土特色工具的乐趣及同伴间互相帮助、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簸箕每人一个(事前已把簸箕上的毛边磨好,并且用透明胶布包裹住簸箕的边缘以免伤害到幼儿);热身运动音乐;打雷下雨的音效;放松活动音乐; 活动重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体验利用簸箕进行游戏的不同感受; 难点是通过活动发展幼儿互相协作、帮助的精神。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 热身运动: 1、师:小朋友们见过簸箕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簸箕,请你们每人找到一个簸箕和它做做
2、游戏吧。 2、播放音乐在簸箕中做热身运动:头、肩、手、腰、屁股、膝盖、脚、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二、 情境导入活动: 1、教师营造接到灾区需要救援的电话:喂,发生地震了?嗯、好。 2、师:前方发生地震了,需要我们前去帮助,今天由我来担任队长,在路途中请大家一切听从队长的指挥,要紧跟随队长身边,并且山路十分难走,请小朋友们注意安全,并且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喧哗。准备好了吗?准备出发! 基本部分: 一、 情境一:刮风下雨; 1、教师带领幼儿在路上艰难的行走着; 师:路可真难走,小朋友们可要小心啊,别踩到地上的泥坑里了; 2、播放打雷下雨的音乐,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下雨时应该怎样利用簸箕
3、刮风时会做怎样的动作; 师:糟了,下雨了,小朋友们想想怎么办啊,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不能停下来; 师:哎呀,风可真大,吹得我都站不稳了; 3、风停了,教师引导幼儿继续前行; 师:刚才的风好大啊,把我们都快吹到了,小朋友们渡过了这个难关,下面还有更艰难的路等着我们,敢不敢继续走下去?好,那我们继续前进; 二、 情境二:过河; 1、 请幼儿思考过河的方法; 师:一条大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该怎么办? 幼:利用工具作船; 2、 练习在簸箕中划行的动作; 3、 游戏:过河; 交代规则:河水太急了,小朋友一定要待在船上,如果离开了船很有可能被水冲走; a)初次尝试单独过河; 教
4、师的船被水冲走,请幼儿想办法帮忙; b)收掉一部分簸箕,探索两人合作划行; 师:风浪实在太大了,有些小朋友的船被打翻了;没有船的小朋友我们要怎样办? 幼:互相帮助 c)再收掉一部分簸箕,探索三人合作划行; 师:船又被打翻了几艘,怎们办?三个人在船上可以怎样航行? 4、 到达目的地; 为还没上岸的幼儿加油助威; 师:刚才真的太惊险了,我们顺利的渡过了这条危险的河,小朋友我们再加加油,很快就能到达灾区了; 三、 情境三:水坑; 1、 发现水坑,引导幼儿想办法; 师:看,前方有好多好多的水坑,影响我们继续前进,小朋友们快想象办法啊; 师:小朋友们水坑已经被遮挡好了,出发前请注
5、意,前方有许许多多的仙人掌会扎伤我们,所以过路时候要注意安全; 2、幼儿通过; a)教师带领幼儿第一次顺利通过; b}第二次树倒下挡在路中央,引导幼儿钻过树; 师:一颗大树倒了下来 C)第三次另一棵大树也倒下来,石头塌下来,引导幼儿跨过障碍,并逐渐增加难度; 师:又一棵倒了下来,石头也塌下来了,想一下你要怎样通过? d)第四次两个高低不一样的石堆; 石头越堆越高,糟了,前方又出现了一个小石堆; 师:终于通过了,我们继续前进吧; 结束部分: 一、 将工具摆放好; 师:我终于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了,宝宝们赶快把物资送到灾区去吧; 二、 放松运动: 师:哎呀,我们的身上可真脏
6、啊,让我们洗一洗澡; 开水龙头,洗头、洗身上、冲水; 师:洗干净了,去休息会吧; 活动后的反思 我园是以艺术为本园特色,当孩子们在利用本土特色(簸箕)材料进行绘画创作时,他们的创作欲望十分强烈,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兴趣而定的,可不可以让孩子利用簸箕想出更多的玩法,这就是《纲要》中提出的“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达到无限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利用本土特色(簸箕)作为幼儿的学习材料,设计了符合大班年龄特点的情景式体验游戏活动《簸箕乐》。 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为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淡化了学习的技能技巧性,重在幼儿
7、的情感体验。使(簸箕)成为有多种玩法的运动器械,让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里体验到玩的乐趣,懂得很多的物品都可以循环再利用的道理,从而在健康活动中抓住了环境教育的契机。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活动洗澡,始至终都以情景贯穿活动,活动的情景性很强,幼儿对于这种情景性游戏活动的兴趣十分高,所以教师能较好的带动幼儿。第二情节“过河”,游戏难度由浅入深的让幼儿探索一个人在簸箕中怎样划行,两个、三个人时又怎样划行,体现了幼儿互相帮助、面对困难勇于想办法解决的良好品质。第三情节“过水坑”,幼儿在通过不同间距的簸箕是利用了走、跳、跨等技能,教师扮演大树、小石堆来渐渐增加活动难度,本节活动充分体现了师幼
8、幼幼间的互动,在器材的开放性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与自己能力适宜的锻炼方式,运动量在活动中逐渐增加,目标及能力的提升在活动中遵循了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则。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策略中说道: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合理布置场地,科学地投放材料,精心组织教学,精讲多练,这是提高练习密度和活动量的有效保证。精心选择教材,激发活动兴趣精心选择教材,大胆创编教材,是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幼儿园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手段来完成的。因为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领域目标,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进行认真选材。以往一物多玩活动中,往往是幼儿
9、先探索,最后再创设游戏开展活动,最后的游戏部分通常是对活动中探索得到的经验做一个总结,但通过我对很多一物多玩的活动观察后发现:开始幼儿自主探索物品时,如果是幼儿已有经验中玩过的物品,幼儿探索其玩法时会比较容易,但是当探索的物品在幼儿已有经验中只是一个工具或者是一个不可玩弄的物品时,探索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在最后游戏部分,幼儿对本节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在一个游戏中就能得到复习及总结,活动结束后,很多通过自己探索得到的玩法因为在游戏中没有体现所以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累积,导致课后大部分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中呈现的玩法记忆深刻。而将探索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
10、的经验和探索结果得到更好的累积。于是,我打破了传统一物多玩“先探索,后游戏”的教学方法,将活动目标体现在整个活动中,每个情景游戏都为目标而设计,将“探索”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情景中呈现,幼儿通过每个游戏,按照不同的游戏要求,从游戏中自主探索到簸箕的不同玩法,这样,孩子即能快乐的游戏又能从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经验、感受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的体现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教学理。 但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下几点问题: 1、 活动设计的第一个情景“打雷下雨”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让幼儿探索簸箕多种玩法的目标; 2、 第三个情景“过水坑”时,我在地上粘贴了许多水坑形
11、状的贴纸,需要幼儿利用簸箕把这些水坑盖住,但在此环节中我没有交代好盖水坑的要求:找到蓝色的水坑并用簸箕盖住,盖住水坑的簸箕不能移动,簸箕摆放好以后到出发点等待。的活动要求,导致活动中幼儿随意的移动簸箕,有的簸箕没有找到水坑就放置到地上,所以在这个环节时有些混乱。 3、 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规则意识不强,在其他幼儿都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活动时这名幼儿在操场上随意走动,此时教师虽然给予该幼儿一定的关注,但是该名幼儿仍继续在操场上随意跑动。 对于以上活动出现的问题,我提出了几点整改意见: 1、 更改活动“打雷下雨”的环节,利用其他可以让幼儿更有探索空间的情景来替代,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来探索簸箕的玩法 ; 2、 每个情景开始时,游戏规则及要求交代清楚后在让幼儿进行游戏; 3、 活动过程中要向特殊幼儿投向更多的目光,关注、发现他们的行为,引导、启发、带领他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