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复合材料FRP 加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性能研究 1. 试验目的 本试验拟采用适量试验, 对复合材料FRP 加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 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并对己有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包括: 1) FRP 加筋混凝土构件荷载-变形关系; 2) FRP 加筋混凝土构件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 以及裂缝开展情况; 3)布筋方式和配筋率对FRP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以及裂缝间距、 裂缝宽度、 以及最大变形的影响; 经过试验研究FRP 加筋混凝土构件在正
2、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 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2. 试验方法 对于复合材料FRP 加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试验研究, 一般采用四点弯曲加载试验。采用规定的两点加载单跨简支梁模型为研究对象, 试件设计按照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 )进行。 试验考虑的研究参数:混合配筋、 粘结长度、 端部锚固、 配筋率。 3. 试验设计 3.1 构件设计分两个阶段 一、 拉拔实验( 做么? ) 主要是来确定哪儿种粘结效果最好 采取混凝土立方体试件 浇注3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 试件尺寸为150mm*150mm*150
3、mm 为了比年试件加载端混凝土的局部受压, 在靠近加载端用塑料套管把CFRP筋与混凝土隔开来设置未粘结段, 以减小边界处的应力集中对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造成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 加载端预留CFRP筋的长度为 mm, 自由端留出20mm, 测量CFRP筋自由端的滑移。 分别采用下列三种方式: 1、 直接插入FRP筋 2、 FRP筋上套上钢管套箍, 中间用环氧树脂胶粘结 3、 FRP筋端部用套箍, 自由端不露出 1、 2方法如下图所示 在结构实验室进行加载, 看是否增强粘结 二、 具体实验 粘结滑移规律 然后确定钢管放的具体位置端部加端板 钢管长度怎么确定? ? 钢管
4、应该是越长越好 可是想到胶不能完全灌入, 因此选取…….mm? 多长树脂能完全灌入 1、 180mm x250mm x 1900mm 2、 150mm x300mm x 2700mm( 和老李一样大) 试验梁设计为矩形截面简支梁, 混凝土采用C30标号, 截面尺寸为b×h=150×300mm, 跨度L=2700mm, 净跨Lo=2500mm,采用四点弯曲加载, 集中荷载间距a=800mm。底部受拉纵筋为2Φ14( As=308mm2, 配筋率为0.81%) 采用HRB335钢筋;顶部架立钢筋2Φ10( A‘s=157mm2, 配筋率为0.56%)
5、 采用HPB235钢筋。为了保证模型梁的破坏为弯曲破坏, 在梁的弯剪区配置Φ7@100的双肢闭口箍筋( HPB235钢筋) 。纵筋保护层厚度设为30mm、 架立筋保护层厚度设为30mm。 表中BZ-1、 S-1为参照梁, 以配筋率、 锚固方式、 混合配筋情况为参数 梁编号 BZ-1 S-1 S-2 SZ-3 SD-4 HH-1 HH-1 梁配筋 1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Φ10 HPB235 2 2Φ14 HRB3
6、35 2-CFRP 3-CFRP 2-CFRP 2-CFRP 2-CFRP 2-CFRP 3 Φ7@100 HPB235 Φ7@100 HPB235 Φ7@100 HPB235 Φ7@100 HPB235中 Φ7@100 HPB235端 Φ7@100 HPB235 Φ7@100 HPB235 4 2根钢筋放FRP筋上面 钢筋放两FRP中间 备注 全部钢筋 2根CFRP 3根碳纤 2根碳纤 +钢套管 2根碳纤+钢箍 2根碳纤、 2根钢筋 2根碳纤1根钢筋 3.2 测点布置 本次试验测量的主要内容
7、有: 跨中的混凝土应变; 弯曲裂缝的形态、 位置及发展; 受拉纵筋、 CFRP的应变; 跨中挠度、 集中力位置挠曲变形及支座位移随荷载的变化情况。 试件的挠度及位移用百分表来测量完成。另外, 在构件表面、 钢筋表面和CFRP上粘结电阻应变片来测量相应部位的应变。CFRP上应变片半跨布置, 应变片之间间距为100mm, 观察CFRP板条的应力变化及传递情况; 钢筋应变片布置于受拉纵筋上中点附近, 以检测构件在加载过程中钢筋的受力变化情况; 混凝土应变片布置于跨中纯弯段, 观察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应力变化及中和轴的调整情况; 裂缝经过在梁上刷白画格的方法确定位置, 经过裂缝观察设备确定裂缝
8、宽度。进行表面刷白, 按照50mm间距划分网格并编号。 4. 试验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 ) 的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本次试验拟配混凝土强度为C30( 具体略) 。采用标号为42.5的硅酸盐水泥, 经过计算, 确定混凝土初步配合比为1: 1.66: 3.22, 水灰比为0.522. 5. 试验装置 5.1加载装置 试验时构件的空间搁置方案有两种, 即正位试验方案和异位试验方案。前者指试验时构件搁置位置与实际工作时的位置一致, 而后者指的是试验时构件搁置位置与实际工作时的位置不一致。异位试验时, 由于受拉
9、区朝上, 便于持载植筋、 观察裂缝, 但对构件实际受力有所影响。 本试验拟采用正位实验方案( 具体待定) 。采用三分点方式加载。使用千斤顶进行竖向加载, 千斤顶的作用位置在梁及分配梁的中点处, 千斤顶与分配梁之间放有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与相应的测力计相连接, 用来测量并控制竖向荷载的数值。千斤顶将力传递给分配梁, 分配梁再将力传递给构件。千斤顶人工控制加载。加载方案为采用分级加荷的方式。本次试验是单调加载静力试验, 在正式加载前首先进行预加载。试件开裂前, 载级步按极限荷载的10%进行, 将近开裂时载级减半, 开裂后载级步恢复为极限荷载的10%, 接近破坏时载级再减半。每级荷载加
10、载完毕后, 持荷5分钟后记录各项数据。 加载装置及混凝土应变片、 位移计位置示意图 5.2数据采集 计算机自动记录施加的每一级荷载, 变形情况由百分表和角标测定, 应力由电阻应变片测定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试验现象。每级荷载下的荷载值及位移值由计算机采集。为采集裂缝数据, 在试验前将梁刷白, 进行表面刷白, 按照50mm间距划分网格并编号, 经过网格就能够看出裂缝的发展形态。为测定梁在受力过程中产生的界面应变, 在跨中粘贴应变片, 并按照250mm间距安装手持应变仪定位角标。记录开裂荷载及裂缝位置, 记录裂缝分布及荷载级别, 记录各级荷载下裂缝宽度,
11、 并在梁上描绘出裂缝分布情况, 破坏形态。观察并记录构件的破坏形似, 记录试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声音及任何异常情况( 如数据突变等) , 记录环氧树脂的破坏形似及破坏的发展。 6. 试验内容 6.1试件制作( 拟在施工现场进行) ( 1) 焊接并粘贴钢筋应变片并编号。 ( 2) 支模: 在模板的内侧涂刷润滑油或做薄膜隔离, 以方便拆模。 ( 3) 浇筑: 按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50159-92) 中的要求进行分三层浇筑、 振捣。 ( 4) 对构件养护编号并拍照。 ( 5) 养护: 在施工现场28d。 ( 6) 同时分
12、三层浇筑、 振捣制作6个150×150×150立方体试块。在相同条件下养护28d。 ( 应变片的焊接及粘贴在施工现场进行, 随行需带的设备有: 打磨机, 插排, 应变片, 焊锡, 焊膏, 烙铁, 导线, 502胶, , 白胶带, 绝缘品, 夹皮钳, 万能表, 卷尺, 标号笔, 相机等。) 6.2 参照梁实验 对两根参照梁刷白并在梁侧面画上纵横间距为50mm的网格线 → 定位 → 支表、 连接实验设备 → 检测初始读数 → 预加载( 本构件的理论开裂荷载为7.9KN, 对应荷载为9.9KN, 预加载的荷载值取为开裂荷载的50%, 分两级完成) → 初期加载( 以极限荷载10%为载级
13、步, 构件加固前的设计弯矩为23KNm, 对应荷载为28.8KN, 进行数据采集) → 开裂荷载附近加载( 载级步减为原来的一半, 注意观察记录裂缝的发生及位置) → 裂缝后加载( 恢复为原来载级) → 极限荷载附近加载( 载级步减为原来的一半) → 加载至破坏 → 拍照。 裂缝开展后注意各级荷载下裂缝的位置、 发展及大小。注意整个过程数据的采集及构件异常的记录。注意确定实际的开裂荷载, 屈服荷载, 极限荷载, 注意采集应变及位移读数。 6.3一次受力构件的试验步骤同参照梁, 注意胶层的变化。 7. 主要材料需求 ……..未定 8. 注意事项1) 构件、 应变片编号。2) 构件做吊钩。3) 构件制作、 养护、 开槽植筋、 加载过程中拍照。4) 参照梁试验完成后, 对收集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确定试验过程正确后再进行后续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