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25.04MB ,
资源ID:92576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9257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道器相生: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坊巷造景耦合机制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道器相生: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坊巷造景耦合机制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pdf

1、139F&ID第30卷第12期 2023年12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1C097);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S23025)作者简介:陈淑芳(1979-),女,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E-mail:引文格式:陈淑芳.道器相生: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坊巷造景耦合机制研究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12):139-143.CHEN Shufang.Symbiosis of Dao and Qi:The Coupling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reation Philo

2、sophy and Lane and Alley Scenic DesignA Case Study of Fuzhou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J.Furniture&Interior Design,2023,30(12):139-143.闽都记:“闽自无诸开国,都冶为城”1。福州是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三坊七巷是国内少有的保存较为完整且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2三坊七巷的美学艺术、历史文化、人文情感等多层次的内在价值和物质遗产价值,是福州历史与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景观美学特征是福州地域文化的一个浓缩体现。目前,

3、对三坊七巷的景观研1 福州三坊七巷之“器”“坊巷”造景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成熟的美学思想,蕴含于中国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领域。虽然不同门类的美学思想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但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同或相通的美学价值。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不同艺术门类在美学层面上的通约3。三坊七巷景观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哲学系统和文化土壤的审美观念,是当究集中在应用研究上,对三坊七巷的造景、造境特色做了相应评价分析,但三坊七巷的基础研究较少。分析三坊七巷美学特征和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以及二者间的耦合关系,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开发和保护以及相关的造物、造景活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着重从美学感知角度入手,阐述三坊七巷的主

4、要景观美学特征,探析其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耦合关系。Symbiosis of Dao and Qi:The Coupling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reation Philosophy and Lane and Alley Scenic DesignA Case Study of Fuzhou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陈淑芳 Chen Shufang(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摘 要:道生器,器载道。从美学感知的角度入手,归纳三坊七巷返璞归真之美、虚实掩映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以及思与境偕之美等4个

5、方面的美学特征,分析其所载之“道”即造景思想内涵,阐述了造景方式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二者之间存在道器相生的耦合机制,从而引发人类重新思考天、人、物的哲学关系,同时为传承与发展传统美学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关键词:三坊七巷;传统造物思想;造景方式;耦合机制DOI:10.16771/43-1247/ts.2023.12.026中图分类号:TS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60(2023)12-0139-05Abstract:Dao generates Qi and Qi carries Dao.This article,starting from an aesthetic pers

6、pective,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our aspects:the beauty of returning to simplicity,the beauty of interplay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the beauty of poetic imagery,and the beauty of harmonious thoughts blending with the scenery.It argues that the

7、underlying essence of scenic creation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Dao and elucidates the mutual coupling between methods of scenic cre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reation philosophy,prompting a reevalu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nections among heaven,humanity,and the

8、physical world.This analysis serves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Key words: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Chinese traditional creative philosophy;Scenic design approach;Coupling mechanism道器相生: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坊巷造景耦合机制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140时建筑、园林实践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岁

9、月的沉淀、主人的更迭,受到不同时期的文艺思潮、社会思潮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1.1 材饰呼应返璞归真之美“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法则。它不仅强调建筑和园林营造要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是表达 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敬,表现了古人“以和为美”“返璞归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三坊七巷除了园林植物本色外,建筑色彩纯净自然、朴素高雅。亭、台、楼、榭、门、窗等所用的原木材料,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路和本色,更亲近自然,和谐统一。路面基石、牌坊等天然石条表面粗糙,流露了材质的本质特性,浑厚质朴,富有自然生气,在不完美中体现完美。粉墙

10、黛瓦,形式统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黑白相间传递着素雅、静谧、禅意的色彩情绪,纯净、祥和、轻松的氛围4(图1)。人走在坊巷间,凝望高大纯粹的“留白”墙体和深远的石板路,给人更多的是“空”的即视感和“空观”的状态,易于让人在“空”中模糊边界,物我交融,重构内心的空间,自我感悟,看见内心的本性和美,达到“天人共美”“返璞归真”的境界。1.2 空间呼应-虚实掩映之美三坊七巷发轫自晋,形成于唐五代,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三坊”和“七巷”呈“丰”字形左右排列,南后街为的光影;而植物、窗花、廊桥、假山、石洞的光影,则是宛转,含蓄。构建物是实,光影为虚,达到虚实掩映的效果。1.3 形意互写诗情画意之美中国古

11、典园林注重形意互写,追求对山水自然美的高度概括与艺术思想内涵的统一再现。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意”的表达,而西方园林注重形式美。例如,作为西方园林典范之作的凡尔赛宫园林,讲究的是形式的控制与秩序。中国古典园林对形式、风格的要求相对低,即所谓得意而忘形,有法而无式。庄子哲学的“道法自然”,强调艺术要深刻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注重意蕴5。而写意写的就是意蕴,写的是心灵感受。写意成了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思想精髓。兴起于宋代的文人画,对造园思想影响甚大。文人画注重笔墨意趣,不求形似的绘画理念被运用到园林建造中,因而形成了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造园概念,建造了 一批经典的中

12、国古典写意园林。形意互写,赋予了中国园林更具鲜明的诗情画意的民族特色。三坊七巷的园林景观,处处可见形意互写之美。例如,文儒坊17号(现为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的园林景观(图4),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融合起来,小桥、雪洞、假山、植物、楼台,水榭,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通过对自然的艺术概括和升华,重新构建高低错落有致的立体山水画景观来表达诗情画意的艺术思想内“丰”字一竖,左边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路),右边有七巷:杨桥巷(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图2-图3)。坊巷建筑布局严谨,高低错落,典雅庄重,匠艺奇巧。园林建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建筑和园林二者因地制宜,相互衬托

13、,合为一体,形成气势宏伟、空间多变、虚实掩映的景观群。宅园注重空间流动性设计和空间层次叠加,叠山理水,垒石挖池,设桥铺径,修阁筑亭,栽花植树,尺度把控均十分讲究,追求“虚实相生”“有无相生”“曲径通幽”的效果。亭、台、楼、榭,廊、桥、洞,天、地、光、水、石,人,植物等是组成三坊七巷景观的要素,要素之间相互组合成的空间,或紧或松,或收或放,或起或伏,或曲或折,或争或让,或动或静,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圆或方,或虚或实,相互之间又有恰到好处的关系,形成穿插呼应,虚实掩映之美。通过小黄楼西园、王麒故居、林聪彝故居等相对独立的私家宅园可了 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法则,即运用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的方

14、法,达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效果,富有情趣。三坊七巷随处可见“构园无格,借景有因”的造园方法,例如,光因需因时而借,产生遮光、透光、折光等不同效果,或清晰或含蓄,“精在体宜”。光影投于墙面或路面,随着时间和光线强弱的变换,光源、视觉的转移,坊巷转折、造型变化,形成断续干脆、形状多变、深浅不一图1 三坊七巷街景图2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分布图图3 三坊七巷俯视图图 1图2图3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141F&ID第30卷第12期 2023年12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涵。植物、假山、雪洞的有意遮挡,使得原本不大的园子得以营造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给人空寂、清冷、宁

15、静、幽美的感受。三坊七巷的园林造景方式不是简单的自然形体模仿,而是运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对自然要素进行形意的互写再创作,是有无相生的概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1.4 景意互成思与境偕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另一个特点是景由心造,寓情于景。运用实物和实物之外的意象表达意境,造景延伸造境。造境就是一个由物发思,由情得境的过程,最终实现思与境偕。思与境偕是中国古典美学在唐代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美学意境论的影响极为深远。思与境偕即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共鸣,包含四个层面意思: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意取象,以思会境;思因境发,触景生情;思与境偕,情景交融6。形成于唐五代的三坊七巷,其建筑、园林景观

16、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代主人的用心维护,留下了时间的厚度和愈发厚重的生命趣意。如今,游走于亭、台、楼、榭之间,仿佛可看到古人在此间吟诗作画,抚琴弄弦,煮茶赏雨等天、地、人和谐的画面。著名画家林容生以三坊七巷为题的绘画作品,通过寥寥数笔围合成的空间和负空间,充分展现了 象外之象,形外之意的深远意境和思与境偕之美,可谓无画处皆为妙境。“境生于象外”,是“思与境偕”中国美学的延伸与追求。材,节约资源和成本。三坊七巷街坊、凉亭、假山等主要景观,多采用木、土、石等自然材质建造,多处借用自然光或雨水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现存二梅书屋内的古荔枝树、小黄楼内的古芒果树、沈葆桢故居的古流苏、林聪彝故居的古榕树、郭柏荫

17、故居的古苹婆等,都是福州常见的植物。想必古人在造园种植过程中,根据福州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植物,方便养护。再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三坊七巷坊巷多变,宅园各异,但无不承载文人理想。总体来说,三坊七巷相地谨慎,坊巷街衢、屋宇亭池无不依地形而建,小径、假山、流水、植物栽种皆可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三坊七巷无论从造物材料选择还是从营造技巧,都蕴含着儒家哲学中的“礼”,体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2.2 从物与人的关系见“致用为本,审美统一”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对于物与人的关系有诸多精彩论述。早在 周易 系辞上 中就提出了“备物致用,

18、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观点,即人造物目的是为人所用7。东汉王符的 潜夫论指出“百工者,以致用为本”。“备物致用”“致用为本”“致用利人”,是历代较为统一的造物思想。造物的功用是有利于人的生活,这种以人的需求为本的造物观点对于中国传统器物发展具有三坊七巷正是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其延伸的意境塑造,来表现生命气韵,抒发人的精神情感,以达思与境偕之美的。2 三坊七巷之“道”“坊巷”造景的思想内涵人与天和,物与人和,物与天和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成就了 今天的三坊七巷景观特征。从人、物、天的关系,可以窥探三坊七巷造景思想内涵之“道”。2.1 从天与人的关系见“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步。

19、随着人类的发展,“师法自然”不单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要做到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巧借自然之力,最终实现人与环境友好相处。自然资源的使用要在人与自然友好的环境下,追求和谐可持续地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概而言之,“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适时适地、循其物性、量材为用,使器物与天地和,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既是天与人的关系目标,也是天、人、物三者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认同。从三坊七巷遗存景观便可看出古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构园思想。首先是选址上,顺天然之理。三坊七巷南、西两面紧挨乌山山脚下的安泰河,北依屏山,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形成依山傍水的集中景观群。

20、其次,在所构园中,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尽可能就地取图4 三坊七巷文儒坊17号图5 著名画家林容生写生作品闽山巷图6 三坊七巷文儒坊39号图4图5图6142重要意义8。人所造之物,做到以人为本,工巧与意匠统一,实用与审美统一,则为“良品”。这种从人的因素出发来制造器物的观点,恰恰与现代人性化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人机工程学相互印证,都是认为设计产品应最先考虑的因素是人,应该以人的尺度来进行设计,以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期待、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只有能被人需要,所赋予的功能才是有价值的功能。好的造物,必须是去除多余的装饰,在实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统一的。三坊七巷的景观,无论是建筑还是园林景观,追求的都是实用性

21、与美的统一。例如,文儒坊39号建筑,在中庭安置了门窗,不仅调控了游憩节奏和路线,而且使得景外有景,增加观景的神秘感和层次(图6)。再如,建于清代的衣锦坊郑氏大院,花厅对面建有60平方米的藻井,藻井上栏杆刻有蝙蝠和鹤,寓意福寿。藻井上还有个3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的翘角上刻有精美的镂空角鱼。藻井里的水池建在泉眼上,池底涌泉,长年不干涸。水不仅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藻井形成的音响环绕的效果,拾音效果非常好。水榭戏台,因地制宜,因需造景,审美与功能需求得到完美统一(图7)。在三坊七巷,实用与美的统一处处可见,哪怕是一座普通民宅的门或是一根拴马柱子,都设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兼顾与美的统一(图8-图9

22、)。2.3 从物与天的关系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式的园林,追求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辩证统一。三坊七巷造景方式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是“器”,是载道之器。而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是“道”,它凝结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审美观,蕴含在“器”里。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三坊七巷的映射,主要体现在天、人、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天、人、物之间相互制约,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就能道器相生,在主观与客观、实用与审美、形式与神韵、材质与工艺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以合为良,以和为美,合和共生。道器相生,在三坊七巷景观营造中得到了印证和诠释。3.2 文化与景观相互

23、滋养,相辅相成 地域文化对景观美学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一是,人与地域文化、景观美学特征的相互影响。三坊七巷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尤以近代为盛,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翻译家,几乎囊括了 各个领域,可谓“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的地域文化滋养了这些人,相反,这些人物影响着中国的过去与将来,也影响着三坊七巷地缘景观美学特征和造景思想内涵的形成。二是,坊巷管理制度对景观美学特征的影响。坊巷管理制度是三坊七巷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三坊七巷保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文儒坊还留有清光绪七年的文儒坊公约碑(图10)。碑文曰:“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

24、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天工开物”,以“师法自然”的有形之物造园林之形,在形式上善于量材为用,为个体物质与其内在的精神涵义在整体空间造型中寻求得当的位置和最佳的契合点,营造和合之美的形式关系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历代对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探讨都没有中断过。周礼 考工记 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9以合为良,以和为美,反映了古哲先贤们系统论的造物观。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 序 中道:“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阐明了先“天工”而后“开物”的逻辑,强调了 传统造物中“顺应自然”这一理念。明计成更有

25、“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对造物、造景方法和目标的高度概括。三坊七巷园林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统一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整个三坊七巷因山就水,合宜地规划在乌山脚下,安泰河边上,山河景色应时而借,自然也就成了三坊七巷景观的组成部分。坊巷、园林的空间布局,“巧于因借”,形成“宛自天开”的坊巷景观群。如林聪彝故居花厅,利用地势差,形成高低错落的园林景观。3 道以成器,器以载道坊巷造景的耦合途径3.1 传道与造景相互转换,辩证统一道和器的关系属于中国哲学范畴的问题。道指的是抽象的道理或规律,器则是有形的器物或是事物。道和器本质图7 衣锦坊水榭戏台图8 造型讲究的民宅大门图9 安民巷拴马柱图7图8图

26、9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143F&ID第30卷第12期 2023年12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10。这公约是三坊七巷得以保存较为完好的重要文化、制度保证。三是,时间和地缘的因素。同一时期或是相同地缘的建筑、园林景观,劳动工具,民俗工艺品等事物,在美学形式和艺术理念上有着高度统一11。这点,我们可以从诸多的古代文献、名画等历史资料中看到,也可以从三坊七巷遗存的景观中探知。3.3 情境与景观相互交融,物我两忘南朝画论家宗炳在 画山水序 中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认为,人如

27、果有清澄纯净的心怀,那么人与人,人与山水之间则能相互悟道、通道、载道,审美主、客体能在精神层面达到交融,即情境与景观的相互交融12。从这个层面上看,人与三坊七巷的精神交融,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在三坊七巷造景中的映射,也是美学景观特征承载造物观的具体体现,通过三坊七巷的景观予以载道,予以传情。例如,三坊七巷里门礅上的精美雕刻,寓意、传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图11)。又如,黄巷内的小黄楼即楹联大师梁章钜的故居,留存的粱章钜的五言行书“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13,再现了 小黄楼的景观与粱章钜的高雅精神的相互交融(图12)。4 结语三坊七巷见证了福州乃至中国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也影响着福州历9钱亮.器

28、物作为雕塑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J.美术研究,2019,(01):129-131.10清末南街文儒坊公约J.福建史志,2016,(05):42.11张娣.古琴器物设计理念的现代价值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8):86-89.12龙敏.符号学视域下中国原创绘本对美术乡土教材的借鉴与启示J.湖南包装,2021,36(6):21-24.13毛寒,陈幸瑜.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J.湖南包装,2021,36(6):54-59.史文化发展。三坊七巷现存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性结果,佐证了传统美学观和造物思想的一脉相承以及“道”“器”相生的耦合关系。对福州三坊七巷的“坊巷”造

29、景方式及美学特征、造物思想的探析,有利于引发人类重新思考天、人、物的哲学关系,启发人在现代造景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的尊重,在推进新兴材料、媒介、创造形式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传承与发展传统美学。(责任编辑:张 杨)参考文献:1王应山.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都记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2佚名.福州三坊七巷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张晶.中国古代画论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J.中国文艺评论,2021,(03):24-43.4吴素婷,陈祖建,汪斌斌.福建传统民居色彩的保护与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89-91.5刘红红.形意互写戴士和的写意油画J.美术观察,2021,(08):122-123.6袁炜.论司空图的“韵味”说J.美与时代(下),2021,(08):37-40.7祝燕琴,滕佳华.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的“备物致用”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7,38(12):116-119.8何光明,钱晓波.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明式书房家具现代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8):7-11.图10 文儒坊的公约碑图11 三坊七巷各式门蹾图12 小黄楼水上半亭图 10图 11图 12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