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简单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练习八5、6、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科学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神州六号”发射画面(谈话引入:
2、看到这个画面你的心情感觉怎么样?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班的同学从小就爱国、爱科学。有关神州六号的数学信息你知道多少?说到飞行速度时板书出来)
二、建立“速度”概念
1.出示马路标志牌,如下。
(1)师:这是我们在马路上经常见到的标志牌,这里的40是什么意思?。
师:限速是什么意思?。
(2)师(引导):从学校到街这段路大约是1千米,在这条路上,1小时就要行多少个1千米?每小时行40千米就是汽车在这条路上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千米/时)
2.出示飞机图片,如下。
(1)师:飞机1分钟就飞行12千米,你们觉得怎么样?。
(2)师:12千米就是飞机的速度。(板书:12千
3、米/分钟)
3.出示“嫦娥一号”图片,如下。
(1)师:从每秒8千米提高到每秒近11千米,你们感觉怎么样?
(2)“嫦娥一号”的速度是多少?
4.出示喇叭图片,如右。
师:这是喇叭,喇叭传出的声音你知道有多远吗?(学生猜测)
师: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40米。从学校门口到东边路口大约有240米,声音一秒钟传出的距离比240米怎么样?(远)因此,我们一说话时,比路口远的地方都能听见。你们有什么感觉?(板书:声速340米/秒)
5.出示闪电图片,如右。
(1)师:夏天下雨的时候,我们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为什么?
(2)师:谁知道闪电的速度?
(3)师:闪电每秒能传30
4、万千米,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板书:光速30万千米/秒)
6.抽象概括。
师:现在你们对速度有了一些认识,那什么是速度呢?(学生讨论)
师小结:一秒、一分、一小时、一日所行的路的多少,就是速度。
7.试练:P56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投影验证
①猎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1104千米,可写作:
②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③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可写作:
哪个速度最快?
2、自主探究例3,合作探究关系式
①出示例3⑴、⑵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同桌探讨: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③4人小组探究:你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
5、么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④这三者之间可以怎样变换呢?
小结:通过例3的学习,你领会了什么知识?
三、在解决问题中,建立三量之间的关系
1.认识三个数量。
观察算式:40×22=880(米),45×20=900(米)。
(1)这里有没有速度?
(2)20分钟、22分钟表示哪个数量?
(3)900米、880米,它们表示哪个数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行程问题也有三个数量,即速度、时间、路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继续研究。
2.研究三个数量间的关系。
(1)出示迷宫图,如右。
师:这是同学们爱走的迷宫,从进口到出口其中的一条路大约是1
6、200米,如果你们6分钟走出来,速度应该是多少?
师:在算式1200÷6=200中,1200、6、200分别表示什么?
师:求速度用什么方法?
(2)出示迷宫图,如右。
师:迷宫还有一条只有1000米的近路,还是每分钟走200米,几分钟能走出来?
师:在算式1000÷200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时间比刚才长,还是短?
师:要求时间,怎样求?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个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组数量关系式,像好朋友一样形影不离。那么,知道路程和速度,就可以求什么?要求速度,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三个数量看起来不陌生,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系?速度是每份
7、数,时间是份数,路程就是总数。
四、解决行程问题,巩固三量关系
1.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信息:
(1)客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北京?
(2)小轿车看到路牌后,3小时到达天津,它的速度是多少?
(3)货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9小时后能到达承德吗?
师:选择合适的信息,运用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问题。
2.渗透正、反比例知识。
(1)师:如果三辆车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都行2小时,哪辆车行驶的路程最长?谁跑得最慢?如果都行4小时、5小时呢?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在地点、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快,行驶的路程越长;行驶的路程越短,说明速度越慢。
(2)师:如果三辆车同时、同地出发,都到北京,谁先到?怎么想的?都到天津呢?有什么想法?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对行程问题的三个数量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发生变化,第三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