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章 神经调节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1.动物和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反射 D.本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项正确;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属于反
2、射的两种类型,不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B项错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不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脑的各级中枢中,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核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3、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 A、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 B、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C错误;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D错误。 故选B。 3.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4、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 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 故选D。 4.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前
5、膜的 B.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降解,有利于反射精确完成 D.神经递质一旦释放,就会引起突触后膜内外电位逆转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下一个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兴奋后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抑制后突触后膜仍旧为外负内正,但电位差可能进一步加大。 【详解】 A、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A错误; B、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降解,有利于反射精确
6、完成,C正确; D、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的扩散,传递到突触后膜后,才会引起突触后膜内外电位逆转,D错误。 故选BC。 5.下列有关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都具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与其传导信息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B.神经元轴突内的细胞质不断的流动,以便于轴突和细胞体进行物质交流 C.神经元因合成分泌神经递质的需要,具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D.神经元细胞膜表面遍布着神经递质的受体,使其能广泛及时地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 【答案】BC 【解析】 【分析】 神经元,又称神经原或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
7、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及一个或多个树突,A错误; B、神经元轴突内的细胞质不断的流动,以便于轴突和细胞体进行物质交流,B正确; C、神经递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和高尔基体(分泌递质)的参与,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通常位于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上,D错误。
8、 故选BC。 6.当大脑皮层的某语言中枢受到损伤造成表达性失语症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A.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C.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详解】 大脑皮层的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反射弧完整,
9、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B.刺激传出神经也能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二是有适宜的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这是反射弧中的突触所决定的,识记反射的基本知识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 A、反射发生的条件除了完整的反射弧以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A错误; B、刺激传出神经能使得效应器发生反应,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现,C正确; D、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单向传
10、导,D错误; 故选C。 8.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D.当兴奋沿着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详解】 由图可知1是突触小泡,其内是神经递质,如果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b兴奋,此时兴奋部位的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是增大的,故A错误。2是突触间隙,是
11、组织液,3突触后膜3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故B错误。在突触小体a可以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需要能量的胞吐,故C正确。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故D错误。 9.下列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 B.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C.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言语区的H区受损患听觉性失语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
12、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则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A正确; B、控制排尿
13、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听懂话,患听觉性失语症,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主要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元是可兴奋细胞 B.刺激感受器,抑制
14、性中间神经元接收兴奋后产生动作电位 C.若脊髓受损,无论刺激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相应的肌肉都不会发生反射 D.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仅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内,没有中间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详解】 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可兴奋细胞,A错误; B、刺激感受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收兴奋后可产生动作电位
15、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 C、若脊髓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无论刺激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相应的肌肉都不会发生反射,C正确; D、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仅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内,并且无中间神经元,D正确。 故选A。 11.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脑的功能,涉及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考查识记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详解】 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
16、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 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选A。 12.下列有关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 B.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生物节律的控制 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脊髓是控制排尿、排便的低级中枢,吸中枢在脑干,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大脑皮层属
17、于高级中枢。 【详解】 A、“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和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因此“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A正确; B、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生物节律,B错误; C、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C正确; D、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D正确。 故选B。 13.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流计指针分别偏
18、转2次和1次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电刺激②时,由于兴奋可通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流表的右侧接线柱和左侧接线柱,所以电流表偏转2次;电刺激④,兴奋只能传导到电流表的左侧接线柱,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不消耗ATP,C错误;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
19、内电位由负转正,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 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常常通过控制低级中枢比如脊椎来直接控制四肢活动的能力,A错;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而不能反过来,B错;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错;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
20、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传导、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神经元的活动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C.若在Ⅰ处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A、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项错误; B、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
21、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鞘,该神经末鞘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构成效应器,B项正确; C、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C项错误;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故选B。 16.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
2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条件反射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详解】 A、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C正确;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可以由脊髓来控制完成,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非条件反射没有。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接受刺
23、激就会产生兴奋 B.看到酸梅而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D.大脑皮层语言S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3、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大脑皮层语言区有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24、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此区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H区(此区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 【详解】 A、感受器接受刺激不一定产生兴奋,只有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A错误; B、第一次吃到酸梅后流口水是口腔受到刺激后的非条件反射,出生即会。多次吃过酸梅的人,当他看到酸梅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酸梅流口水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B错误; C、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C正确; D、大脑皮层语言S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讲话,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射弧和反射的
25、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反射的类型及反射活动发生的条件;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的相关表现、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考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8.正常发育的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现象逐渐减少,该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能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反射活动 D.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调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
26、调控。 【详解】 A、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白天和晚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A错误; B、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的传入神经同样能到达大脑皮层,B错误; C、人的排尿反射生来就有,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只要反射弧完整就可以完成该反射,因此无意识排尿属于神经反射活动,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会减少,所以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19.下列现象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的是( ) A.婴儿
27、吮奶 B.膝跳反射 C.谈虎色变 D.本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大多由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 脊髓) 参与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是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就存在的本能反应。条件反射是需要人后天的生活中不断获得的一种经验性行为。 【详解】 婴儿吮奶、膝跳反射、本能都是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非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是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条件反射,C正确。 故选C。 20.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28、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详解】 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符合题意; C、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不符合题意; D、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不符合题意。 故
29、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突触的结构及神经递质的传递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1.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答案】A 【解析】 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兴奋首先传到a点,此时a点变为外负内正,而b点还是外正内负,所以膜外电流方向b→a,膜内电流方
30、向a→b,故选A。 2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e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ef段主要是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
31、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e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ef段主要是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引起因素,解决此题主要是熟练掌握电位变化的起因,还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需回顾巩固。 23.下图表示两个邻
32、近的神经元。在丙处施加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从理论上讲,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甲 B.甲、乙 C.乙、丁、戊 D.甲、乙、丁、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甲为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乙是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丙和丁、戊是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详解】 在丙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兴奋可传到乙、丁、戊处;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
33、以只能传到乙、丁和戊而不能传到甲。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乙、丁、戊。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正确表示兴奋传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是外正内负,受刺激部位产生兴奋,变为动作电位,电位差为外负内正,且兴奋具有双向传递性。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
34、5.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若①处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④的反射活动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
35、详解】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故选C。 2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B.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
36、经元结构,且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所以药物可能是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详解】 A、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A错误; B、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B正确;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错误;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27.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神经元产生兴奋,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即被胆碱酯酶分解而失去作用。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37、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时会引起其膜外电位由负变正 B.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患者有关神经元会出现持续兴奋 C.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电信号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也可引起电信号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乙酰胆碱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时引起该神
38、经元兴奋,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 B、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岀现持续兴奋,B正确; C、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当电信号传至突触小体,会引起突触小泡中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电信号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28.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是在核糖体合成的 B.甘氨酸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C
39、 【解析】 【分析】 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分析题图: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详解】 A、甘氨酸不是核糖体合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 B、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
40、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9.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c点不能引起a处电位变化,可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 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 C.c的末端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答案】A 【解析】 【
41、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图中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该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a→b→c。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进行单向传递,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以刺激a点观察c处有无电位变化,然后刺激c点,再观察a处有无电位变化,两组实验对照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特点,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为突触,b处的液体组织液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B正确;
42、 C.c传出神经元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C正确; D.当神经元任一部位发生兴奋时,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 故选A。 30.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下丘脑某部位受损的患者,水盐调节紊乱 B.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反复阅读来加强记忆 C.车祸中受害者大脑皮层言语V区受损而看不懂文字 D.体检过程中护士采血时,患者手未缩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
43、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 A、下丘脑是人体水盐调节的中枢,下丘脑受损的患者,水盐调节紊乱,属于低等神经中枢受损引起的,不能体现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V区损伤,导致人看不懂文字,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缩手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体检过程护士采血时手未缩回说明脊髓
44、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1.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小脑 B.小脑和脊髓 C.脊髓和脑干 D.只有脊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 “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
45、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2.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 A
46、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神经纤维未离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正确。 故选:A。 3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 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 C.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D.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4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有关,长期的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A正确; B、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输入会形成瞬时记忆,B正确; C、学习过程中反复刺激各种感官,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C正确; D、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4.请据下图和有关知识回答: (1)图是一个突触的结构示意图,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组成。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_________
48、写出其中一种)等。 (2)在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④⑤⑥ 突触小泡 乙酰胆碱等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纤维,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详解】 (1)突触由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和⑥突触后膜。③的名称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等。 (2)在
49、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传递的。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和原因,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35.识别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示意图。它是________的结构基础。 (2)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3)当A受到刺激时就会发生兴奋,
50、在B和D上,兴奋是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 (4)在C处,完成神经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结构是_______,传递的化学物质叫_____________。 【答案】(1)反射弧 反射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3)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4)突触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详解】 (1)图示为反射弧示意图,它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2)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