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掌握用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二、学习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估测 学习过程 (一)检查落实 1.预习任务 (1)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 (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者厘米。 王东身高130( ) 大树高6( ) 课桌的长度大约是80( )
2、3)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厘米,( )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米。 (二)学习过程 1. 抢答热身 问题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问题二:你能比划下1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问题三:1米等于多少厘米? 2.问题探究(1)毫米产生的意义。 活动一: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的方法或者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二:量一量—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对照自己的估计完成表格。 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 小结:数学课本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就
3、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用字母表示记作:mm。 (2)认识1毫米以及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关于毫米,我们的数学天使明明也有话要说,想听吗? 问: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听了明明的介绍,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吗?请你找一找。 问: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你有什么发现? 1厘米=10毫米 练一练: 3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①观察1毫米的长度。观察尺子上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比划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②测量1角或5分硬币(或公交卡、身份证等)的厚度。 让学生先测出硬
4、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组织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夹住硬币,再慢慢抽出硬币,把硬币的厚度和手指间的空隙进行比较。 ③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④读一读这些话,说说你的感受。 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 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我们用的中性笔芯是用毫米作单位的,一般为:0.35毫米 0.5毫米 0.7毫米。 活动五: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毫米?再进行测量,并把之前的表格补充完整。(同桌两人可以合作完成,互相提醒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它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身
5、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身边有好多物品长度都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虽然1毫米很短,但是在科研中,1毫米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失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细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精确。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 (2)第22页的做一做 1.练习五第1、2题。 2.练习五5题。 3.一本笔记本厚6毫米,5本这样的笔记本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分米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米尺的活动,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知道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厘米与毫米之间
6、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估测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学习重、难点 建立1分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学习过程 一、检查落实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组织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 (2)度量课桌的长度,你们觉得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当长度比1米小,用厘米测量又很麻烦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 二、课堂学习 (1)认识分米 观察米尺,你能在米尺上指出
7、10厘米的长度吗?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段长度,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分米表示。记作dm。你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是什么?【板书:1分米=10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大拇指和食指叉开1分米的大小。(反复多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先闭眼想象1分米的长度,再用手比划出来。小组内相互用尺子检测一下,调整比划的长短。 ④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钢
8、笔,黑板擦,牛奶盒等) (3)探讨米和分米的关系。 ①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为1米的细线,需要量几次,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并1分米1分米地数一数,确认“1米=10分米”(板书) ②借助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验证1米=100厘米 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你能根据它们和分米的关系进一步做出解释吗?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是10个1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 (4)长度单位的换算 出示例3: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换算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评价教师板书换算的过程。 3.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归纳
9、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实际长度,还知道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三、练习巩固 (1)23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五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选择长度单位或数的。同时复习身边的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 1.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2.把20分米、2厘米2毫米、20毫米、2米30厘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 ) > ( ) > ( ) > ( ) 3.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10、4. 一根4分米长绳子,对折后再对折,每段绳子有多长?(选做) 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习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学习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学习过程 一、检查落实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11、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课堂学习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12、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
13、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14、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15、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学习过程: 一、检查落实 1
16、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
17、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
18、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19、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吨的认识和换算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
20、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
21、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
22、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
23、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4、吨与千克的换算。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
24、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学习重、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落实 2×( )+3×( )=18
25、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课堂学习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
26、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
27、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