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 0 7 6 - 2 01 4固定电话交换网工程设计规范D e s i g n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P S T N E n g i n e e r i n g2 0 1 4 - 0 5 - 0 6发布2 0 1 4 - 0 7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固定电话交换网工程设计规范D e s i g n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P S T N E n g i n e e r i n gYD 5 0
2、7 6 - 2 01 4主管 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 2 0 1 4 年7 月1 . 日北 京 邮 电 大 学 出 版 社 2 0 1 4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进 E口2 0 1 4 年第 3 2 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 不干胶标签印刷机 等 1 2 0 8项行业标准( 标准编号、 名称 、 主要 内容及起始实施 日期见附件 1 ) , 其中机械行业标准 4 7 1 项 , 汽车行业标准 3 2 项 , 船舶行业标准 7 0 项 , 航空行业标准 1 1 1 项 , 化工行业标准 1 3 7 项 , 冶金行业标准 6 9
3、 项 , 建材行业标准 3 0 项 , 石化行业标准 1 4 项 , 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6 项 , 轻工行业标准 8 9 项, 纺织行业标准 4 9 项 , 兵工 民品行业标准 7 9 项 , 核行业标准 1 5 项 , 电子行业标准 2 项 , 通信行业标准 3 4 项 。批准 锰硅合金( F e Mn 6 8 S i l 6 ) 等 3 9 项 冶金行业标 准样 品( 标准样 品 目录及成分含量见附件 2 ) 0 以上机械行业标准 由机械工业 出版社出版 , 汽车行业标准及化工 、 有色金属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 合技术经济研究 院组织出版
4、, 航空行业标准 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 出版 , 化工行业标准 由化工出版社出版 , 冶金行业标准由冶金工业 出版社出版 , 建材行业标准由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 , 石化行业标准 由中国石化出版社 出版 , 轻工行业标准由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出版, 纺织行业标准 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兵工民品行业标准 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 究所组织出版, 核行业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组织 出版 , 电子行业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组织 出版 , 通信 行业标准 由人 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 、 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北 京邮 电大学 出版社出版。附件 : 1 . 1 2 0 8 项行
5、业标准编号 、 名称、 主要 内容等一览表( 略) 2 . 3 9 项冶金行业标准样品 目录及成分含量( 略)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4 年 5 月 6日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前 、 曰 本规范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文件工信厅通 2 0 1 0 4 7号“ 关于 2 0 1 0 年 通信工程建设标准 编制计划的通知” 的要求 , 对原中华人民共和 国信息产业部标准 Y D / T 5 0 7 6 固定 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 Y D 5 1 5 3 固定软交换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以及 Y D / T 5 1 5 5 固定电话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 的内
6、容进行 了合并和修订 , 并补充了软交换国际局的内容 。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固定 电话 网的网络结构、 节点设置 、 网络组织 、 路 由计划、 编号与 I P地址、 信令与协议 、 与其他业务 网的互通、 服务质量指标及 I P承载网要求 、 中继信令及 I P带宽计算 、 设备配置 、 网管、 计费及网络安全 、 同步方式 、 T D M 网传输指标 、 机房环境及工艺要求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 1 . 0 . 2 条 、 1 . 0 . 3 条 、 9 . 2 . 1 条等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 本规范由工业 和信息 化部通信发 展司负责解 释、 监督执行 。本规
7、范在使用过程中, 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 的内容, 请 与部通信发展司联 系, 并将补充或修改意 见寄部通信发展 司( 地址 : 北京市西长安街 1 3 号 , 邮编: 1 0 0 8 0 4 ) 0 原主编单位 : 中讯 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 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 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修订主编单位: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 司 主要起草人 : 孟丽 魏珍 刘为 孔力 王题 卢红波 韦 广林 修订参编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加人 : 冯征 张劲 孙秋燕 郭丽华 曹韶琴学兔兔 w w
8、w .b z f x w .c o m目1 总则 12 术 语和 符号 . . . . . . . . . . . . . . . 23 网络结构 6 3 . 1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6 3 . 2 国际电话 国内段的构成 1 04 节点设置 . . . . . 1 1 4 . 1 T D M 电话 网的节点设置 1 1 4 . 2 软交换 网的节点设置 1 2 4 . 3 S D B的设置 . . . . . 1 5 4 . 4 国际局的设置 . . . 1 65 网络组织 . . . . . . . . . 1 7 5 . 1 T D M 电话 网网络组织 1 7 5 . 2 软交换网内节点
9、间网络组织 1 8 5 . 3 软交换与 T D M 网互通网络组织 1 9 5 . 4 固网智能化网络组织 2 0 5 . 5 专用电话 网接人公用电话 网 2 1 5 . 6 国际局网络组织 2 16 路由计划 . . . . 2 3 6 . 1 T D M 路由分类的含义 2 3 6 . 2 T D M 长途 网的长途路由设置 2 3 6 . 3 T D M 本地 网内中继路由的设置 2 5 6 . 4 T D M 路由选择 的规定 . 2 5 6 . 5 T D M 路 由选择顺序 2 6 6 . 6 软交换网内的路由 2 8 1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0、 6 . 7 软交换网与 T D M 网互通的路由 2 87 编号与I P 地址 。 2 9 7 . 1 编号计划 2 9 7 . 2 软交换 网用户、 终端及业务编号 3 0 7 . 3 固网智能化用户编号 3 1 7 . 4 I P地址分配 3 1 7 . 5 信令点编码 3 18 信令与协议 3 4 8 . 1 N o . 7 信令 3 4 8 . 2 软交换 网接 口及协议 3 5 8 . 3 固网智能化的协议 3 69 与其他业务网间的互通 3 7 9 . 1 同一电信业务经营者固定电话网与其他业务网间 的互通 3 7 9 . 2 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固定电话网与其他业务网间 的互通
11、3 91 0 服务质量指标及 I P承载网的要求 4 0 1 0 . 1 服务质量指标 4 0 1 0 . 2 对 I P承载网的指标要求 4 21 1 中继、 信令及 I P带宽计算 4 3 1 1 . 1 话务模型的取定 4 3 1 1 . 2 T D M 局间中继 电路 的计算 4 4 1 1 . 3 软交换网中 I P带宽计算 4 5 1 1 . 4 固网智能化的中继及 I P带宽计算 4 8 1 1 . 5 N o . 7 信令链路的计算 4 91 2 设备配置 5 1 1 2 . 1 T D M 设备配置 5 1 1 2 . 2 软交换设备配置 5 2 1 2 . 3 S D B设
12、备配置 5 5 1 1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 2 . 4 配套设备配置 5 51 3 计费、 网管和 网络安全 5 7 1 3 . 1 计费方式 5 7 1 3 . 2 网管 5 8 1 3 . 3 网络安全 5 91 4 同步方式 , 6 0 1 4 . 1 时钟 同步要求 , , 6 0 1 4 . 2 时间同步要求 6 01 5 T D M 网传输指标 6 11 6 机房环境及工艺要求 6 2附录 A本规范用词说明 6 4条文说明 6 5修订、 补充内容一览表 8 2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1 总则1 . 0 . 1 本规
13、范适用于同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固定电话 网( 含本地网、 长途网和国际局) 新建电话交换设备( 含软交换设备、 固网智能化设备) 的安装 工程设计。扩建 、 改建工程设计在充分考虑原有设备的特点 、 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 , 参照执行本规范。1 . 0 . 2 工程 中所 采用的 电信设备, 必须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1 . 0 . 3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 7烈度以上( 含 7烈度 ) 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必须经 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1 . 0 . 4 工程建设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1 . 0 . 5 本规范未涉及的与固定电话网工程
14、建设有关的内容应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1 . 0 . 6 本规范与国家有 关标准 、 法律 法规相矛盾 时, 应按 国家标准 、 法律法规 的相关规定办理。1 . 0 . 7 在特殊条件下, 执行本规范中的个别条文有 困难 时, 应充分论述理由, 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 , 呈主管部门审批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2 术语和符号英文缩写AGAP I中文名称接入网关应用程序编程接 口ASBHCABI CCBI TSBRICAM ACI FDC NDNSDS S 1DTM FFTPGPSGWI AD英文名称Ac c e s s G a t e wa yA p p
15、 l i c a t i o n P r o g r a mm i n gI n t e r f a c eA p p l i c a t i o n S e r v e rB u s y H o u r C a l l A t t e mp t sB e a r e r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a l lCo n t r o lB u i l d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T i m i n g S u p p l yBa s i c Ra t e I n t e r f a c eCe n t r a l i z e d Au t o ma
16、t i cMe s s a g e A c c o u n t i n gCo mmo n I n t e r me d i a t e Fo r ma tDa t a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Ne t wo r kDo ma i n Na me S e r v e rD i g i t a l S u b s c r i b e r S i g n a l l in gS y s t e m N o . 1D u a l To n e Mu l t i - F r e q u e n c yF i l e Tr a n s f e r P r o t o c o lG
17、 l o b a l P o s i t io n i n g S y s t e mGa t e wa yI n t e g r a t e d A c c e s s D e v i c e应用服务器忙时试呼次数承载无 关的呼 叫控制协议大楼综合定 时供 给系统基本速率接 口集 中 式 自 动 通 话计费通用媒体格式数据通信网域名服务器1 号 数字 用户 信令系统双音多频文件传输协议全球定位系统关 口局综合接人设备 2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I NAP智 能 网应用 部分I PI SC互联网协议国际交换中心I 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 S UPI TU- TI
18、S D N用户部分国际电信联盟一 电信标准 部J AI NI n t e l l ig e n t N e t w o r kA p p l i c a t i o n P a r tI n t e r n e t Pr o t o c o 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w i t c h i n gC e n t e rI n t e g r a t e d S e r v i c e sD i g i t a l N e t w o r kI S D N U s e r P a r t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
19、mu n i c a t i o nUn i o n -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S e c t o rJ a v a A P I s f o r I n t e g r a t e dNe t w o r k sL o c a l Ar e a Ne t wo r kLo c a l S wi t c hM TP - 2 Pe e r - t o - P e e rA d a p t a t i o n l a y e rMT P - 2 Us e r Ad a p t a t io n l a
20、 y e r综合 网络 J a v a A P ILANL SM 2 PAM 2 UAM 3 UAMT P - 3 U s e r A d a p t a t io n l a y e rM APM CUM GCPM OSM PEG4M SMo b i l e A p p l ic a t i o n P a r tMu l t i p o i n t C o n t r o l U n i tMe d ia G a t e w a y C o n t r o l P r o t o c o lMe a n O b j e c t i o n S c o r eMo v i n g P i c
21、 t u r e s E x p e r t sGr o u p 4M e d i a S e r v e r局域 网端局MT P第二级对等适 配层MT P第二级用户适 配层MT P第三级用户适 配层移动应用部分多点控制单元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平均意见评分动态 图像专家组版本 4媒体服务器 3M TPNATNBPNGNNPTOLROM APP ATPBXP ES QPH IP ONP OTSP RAP RIPSPDNP S QMPSTNMe s s a g e T r a n s f e r P a r tNe t wo r k Ad d r e s s Tr a n s l a t i o nN
22、e t wo r k B o r d e r Po i n tNe x t Ge n e r a t i o n Ne t wo r kNo n - Pa c k e t mo d e Te r mi n a lO v e r a l l L o u d n e s s R a t i n gO p e r a t io n , Ma in t e n a n c e a n d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P a r tP o r t Ad d r e s s Tr a n s l a t i o nP r i v a t e B r a n c h e X c h a
23、 n g eP e r c e p t u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S p e e c h Qu a l i t yP a c k e t Ha n d l e r I n t e r f a c eP a s s i v e O p t ic a l N e t w o r kP l a i n O l d T e l e p h o n e S e r v i c eP r i m a r y R a t e A c c e s sP r i m a r y R a t e I n t e r f a c ePa c k e t S wi t c h e d
24、P u b l i cDa t a Ne t wo r kP e r c e p t u a l S p e e c hQ u a l i t y Me a s u r e me n tP u b l i c S w i t c h e d T e l e p h o n eNe t wo r kPa c k e t Te r mi n a lQu a r t e r C o mmo nI n t e r me d i a t e Fo r ma tQ u a l i t y o f S e r v i c eRTP Co n t r o l P r o t o c o l消息传递部分网络地址
25、转换网络边界点下一代 网络非分组型终端全程响度评定值运行 、 维 护 和 管 理部分端 口地址转换用户交换机语音质量感知评价分 组处理 器 接 口无源光网络普通电话业务基群速率接入基群速率接 口分 组 交 换 公 用 数据 网语音质量感知测量固定 电话 交换 网PTQCI F分组终端1 / 4 通用媒体格式Qo SRTCP服 务质量R T P控制协议 4RTPS ACR e a l - t ime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t o c o lS e r v i c e s Ac c e s s Co n t r o l l e rSCCP实时传输协议软交换业务接 人控制设
26、备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NS CPSCTPS i g n a l l i n g C o n n e c t io nCo n t r o l Pa r tS wi t c h e d Ci r c u i t Ne t wo r kS e r v i c e Co n t r o l P o i n tS t r e a m C o n t r o lTr a n s mi s s i o n P r o t o c o lS u b s c r i b e r Da t a B a s eS y n c h r o n o u s D i g i t a l H i e r a r c h
27、yS ig n a l l in g G a t e w a yS ig n a l l in g T r a n s p o r tS e s s i o n I n i t i a t i o n Pr o t o c o lS i m p l e N e t w o r kMa n a g e me n t P r o t o c o lS i g n a l l i n g P o i n tS o f t S wi t c hS i g n a l l i n g S y s t e m N o . 7S e r v i c e S wi t c h P o i n tS i g n
28、 a l l i n g T r a n s f e r P o in tT r a n s a c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T r u n k G a t e wa yTa n d e mT e l e p h o n y R o u t i n g O v e r I PT e l e p h o n e Us e r P a r tU s e r D a t a g r a m P r o t o c o lUn i f o r m Re s o u r c e I d e n t i f i e r电路交 换 网业务控制点流控制传输协议SDBS D
29、HS GS I GTRANSI PSNM P用户数据库同步数字体系信令 网关信令传送会话初始协议简单 网络管理协议S PS SS S 7SSPS TPr CTGTinTRI PTUPUDPU RI信令点软交换机N o . 7 信令系统业务交换节点信令转接点事 务处理能力中继网关汇接 局I P电话路由协议电话用户部分用户数据报协议统一资源标识符 53 网络结构3 . 1电话 网的 网络 结 构3 . 1 . 1 电话网应能支持 国际、 国内长途全 自动 、 半 自动业务 , 本地电话业务 , 并能开放相应 的补充业务和增值业 务。3 . 1 . 2 国内电话 网宜按三级交换的网络结构 组织, 第
30、一、 二级 为长途交换 网, 第三级为本地交换网。也可按省际、 省内两级组网。 国内电话 网的等级结构如图 3 . 1 . 2 所示。I s C :国际出入口局D C 卜 省际长途交换中心D C 2 :省内长途交换中心T m / G W:汇接局/ 关口局L S :端局副上今侧司叫下刹川闻土图3 . 1 . 2 电话网的网络等级结构图3 . 1 . 3 交换 区的划分如下 。 根据网络规模 、 业务流量流向, 考虑网络安全 , 按技 术经济 原则划分长途交换区和本地网范围。一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范围不宜划分为一个以上的一级长途 交换 区, 一个地市级 的区域 范围不宜划分为一个以上的本地
31、网。 63 . 1 . 4 各级交换 中心的职能如下。 长途交换 中心按其 在网络 中的地位分 为省际长途 交换 中心D C 1 和省内长途交换 中心 D C 2 0 D C 1 疏通本交换 区内的 长途转接话务 , D C 2疏通本交换 区的长途终端话务。 D C 1 可以兼有本交换区内一个或若干个 D C 2的功能, 疏通相应的长途终端话务 。 木地 网汇接局的职能是汇接本地网端局之间 的话务, 当汇接局兼有 D C 2 、 关口局或端局功能时, 可以汇接本地 网端局或关 口局与长途局之间的长市中继话务。本地网端局的职能是疏通本局用户的终端话务。 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网间互通的关 口局的职能
32、是疏通不 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网间话务, 它也可以兼有端局或汇接局功能。3 . 1 . 5 各级交换中心可 由 T D M 或软交换设备组成 。T D M 电话网是指低等级到高等级交换中心均由 T D M 交换设备构成、 网元间通过 T D M电路互连的网络。软交换网是指各级交换中心均由软交换设备组成、 网元 间通过 I P承载网互联的网络 。3 . 1 . 6 T D M、 软交换 网络之间可通过 T D M 电路互通 。T D M 低等级交换 网络可选择相邻高等级 T D M 或软交换网络疏通长途话务。软交换网内话务原则上通过 自网疏通 , 同时可选择 T D M 网络作为备份。软交换 网络
33、疏通 长途话 务时 , 可根据 软交换互通能力和承载网能力选择进行 省际、 省内 I P扁平化疏通 。T D M 和软交换混合组网结构如图 3 . 1 . 6 所示。3 . 1 . 7 固网电话通过引人 S D B ( 用户数据库) 、 增加交换设备访 问S D B的功能, 实现固网的智能化, 解决网络 中存在的智能签约业务的全网触发及业务嵌套的问题 , 并提供号码携带 、 混合放号等业 务能 力 。3 . 1 . 8 固网智能化的网络结构应遵循以下三种模式 : 1 . “ 软交换汇接局完全访问 S D B , 模式。所有话务经软交换汇 7接局汇接 , 由软交换汇接局查询 S D B获取主叫、
34、 被叫用户的号码信息或业务码然后进行后续 的业务触发或接续 , 如图 3 . 1 . 8 - 1 所示。缸日S Cl国际出入口局( I S C )D C I T D M 省际 长途网LD C I一 扮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省际长途交换中心 D CI )D CI - TG软交换省际长途网CI - T GD C I -S S 二 二 二 -D C I-S SDC2-SS巡.日Tl!,eseses卜les.二,长途网D C 2 / 汇接局( T m)J.,.,.月.,.rl.省内长途交换中心( D C 2 )红 一汇接局 T in / 关口 局 (
35、G W)端局( L S )画囱画A G 图例 :图例 :_T D M话路一 一 - - - 一 信令/ 数据链路图3 . 1 . 6 T D M和软交换混合组网结构图话路信 令 链 路扩 展 M A P:、:一 SCPI N A P- 一飞 泛画LS I! LS图 3 . 1 . 8 - 1 软交换汇接局 完全访 问 S D B模式 2 . “ 端局访问 S D B , 模式。由各层交换机( 端局、 汇接局、 长途局、 关口局) 及S S P查询S D B获取主叫、 被叫用户的号码信息或业务接人码然后进行后续的业务触发或接续 , 如图 3 . 1 . 8 - 2 所示。 图例:话路一一一 信令
36、链路 扩展 I S U P / I N A P ,T S/ S S P_ 异“ 一NAP/一 、 、 丫 一G W /SSP少Tm / S S PLS / S S PLS I I LS图 3 . 1 . 8 - 2 端局访问 S D B模式 3 . T D M 汇接局完全访问 S D B ” 模式。所有话务经 T D M 汇接局汇接 , 由 T D M 汇接局查询 S D B获取 主叫、 被叫用户的号码信息或业务码然后进行后续 的业务触发或接续 , 如图 3 . 1 . 8 - 3 所示 。 图例:话路一 一信令链路ISL葱 SDB TS SCPISUP/INAP, INAPT m / S S
37、 PL S I I LS I I LSL S I I L S图 3 . 1 . 8 - 3 T D M汇接局完全访问S D B模式93 . 2 国际电话国内段的构成3 . 2 . 1 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类疏通 国际电话业务的交换局 , 即国际出人 口局 、 区域性 国际出入 口局及边境出入口局。3 . 2 . 2 国际电话的 国内段通过国内电话 网疏通 。国际局 对国内网原则上采用分区汇接方式。3 . 2 . 3 国际出人口局、 区域性 国际出人 口局及边境 出人 口局与所在城市的本地网直接组织中继路由, 以疏通国际电话业务。4 节点设置4. 1 .1 4 . 1 TD M 电话网的节点设置T
38、D M 电话 网的节点设置应符合 以下要求 : 全国设若干个一级长途交换 区, 每个一级长途交换 区设一级长途交换 中心( D C 1 ) ; 每个一级长途交换 区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二级长途交换区, 每个二级长途交换区设二级长途交换 中心( D C 2 ) ;每个二级长途交换 区划分 为一个或几个本地 网, 本地 网可 以设置汇接局( T m) 和端局( L S ) 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 也可只设置一个等级的交换 中心 。根据汇接话务量 的大小 , 汇接局可 以独立设置 , 也可以综合设置。此外 , 为方便不 同电信业务经营者 的网间互通 , 应设置关 口局( G W) , 关 口局等级相当于
39、汇接局。4 . 1 . 2 同一城市中多个长途交换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 1 . 特大及省会城市长途交换系统的数量和设置位置应在预测该城市本地 电话 网的基本饱和期和长途 终端业务 的规模容量 , 并考虑转话业务进行总 的长话 电路规模 预测的基础上 , 考虑市场份额 , 保 证 网 络安 全, 按照 技术 经济原 则 , 统 一规 划 , 分 期建 设 和实施 。 2 .多个长途交换系统及局址设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1 ) 当一个城市中, 一个 电信业务经营者 的第一个长途交换系统所疏通 的忙时话务量已达到 1 2 0 0 0 一 1 6 0 0 0 E r l 时, 为了网络安全 ,
40、应增建第二个 长途交换 系统 。当预测本 网在该城市容量会超过两个交换系统时, 在前两个系统已达到4 0 0 0 0 E r l 后, 宜考虑增建第三个交换系统 。以此规律 , 根据长途 局覆盖 区的业务量规划要求, 逐步增加交换系统的数 目。 1 1 2 )同一城市内, 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有多个长途交换 系统时 ,一般以设置两个长途交换局址为宜。同一局址 内( 一个 长途 电信楼 内) 设置的长途交换系统数 量一般不应超过两个 。多个长途局址设置 的位置必须与该城市的网络布局相结合 , 其 间必须 相距一定 距离 。 3 . 长途交换系统的等级设置原则如下 : 1 ) 一级交换区中心城市设一
41、个长途交换系统时应为 D C 1 ; 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长途交换系统时, 至少应设置两个 D C I 系统 , 按照技术经济原则, 可以将其他长途交换系统按 D C 2 设置 , 疏通本市的终端长话业务。 2 ) 二级交换区内所有的长途交换系统均应设 为 D C 2 04 . 2软交换网的节点设置4 . 2 . 1 省际软交换网中节点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 S S的设置 1 )省际软交换网中的软交换机( S S ) 称为省际汇接 s s , 负责转接省际话务 ; 省际汇接 s s 宜成对设置。 2 )建网初期 , 省际汇接 s s 宜采用集 中设置的方式 , 设 置在大区中心和省际业务
42、量较大的省 , 省际业务量小 的省可利用大 区中心 s s 。将来随着长途业务量 的增长 , 可将 s s下放至各省。 3 )省际汇接 s s 应设置在 I P承载网的骨干节点上 , 一般情况下宜设置在省会城市 , 且成对 的 s s应设在有 一定距离 的两个局址 内。 4 )省际汇接 s s 应选择处理能力大的软交换设备。并应对 s s进行备份 , 在实际工程设计 中, 应根据业务 、 工程投资、 厂家 支持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备份方式, 宜采用 1 +1 或 N+1 备份方式 。 2 . T G的设 置 1 ) 省际中继网关( T G) 由省际汇接 s s控制, 负责转接省际话务。省际
43、T G应独立设置。 1 2 2 )省际T G宜以省为单位设置, 网络建设初期采用省内集中设置的方式。应设置在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 电路的传输节点及 I P承载网节点上 , 一般情况下宜设置在省会城市。随着业务量的增长, 省际 T G可逐渐下放至省内中心城市 。 3 )省际T G宜成对设置, 并放置在不同局址, 采用话务负荷分担的工作方式 。当省内长途业务量较小 , 或已建有 T D M 汇接 网的情况下, 考虑经济因素 , 也可只设置一个省际 T G, 4 ) 省际 T G应选用大容量设备 , 应支持 S T M- 1 , E 1 , G E和 F E端口。 3 . S G的设置 1 ) 省
44、际信令网关( S G ) 宜采用与省际T G综合设置的方式。 2 ) 对于不支持 S G与 T G综合设置的厂家 , 宜采用 S G独立成对设置的方式 , 设置在省内 H S T P或 L S T P所在地, 并放置在不同城市或同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局址 内。4 . 2 . 2 省内软交换网中节点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 1 . S S的设置 1 ) 省内软交换网中的软交换机( S S ) 称为省 内 s s , 省 内 s s应以省为单位设置 , 负责提供本地业务, 同时还可 以负责转接省内不同本地网之间的省内长途业务 。 2 ) 应根据省内的话务流量、 流向设 置省 内 s s 。建 网初
45、期 , 省内 s s宜采用集中设置的方式 , 在省内划分汇接区, 将 s s 设置在汇接区中心城市 , 未设 s s的本地网可利用所属区域中心的 s s 。将来随着业务量的增长 , 可将 s s 下放至业务量大的本地网。 3 )省内 s s应能处理多种业务 , 不宜按用户类型、 业务类型或接入方式设置控制不同业务的 S S o 4 )省内 s s 宜成对设置。应设在 I P承载网的骨干节点上, 一般情况下设置在省会城市, 或将省内划分为若干区域, 设置在各区域中心城市。成对 s s应设在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局址内。 5 ) 省内s s应选择处理能力大的软交换设备。并应对 s s 进行 1 3备份
46、,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业务 、 工程投资、 厂家支持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备份方式, 宜采用 1 +1 或 N +l 备份方式。 2 . T G的设置 1 )省内软交换网中的 中继网关 ( T G) 宜设置在 与 T D M 交换网有互通需求的本地网内, 受省内 S S的控制 。具体数量应根据软交换 网与 T D M 交换网间的业务量及网络组织确定。宜与 I P承载网节点在 同一局址 。 2 ) 设置多个省 内 T G时, 省内 T G间宜采用负荷分担 的工作方式 , 并设在不同局址 。 3 . S G的设置 1 ) 省内软交换网中的信令网关 ( S G) 可采用独立设置 的方式
47、,也可采用与省内 T G或 s s综合设置的方式 。省 内 S S所在本地网宜设置独立 S G; 未设 省 内 S S的本地 网, 当互通信令 消息 量较大时, 也可设置独立S G; 互通信令消息量较少的本地网, 宜采用综合设置的方式 。 2 )独立 S G应成对设置。成对 S G应放置在不同城市或 同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两个局址内。 4 . A G和 I A D的设置 1 ) A G和I A D应设置在有软交换用户的本地网内。根据业务种类和容量选用 A G或是 I A D , 用户数量在 1 0 0以下时不宜采用A G接人。 2 ) A G宜设置在电信业务经营者机房内。也可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在用户
48、端 。设置数量应根据需接入的 P O T S用户、 I S D N用户和 V 5 接 口数确定。 3 ) T A D 宜 设 置 在 用 户 端。设 置 数 量 应 根 据 需 要 接 人 的P O T S , P C等用户数确定。为集团客户提供接人服务的 I A D宜设置在接人机房 , 其他 I A D可根据用户的性质确定安装方式, 无需专 1 的机房 , 一般放置于离用户较近的地方。 4 )位于同一住宅小区或校园的所有 I A D应通过统一的 I P接 1 4口 接人软交换 网, 且对于通过互联 网接人的 T A D必须经 S A C后访问软交换网。 5 . S A C的设置 1 ) S
49、A C宜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采用分布式架构的 S A C , 信令面实体可集中设置 , 媒体面实体宜 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 2 ) S A C宜成对设置, 采用负荷分担的工作方式。 6 . MS的设置 1 ) 业务量较小时 , MS综合设置在 S S上 。当业务量较大时 ,宜采用独立设置的方式 , 集中设置在省会或中心城市。 2 ) 独立设置的 MS宜设置在 I P承载网骨干节点。 7 . A S的设置 1 ) 应分为提供全 国性业 务的 AS和提供省级 或本地业 务的A S , 提供全国性业务的 A S宜在全 国集中设置 。提供 省级 或本地业务的 AS 应以省为单位设置 , 宜集中设置在省
50、会或中心城市。 2 ) A S设置数量应根据设备选型、 提供的业务类型及用户规模确定。在网络建设初期 , 业务量较小时 , 宜将多种应用综合在 1 套A S中。随着业务的发展 , 可根据业务种类或覆盖范 围来设置不同的 AS . 3 )提供重要业务 的 A S 应有容灾备份机制 , 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 备份方式 。4 . 3 S DB的设 置4 . 3 . 1 应结合固定电话网的规划在全省范 围内统一规划 S D B的网元设置 。大型本地 网可 以本地 网为单位引人 , 中小本地网宜采用跨本地 网合设 S D B的方式, 当多个本地 网共用 S D B时 , S D B应支持分权分域的跨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