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文化中的合作文化 一、概念界定 (一)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这一整体的重要分支,和文化的内涵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从狭义上而言教师文化主要是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二者是教师文化的核心。不同的学者也大多是从狭义上对教师文化的内涵进行不同的表述和理解。 教育大词典中认为教师文化(teacher culture)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有学者认为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应等。
2、 另有学者从具体的可操作的意义上来定义教师文化,认为它是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 (二) 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文化是相对于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提出的。传统的教师文化主要是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之间封闭、保守、固步自封。这种教师文化形态阻碍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不利于教师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交流知识经验来增强自身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也不利于教师通过相互的沟通摆脱职业孤独感,获得外界的情感支持。 那么,什么是教师合作文化呢?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
3、认为,教师合作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他还对合作的教师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真正的合作文化是深层次的、持久的,是通过时时刻刻和每天的逐步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在行为上表现为教师日常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互助(routine help)、支持(Support)、信任(trust)和坦诚(openness),教师远离了排他性的竞争。在价值观念上,合作的教师文化要求教师们对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给予广泛认同,教师之间应该具有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目的观,具有共同的专业语言,以及使所有学生都发展的承诺和责任感,教师们能够为了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共同协作和学习。
4、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还对合作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描述:(1)自发,即合作关系的来源和维持主要依赖于教师本身;(2)自愿,即教师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源自于教师的过往经验、倾向或相互之间非强迫性的说服;(3)主体性,教师自己建立起合作的任务和目标,而不是对他人的目标加以贯彻;(4)超越时空,在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工作任务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体现自然合作文化;(5)不可预测,即由教师判断并控制合作发展的目的、内容和过程,其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李特(J. W Little)认为,如果教师之间的合作仅仅限于叙事,仅仅限于在被要求时给予帮助,或只是共享当前的观念而不进行考察、充实
5、这都不算深层的合作,而只是一种弱联结(weak ties),于是李特考察了教师合作的主要合作形式一一联合工作,包括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分享责任(shared responsibility、集体奉献和进步(collective commitment and improvement)、以及参与解决困难的极大意愿(greater readiness,她认为,这种合作文化的形成最容易引起教师的重大进步。日本学者油布佐和子认为,“互补性”和“信息冗长性”是理解合作文化的两个关键的概念。在重视这两者的集体中,成员通过相互贡献剩余信息,可以从相互之间不同的视角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信
6、息的平等交换。 有的学者将教师合作文化定义为教师之间建立在真诚基础之上的作为平等主体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的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交流与合作。 二、 教师合作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社会互依性理论 20世纪初,科特·苛夫卡(K.Koffka ) 提出了社会互依性理论。他认为团体是一个动态整体,团体总成员间的互相依存是变化的。其同事科特·勒温C K. Lewin对他的见解进行了提炼,认为团体的核心为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形成的成员间的互依性。团体中的任何成员或者亚团体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成员或亚团体产生影响。后来戴维·约翰逊又对该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当人们具有
7、共同目标时,个人的结局既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人。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类型的社会互依性,即合作的互依性与竞争的互依性。对于前者而言,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共同享受信息资源,共同承担责任,互相促进,共渡难关,个人成功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并共同寻求多赢结局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行动。而后者则表现为消极对立,个体间相互竞争,无共勉共享,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以别人的失败为代价的基础之上。 由社会互依性理论可知,教师群体作为一个团体而言,其内部成员之间同样存在着合作的互依性与竞争的互依性。而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就是为了在教师内部形成和保持积极合作的互依性。教师之间能够在“争取使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得到
8、最大潜力的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汇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于教师而言也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教师群体这一目标的实现表现在行动上,即要求成员之间要形成融洽互助的合作氛围,积极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2)社会共生性理论 社会共生论,形式上借用了生物共生论的某些概念,实质是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这一理论从共生关系出发观察社会,认为社会共生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该理论认为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角色中与其他个体共同存在着。 而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存在于其所属的教师群体里面,同其他教师组成一个统
9、一的共生体。在教师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对其他个体有一定的依赖性,教师不是单独作用于学生的,学生最终所受的是多个教师的教育合力。而教师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在施教的过程中保持集体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教师的自我价值才能够得到最终实现。由此可见,社会共生理论是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现实基础 (1)宏观层面上的现实基础分析 第一,时代对教育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当今时代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期,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又是有限的,其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广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向上能够学有所成、学
10、有所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而人在工作中往往要面对的是整体性的事物,这就要求现代的人更要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做事。所以,时代对教育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重要性。第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合作者;从孤立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学、科研的合作者;从被动的行政执行者转变为管理的合作者;从封闭的个体评价发展为多元合作评价。 (2) 中观层面
11、上的现实基础分析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方面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通过对比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我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由此可见,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第二,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使然。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而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正在呼吁的是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教育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的,它是和谐的、合作的文化氛围得以广泛宣传和继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
12、师是教育的具体实践者,由此便被赋予了传播通过合作实现共同进步的文化的使命,而这当然要求教师们的身先士卒。所以,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同样要求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 (3) 微观层面上的现实基础分析 第一,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劳动、群体结果。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要学会在工作过程中彼此真诚地交流与沟通,以形成最大的、最有效的教育合力,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鉴于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发展来实现的,所以需要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第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群体作用的结果,故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
13、群体力量的积极协调和配合。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的完全了解,而在未真正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施教肯定会大大地影响教育的效果,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教师完全固步自封、一意孤行,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教师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为施教过程提供更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从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地、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意义 (一) 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 这主要是针对新
14、手教师而言的。新手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由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教育者,这种身份角色的突然转变往往会使他们不知所措,面对真实的教育情境却无所适从。先前在学校里接受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教育情境的不协调使新手教师体会到了暂时的无助感。而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氛围中,新手教师在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相互交流和他们的毫无保留地耐心帮助与指导下,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教学经验的吸收运用,便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迅速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 (2) 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一是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之间积极合作,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彼此互通有无,能够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弥补单独教学的不足
15、查缺补漏,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从而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教师合作还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背景下由于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导致教师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彼此之间很少进行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大多是为了个人教学成绩的提高而保留自己的教学经验,孤立地进行教学工作,这导致教师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教学压力。但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加上随之带来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化,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纯由学习成绩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优劣,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真诚合作的氛围下更加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学
16、生接受更好的知识教学 学生的成长不是由单个的教师所能决定的,他们总是在多个教师共同作用的教育合力的影响下接受教育。而教师之间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通过沟通能够加深对学生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了解,从而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更真实的前提性的条件。教师们育人过程的有效合作,能够汇成更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更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显性的知识教育,也有很多潜移默化的隐性的教育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事。现代社会竞争固然激烈,但
17、是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做到真诚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乐善好施的品格。反之,教师彼此“各自为政”,孤立教学,对于每天接触教师的学生特别是模仿性很强的中小学生而言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可能造成学生自私保守等不良品格。 (三)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仅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如现在学校里的校本教研组就是
18、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教师之间有效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新课程还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坚实壁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化,这更加需要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持。所以说,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2) 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学校存在着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分离的格局。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基本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宜。而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了解真实教育状况和学校发展的欠缺条件的恰恰是一线教师。教师合作文化是指在校长的领导下,教师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要求在学校的工作人员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合作氛围。由此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可以为学
19、校发展提供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校管理模式,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校的更好发展。 四、 教师合作文化的特征 (一) 积极的互依性 教师之间的互依性体现在两个层面:观念层面和事实层面。一方面,教师们在观念上形成一种合作意识,不再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和不良的竞争情绪,而是积极地与他人配合,寻求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们各自承担了一部分开发与实施任务,他们必须进行合作研究与合作指导,表现出事实上的合作行为。在教师合作文化中,教师之间的互依性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特征。教师们不是简单的互相依赖,而是形成了一个“沉浮
20、与共”的研究团队,每个教师的努力对团队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教师都由于他的任务责任和在完成任务中表现出的才智而对团队目的实现具有独特的贡献。 (二) 合目的性 教师合作文化是学校和教师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不仅表现为教师合作的观念体系,也表现为教师合作的制度规范。总之,合作的教师文化力图使教师突破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体系,而把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行为融入到学校的育人体系和育人目标中去,从而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合目的性。这样,无论学校课程发生哪些理念和形式上的变化,教师们都能迅速把握改革的内涵。因此,合目的性是教师合作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没有了合目的性,教师们很难形成
21、真正的合作。 (三) 整合性 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教师之间相互冲突与调和,对立与统一的过程。教师群体是一个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组成的复合群体,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不同的思维与教学方式,不同年级之间有不同的问题与教学任务,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之间难免有冲突与不和谐。但是形成教师合作文化,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沟通、整合,教师合作文化就是在这种教师之间冲突与调和的过程中形成,在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在教师合作文化中,教师们经过整合形成合作的观念、养成合作的习惯、适应合作的技术,并被期待将这些用于协调他们的努力和达成目标,最终提高课程开发与实
22、施质量。 (四) 主体性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集中表现为人的自主性。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基于教师团体的共识,体现了教师基于合作发展的价值选择。如前所述教师文化的核心在于教师主体的价值选择性,而教师价值选择的趋向性使他们形成了合作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向或者说发展状态,其发展和变迁也体现了教师主体的价值选择。在合作文化中,每个教师是具备合作观念、合作意义、合作行为的单个主体,同时又构成了作为教师共同体的专业主体。而教师合作的专业主体体现了教师群体对社会文化的接受与价值选择,因此主体性也是教师文化
23、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 流动性 流动性代表着开放、发展和变化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教师合作文化出于教师间的合作意愿,可以因合作目的、合作任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合作形式与合作特点,因而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其二,教师出于发展的需要而走向合作,其结果必然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其三,教师合作文化代表了教师文化不断走向团体合作、团体共生的趋向,它没有固定的形态特征,体现了教师个体与教师团体不断发展变化特征。 五、 教师合作文化的基本理念 (一) 平等参与 平等是教师合作文化的基本理念 , 每一位教师都是平等的成员 , 这是组建教师合作团队的基本前提 。赋予每位教师平等的权利 ,实质
24、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和保护 ,也是对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充分肯定 。教师平等地参与团队工作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 , 平等的决策参与权 ,体现在教师平等地参与学校共同目标和团队行动策略的制定上 ; 第二 ,平等的培训参与权 ,体现在教师有权平等地参与组织提供的高质量的培训 ,并就自己的不足提出培训要求 ; 第三 ,平等的协作参与权 ,体现在每位教师都有权就自己碰到的问题求助于他人 ,也有权就他人的问题提供帮助 。 (二) 协作互助 协作互助是教师合作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是保证组织目标整体实现的有效手段 。 协作互助有助于组织目标的整体实现 ,主要体现在 : 第一 ,协作互助允
25、许团队成员就自己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团队其他成员寻求帮助 , 然后重新整合团队的力量格局 , 实现资源的互补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 第二 ,协作互助将团队的行动策略置于一个动态的框架下 ,赋予团队行动策略更大的弹性空间 ,使团队能够根据形式的变化及时对行动策略做出调整 。在团队工作中 , 协作互助是教师合作关系的集中体现。 (三) 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是教师合作文化的共同追求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基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反思性教学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向了孤独的舞台 ,忽视了教师之间专业化成长的互动关系。新课程倡导合作文化 ,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在教师群体中建构 “
26、学习共同体 ”,把学校建设成 “学习型组织 ”。教师合作文化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 强调教师群体在团队协作中的相互学习 ,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让教师在专业化的成长道路上不再孤单 。 参考文献: [1]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一所小学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吴小贻.高校教师合作文化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06). [3]于鸿雁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09). [4]刘广苏.基于专业成长的教师合作文化建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7). [5]文雪,廖诗艳.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10(10). [6]白庆娟.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阻力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 J] .外国教育研究,2005(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