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使用人才事迹 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记**区虫子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农村实用人才** **,女,现年38岁,中共党员,现任**区**虫子鸡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 说起**的经历,也真是坎坎坷坷,三言两语说不清、道不完。1992年,她招工到**区玫瑰精油厂参加工作,后因厂子经营不善停产,冯湘成了一名下岗工人;1994年,她去了上海找工作,成为一名设计制板厂的技工;1995年,已成为熟练技工的冯湘在指导员工作业时,由于一个新员工的操作失误,她的右臂被机器压住了,经抢救,虽然保住右手,可是她的手却成了残废,不能再工作了。回到家乡后,由于右手
2、残疾,她一度情绪非常低落,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但是,冯湘是个不服输的人,在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鼓励下,她逐渐想通了:自己不能再沉沦下去,要振作,要创业,要证明自己对社会还有用。于是,冯湘开始了艰难地创业路。她卖过衣服,摆过地摊,又卖过小吃,但都没有成功。 **有个爱好,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偶尔有一期介绍“河北有个小姑娘在北京农科院学习了一种用蝇蛆养鸡的技术,产出来的鸡蛋,不但品质好,不愁卖,鸡还不生病”。看了这期节目以后,冯湘突然来了灵感,激动不已,这难道不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致富项目吗。后来,冯湘-1- 多方查找资料,如饥似渴的了解关于虫子养鸡的相
3、关知识,并决定去北京农科院亲自看一看,学习蝇蛆养鸡的技术。当她把要养虫子鸡的想法说出来时,家里顿时炸开了锅,一片反对的声音,说什么的都有,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决定。但是冯湘已下定了决心,她找准的方向,决不轻言放弃,一定要拼一拼。 2006年的“三八”妇女节这天,冯湘流着泪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在北京农科院听了一位王教授的讲述她才知道,用蝇蛆做为饲料代替鱼粉养鸡这项技术在我国60年代就已经研制成功了,只是一直没有被推广开来,蝇蛆所含的抗菌肽防御素,不但能增强鸡的抗病能力,而且人经常食用虫子鸡蛋,也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了解到这些知识后,**非常兴奋,这个事情是可行的,她决定留下来学习蝇
4、蛆养鸡技术。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终于掌握了全套的虫子鸡养殖技术,回到了**。家人看她铁了心搞蝇蛆养鸡,也逐渐转变了态度,帮着她落实了场地,建好了鸡舍,又去北京引进了蝇种,购回第一批小鸡。冯湘虫子鸡厂总算是办起来了。 由于是第一次养鸡,而且养了2000只,晚上她不敢睡在家里,就铺张报纸睡在鸡舍里,边看书,边观察,像呵护婴儿一般呵护着小鸡。四个月后,鸡终于下蛋了,当收到第一枚鸡蛋时,冯湘激动的热泪盈眶,打开一看,鸡蛋的蛋黄桔黄桔黄的,蛋清特别粘稠、清亮,一切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很快,由于品质优良,产品畅销区内外。2006年,养鸡场注册了“**”牌商标,使企
5、业有了自己的品牌,还通过了国家 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荣获“生态虫子鸡蛋”产品称号,被称为“**特产”。近几年,“**”牌虫子鸡蛋的名声越来越响,产品已销往西安、河北、武汉、甘肃等地。 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租赁土地24亩,总投资56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养鸡基地,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带动叶庙、元明等周边村养殖户360多户,其中年存栏2000只以上大户6户,500只以上47户,年向社会提供虫子商品鸡蛋1200吨,产值900多万元,人均养殖年收入6521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虫子鸡养殖专业村。**虫子养鸡场
6、被**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业基地”,被共青团**区委员会授予了“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的称号。 搏击商海,诚信创业,冯湘深深懂得,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亲自把学到的技术,手把手的交给工人们,并从杨凌农科院聘请了3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同时,成立了养鸡协会和养鸡专业合作社,给农民朋友提供技术、鸡苗、饲料,产品则由公司统一收购,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虫子鸡养殖有限公司已成为集养殖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和产品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企业。 企业壮大了,冯湘富了。但她没有忘记周围的父老乡亲。
7、她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闯出来的,更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一定要懂得回 报社会,尽一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几年来,公司共吸收下岗职工28人,其中女工21人,带动返乡农民工120余人实现创业,并与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对子,每学期给每人资助2000元,帮助他们学习直至完成学业。 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认准了一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自强不息、创先争优,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折射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光辉。以“创业促就业”,带动更多的下岗职工、困难群众、更多的妇女,办企业、干事业,让更多的老百姓在走向富裕
8、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也是她正在默默践行着的事业。 2011年12月10日 第二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情况汇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情况汇报 农村实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至关重要。我乡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了突出的位臵,让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将我乡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做以汇报: 一、高度重视,树立“实用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的理念。 我乡树立了“实用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使用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使实用人才有用武之地,发挥自己
9、的技能和才能,从而带动我乡经济的发展。 二、五年来专家服务组工作开展情况。 1、指导大棚种植。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项目,我乡转变发展思路,组织号召各村发展设施农业,扣大棚,种蔬菜水果,并邀请专家服务组传授村民大棚的种植技术。专家组亲自来到田头,为村民讲解大棚种植的方法,步骤,技术,帮助农民建起了大棚;在大棚种植蔬菜水果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病虫草害等,专家服务组为农民电话解答,电话解决不了的问题,亲自到地头来解决,为村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指导五味子种植。我乡很久以前开始引进五味子的种植。五味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价格也很高,目
10、的是通过引进新物种的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种植初期,专家 服务组为村民讲解了五味子的种植方法,选种、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摘各个时间段的技术方法。并在这几年中定期的为种植五味子的农民进行培训指导,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畜禽养殖培训。利用春防秋防时期,专家组每年对我乡养殖户进行两次关于畜禽养殖方面的培训。传授每年出现的新的疫情以及经常性出现的疫情的防治方法,给养殖户带来新的药物,并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等,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增加了收入。 三、我乡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1.我乡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11、 我乡农村实用人才18人。其中种植方面人才8人,养殖方面人才7人,农业技术管理人才1人,能工巧匠1人,合作社管理1人;年龄在30-40岁5人,40-50岁8人,50岁以上5人;培养时间20年及以上的2人,20年以下10年以上的5人,10年以下的11人。 2.实用人才培训情况。 我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训,在各个方面都有针对性的对实用人才进行培训,抓重点人,抓典型事例,从而在农民中树立榜样,带动其他群众发财致富。 (1)种植方面的培训。 2010年3月和4月,我乡对***村扣大棚种植青椒进行 了培训,采取了专家讲课和实地考察学习相结合
12、的办法。首先请专家对扣大棚的技术,大棚中青椒的种植方法、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培训;其次对***、***等乡镇的大棚种植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我乡的设施农业。 2011年4月,对***村冷棚种植苦瓜子进行了培训。邀请了专家组,首先对***村的土壤、水源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判断是否适合种植苦瓜子。然后专家组亲自来到地头,讲解冷棚种植的方法、步骤、技术、种植苦瓜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病虫草害以及解决的办法,帮助农民快速的了解如何进行生产,并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技术融合。 (2)养殖方面的培训。 我乡
13、每年对养殖户进行两次(春防秋防)动物防疫的培训。邀请专家组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遇到的疫情、用药的种类、用药的剂量、药品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提高了养殖户养殖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加了收入。 (3)其他培训。 我乡还组织实用人才参加省市等举办的培训,先后参加过省里举行的设施农业方面的培训、市里举行的食品安全生产的培训、农机手的培训等,对我乡实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实用人才突出成效。 在18名实用人才中,作用突出的有: ****村实用人才***、***,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建冷棚,种植苦瓜,并与合作社签订合同,
14、收购苦瓜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群众致富。 ***村养殖大户***,是个养殖能手,一年养猪出栏150头,取得了很大的效益,他的成功为其他村民树立的榜样,大家也先后开始了养殖,带动了村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村农村实用人才***,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运用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村实用人才***,是村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在建筑方面有着很多的经验,他将技术交给很多村民,组成了建筑队,带动了村民就业,解决了村上的剩余劳动力。 四
15、下步计划 我乡为了进一步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制定了下步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实用人才保障机制”。根据党管农村实用人才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实用人才工作新格局,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为了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建 立了农村人才工作资金保障机制。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强化人才工作机制,优化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吸引、
16、激励等方面政策和制度进行积极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政策制度体系,有力地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设立“人才强乡,人才兴乡”的宣传专栏,通过板报、广播、媒体等形式对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和各种人才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宣传。 3、加强人才管理机制,保障实用人才健康发展。对实用人才实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乡村干部具体负责的农村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实现党对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全覆盖。 4、加强项目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中短期
17、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成为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培训过程中要强调实用性。一是针对性,培训内容要突出新知识和新技术,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要区分对象分类、区分等级分层,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示范性,培训要在示范实训基地进行,使理论知识灌输与实际 操作示范相结合,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指导性。要改变以往在固定地点“摆张桌子发资料”的简单方式,将课堂“前移”,把握农产品种养、储藏等关键时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 我乡希望通过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我乡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用人才的努力,带动农
18、民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委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张金锁事迹材料 张金锁,男,1962年10月出生,XX县区府城镇小黄村村农民。近几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农村实际,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不断发展新的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新的致富门路,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成为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重粮大户。 张金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后,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身贫穷面貌,然而。经过自己的多次努力
19、无情的事实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于是,他也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外出的道路。几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2008年,他看到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许多人在农村也很快地发家致富,使他看到了致富的美景,充满了希望。于是,他毅然辞工回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一名种植大户。张金锁家田地不多,每年庄稼地里的收获只够糊口。怎么办。他看到很多打工人家的田地撂荒,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难过的大好良田因无人种植荒芜了,高兴的是看到了有田可种的希望,于是,他包种了三户人家的近10亩荒地,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喜获丰收,第一次通过种田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他种田的积极性
20、更高了,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他一下子包种了40余亩水田,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他投资购买了农用手扶、农用三轮车,2010年又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机械喷雾机,形成了耕、整、种、收一条龙的机械化作业。2012年又一次性承包100亩荒地,农忙时节,他不仅能独立完成自已的生产任务,还能抽出时间帮助村民们整田、播种、收割。现在共种植玉米140亩,每年种粮收入就能达到14万元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当一名致富典型。作为一名农民,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张金锁不满足
21、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他多次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利用自己的机械低价帮助群众田间生产,向村民传授自己的种粮经验、宣传优良品种,带动了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为当地村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第四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XX县区桥头镇小河流村张建青 几年来,张建青同志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科技作文章,提出了“对上争项目,对下搞服务,对内抓管理,对外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健全网络
22、强基础,抓好基地育亮点,突出重点抓科技,创建示范树形象”的工作措施和办法,根据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该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注重“充电”,坚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农 村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2000年报名参加了省农业广播学校为期二年的函授学习,每年精读农业科技书籍及其它类型的书刊上百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种植技术,尤其对大棚蔬菜技术有独道的研究。还多次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经营管理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了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张建青同志明白了“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万万行不通”的道理。 二、先吃螃蟹,积累经验带民致
23、富。率先投资自建了1亩 地的大棚蔬菜试种反季节西红柿,当年净赚8000元以后,动员本村25户建起了蔬菜大棚,年创效益29万元,至目前,本村已发展蔬菜大棚495座,成为全县有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 三、强化服务,倾心为民。在张建青同志的发动下,于2004年8月在小河流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并被农户选举为理事长,他 1主动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起动资金、产品销售等各项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与现场演示、观看录象与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与培养业务骨干相结合的办法,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达48场次,受训人数达4500余人次;开展科普
24、讲座23场次,听讲人数达216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1万余份;每年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活动,他都能组织群众参加,且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他还组织村民到省外的山东、湖北和省内的新野、方城等地参观学习20余次,请专家到村为群众现场授课30余次,会员之间相互观摩25次。目前,全村群众基本都掌握了种粮、种菜、育苗、沼气管理等技术和畜禽疫病防治常识,每人都至少掌握了3-5门实用技术。争取小额农户贷款前后共计270多万元,建成495座日光温室大棚,占地8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亩均效益1.5万元。同时,种植露地蔬菜12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3%
25、亩均效益4000元。为解决技术难题,村里购买了种植技术光盘,在全村巡回播放。同时,从XX市蔬菜研究所聘请吴小波研究员为常年技术顾问;到XX县区博望镇请来了蔬菜土专家王世信,无偿为菜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向群众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协助支部统一规划蔬菜生产区,为蔬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小河流村通过了XX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止2010年末,小河流村专门从事蔬菜种植的有422户,人均纯收入已超过4880 元,蔬菜种植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 四、创新理念,提高经营质量。自费赴郑州引进jp402和朝研219等西红柿先进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行无
26、公害种植,在技术指导上主动与省农科院“联姻”,在销售上创新销售模式,组建了覆盖周边城市的经销网络。 五、乐于奉献,赢得村民交口赞。张建青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致富时刻不忘家乡事业,经常捐资给贫困的中小学生,多次带头捐资改造乡村道路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热心为村邻提供就业信息和致富途径,邻里遭遇困境,主动过问,慷慨相助,真心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据统计,每年他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5000多元。2003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四月被XX市人民政府授予“XX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第五篇: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同志1952年生,
27、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XX省优秀党员,XX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XX市致富带头人,XX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XX市优秀乡土人才,XX市科技进 步四等奖,XX省科技成果三等奖,XX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振兴村是一个
28、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2001年又建设54栋。2003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元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主要生产西红柿、油桃、葡萄、食
29、用菌。***同志从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到推广全部自己去做,自己每年都拿出2栋棚来搞试验,待自己种一茬或一年后再给大家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上百个,目前已有十几个品种成为振兴村的当家品种。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供不应求。先后引进新技术十几种:生态病虫害防治、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聚脂镀铝膜增光补光、生物菌肥利用、静止法无土栽培、西红柿分段整枝、换头生产等先进技术非常实用。2005年***同志又开始食用菌棚室栽培、立体栽培试验,先后进行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棚室白灵菇生产。2005年全村食用菌栽培超过100万袋。今年,***同志又从上海三义食品有限公司引进80万
30、袋的香菇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和销售合同,5月份自己带头生产香菇26万袋。到2007年振兴村完全可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棚室对俄生产绿色果菜和利用冷棚生产食用菌两大产业.2005年振兴村农业生产总收入934万元,人均纯收入7200元;建有720平方米的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有藏书万册的奔小康科普图书室;有综合活动室和水泥篮球场;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网络系统。目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同志正在带领振兴村搞基础建设。三公里的村内白色路面正在施工;投入70万元改善饮水条件,让村民吃上洁净水的自来水工程将于7月份完成;还投入10万元对村内进行了美化绿化。在发展生产上,振兴村根据自身实际加快发展
31、两大产业,规划到2008年完成对俄绿色蔬菜生产的扩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达到1000栋,形成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的产业链条;冷棚生产食用菌,主要以香菇为主达到500万袋,同时带动周边乡镇村屯生产香菇1500万袋,从而达到2000万袋的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完成蔬菜瓜果食用菌的鲜干品批发大市场建设;组建成立振兴绿色农业开发公司;成立振兴菌业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目前振兴村有经纪人17人,全村有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10户343人,到2008年振兴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0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同志将带领振兴村利用三年时间来打造一个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村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村容村貌象花园一样美丽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7页 共17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